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 第三單元)學生版+教師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 第三單元)學生版+教師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知識總結(兩課時)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一)學 生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
2.具體表現
(1)政治方面
①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統一。
②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北宋初年,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和統治。
③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很尖銳。北宋中期和元末的農民戰爭都說明階級矛盾尖銳;民族戰爭頻繁說明了民族矛盾尖銳:統治階級中主戰與主和、改革與保守等說明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2)經濟方面
①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宋遼、宋夏、宋金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各族的封建化。
③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都超過了前代水平,表現在外來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南北作物相互推廣、種植區域擴大、手工業部門增多,除絲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礦冶業發達外,還出現了新興的棉紡織業,城市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3)民族關系方面
①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但“和”是主流。
②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如契丹、女真等向封建社會過渡。
③多民族政權并立到少數民族完成國家統一。
④內遷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
⑤民族矛盾尖銳,但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如邊境上的榷場貿易等。
(4)文化方面
①科技成就突出,我國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最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用于航海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這些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沈括的《夢溪筆談》、郭守敬的《授時歷)在當時世界也是最先進的。
②教育事業發達,學校制度完備,書院興起,對人才的培養起了良好的作用。
③文學、史學繁榮、詞的創作達到最高造詣:關漢卿的優秀劇作鞭撻了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史學方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一部優秀的編年體通史。
④宋代的管學主要是理學。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⑤宋元時期的繪畫和書法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
【重點梳理】
重點1 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比較
重點2 宋元時期科技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
1.民族大交融。五代十國結束,元朝統一了漢族及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使各民族加強了交流,促進了文化繁榮。
2.經濟、國家政策影響。宋朝是中國經濟由北向南發展的重要時期,帶動了宋朝文化的繁榮;元朝的文化繁榮與元朝的民族高壓政策有關,大多數漢族文人在官場失意下轉而從事曲藝、詩詞的創作,所以元朝在曲藝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科技的先進。宋元時期,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得到進一步發展。天文、地理、醫學、數學均繁榮發展,形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
4.對外交流。宋元時對外交流十分頻繁,國家開明,海納百川,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元朝對外交流區域已經到達了東西歐地區。
5.階級的變化。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娛樂生活上更為豐富的要求,拉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商業色彩濃重的詞曲因而得到普及發展。
重點3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趨勢及原因
朝代 行政機制
秦、西漢 郡一縣
東漢 州一郡一縣
唐代 道一州一縣
宋代 路一州一縣
元代 省一路一府一州一縣
1.演變趨勢
(1)逐漸由二級區劃演變為多級區劃。
(2)地方行政區劃轄區逐漸變小,數目逐漸增多。
(3)最高行政區劃(行省)的邊界設置,隨“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原則并行。
(4)最高行政區劃往往由吏治監察區和軍務督理區轉變而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往往由中央官員轉變而來。
(5)地方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逐漸加強。
(6)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不同于漢族的行政制度進行管轄,邊疆管理并逐漸與內地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向。
2.原因
(1)社會經濟發展,地區(南方)開發,人口增多。
(2)疆域的擴展。
(3)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需要。
重點4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貴族化到世俗化)
1.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思想領城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作為德行教化文本。
2.秦漢時期
大一統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氣勢恢宏的時代。
3.魏晉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4.隋唐時期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交融,法度規范成為社會的需要,文化全面繁榮: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繪畫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文化,風格多樣:書法藝術成就輝煌。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5.宋元時期
商業繁榮,城市發展,市民階層擴大,民間通俗文化繁榮,出現眾多描繪民間風情的作品:話本和詞興起。
重點5 如何認識宋元時期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和科技之間的關聯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山東濟南2022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從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數及其平均任職年限統計。這反映了當時
時間 用相人數 平均任職年限
太祖朝 6 2.8
太宗朝 9 2.3
真宗朝 12 2.1
仁宗朝 23 1.95
A.相權逐漸削弱 B.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C.丞相干預朝政 D.選官制度日趨完善
2.[福建泉州2022質檢(五)]唐代,福建地區有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等5州;北宋初年增加了邵武軍、興化軍和南劍州,二級政區擴大為8州軍。這反映了當時
A.福建成為南方經濟發展中心 B.人口增加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
C.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域建制 D.行政區劃的調整兼顧區域平衡
3.[西南四省名校2022三聯]宋太祖時期,沿用唐后期形成的中書門下制,形成與樞密院對掌文武的二府三司制度;神宗時期,廢除中書門下體制,賦予中書、門下、尚書各自權責,三省長官實行兼職制度,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二人均是宰相。這一變化
A.加劇了冗官局面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增強了三省制衡機制
4.[湖南2022模擬(二)]史書記載:(宋太祖)嘗彈雀于后苑,或稱有急事請見,帝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帝怒,詰之……舉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帝罵曰:“汝懷齒,欲訟我乎?”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帝悅,賜金帛慰勞之。這反映出
A.重視以史為鑒成為歷代的傳統 B.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約了皇權
C.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形成制約 D.史官與皇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5.[江蘇蘇州2022一模]下表是宋代實行的地方官員回避制度。這些規定
