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病毒1.識別病毒,說出病毒的結構組成。2.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重點:知道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難點: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 (設計者: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展示圖片,想一想,這些是由什么引起的?它存在什么地方?(PPT2)教材導學 自主學習1.學生活動一:閱讀分析教材P89~92內容,回答學生用書中的問題。2.教師巡回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做好記錄)3.對學生學習的效果展示和交流。(PPT3)4.學生自我矯正錯誤、增強對知識的認識與記憶。合作探究 點撥升華學生活動二:學生探究問題。學生完成學生用書中的問題。病毒的發現。(PPT4~7)探究點一 認真閱讀教材P90病毒的結構后小組討論:(PPT8~10)(1)病毒的結構與細胞的結構有什么區別?(2)病毒是怎樣生活的?(3)病毒有哪些種類?探究點二 病毒的繁殖方式是什么?(PPT11~16)探究點三 病毒對人類有害的方面有哪些?有益的方面有哪些?(PPT17~29)教師點撥:(1)病毒的結構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動、植物細胞結構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2)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里。(3)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的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這是它的繁殖方式。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細胞。有害的方面:(1)引發人類各種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2)許多病毒會危害人類的經濟作物、家禽家畜等。有益的方面:(1)利用減毒或者滅活的病毒研制疫苗,防治一些病毒性疾病。(2)利用昆蟲病毒防治病蟲害。(3)利用噬菌體可以幫助人們治療細菌性的疾病。(4)基因工程中,利用病毒能夠達到轉基因和基因治療的目的。對探究活動中的學生給出恰當的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知識梳理 歸納整合1.學習本節課后,學生回顧:你知道了什么?會解決什么問題?還想了解什么?2.根據學生回答,梳理本節知識。板書:(PPT30)病毒達標檢測 鞏固提升1.鞏固訓練一。(見課件PPT31)2.鞏固訓練二:學生完成學生用書中針對性練習題。學生回答,教師及時反饋校正、點評。3.鞏固訓練三:完成學生用書中有關題目。第五章 復習課本章是第五單元最后一章,在前面介紹完生物圈中的動物、細菌、真菌等生物后,本章接著介紹病毒。病毒是一種特殊的生物,與其他各種生物不同,它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需要寄生到活細胞內才能生存。教材在介紹病毒時,也是從病毒的多樣性、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介紹。教材還安排了病毒的發現過程的科學史,因為病毒非常微小,科學家很晚才發現病毒的存在。通過科學史,學生可以體會到科學家是如何進行實驗和邏輯推理的,并從中感悟到科學家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關于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方面,教材不但介紹了病毒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危害,還介紹了人類利用病毒造福社會的事例,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在研究掌握了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后,可以利用生物為人類社會造福,“變害為利”,也有助于學生辯證地認識病毒和人類的關系。本章的后面,安排了一篇“科學·技術·社會”的文章,介紹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養狗、貓等寵物,它們身上可能攜帶有狂犬病病毒。本文緊扣生活實際,介紹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的知識,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了解一些生活常識,并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通過本章的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病毒非常微小,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的形態,病毒的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寄主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病毒分布廣泛,會引發各種疾病,對人類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然而,人類在研究病毒的過程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類研制出的疫苗可以預防病毒性疾病,人類可以利用病毒攜帶基因的能力進行轉基因操作和基因治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