資源簡介 4.1.1.《遼闊的疆域》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目標:能夠概括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知道我國的領土面積,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四至點、鄰國、瀕臨的海洋和主要島嶼。2、技能與方法:通過讀圖訓練,感受我國疆域的遼闊;學會比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地圖,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我國遼闊的疆域和優越的位置,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興邦之志。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經過七上一個學期的地理學習后,已經基本掌握了地理學習的一些方法,但是在運用地理知識的時候, 還不夠熟練,不夠靈活。所以本課旨在深化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加強知識與技能的聯系。其次,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內容設計上由淺入深,在教學設計上,利用載體進行教學,利用不丹小記者的活動將本課串聯在一起,一來貼近學生,二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情感上而言,上學期的世界地理部分是帶孩子向外探索了世界的許多知識,而這個學期則要帶領他們回到國內,更多去關注我們的地理國情,這不僅是地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重點難點重點:在地圖上掌握我國的空間范圍和地理事物,理解我國疆域的遼闊。難點:通過讀圖比較,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教學過程【導入】利用不丹王太后的一句話導入。“只有一點想說: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容易地感受到別人的脈搏。當你知道,在空間和時間的巨大架構里,我們是這么渺小,是短暫的存在……”這是《中國國家地理》特約記者在采訪時提問不丹的王太后對中國的看法。提問:針對中國為什么不丹王太后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設計意圖:利用不丹王太后的一段話導入,重點抓住“空間”和“時間”兩個字,空間突出中國國土的遼闊;時間則突出中國歷史悠久。本課主要從空間著手,引出本課課題《遼闊的疆域》。【講授】(一)自主預習:書中尋知識1、說一說:觀察課本右圖,根據以下提示描述中國的地理位置。①亞歐大陸 ②太平洋、印度洋③半球 ④北回歸線、溫帶2、找一找:閱讀書本P2—4,找出可以證明中國疆域遼闊的數據,并在書上進行標注。設計意圖:自主預習環節,讓學生閱覽書本,做到對書本知識點的大致了解。符合中考開卷考試的要求,提倡“以書為本”。同時此環節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說一說:解決中國地理位置這一問題;找一找:讓學生從數據上了解中國的遼闊。【講授】(二)合作答疑:話中析原因(1)四至點、東西南北距離不丹的四位小記者打算到中國,采訪當地的人們“說說你心中遼闊的中國”請說說A、B、C、D分為位于哪里?這里小記者有兩個問題想請教大家。①讀出A、C的經度,并計算中國東西距離。②讀出B、D的緯度,并計算中國南北距離。小組合作完成兩道題,看看哪個組又快又準確。出示“縱橫一萬里”,提問學生這是如何計算出來的。設計意圖:四個采訪點,正好是中國領土的“四至點”。通過兩個問題,檢測學生對經緯度的判讀和比例尺的運用是否掌握,訓練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計算能力,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對上學期學過的內容進行復習。(2)從現象分析本質采訪完畢后,小記者們得到了這樣的答復:A最東端“我們是迎接2015年第一縷陽光的幸運兒”B 最北端“現在到了春節,越來越多的人去三亞旅游了”C最西端“光我們西部地區,中國就擁有好多鄰國”D原來曾母暗沙無人居住,但是我收集到了兩張地圖。小組討論完成設計意圖:A地球自轉方向為自西向東,所以最東端最先見到太陽。最西端需要4個多小時候才能遇見第一縷陽光。我國東西跨度大帶來的時差。我們東西跨度約62°,相當于差4個小時。B通過出示一月均溫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我國一月南北的溫差,進而思考這是由于我國南北緯度差造成的。C通過這一問,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鄰國。遼闊的海域促成了我國擁有眾多的鄰國。我國鄰國包括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展示方式采用“你說我指”,培養學生的讀圖指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D中國地圖“站起來“了,站起來指什么?為什么“站起來”了?南海不在作為插圖被放置在地圖一角。整幅圖使用了統一的比例尺。讓我們更加清楚直觀地看到南海范圍。用“站起來”這個詞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深入思考。同時,我們的從橫版地圖時代跨越到了豎版地圖時代,對學生進行“史觀”教育。此處還使用了豎版地圖發行出版的時事連接,讓學生知道,我國國家的領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們需要樹立海洋意識、版圖意識。通過此環節,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3)階段總結:四位小記者采訪結束后,寫了一篇文章,“中國,何以謂遼闊”。根據她們收集的材料和板書上展現的數據,你覺得她們會從哪幾個方面寫?陸地面積大、海域面積廣、隔壁鄰居多、經度跨度大、緯度跨度大。 過渡:其中有位小記者還這樣寫道:中國之行,是我第一次離開我的祖國,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大海的魅力。為什么她會是第一次看到海呢?講授】(三)拓展提升:圖中探優勢觀察世界地圖,從世界地理位置上思考三個國家(澳大利亞,俄羅斯及南非)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并思考中國的地理位置有何優勢?設計意圖:采用對比教學法,通過和這三個國家的對比,了解我們國家地理位置的優勢所在:1、氣候濕潤,利于農業;多優良港灣,利于發展海洋事業;便于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往來;2、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領土南北跨越大,氣候差異大, 為發展多種農業提供有利條件。通過此環節,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會評價我們的地理位置。此外該環節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展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四)課堂小結不丹王太妃說“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自己,才更容易感動別人的脈搏。”這節課,我們從空間上了解了中國,遼闊的疆域,獨特的位置。