制度名稱 內容
親族回避制度 本族組麻以上親,及有服外親、無服外親,并令回避,其余勿拘。
職務回避制度 所注擬外官,其五服之內于法許相容隱者,皆不得相為代,有敢妄冒居之者,以私罪論。
籍貫回避制度 諸注官不注寄居及本貫州;不系寄居及本貫州,而有田產物力處,亦不注。即本貫開封府者,唯不注本縣。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C.增強了官員的責任心 D.弱化了宗法血緣關系
6.[廣東深圳2022一模]王安石在《河北民》詩中寫道,邊境百姓“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感慨他們生不逢時,“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這反映了作者
A.改革社會矛盾的雄心 B.痛恨社會奢靡的風氣
C.期望國家強盛的心態 D.發展小農經濟的愿望
7.[貴州貴陽五校聯考(五)]北宋時,宰相和樞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牽制。只有當戰事爆發的時候,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進入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
A.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B.北宋冗官問題弊端顯露
C.南宋面臨國防壓力更大 D.宰相權力反彈威脅皇權
8.[湖北2022模擬(三)]統和元年(983年),遼圣宗下詔“民間有父母在,別籍異居者,聽鄰里覺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族其門間”。他還曾“詔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由此可見,遼圣宗
A.借助程朱理學加強社會教化 B.試圖延緩遼國封建化進程
C.采用儒家治國之術鞏固統治 D.認同并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9.[山東濟南市2022三模]漢唐王朝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則以宣慰使、安撫使、千戶等官職封予各少數民族首領,其職類、承襲、貢賦和征發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這一舉措
A.擴大了地方官員的職權范圍 B.通過恢復分封制度以鞏固統治
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D.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直接管理
10.[湖南2022考前沖刺]下圖為元代六體文夜巡牌,它雙面鑄紋飾及文字,牌內分別鑄有梵文、漢文、烏金體藏文、古畏兀爾體蒙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該夜巡牌可以用于研究
A.元朝的疆域劃定 B.古代漢字的變遷
C.中西文化的交融 D.統一國家的發展
11.[浙江紹興2022二模]有史籍在介紹古代某機構時說:“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該史籍介紹的這一“機構”
A.是設置于邊境的地方行政機構 B.官職可以世襲,不用交納貢賦
C.集軍民、政教管理事務于一體 D.負責管理西藏、新疆等地事務
12.[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2適應考(八)]元代行省長期坐鎮藩服,統轄戍軍,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同時,元朝廷任命的行省軍事長官,被賜予金虎符,擁有了“提調軍馬”的資格和權力。這一史實可以用來說明,元代行省
A.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 B.削弱了地方軍政大權
C.權力結構具有二元性 D.導致藩鎮割據的局面
13.[海南2022診斷(五)]宋朝土地買賣“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寫契紙,須經官府驗契納稅稱作“稅契”。稅契后只有經官府印押的紅契,才是買主取得所有權的合法憑證。此規定
A.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B.確保了政府賦稅收入
C.緩和了尖銳社會階級矛盾 D.維護了小農合法權益
14.[福建2022考前押題密卷]北宋時期,莊園經濟瓦解、商品經濟發達等一系列結構性的社會變革,使得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地位,貧者可致富,富者也可能一夜之間淪為貧民。如“常州無錫縣村民陳承信,本以販豕為業,后極富”。這反映了宋代
A.等級觀念日益淡化 B.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C.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D.理學思想主導地位確立
15.[浙江寧波2022模擬]南宋《數書九章》記載,有四個人合資做外貿生意,本錢有金、銀、鹽、鈔、度牒五種形式……擁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王安石變法時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到徽宗前期炒到了二百二十貫。據此可知當時
A.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 B.商品經濟繁榮發展
C.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 D.度牒具有貨幣功能
16.[吉林吉林2022四模]靖康之變改變了中國的南北布局。為躲避戰亂,北方的能工巧匠、黎民百姓及文人雅士紛紛南遷,南方的人口數量第一次超過北方。漢族政權政治中心的變化也帶動了經濟重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兩宋之交的這些變動
A.促進了宋代文化的融合 B.引發了儒學體系的更新
C.推動了市民文學的產生 D.實現了儒道釋三教合一
17.[湖北黃石2022臨門一卷(一)]北宋建立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飲食技術的交流中心,居民普遍喜歡飲酒和飲茶,城市中還有許多涼飲店,出售甘豆湯、漉梨漿、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飲料。由此推知,宋代
A.城市居民生活豐富多樣 B.跨區域貿易興盛
C.重農抑商政策日漸松弛 D.商業市鎮經濟繁榮
18.[湖北2022考前沖刺(九)]如圖《元朝運河、海運路線圖》反映了元朝不僅重新開通了大運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元朝高度重視南北交通主要是由于
A.黃河改道陸路聯系受阻 B.造船航海技術取得突破
C.地方行政制度發生變化 D.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19.[名校聯盟山東省優質校2022模擬]宋代理學家程頤、張載、朱熹等主張恢復古代宗法制度,纂宗譜、建宗祠,以凝聚宗族;范仲淹則設立“族田”“義田”,收入用來宗族內的各種公共開支。他們的做法體現出
A.宗族勢力的衰落 B.文人士大夫的情懷
C.儒學平民化的發展 D.理學對宗法觀念的重視
20.[湖南長沙2022一模]如表為唐到宋各繪畫題材兩家人數匯總,推動唐宋繪畫之變的原因主要是( )
人物 山水 花鳥
唐朝(上)(618一756年) 40 16 7
唐朝(下)(757—841年) 10 34 15
建隆元年—熙寧七年(960—1074年) 56 31 43
熙寧八年一乾道三年(1075—1167年) 42 91 84
A.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 B.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C.窮理盡性的精神追求 D.多元一體的民族交融
21.[湖南2022考前模擬(二)]南宋寧宗后期及理宗時期,在朝廷鼓勵和部分地方官員的主導下,各地再次出現興建官藥局的潮流。新建官藥局的性質發生顯著變化,從官營商業機構逐步轉化為面向民眾的慈善機構。這一變化說明當時
A.商品經濟發展迅速 B.理學思想影響上升
C.社會保障制度完善 D.政府加強經濟監管
22.[福建部分校2022模擬(一)]下表是某學者對宋代福建書院數量統計情況。南宋時期創建書院的增多反映出
北宋時創建 南宋時創建 時間不詳
數量(所) 14 52 16
占總數百分比(%) 17.1 63.4 19.5
A.政治中心的逐漸東移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C.理學官方地位的確立 D.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
23.[山西2022一模]下圖為五代宋初畫家衛賢繪制的《閘口盤車圖》。畫面左邊畫了磨坊的主體建筑,右側畫了酒樓。50多個人物活動穿插于圖中,其中有磨坊的民工、正在關卡查點和飲酒作樂的官吏等。該作品
A.體現了文人畫的特征 B.說明宋代商業空前發展
C.受到主流思想的影響 D.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24.[江蘇泰州(南通)2022三模]據史書記載,北宋國子監刻印的書籍,“例許世人納紙墨錢自印”,且“工價低廉”。當時刻本書籍的價格只是抄本書籍的十分之一,“學者無筆札之勞,獲睹古人全書”。上述現象可以表明當時
A.國子監書籍暢銷于書市
B.雕版印刷推動文化傳播
C.政府大力推廣活字印刷技術
D.理學借助官方渠道擴大影響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
25.(25分)[遼寧2022猜題(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一般是依據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即所謂“山河形便”。從元朝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經濟區域聯系,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設勸農官。次年設勸農司,以姚樞為大司農,派勸農使到各地考察農業情況。
——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三 蒙古人受漢文化的影響,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時候,采用漢人的字、號習慣,或者像漢人一樣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觀念上,部分蒙古人接受了漢人的習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的同時,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學習和掌握蒙古語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姻、服飾等習俗的影響。
