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關系-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關系-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簡介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上)
【課標要求】
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據及建立、發展的過程。
學習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
【自主學習】
一、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什么樣的民族政策?簡述這一政策實施的背景和實施概況。
1、民族政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總結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經驗,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 的民族政策。
2、背景:
①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分布呈現 、 、相互交錯的格局。
②在舊中國, 長期遭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3、實施:
①1952年,我國頒布《 制度實施綱要》,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法律。
②1954年憲法,把民族 確立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③1947年5月1日, 自治區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④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以 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納入 軌道。
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國成立前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 外交方針和 、 、 的三大外交政策。先后同蘇聯、朝鮮、印度、印尼等國家建交。
2、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
①1954年,參加 國際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
②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 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③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 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3、20世紀70年代的成就:說出第二次建交高潮的主要事件和歷史意義。
(1)主要事件:
①20世紀60年代,中國與非洲多國建交。1964年, 建交,實現了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②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等西方國家建交;中英、中荷關系升格為 級; 年10月,恢復聯合國合法權利;1972年2月, 關系開始實現正常化;1972年9月, 正式建交。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
(2)歷史意義:沖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打開了 事業的新局面。
4、改革開放時期的外交: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樣的調整?有何重大的外交成就?
(1)調整:提出“ 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全面發展對外關系( 方位外交、無 外交)。
(2)成就:①1978年, 締結《和平友好條約》。②1979年元旦, 正式建交。③1989年, 兩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5、世紀之交的外交:
(1)把鞏固與發展 關系作為首要任務。
①解決與哈薩克斯坦等三國的邊界問題。②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建立“10十1”領導人會議機制。③2001年,積極倡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
(2)加強與 國家的交流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
(3)參與以 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6、十八大以來的外交:
(1)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構建以 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①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
②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
③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
④同歐洲、拉美之間也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
(2)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積極構建 共同體。
①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
②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
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合作探究】
探究一: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依據
材料一漢朝對周邊民的統治,沒與內地不同的郡,以當地民族習慣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當地民族的首領為王、侯、郡長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領袖“示之以禮”。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州縣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當地統治機構或“華官參加”,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
材料二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在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上,要“既利于國家統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關系問題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的自治機關。”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色與功能》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與漢代民族政策的差異。
(2)根據史料一、二,指出新中國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探究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
材料一:
1937年5月 陜甘寧豫海縣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 毛澤東發表《論新階段》,對民族自治問題做了探索思考
1945年 黨中央派出以烏蘭夫為首的大批共產黨員到內蒙古地區開展工作,成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
1946年4月 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和東蒙自治政府在承德舉行了統一內蒙古自治運動的會議
1947年3月 中共中央東北局起草了《內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綱領》等文件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 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會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召開。有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包括工人、農民、牧民、知識分子、、革命干部、軍人,以及部分工商界人士、地方士紳和民族、宗教上層人士
材料二:歷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統”而又“因俗而治”政治傳統的根本準則是君權至上,故所謂“天下一體”,也皆為王土王臣,所謂“因俗而治”,不過是給各族統治者以本民族習慣方式繼續壓迫本族人民的特別代理權。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城自治制度是新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過民主選舉方式,推薦自己的代表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行使自己管理國家事務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務的權力。
——摘編自李贄、金炳鎬《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偉大制度創舉》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主要條件和意義。
(2)根據史料二,指出新中國民族政策與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者在地方治理價值上的相同之處。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外交(下)
【限時訓練】
1.費孝通說:“它(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往、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材料從什么方面說明了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傳統
B.漢族的經濟發展優勢
C.長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點
D.共同抵御外來侵略的經歷
2.陜甘寧邊區在1941年到1944年之間先后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區,開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踐。這表明我國(  )
A.抗戰時期已經建立省級民族自治機構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經驗可循
C.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依據是《共同綱領》
D.民族區域自治已是當時的基本政治制度
3.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明確載入憲法,此后歷次《憲法》修改都堅持實行這一制度。1984年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民族區域自治法》。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  )
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B.和諧了民族關系
C.促進了法制化建設 D.發展了民族經濟
4.1959年以來,西藏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至今,西藏自治區人大已制定了150多個具有鮮明民族區域特色的法規和單行條例。這一事實表明(  )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B.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現
C.制定地方性法規是民族自治機關自治權重要體現
D.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5.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刪去了“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總原則,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這說明(  )
當時沒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要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壞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被徹底破壞
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遭到破壞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貫徹“一國兩制” B.發揮經濟特區作用
C.保證民族平等團結 D.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7.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要以不違背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根據地方實際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這表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  )
A.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自治
B.強調權利與義務統一
C.是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力
8.2018年,《人民日報》開設“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專欄,帶我們一起領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歷史性變化和全區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這說明( )
A.政治協商制度調動各方積極性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民主
C.“一國兩制”符合港澳臺實際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
9.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我們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戰勝國內外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表明(  )
A.我國已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B.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C.我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D.我國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平衡狀況已經消除
10.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全體人民積極參與。要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提出上述要求主要是基于(  )
A.各民族的大團結是我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
B.民族團結可以消除民族壓迫的階級根源
C.加強民族團結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
D.我國民族具有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即已提出民族區域自治的主張。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區。此后分別在關中正寧縣建立了回族自治鄉,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區。
材料二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民族自治機關。”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推進民族區域自治的積極作用。
(2)與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相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規定有何突出變化?這些規定有何意義?