那么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呢,希望同學們利用課下的時間,好好學習,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祖國。通過認識我國獨特的位置和遼闊的領土,知道我們國家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興邦之志。《遼闊的疆域》教學反思一、成功之舉(一)載體教學,一以貫之縱觀《遼闊的疆域》一課,其包含的知識點較多且比較瑣碎,陸地面積、海洋面積、四至點、鄰國、島嶼、瀕臨的海洋等等。所以本課采用“不丹”作為線索,將所有的教學內容一一串聯起來。第一,名言導入激發興趣。利用不丹王太妃的話導入,抓住“空間”和“時間”兩個關鍵詞,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那么中國的空間有多大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采訪內容引發思考。四位不丹小記者分別對應了我國的四至點,向學生呈現四點的采訪結果。分別拋出四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從現象分析本質。四個問題分別闡釋了我國經度跨度廣、緯度跨度廣、鄰國眾多、海域面積廣,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理解我國疆域的遼闊。第三,記者報道誘發探究。利用不丹小記者報道中的一句話“中國之行,是我第一次離開我的祖國,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大海的魅力。”顯現出不丹地理位置最大的特點,是一個內陸國。進而誘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多個國家地理位置的特點,并和中國進行比較。采用比較法,解決本課的一個難點,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第三,名言總結首尾呼應。再現不丹王太妃的名言,“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容易地感受到別人的脈搏。”呼吁學生要從時間和空間,全方位地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國。(二)導學模式,以生為本我們一直倡導“生本化”, 即堅持“學為中心”,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而導學課堂,就是把“課堂”真正歸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第一環節:自主預習:書中尋知識”體現自主。通過此環節讓學生掌握中國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數據中感受中國的遼闊。該環節讓學生回歸書本,通過自主閱讀與思考完成,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環節:合作答疑,話中析原因”顯現合作。四個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第三環節:拓展提升,圖中探優勢”實現探究。此環節,考驗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不僅需要探究各國地理位置的特點,還需要比較研究出中國地理位置的優勢所在。二、敗筆之處(一)“生拉硬拽”課堂節奏把握不當從幾次磨課,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字“趕”。整節課時間分配不合理,尤其是最后一個環節,學生無法充分進行探究和展示,更不要說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整節課,給人的感覺較為生硬,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進度,快馬加鞭,學生“跌跌撞撞”向前奔跑。所以這樣的課堂,無論是否采用導學模式,都有“教師為主”的嫌疑。反思之后我得出以下幾點原因:1、教學功底不夠扎實,教學水平尚顯不足。我總是喜歡不停地重復學生的回答,無法用高度概括凝練的語句進行總結。時間就在不斷重復中溜走了。2、手上功夫尚未到家,孰輕孰重掂量不出。比如在分析ABCD四個采訪地的問題時,我抱著“平等對待,一視同仁”的態度,一一進行講解。但其實呢,關于日出日落、南溫北寒這兩個問題,在七上已經學習過了,這里只需復習點到即可,重點應放在CD兩個問題上。3、教學激情還不夠高漲,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信心不足,在課上始終缺乏激情。激情和速度,兩者是相得益彰的。激情不足的我,語速自然自然快不起來。再說,課堂上師生是相互感染的,沒有激情的教師,何來激情的學生,有時候學生好不容易調動起來的興奮,也被我活生生地澆滅了。(二)“羊皮狼身”學生主體發揮不當在磨課時,有一幕我一直記得,學生在講到中國的鄰國時,兩個學生上臺展示,一個負責說一個負責指圖。這是磨課的時候其他老師給出的意見,她說你需要把舞臺還給學生,由他們來展示,一個指一個說,又能很好地體現合作。可是在有一次磨課時,兩位女生上來展示后,說出了14個陸上鄰國。我當時心里想時間已經很緊了,再找另外兩個人上臺展示,加上這個班級的同學都沒有人舉手的,這樣一來,時間都浪費了很多。于是,我轉念一想,讓學生說,我負責指圖,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可實際上這個活動一結束,我其實心里有點暗暗后悔了,我不是又把“主動權”拿回了自己手里嗎?最失敗的要屬最后一個拓展提升的環節了,本來這個大展示需要留足15~20分鐘時間,可是由于前面節奏把握不當,到了這里只有12分鐘的時間。所以,所謂的展示,幾乎又變成了師生的對話,學生講解,我總結。生生對話和組和組之間的點評、質疑都沒法進行。記得王藝老師的一句話,“學生對學生負責”,不是對老師負責,學生的目光不應該停留在老師身上,在展示的時候應該是面向所有的同學。的確,學生之間互拋問題,相互質疑,相互點評,這是最能體現“生本”的時機。三、再教設計自主預習時間合理控制,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全班同學都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展示。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學生之間差異較大。其實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已經碰到這個問題了,在完成自主預習部分時,有一部分同學動作非常快,但是有一部分同學呢,總是完不成。這樣的情況,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是不影響的,因為它們的預習是課外完成的。但是對于所有問題需要在課堂內解決的我們。如何讓前面的同學有事可做,又讓后面的同學跟上步伐,我想,還需要在自主預習的設計上動點腦筋。判讀經緯度和計算距離能否省去。設置這個環節。一來是對上學期學過內容的復習,二來得出的數據能夠有效的說明中國疆域的遼闊,又能為下個環節的教學奠定基礎。但是幾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在判讀經緯度和計算距離的時候花了較多的時間,這樣一來解決后面重難點問題的時間就受到了影響。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吸收多一點的知識,可是有時候卻適得其反,所以對教學內容的“取舍”顯示十分重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給學生展示留足機會和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