——摘編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根據材料一,指出“行省制”是如何促進元朝民族交融的。(9分)
根據材料二,從民族交融的視角評析忽必烈時期的經濟政策。(8分)
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蒙漢民族間交融的基本特點。(8分)
26.(15分)[四川瀘州2022仿真(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宋代前期的職役制度是差役制,即根據登記在冊的戶等和職役輕重等級攤派。這種制度是官府對民間勞動力的無償征用,最終造成農戶的大量破產,威脅到基層社會的穩定。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熙寧四年(1071)十月,宋廷徹底廢除了差役法,實行募役法,即過去由鄉戶承擔的義務性職役改為有償雇募,官府每年向民間招募愿意應役的百姓,付給他們與職役負擔相應的雇錢。募役所用花費由全體百姓承擔,在差役制度下免役的官戶、坊郭戶等也要繳納助役錢承擔部分職役負擔。官府每年根據戶等向鄉村和坊郭戶征收一定數額的役錢,在役錢開支的基礎上多收20%寬剩錢,用于水利建設、吏祿開支等。同時,募役制度給了地方行政官員極大的自由裁量權,以及經手大量財物的機會。
——摘編自方寶璋《再論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推行職役制度改革的歷史背景。(7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王安石推行的職役制度改革。(8分)
27.(12分)[四川德陽202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謠諺,即歌謠和諺語的合稱,短小精煉,便于流傳,其中頗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在宋代,謠諺流傳廣泛,為研究宋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下表是節選的部分宋代謠諺。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蘇湖熟,天下足。 春不耕,秋不獲。 軍不如縣,縣不如鎮。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洲。 恭敬不如從命,受訓莫如從順。 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 撼山易,憾岳家軍難。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 不管太原,卻管太學;不管炮石,卻管安石。
——據趙瑤丹《論宋代謠諺》
選擇材料中三個謠諺并分別加以解讀,得出一個關于宋代歷史的結論。(要求:解讀深刻、準確,結論與解讀要有內在聯系,史論結合)
【單元測試】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可以看出,宋代前期使用宰相人數較多,宰相任職年限較短,這種頻繁換相的做法是為了削弱相權,A項正確;宰相任職時間較短不等于政局動蕩,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丞相干預朝政,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北宋初期,將福建地方的二級政區由唐代的5州增加到了8州,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域建制,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福建在唐朝時成為了南方經濟發展中心,排除A項;人口增加對地方行政制度的影響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僅有福建一地行政區劃的變化,不能說明其調整兼顧了區域平衡,排除D項。
3.【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宋神宗調整中樞機構,分工明確的同時,尚書左右仆射分別兼任門下與中書侍郎,實質是擴大了尚書省權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項正確;宋神宗改革是針對“三冗”問題,“兼職制度”有助于減輕“冗官”,排除A項;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專制制度下決策權由皇帝掌握,調整機構程序意在加強皇權,制衡說法錯誤,排除D項。
4.【答案】B
【解析】據材料“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帝悅,賜金帛慰勞之”并結合所學可知因為史官們有“君舉必書”“秉筆直書”的傳統,故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約了皇權,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宋太祖不是重視以史為鑒,而是在乎自己的歷史形象,排除A項;“臣不能訟陛下”體現了儒家中的君臣倫理不能制約帝王,排除C項;“史官與皇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B
【解析】宋代地方官員須回避親族、職務和籍貫等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官在政治、司法和經濟等方面權勢的膨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回避制度并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項;強制地方官回避親族、職務和籍貫等,于地方官員責任心的增強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僅地方官員回避制度不能弱化整個社會的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項。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中的貞觀指的是唐朝初年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此,王安石詩句主要表達了作者對于唐代盛世的向往以及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感慨,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改革社會矛盾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痛恨社會奢靡的風氣的信息,排除B項;發展小農經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
7.【答案】C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宋朝時期,只有當戰爭爆發時,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但是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說明的是當時南宋面臨國防壓力更大,民族矛盾更為尖銳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排除A項;材料與冗官問題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相權的反彈,排除D項。
8.【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遼圣宗強調孝道,并積極推動學習“南朝法度”,也就是學習北宋的制度文化,這是遼圣宗采用儒家治國之術的表現,C項正確;程朱理學完全形成于南宋,A項時空不符,排除;遼圣宗的措施加快了遼國封建化的進程,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靈活多變的手段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對邊疆地區管理的加強有利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項正確;元朝的這一舉措沒有擴大地方官員的職權范圍,更不是要恢復分封制度,排除AB項;元朝將官職授予少數民族的首領,并不是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管理,排除D項。
10.【答案】D
【解析】 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元代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其統治之下,生活著眾多的民族,因此元代官方為了便于行政,強化對各個民族的向心力,在其官方表達上運用多個民族的文字,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元代疆域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不只有漢字,還有其他民族的文字,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中國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排除C項。
11.【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可知,該機構管理宗教事務;依據材料“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可知,該機構管理行政事務;依據材料“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可知,該機構管理軍事;依據材料“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可知,該機構管理軍民習俗。由此可知,該機構集軍民、政教管理事務于一體,C項正確;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機構是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的宣政院,它不是邊境的地方行政機構,排除A項;宣政院官職由中央派遣,不可以世襲,要交納貢賦,排除B項;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區事務的機構,與新疆無關,排除D項。
12.【答案】C
【解析】據材料“元代行省長期坐鎮藩服,統轄戍軍,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機構,其長期坐鎮藩服,統轄戍軍,也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這體現了行省權力結構擁有行政、軍事權力的二元性,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行省擁有軍事權力,未體現完善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行省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為體現削弱地方軍政大權,排除B項;唐朝末年地方節度使權力大,導致藩鎮割據的局面,排除D項。
