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02《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時政播報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以下簡稱“《濕地保護法》”)。《濕地保護法》于2022年6月1日開始施行。作為中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濕地保護法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濕地保護進入法治化發展新階段。據了解,《濕地保護法》是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共七章六十五條,在濕地資源管理、濕地保護與利用、濕地修復、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濕地的義務,對破壞濕地的行為有權舉報或者控告:破壞濕地,不僅是要交罰款,還要限期按要求修復。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濕地植物、棲息于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是珍貴的自然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因此從立法層面加強濕地保護和管理,出臺專門法律保護濕地尤為重要。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是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國濕地分布范圍廣、類型較多,但隨著經濟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濕地保護修復任務艱巨。其中,法制保障缺位,尤其是沒有專門法為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法治化約束,一直是我國生態立法的短板。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濕地保護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把濕地保護和修復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2021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濕地保護法草案修訂工作。草案審議和修訂過程中,先后3次在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收到了來自各個部門和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多達上千條。2021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2022年2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啟動執法檢查工作,檢查組在全國積極開展調研,多次視察濕地保護、修復和利用工作。來自國家林草局2022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的數據顯示,國家濕地公園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濕地,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00多億元,約90%的國家濕地公園向公眾免費開放,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目前,我國濕地保護率已經達到52.65%,成就為世界矚目。只有當我們真正地去為自然考慮、為生態考慮,才能明白“和諧共處”從來不是簡單的修復公園植被,不是單純的去延續某個動物的生命我們希望,通過探尋自然與人為之間的平衡,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為地球濕地保護營造一個多維的生命系統,通過設計可以將人帶入沉浸式生境空問,增加景觀空間的可讀性與可感性,并與地緣文化及生態系統一起協同設計,進而創造出更時代多元化的韌性生態。命題預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