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知識點整理第一單元 關心天氣第1課 今天天氣怎么樣1.地球表面包裹著一層厚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大氣。2.天氣變化對人類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體育運動、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及國防科研等方方面面都受天氣的影響。3.天氣預報的基本構成要素:天氣狀況、氣溫高低、降水情況、風力風向。4.為了方便人們了解天氣狀況,傳遞氣象信息,氣象部門專門制作了天氣符號。5.天氣符號是表示各種天氣現象的專用符號。6.除了教材上提供的四種天氣——雪天、雷雨天、陰天、霧天外,還可以列舉各種天氣,如多云、暴雨、雨夾雪、霜凍、冰雹等。7.天氣符號8.閱讀這份天氣預報。從上面的天氣預報中可以讀到:日期是2017年4月3日,星期一,是多云天氣,最高氣溫19°C,最低氣溫12°C,南風2-3級,屬于輕風到微風。除了看三條橫軸的指示外,還可以通過右上角的天氣示意圖,判斷今天的天氣。9.學生活動手冊答案:①用你自己設計的符號記錄今天的天氣。②查詢并記錄當地今天的天氣信息。根據當地當天的天氣情況來填寫。例:(1)9月10日,晴天,最高氣溫31°C,東南風3級(或者填微風)。(2)2017年4月3日,星期一天氣多云,最高氣溫19°C,最低氣溫12°C,南風2-3級。第2課 天氣的影響1.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們日常生活都會產生影響。2.誰關心天氣,為什么 ①農民關心天氣,因為農事活動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如果不關心天氣,秋收莊稼、晾曬稻谷等都會受影響。②滑雪運動員關心天氣,因為在惡劣天氣下貿然滑雪會有生命危險。③火箭發射人員關心天氣,因為火箭發射受天氣影響非常巨大。一個良好的發射時機,被④火箭專家稱為“發射窗口”。如果在惡劣天氣下發射火箭,往往會導致發射失敗。3.惡劣天氣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①暴雨容易造成積水、洪澇等,可能導致水浸、交通中斷等事件,嚴重時會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暴雨還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②暴雪往往會導致牲畜凍死、建筑物被壓塌,還會導致道路交通受阻或中斷,高鐵停運、航班延誤等。③臺風帶來了充沛的雨水,但也會造成各種破壞。它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④霧霾所帶來的危害都是惡性的,對呼吸系統影響最大。霧霾會導致近地層紫外線減弱,使空氣中病菌的活性增強,細顆粒物會攜帶細菌、病毒進入人的呼吸系統深處,造成感染。4.天氣變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①連續陰雨,空氣濕度增大,地面潮濕;陰雨天過后,天氣晴朗,地面就不潮濕了。②下雨前,水汽充沛,空氣濕度增大,鹽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產生“鹽出水”現象。5.觀察在晴天和陰雨天,晴雨花顏色的深淺有什么變化。在晴天,晴雨花的顏色淺一些;在陰雨天,晴雨花的顏色深一些。6.天氣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下雨前,蜻蜓飛得低。晴天時,松果會張開。下雨后,蚯蚓爬出來了。7.學生活動手冊答案:①人們把生活中積累的有關天氣對動植物影響的經驗,編成了許多天氣諺語。喜鵲枝頭叫, 出門晴天報。 河里泛青苔, 必有大雨來。②請收集更多與天氣有關的諺語。(1)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2)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3)長蟲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4)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5)河里浮青苔,必有大雨來。(6)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螻蛄唱歌,天氣晴和。(7)天上烏云蓋,大雨來得快。(8)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9)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10)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3.四季的天氣1.秋天到了,描述一下秋天的天氣 天氣涼快了。雨水少了。太陽光沒那么強烈了。天空湛藍湛藍的。2.像描述秋天那樣,說說其他季節的天氣。春天:天氣變暖和了。風沒有那么刺骨了。細雨蒙蒙。春暖花開,樹上長出了嫩芽。夏天:天氣十分炎熱。太陽熱辣辣的。傾盆大雨、電閃雷鳴。荷花盛開、蚊蟲叮咬。冬天:天氣十分寒冷。會有漫天大雪。很多樹都光禿禿的了。蠟梅花開了。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學生活動手冊答案:根據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完成下表。季節 動物的活動 植物的變化 人的活動春天 燕子北歸 青蛙出洞 …… 植物發芽 開花長葉 …… 放風箏 踏青春游 ……夏天 蚊蟲叮咬 知了鳴叫 …… 枝繁葉茂 睡蓮盛開 …… 下河游泳 單衣納涼 ……秋天 大雁南飛 蟋蟀打架 …… 果實累累 菊花盛開 …… 登高秋游 穿毛衣 ……冬天 動物冬眠 …… 草木凋零 蠟梅盛開 …… 堆雪人 滑雪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