1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宋朝土地買賣‘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寫契紙,須經官府驗契納稅稱作‘稅契’。稅契后只有經官府印押的紅契,才是買主取得所有權的合法憑證”,并結合所學可知,買賣契約是商品交換的條件和手段。宋朝商品經濟發達,為規范商業活動,契約制度不斷發展完善。材料中的規定適應了宋朝社會經濟發展需要,A項正確;“確保了政府賦稅收人”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階級矛盾的緩和,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土地買賣“立契”問題,不能體現“維護了小農合法權益”,排除D項。
14.【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朝都多地方的百姓有機會通過各種方式改變自己的地位,反映了宋代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宋朝時期不同階層的人的流動,宋朝時期隨著理學的建立和發展,注重社會等級,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態,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象與理學無關,排除D項。
15.【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證明僧人身份與免稅免役資格的度牒,和金、銀、鹽、鈔等一樣,可以作為合資經商的本錢,且官方定價不斷提高,反映出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發展,B項正確;“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排除C項;度牒具有貨幣職能與“擁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等不符,排除D項。
16.【答案】A
【解析】靖康之變是北宋滅亡、宋政權南遷的開始。漢族政權在金兵南下的沖擊下被迫南遷,偏安江南,使得南宋文化帶有南北融合的特色,A項正確;理學誕生于北宋,排除B項;C項包含在A項之中,且政治上的動蕩對南宋詞壇影響不大,排除;三教合一只是趨勢,D項敘述偏頗,排除。
17.【答案】A
【解析】由材料“首都汴京是南北飲食技術的交流中心”可知,兩宋時期南北文化交流加快,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應了市民階層的需求,A項正確;材料中汴京城市的發展與跨區域貿易無關,排除B項;C選項重農抑商政策日漸松弛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商業城市的發展,與“市鎮經濟繁榮”無關,排除D項。
18.【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無論是漕運還是海運都是為了將財賦和糧食更好運往北方,D項正確;黃河雖改道但陸路聯系并未受阻,排除A項;沒有證據表明此時造船航海技術取得突破,排除B項;行省制的設立與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
19.【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宋代以文立國,培植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懷。宋代理學家在地方宗族中采取的舉措,正是為了穩定社會,為封建統治者分憂,是文人士大夫情懷的體現,B項正確;宋明時代,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對宗族勢力的維護,宗族逐漸成為地方上重要的維護封建統治的基層力量,排除A項;題目中的材料主要涉及理學家在宗族問題上的一些做法,沒有反映儒學的發展趨勢,排除C項;材料強調文人士大夫的情懷,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
20.【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唐到宋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畫家人數顯著增加,理學強調格物致知,描繪山水花鳥是一種格物的表現,從自然萬物中尋求道理,C項正確;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不是山水花鳥畫,而是以詞曲、話本、風俗畫為代表,排除B項;政治變革、民族交融與材料無關,排除AD兩項。
21.【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新建官藥局的性質發生顯著變化,從官營商業機構逐步轉化為面向民眾的慈善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南宋理學思想影響逐漸上升,其強調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影響了政府的社會治理思想與實踐,材料中新建官藥局的興建以及性質的變化正是其體現。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理學思想影響上升,B項正確;材料與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A項;“完善”的說法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C項;材料中的變化不是“政府加強經濟監管”的體現,排除D項。
22.【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理學家們以書院為中心進行講學,書院數量不斷增加,C項正確;書院創建的數量與政治中心逐漸東移沒有關系,排除A項;北宋時就已經實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項;經濟中心南移完成的標志是蘇湖熟天下足,但材料只是針對福建書院的數量統計,不能得出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排除D項。
23.【答案】D
【解析】結合題中的關鍵信息采用了寫實的手法和當時社會的生活情景,可知這幅畫描繪的是現實生活,D項正確;這幅畫描繪的是現實生活,屬于風俗畫,排除A項;材料“磨坊的主體建筑”體現的是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B項;材料描繪的是社會發展狀況,無法體現受到主流思想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24.【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書籍印刷費用成本低于手抄價格,表明當時雕版印刷推動文化傳播,B項正確;A項說法與材料“例許世人納紙墨錢自印”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推廣活字印刷術,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書籍印刷費用成本低于手抄價格,沒有涉及理學的傳播,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
25.【答案】(1)從“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錯”,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經濟區域聯系,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9分)
(2)評析:蒙古族統治者推行重農的經濟政策,有利于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深度交融,共同經濟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動了民族交融。(8分)
(3)特點:相互學習、雙向互動蒙漢交流涉及文化、社會生活習俗等各方面。(8分)
【解析】
(1)根據材料“山河形便”、“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得出從“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錯”,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經濟區域聯系,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2)根據材料“(忽必烈)設勸農官。次年設勸農司,以姚樞為大司農,派勸農使到各地考察農業情況”并結合所學得出蒙古族統治者推行重農的經濟政策,有利于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深度交融;結合所學民族融合的史實得出共同經濟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動了民族交融。
(3)材料直觀展示了蒙漢在取名、婚姻、習俗等方面的交流,并且是相互影響、雙向交流的,因此可得出兩點特征:相互學習、雙向互動,交流的內容涉及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
26.
【答案】(1)背景①原有差役制度存在弊端(百姓差役負擔沉重,影響基層穩定)。②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變法。③政府財政困難。(7分)
(2)簡評①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②有利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③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基層社會秩序。④為后世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借鑒。⑤但可能會導致地方官員貪污腐敗。(8分)
【解析】(1)背景根據“這種制度是官府對民間勞動力的無償征用,最終造成農戶的大量破產,威脅到基層社會的穩定”得出原有差役制度存在弊端。根據“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熙寧四年(1071)十月,宋廷徹底廢除了差役法,實行募役法”得出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變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當時由于三冗的存在使得政府財政困難。
(2)綜合材料內容可知,王安石推行的職役制度改革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基層社會秩序。為后世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借鑒。但可能會導致地方官員貪污腐敗。
27.
