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試卷總體評價2013年廣東高考文科綜合歷史科試卷延續自主命題以來廣東高考歷史試題一貫的命題思路和風格,在嚴格遵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文科綜合考試大綱》及其說明的基礎上,突出主干知識,堅持能力立意,將對考生歷史基本知識的考查和學科能力的考查有機地統一起來。試題在選材、情境、設問等方面有較大的創新,突出歷史學科自身的方法和思維能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解讀和分析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歷史問題、認識歷史本質和獨立地提出歷史看法的能力,力圖對考生歷史知識、方法能力和歷史思維進行客觀有效的整體評價。試卷整體穩定,題型和結構與前三年基本保持不變,維持較好的區分度、信度和效度,控制恰當的難度,知識覆蓋面廣,考點和能力層次分布合理,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要求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理念。(二)試卷的設計1、試卷結構2013年廣東高考文科綜合歷史科試卷題型和結構與前三年保持不變,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選擇題共12道,每題4分,共計48分;非選擇題共2道,第38題25分,第39題27分,共計52分。歷史科全卷滿分100分。其中中國古代史18分,中國近現代史36分,世界史46分,各部分的分值和在全卷中的比重符合考試說明要求,與前兩年相比有一定的變化,但變動的幅度不大。詳情如下表所示:近四年廣東高考文科綜合歷史科試卷題型結構比較 分值板塊選擇題非選擇題20102011201220132010201120122013中國古代史161212126766中國近現代史1216121222252424世界史20202424242022222.考點分布和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2013年廣東高考文科綜合歷史科試卷嚴格按照《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文科綜合考試大綱》及其說明來命制,試題內容覆蓋高中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等3個必修模塊以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等2個選修模塊共計28個專題,考點覆蓋率高。在12道選擇題中,中國史6道,其中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各3道,世界史6道,中國史和世界史各占一半。在2道主觀題(共52分)中,中國史分值30分,世界史22分,基本涵蓋了考綱要求的全部內容,各專題占分比例符合考試說明要求。(三)2013年廣東高考文科綜合歷史科試卷考點分布和考核能力要求題號考 點分值主要考核能力要求12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4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分析歷史結論,論證歷史觀點,準確把握歷史概念13古代中國的經濟4整理歷史材料,解讀歷史信息,辨別歷史事物,評論歷史觀點,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看法14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4整理歷史材料,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理解歷史事實,準確把握歷史概念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15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說明歷史現象,理解歷史事實,準確把握歷史概念16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理解歷史事實,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17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4整理歷史材料,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辨別歷史事物和解釋,準確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獨立地對歷史問題提出看法18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準確把握歷史概念19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20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準確把握歷史概念21近代科學技術、現代科學技術4理解歷史事實,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論證和評論歷史觀點,分析歷史結論22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羅斯福新政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理解歷史事實,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2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4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準確把握歷史概念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溝通歷史事物之間的關聯38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存貸中國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國的經濟,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27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辨別歷史事物,理解歷史事實,準確把握歷史概念,分析歷史結論,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的闡釋,運用批判、借鑒、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39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俄國和日本的重大改革,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25整理歷史材料,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辨別歷史事物,理解歷史事實,客觀敘述歷史事物,準確把握歷史概念,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特征,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提出看法(四)考生答卷反映的問題從考生答卷的情況來看,多數考生較為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識,而且能夠根據題目的要求,提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理解歷史事物的特征,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初步具備貫通中外歷史之間關聯的能力。