【知識拓展】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
2.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除了行使普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同時還行使憲法、民族區
域自治法授予的自治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變通權;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自主管理地方財政;自主安排、管理和發展地方經濟建設事業;自主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組織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3.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以來就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境內各民族逐步匯合成了中華民族。
(2)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以大雜居、小聚居為主。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適宜于分離的民族關系。
(3)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和國家的繁榮、昌盛。
(4)自1840年以來,中國各民族都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共同任務和命運。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長期斗爭中,中國各民族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互相離不開的政治認同。這就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新中國,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
(1)特點
①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
(2)優越性
①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
②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
③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時空定位】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自主學習:
一、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什么樣的民族政策?簡述這一政策實施的背景和實施概況。
1、民族政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總結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經驗,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政策。
2、背景:
①中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格局。
②在舊中國,少數民族長期遭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3、實施:
①1952年,我國頒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綱要》,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法律。
②1954年憲法,把民族區域自治確立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③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④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納入法制軌道。
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國成立前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三大外交政策。先后同蘇聯、朝鮮、印度、印尼等國家建交。
2、20世紀50年代的發展(注意三點):
①1954年,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
②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③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緬甸、印度,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20世紀70年代的成就:說出第二次建交高潮的主要事件和歷史意義。
(1)主要事件:
①20世紀60年代,中國與非洲多國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了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②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等西方國家建交;中英、中荷關系升格為大使級;1971年10月,恢復聯合國合法權利;1972年2月,中美關系開始實現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
(2)歷史意義(注意了解):沖破了西方國家的封鎖,打開了外交事業的新局面。
4、改革開放時期的外交: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樣的調整?有何重大的外交成就?
(1)調整: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全面發展對外關系(全方位外交、無敵國外交)。
(2)成就:①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②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③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5、世紀之交的外交(注意以下幾點):
(1)把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首要任務。
①解決與哈薩克斯坦等三國的邊界問題。②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建立“10十1”領導人會議機制。③2001年,積極倡導建立上海合作組織。
(2)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
(3)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6、十八大以來的外交:
(1)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①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
②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
③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
④同歐洲、拉美之間也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
(2)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①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
②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
●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漢代因俗而治,實行民族內部自治;唐代平等對待漢族與少數民族,向少數民族地區派駐官員,參與地方管理,加強了對地方的監管。
(2)漢唐以來有管理少數民族的經驗;新中國建立前已有民族區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國建立后社會穩定;少數民族以聚居為主。
探究二
(1) 條件:中共領導下對民族自治的嘗試;毛澤東等理論探索;內蒙古各族各界人民的努力。
意義:開創了內蒙古歷史的新紀元;為新中國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樣板。
(2) 不同:階級壓迫;民權平等。
相同:尊重民族差異,安定地方秩序,維護國家統一。
限時訓練:1-5CAACD 6-10CDCBD
11.(1)積極作用:提高了各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調動各少數民族抗日和建設的積極性;鞏固并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
(2)變化:強調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意義:使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確立,少數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鄱阳县| 大同市| 鄂托克旗| 昌平区| 绥中县| 许昌县| 英超| 舒兰市| 施甸县| 华池县| 思南县| 昭苏县| 奉化市| 贡山| 博野县| 三门峡市| 武胜县| 黎平县| 离岛区| 阿克陶县| 藁城市| 新宾| 柞水县| 吴忠市| 雷山县| 泰安市| 阿城市| 措美县| 城口县| 瑞安市| 乌兰县| 淮南市| 札达县| 绥棱县| 大悟县| 赫章县| 榆林市| 麟游县| 易门县|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