【答案】【示例】①“蘇湖熟,天下足”。北宋時期,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代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大批平民子弟得以進入仕途,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加。③“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傳統重血緣和身份的觀念受到沖擊,門第觀念淡化。(9分)
結論:宋代社會出現平民化的趨勢。(3分)
【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依據表格中的謠諺,并選擇三個,結合宋代歷史的史實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如選擇“蘇湖熟,天下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結合所學可知,“蘇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南方經濟的發展,北宋時期,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科舉制,宋代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大批平民子弟得以進入仕途,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加。“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反映的是門第觀念淡化,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傳統重血緣和身份的觀念受到沖擊,門第觀念淡化。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是宋代社會出現平民化的趨勢。
(二)教 師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
2.具體表現
(1)政治方面
①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統一。
②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北宋初年,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決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地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和統治。
③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很尖銳。北宋中期和元末的農民戰爭都說明階級矛盾尖銳;民族戰爭頻繁說明了民族矛盾尖銳:統治階級中主戰與主和、改革與保守等說明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2)經濟方面
①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宋遼、宋夏、宋金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各族的封建化。
③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都超過了前代水平,表現在外來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南北作物相互推廣、種植區域擴大、手工業部門增多,除絲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礦冶業發達外,還出現了新興的棉紡織業,城市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3)民族關系方面
①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但“和”是主流。
②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如契丹、女真等向封建社會過渡。
③多民族政權并立到少數民族完成國家統一。
④內遷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
⑤民族矛盾尖銳,但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如邊境上的榷場貿易等。
(4)文化方面
①科技成就突出,我國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最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用于航海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這些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沈括的《夢溪筆談》、郭守敬的《授時歷)在當時世界也是最先進的。
②教育事業發達,學校制度完備,書院興起,對人才的培養起了良好的作用。
③文學、史學繁榮、詞的創作達到最高造詣:關漢卿的優秀劇作鞭撻了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史學方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一部優秀的編年體通史。
④宋代的管學主要是理學。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⑤宋元時期的繪畫和書法藝術也有很高的成就。
【重點梳理】
重點1 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比較
重點2 宋元時期科技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
1.民族大交融。五代十國結束,元朝統一了漢族及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使各民族加強了交流,促進了文化繁榮。
2.經濟、國家政策影響。宋朝是中國經濟由北向南發展的重要時期,帶動了宋朝文化的繁榮;元朝的文化繁榮與元朝的民族高壓政策有關,大多數漢族文人在官場失意下轉而從事曲藝、詩詞的創作,所以元朝在曲藝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科技的先進。宋元時期,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得到進一步發展。天文、地理、醫學、數學均繁榮發展,形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
4.對外交流。宋元時對外交流十分頻繁,國家開明,海納百川,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元朝對外交流區域已經到達了東西歐地區。
5.階級的變化。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娛樂生活上更為豐富的要求,拉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商業色彩濃重的詞曲因而得到普及發展。
重點3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趨勢及原因
朝代 行政機制
秦、西漢 郡一縣
東漢 州一郡一縣
唐代 道一州一縣
宋代 路一州一縣
元代 省一路一府一州一縣
1.演變趨勢
(1)逐漸由二級區劃演變為多級區劃。
(2)地方行政區劃轄區逐漸變小,數目逐漸增多。
(3)最高行政區劃(行省)的邊界設置,隨“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原則并行。
(4)最高行政區劃往往由吏治監察區和軍務督理區轉變而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往往由中央官員轉變而來。
(5)地方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逐漸加強。
(6)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置不同于漢族的行政制度進行管轄,邊疆管理并逐漸與內地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向。
2.原因
(1)社會經濟發展,地區(南方)開發,人口增多。
(2)疆域的擴展。
(3)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需要。
重點4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貴族化到世俗化)
1.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思想領城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作為德行教化文本。
2.秦漢時期
大一統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氣勢恢宏的時代。
3.魏晉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4.隋唐時期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交融,法度規范成為社會的需要,文化全面繁榮: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繪畫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文化,風格多樣:書法藝術成就輝煌。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5.宋元時期
商業繁榮,城市發展,市民階層擴大,民間通俗文化繁榮,出現眾多描繪民間風情的作品:話本和詞興起。
重點5 如何認識宋元時期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和科技之間的關聯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山東濟南2022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從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數及其平均任職年限統計。這反映了當時
時間 用相人數 平均任職年限
太祖朝 6 2.8
太宗朝 9 2.3
真宗朝 12 2.1
仁宗朝 23 1.95
A.相權逐漸削弱 B.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C.丞相干預朝政 D.選官制度日趨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可以看出,宋代前期使用宰相人數較多,宰相任職年限較短,這種頻繁換相的做法是為了削弱相權,A項正確;宰相任職時間較短不等于政局動蕩,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丞相干預朝政,排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2.[福建泉州2022質檢(五)]唐代,福建地區有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等5州;北宋初年增加了邵武軍、興化軍和南劍州,二級政區擴大為8州軍。這反映了當時
A.福建成為南方經濟發展中心 B.人口增加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
C.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域建制 D.行政區劃的調整兼顧區域平衡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北宋初期,將福建地方的二級政區由唐代的5州增加到了8州,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域建制,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福建在唐朝時成為了南方經濟發展中心,排除A項;人口增加對地方行政制度的影響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僅有福建一地行政區劃的變化,不能說明其調整兼顧了區域平衡,排除D項。