同時,考生答卷也反映出比較多的問題,需要引起學生以及中學歷史老師們的注意。通過前面的闡述和分析,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包括:1.審題不精,答非所問。如第39題第三問接近40%的答卷為零分卷,這是近年來廣東高考歷史科極其少見的現象。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零分卷,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審題不精,沒有準確地理解題意,答非所問。本問要求考生從時代背景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洋務運動評價發生變化的原因,許多考生卻誤解成分析洋務運動時期對其評價發生變化的原因,還有的作答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均為答非所問而導致失分,這是極其可惜的。2.文言文基礎薄弱,語言理解能力差。多年來高考歷史科試卷材料題居多,2013年廣東高考尤其突出,且多為原始史料,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部分還以文言文為主。從答卷情況來看,考生的文言文基礎薄弱,導致不少考生不能準確地理解史料,嚴重影響作答。最突出的是第38題,材料一為兩段文言文史料,不少考生可以說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不能準確理解材料的情況而是“憑感覺”進行答題,錯答頻繁,導致本題第二小問得分普遍較低。3.歷史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準確使用歷史概念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獲得高分的前提條件。然而,歷年高考考生答卷的一個通病就是沒有完整掌握歷史概念的具體內涵及背景要素,不理解其適用的具體場合,濫用概念、誤用概念甚至自造概念的現象屢見不鮮。選擇題中如第39題第1小問將“中體西用”寫成“中材西用”、“中學西用”、“西學中用”、“西學東用”等,五花八門。對于選擇題而言,盡管以材料解析為主,但往往考的是對某一歷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3題的重農抑商、16題的“左”傾錯誤、18題的雅典民主政治,或是對某一歷史概念的闡釋或擴展、延伸,要求從中反推出歷史概念,如第12題的宗法制、14題的“心”學、17題的反霸權、19題的法國共和制、21題的達爾文進化論、22題的蘇俄新經濟政策等,正確作答的關鍵還是對相關歷史概念內涵及其背景要素的準確和完整的掌握。4.根據題意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合理組織答案的思維能力不夠,經常籠而統之而非針對性的作答。尤其是主觀題,許多考生答卷沒有進行針對性地思考和回答,而是不加鑒別地籠統作答,把中學所學的相關歷史知識強行塞入,或者只論一點、不及其余,導致失分。第38題第2、3問和第39題第2、3問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顯示出考生歷史知識碎化現象較為嚴重,歷史思維能力有待加強。(五)對中學教學的啟發和建議1.繼續加強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這是近年來廣東高考年報不斷強調的,即廣東高考歷史試卷盡管堅持能力立意,重視新材料、新情景和新問題,但最終都是落實在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對考生方法能力的考查都是通過考生將所學知識歸納整合、融會貫通來實現的。而對于考生來說,失分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根本的還是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牢固,造成在解決新材料、新情景下的新問題時知識遷移能力不強,難以全面準確地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必須繼續加強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重視全面、準確、透徹地把握歷史學科基本的知識體系,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調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突出歷史概念的教學,規范歷史專業術語。這也是近年屢屢強調的一個問題,但還是有不少考生由于對歷史概念理解得不準確和掌握得不完整、答題使用不規范、不準確的專業術語而失分,。因此,對歷史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完整掌握是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高度重視,既要理解歷史概念的具體內涵,而且要掌握歷史概念的相關因素和時空背景。并建議考前進行歷史概念的專項復習,規范歷史專業術語。3.加強語言基礎,提高史料解讀和分析能力。在當前各地都市歷史科試卷普遍以材料題為主的情況下,考生的語言基礎和史料解讀與分析能力至關重要。而從2013年廣東高考歷史科答卷情況來看,考生盡管基本具備了初步的解讀史料能力,大致能夠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對有效信息進行較為一定的闡釋,但解讀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仍有待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完整而準確地解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歷史問題進行辯證分析的能力尚有所欠缺。而對于文言文材料的理解,考生似乎尤其薄弱,亟待加強。因此,中學歷史教學仍需要加強對學生史料解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努力提高語言能力,并重視以史料為依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歷史問題進行辯證分析。4.全面提高歷史學科的素養,加強相關的思維和方法能力。近年來廣東高考歷史科試卷日益重視對歷史學科的思維和方法能力的考查,如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歷史探究能力,聯系具體時代的歷史特征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關聯中外、貫通歷史事物之間錯綜復雜聯系的能力,論從史出、以史料為支撐辨別和論證歷史事物的能力等。這就要求考生具備相應的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相關的思維和方法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在這方面應不斷提高和加強,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應注重全面提高歷史學科的素養,加強相關的思維和方法能力,深化對歷史的認識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