3.[西南四省名校2022三聯]宋太祖時期,沿用唐后期形成的中書門下制,形成與樞密院對掌文武的二府三司制度;神宗時期,廢除中書門下體制,賦予中書、門下、尚書各自權責,三省長官實行兼職制度,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二人均是宰相。這一變化
A.加劇了冗官局面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增強了三省制衡機制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宋神宗調整中樞機構,分工明確的同時,尚書左右仆射分別兼任門下與中書侍郎,實質是擴大了尚書省權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項正確;宋神宗改革是針對“三冗”問題,“兼職制度”有助于減輕“冗官”,排除A項;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專制制度下決策權由皇帝掌握,調整機構程序意在加強皇權,制衡說法錯誤,排除D項。
4.[湖南2022模擬(二)]史書記載:(宋太祖)嘗彈雀于后苑,或稱有急事請見,帝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帝怒,詰之……舉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帝罵曰:“汝懷齒,欲訟我乎?”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帝悅,賜金帛慰勞之。這反映出
A.重視以史為鑒成為歷代的傳統 B.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約了皇權
C.儒家倫理對古代帝王形成制約 D.史官與皇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據材料“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帝悅,賜金帛慰勞之”并結合所學可知因為史官們有“君舉必書”“秉筆直書”的傳統,故青史留名一定程度制約了皇權,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宋太祖不是重視以史為鑒,而是在乎自己的歷史形象,排除A項;“臣不能訟陛下”體現了儒家中的君臣倫理不能制約帝王,排除C項;“史官與皇權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5.[江蘇蘇州2022一模]下表是宋代實行的地方官員回避制度。這些規定
制度名稱 內容
親族回避制度 本族組麻以上親,及有服外親、無服外親,并令回避,其余勿拘。
職務回避制度 所注擬外官,其五服之內于法許相容隱者,皆不得相為代,有敢妄冒居之者,以私罪論。
籍貫回避制度 諸注官不注寄居及本貫州;不系寄居及本貫州,而有田產物力處,亦不注。即本貫開封府者,唯不注本縣。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C.增強了官員的責任心 D.弱化了宗法血緣關系
【答案】B
【解析】宋代地方官員須回避親族、職務和籍貫等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官在政治、司法和經濟等方面權勢的膨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回避制度并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項;強制地方官回避親族、職務和籍貫等,于地方官員責任心的增強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僅地方官員回避制度不能弱化整個社會的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項。
6.[廣東深圳2022一模]王安石在《河北民》詩中寫道,邊境百姓“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感慨他們生不逢時,“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這反映了作者
A.改革社會矛盾的雄心 B.痛恨社會奢靡的風氣
C.期望國家強盛的心態 D.發展小農經濟的愿望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中的貞觀指的是唐朝初年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此,王安石詩句主要表達了作者對于唐代盛世的向往以及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感慨,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改革社會矛盾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痛恨社會奢靡的風氣的信息,排除B項;發展小農經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
7.[貴州貴陽五校聯考(五)]北宋時,宰相和樞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牽制。只有當戰事爆發的時候,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進入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這一變化說明
A.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B.北宋冗官問題弊端顯露
C.南宋面臨國防壓力更大 D.宰相權力反彈威脅皇權
【答案】C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宋朝時期,只有當戰爭爆發時,宰相才會兼任樞密院長官,兼具文武大權于一身。但是南宋后,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說明的是當時南宋面臨國防壓力更大,民族矛盾更為尖銳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排除A項;材料與冗官問題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相權的反彈,排除D項。
8.[湖北2022模擬(三)]統和元年(983年),遼圣宗下詔“民間有父母在,別籍異居者,聽鄰里覺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族其門間”。他還曾“詔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由此可見,遼圣宗
A.借助程朱理學加強社會教化 B.試圖延緩遼國封建化進程
C.采用儒家治國之術鞏固統治 D.認同并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遼圣宗強調孝道,并積極推動學習“南朝法度”,也就是學習北宋的制度文化,這是遼圣宗采用儒家治國之術的表現,C項正確;程朱理學完全形成于南宋,A項時空不符,排除;遼圣宗的措施加快了遼國封建化的進程,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9.[山東濟南市2022三模]漢唐王朝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則以宣慰使、安撫使、千戶等官職封予各少數民族首領,其職類、承襲、貢賦和征發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這一舉措
A.擴大了地方官員的職權范圍 B.通過恢復分封制度以鞏固統治
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D.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直接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元朝采取更加靈活多變的手段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而且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對邊疆地區管理的加強有利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項正確;元朝的這一舉措沒有擴大地方官員的職權范圍,更不是要恢復分封制度,排除AB項;元朝將官職授予少數民族的首領,并不是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管理,排除D項。
10.[湖南2022考前沖刺]下圖為元代六體文夜巡牌,它雙面鑄紋飾及文字,牌內分別鑄有梵文、漢文、烏金體藏文、古畏兀爾體蒙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該夜巡牌可以用于研究
A.元朝的疆域劃定 B.古代漢字的變遷
C.中西文化的交融 D.統一國家的發展
【答案】D
【解析】 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元代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其統治之下,生活著眾多的民族,因此元代官方為了便于行政,強化對各個民族的向心力,在其官方表達上運用多個民族的文字,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元代疆域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不只有漢字,還有其他民族的文字,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中國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排除C項。
11.[浙江紹興2022二模]有史籍在介紹古代某機構時說:“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其用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該史籍介紹的這一“機構”
A.是設置于邊境的地方行政機構 B.官職可以世襲,不用交納貢賦
C.集軍民、政教管理事務于一體 D.負責管理西藏、新疆等地事務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可知,該機構管理宗教事務;依據材料“遇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亦別有印”可知,該機構管理行政事務;依據材料“如大征伐,則會樞府議”可知,該機構管理軍事;依據材料“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可知,該機構管理軍民習俗。由此可知,該機構集軍民、政教管理事務于一體,C項正確;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機構是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的宣政院,它不是邊境的地方行政機構,排除A項;宣政院官職由中央派遣,不可以世襲,要交納貢賦,排除B項;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區事務的機構,與新疆無關,排除D項。
12.[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2適應考(八)]元代行省長期坐鎮藩服,統轄戍軍,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同時,元朝廷任命的行省軍事長官,被賜予金虎符,擁有了“提調軍馬”的資格和權力。這一史實可以用來說明,元代行省
A.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 B.削弱了地方軍政大權
C.權力結構具有二元性 D.導致藩鎮割據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元代行省長期坐鎮藩服,統轄戍軍,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元代行省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機構,其長期坐鎮藩服,統轄戍軍,也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這體現了行省權力結構擁有行政、軍事權力的二元性,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行省擁有軍事權力,未體現完善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行省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是地方諸官府中唯一握有較大軍權的機構,為體現削弱地方軍政大權,排除B項;唐朝末年地方節度使權力大,導致藩鎮割據的局面,排除D項。
13.[海南2022診斷(五)]宋朝土地買賣“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寫契紙,須經官府驗契納稅稱作“稅契”。稅契后只有經官府印押的紅契,才是買主取得所有權的合法憑證。此規定
A.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B.確保了政府賦稅收入
C.緩和了尖銳社會階級矛盾 D.維護了小農合法權益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宋朝土地買賣‘立契’的法定程序除填寫契紙,須經官府驗契納稅稱作‘稅契’。稅契后只有經官府印押的紅契,才是買主取得所有權的合法憑證”,并結合所學可知,買賣契約是商品交換的條件和手段。宋朝商品經濟發達,為規范商業活動,契約制度不斷發展完善。材料中的規定適應了宋朝社會經濟發展需要,A項正確;“確保了政府賦稅收人”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階級矛盾的緩和,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土地買賣“立契”問題,不能體現“維護了小農合法權益”,排除D項。
14.[福建2022考前押題密卷]北宋時期,莊園經濟瓦解、商品經濟發達等一系列結構性的社會變革,使得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地位,貧者可致富,富者也可能一夜之間淪為貧民。如“常州無錫縣村民陳承信,本以販豕為業,后極富”。這反映了宋代
A.等級觀念日益淡化 B.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
C.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D.理學思想主導地位確立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朝都多地方的百姓有機會通過各種方式改變自己的地位,反映了宋代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宋朝時期不同階層的人的流動,宋朝時期隨著理學的建立和發展,注重社會等級,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態,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象與理學無關,排除D項。
15.[浙江寧波2022模擬]南宋《數書九章》記載,有四個人合資做外貿生意,本錢有金、銀、鹽、鈔、度牒五種形式……擁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王安石變法時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到徽宗前期炒到了二百二十貫。據此可知當時
A.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 B.商品經濟繁榮發展
C.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 D.度牒具有貨幣功能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證明僧人身份與免稅免役資格的度牒,和金、銀、鹽、鈔等一樣,可以作為合資經商的本錢,且官方定價不斷提高,反映出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發展,B項正確;“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排除C項;度牒具有貨幣職能與“擁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等不符,排除D項。
16.[吉林吉林2022四模]靖康之變改變了中國的南北布局。為躲避戰亂,北方的能工巧匠、黎民百姓及文人雅士紛紛南遷,南方的人口數量第一次超過北方。漢族政權政治中心的變化也帶動了經濟重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兩宋之交的這些變動
A.促進了宋代文化的融合 B.引發了儒學體系的更新
C.推動了市民文學的產生 D.實現了儒道釋三教合一
【答案】A
【解析】靖康之變是北宋滅亡、宋政權南遷的開始。漢族政權在金兵南下的沖擊下被迫南遷,偏安江南,使得南宋文化帶有南北融合的特色,A項正確;理學誕生于北宋,排除B項;C項包含在A項之中,且政治上的動蕩對南宋詞壇影響不大,排除;三教合一只是趨勢,D項敘述偏頗,排除。
17.[湖北黃石2022臨門一卷(一)]北宋建立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飲食技術的交流中心,居民普遍喜歡飲酒和飲茶,城市中還有許多涼飲店,出售甘豆湯、漉梨漿、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飲料。由此推知,宋代
A.城市居民生活豐富多樣 B.跨區域貿易興盛
C.重農抑商政策日漸松弛 D.商業市鎮經濟繁榮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首都汴京是南北飲食技術的交流中心”可知,兩宋時期南北文化交流加快,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應了市民階層的需求,A項正確;材料中汴京城市的發展與跨區域貿易無關,排除B項;C選項重農抑商政策日漸松弛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商業城市的發展,與“市鎮經濟繁榮”無關,排除D項。
18.[湖北2022考前沖刺(九)]如圖《元朝運河、海運路線圖》反映了元朝不僅重新開通了大運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元朝高度重視南北交通主要是由于
A.黃河改道陸路聯系受阻 B.造船航海技術取得突破
C.地方行政制度發生變化 D.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無論是漕運還是海運都是為了將財賦和糧食更好運往北方,D項正確;黃河雖改道但陸路聯系并未受阻,排除A項;沒有證據表明此時造船航海技術取得突破,排除B項;行省制的設立與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
19.[名校聯盟山東省優質校2022模擬]宋代理學家程頤、張載、朱熹等主張恢復古代宗法制度,纂宗譜、建宗祠,以凝聚宗族;范仲淹則設立“族田”“義田”,收入用來宗族內的各種公共開支。他們的做法體現出
A.宗族勢力的衰落 B.文人士大夫的情懷
C.儒學平民化的發展 D.理學對宗法觀念的重視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宋代以文立國,培植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懷。宋代理學家在地方宗族中采取的舉措,正是為了穩定社會,為封建統治者分憂,是文人士大夫情懷的體現,B項正確;宋明時代,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對宗族勢力的維護,宗族逐漸成為地方上重要的維護封建統治的基層力量,排除A項;題目中的材料主要涉及理學家在宗族問題上的一些做法,沒有反映儒學的發展趨勢,排除C項;材料強調文人士大夫的情懷,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
20.[湖南長沙2022一模]如表為唐到宋各繪畫題材兩家人數匯總,推動唐宋繪畫之變的原因主要是( )
人物 山水 花鳥
唐朝(上)(618一756年) 40 16 7
唐朝(下)(757—841年) 10 34 15
建隆元年—熙寧七年(960—1074年) 56 31 43
熙寧八年一乾道三年(1075—1167年) 42 91 84
A.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 B.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
C.窮理盡性的精神追求 D.多元一體的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唐到宋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畫家人數顯著增加,理學強調格物致知,描繪山水花鳥是一種格物的表現,從自然萬物中尋求道理,C項正確;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不是山水花鳥畫,而是以詞曲、話本、風俗畫為代表,排除B項;政治變革、民族交融與材料無關,排除AD兩項。
21.[湖南2022考前模擬(二)]南宋寧宗后期及理宗時期,在朝廷鼓勵和部分地方官員的主導下,各地再次出現興建官藥局的潮流。新建官藥局的性質發生顯著變化,從官營商業機構逐步轉化為面向民眾的慈善機構。這一變化說明當時
A.商品經濟發展迅速 B.理學思想影響上升
C.社會保障制度完善 D.政府加強經濟監管
【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新建官藥局的性質發生顯著變化,從官營商業機構逐步轉化為面向民眾的慈善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南宋理學思想影響逐漸上升,其強調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影響了政府的社會治理思想與實踐,材料中新建官藥局的興建以及性質的變化正是其體現。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理學思想影響上升,B項正確;材料與商品經濟發展無關,排除A項;“完善”的說法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C項;材料中的變化不是“政府加強經濟監管”的體現,排除D項。
22.[福建部分校2022模擬(一)]下表是某學者對宋代福建書院數量統計情況。南宋時期創建書院的增多反映出
北宋時創建 南宋時創建 時間不詳
數量(所) 14 52 16
占總數百分比(%) 17.1 63.4 19.5
A.政治中心的逐漸東移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C.理學官方地位的確立 D.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南宋時期,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理學家們以書院為中心進行講學,書院數量不斷增加,C項正確;書院創建的數量與政治中心逐漸東移沒有關系,排除A項;北宋時就已經實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項;經濟中心南移完成的標志是蘇湖熟天下足,但材料只是針對福建書院的數量統計,不能得出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排除D項。
23.[山西2022一模]下圖為五代宋初畫家衛賢繪制的《閘口盤車圖》。畫面左邊畫了磨坊的主體建筑,右側畫了酒樓。50多個人物活動穿插于圖中,其中有磨坊的民工、正在關卡查點和飲酒作樂的官吏等。該作品
A.體現了文人畫的特征 B.說明宋代商業空前發展
C.受到主流思想的影響 D.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答案】D
【解析】結合題中的關鍵信息采用了寫實的手法和當時社會的生活情景,可知這幅畫描繪的是現實生活,D項正確;這幅畫描繪的是現實生活,屬于風俗畫,排除A項;材料“磨坊的主體建筑”體現的是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B項;材料描繪的是社會發展狀況,無法體現受到主流思想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24.[江蘇泰州(南通)2022三模]據史書記載,北宋國子監刻印的書籍,“例許世人納紙墨錢自印”,且“工價低廉”。當時刻本書籍的價格只是抄本書籍的十分之一,“學者無筆札之勞,獲睹古人全書”。上述現象可以表明當時
A.國子監書籍暢銷于書市
B.雕版印刷推動文化傳播
C.政府大力推廣活字印刷技術
D.理學借助官方渠道擴大影響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書籍印刷費用成本低于手抄價格,表明當時雕版印刷推動文化傳播,B項正確;A項說法與材料“例許世人納紙墨錢自印”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推廣活字印刷術,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書籍印刷費用成本低于手抄價格,沒有涉及理學的傳播,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
25.(25分)[遼寧2022猜題(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一般是依據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即所謂“山河形便”。從元朝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經濟區域聯系,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設勸農官。次年設勸農司,以姚樞為大司農,派勸農使到各地考察農業情況。
——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三 蒙古人受漢文化的影響,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時候,采用漢人的字、號習慣,或者像漢人一樣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觀念上,部分蒙古人接受了漢人的習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的同時,漢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學習和掌握蒙古語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姻、服飾等習俗的影響。
——摘編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根據材料一,指出“行省制”是如何促進元朝民族交融的。(9分)
根據材料二,從民族交融的視角評析忽必烈時期的經濟政策。(8分)
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蒙漢民族間交融的基本特點。(8分)
【答案】(1)從“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錯”,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經濟區域聯系,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9分)
(2)評析:蒙古族統治者推行重農的經濟政策,有利于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深度交融,共同經濟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動了民族交融。(8分)
(3)特點:相互學習、雙向互動蒙漢交流涉及文化、社會生活習俗等各方面。(8分)
【解析】
(1)根據材料“山河形便”、“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得出從“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錯”,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經濟區域聯系,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2)根據材料“(忽必烈)設勸農官。次年設勸農司,以姚樞為大司農,派勸農使到各地考察農業情況”并結合所學得出蒙古族統治者推行重農的經濟政策,有利于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深度交融;結合所學民族融合的史實得出共同經濟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動了民族交融。
(3)材料直觀展示了蒙漢在取名、婚姻、習俗等方面的交流,并且是相互影響、雙向交流的,因此可得出兩點特征:相互學習、雙向互動,交流的內容涉及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
26.(15分)[四川瀘州2022仿真(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宋代前期的職役制度是差役制,即根據登記在冊的戶等和職役輕重等級攤派。這種制度是官府對民間勞動力的無償征用,最終造成農戶的大量破產,威脅到基層社會的穩定。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熙寧四年(1071)十月,宋廷徹底廢除了差役法,實行募役法,即過去由鄉戶承擔的義務性職役改為有償雇募,官府每年向民間招募愿意應役的百姓,付給他們與職役負擔相應的雇錢。募役所用花費由全體百姓承擔,在差役制度下免役的官戶、坊郭戶等也要繳納助役錢承擔部分職役負擔。官府每年根據戶等向鄉村和坊郭戶征收一定數額的役錢,在役錢開支的基礎上多收20%寬剩錢,用于水利建設、吏祿開支等。同時,募役制度給了地方行政官員極大的自由裁量權,以及經手大量財物的機會。
——摘編自方寶璋《再論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推行職役制度改革的歷史背景。(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王安石推行的職役制度改革。(8分)
【答案】(1)背景①原有差役制度存在弊端(百姓差役負擔沉重,影響基層穩定)。②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變法。③政府財政困難。(7分)
(2)簡評①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②有利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③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基層社會秩序。④為后世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借鑒。⑤但可能會導致地方官員貪污腐敗。(8分)
【解析】(1)背景根據“這種制度是官府對民間勞動力的無償征用,最終造成農戶的大量破產,威脅到基層社會的穩定”得出原有差役制度存在弊端。根據“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熙寧四年(1071)十月,宋廷徹底廢除了差役法,實行募役法”得出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變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當時由于三冗的存在使得政府財政困難。
(2)綜合材料內容可知,王安石推行的職役制度改革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穩定基層社會秩序。為后世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借鑒。但可能會導致地方官員貪污腐敗。
27.(12分)[四川德陽202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謠諺,即歌謠和諺語的合稱,短小精煉,便于流傳,其中頗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在宋代,謠諺流傳廣泛,為研究宋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下表是節選的部分宋代謠諺。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蘇湖熟,天下足。 春不耕,秋不獲。 軍不如縣,縣不如鎮。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洲。 恭敬不如從命,受訓莫如從順。 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 撼山易,憾岳家軍難。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 不管太原,卻管太學;不管炮石,卻管安石。
——據趙瑤丹《論宋代謠諺》
選擇材料中三個謠諺并分別加以解讀,得出一個關于宋代歷史的結論。(要求:解讀深刻、準確,結論與解讀要有內在聯系,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①“蘇湖熟,天下足”。北宋時期,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代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大批平民子弟得以進入仕途,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加。③“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傳統重血緣和身份的觀念受到沖擊,門第觀念淡化。(9分)
結論:宋代社會出現平民化的趨勢。(3分)
【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依據表格中的謠諺,并選擇三個,結合宋代歷史的史實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如選擇“蘇湖熟,天下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結合所學可知,“蘇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南方經濟的發展,北宋時期,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科舉制,宋代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大批平民子弟得以進入仕途,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加。“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反映的是門第觀念淡化,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傳統重血緣和身份的觀念受到沖擊,門第觀念淡化。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是宋代社會出現平民化的趨勢。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佛学| 瑞安市| 西城区| 图木舒克市| 白城市| 紫金县| 正安县| 龙江县| 安泽县| 朝阳县| 星座| 仲巴县| 东兰县| 福清市| 大安市| 南投县| 余干县| 巴里| 靖宇县| 灵宝市| 陆川县| 万全县| 通辽市| 新绛县| 绥芬河市| 博爱县| 孝昌县| 阳春市| 安达市| 遵化市| 民勤县| 万源市| 涞水县| 陇南市| 石河子市| 华蓥市| 和平县| 临朐县| 当阳市|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