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了解淝水之戰的時間、雙方和影響。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3.掌握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表現和影響。【課前預習任務】【溫故知新】1.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______于________年重建晉王朝,建都________,史稱東晉。東晉時突出的政治特點是時人所稱的“_________”。2.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________,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3.商業方面,南朝時的________,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感悟新知】根據預習,完成下面問題。1.淝水之戰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2.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________年遷都________;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________;以________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________;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________。3.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并為________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課上學習任務】一、淝水之戰1.結合課本說說淝水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和影響?2.找一找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體內容包括哪些?有何影響?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北方地區出現民族交融的原因有哪些?2.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方式有哪些?3.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有何歷史影響?【以史為鑒】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推動了社會進步,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這對于我們今天維護民族團結有何啟發?【鞏固訓練】1.“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描寫的是 中前秦軍隊。( )A.赤壁之戰 B.淝水之戰 C.巨鹿之戰 D.官渡之戰2.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下列少數民族中曾在4世紀后期統一黃河流域,結束黃河流域的分裂割據局面的是( )A.匈奴族 B.鮮卑族 C.氏族 D.羌族3.某電視劇場景:頒令天下,30歲以下的一律改習漢語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將拒不說漢語的皇后馮媛廢為庶人。該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A.秦孝公 B.孝文帝 C.金太祖 D.成吉思汗4.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遷都到( )A.洛陽 B.平城 C.成都 D.北京5.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漢服”、“漢人胡食”等現象屢見不鮮。這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經濟發展 B.戰亂頻繁 C.國家統一 D.民族交融6.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穿漢族服裝、漢族人吃少數民族食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這一現象反映出( )A.中外交往日益頻繁 B.民族融合不斷加強C.邊疆地區得到開發 D.國家統一不斷鞏固7.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較早進行漢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領頭把復姓拓跋改為元,從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獨孤氏改姓為劉,步六孤氏改姓為陸。當時鮮卑民族改姓達一百多。﹣﹣摘自中新網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親自設計和主導,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是先進文化、制度對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決心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改革面臨保守派阻撓和挑戰的時刻,孝文帝始終堅定改革方向不動搖,對破壞改革的勢力進行強有力打擊,掃除改革障礙,同時他還注意選賢任能,培養改革中堅力量,推動改革持續不斷向前邁進。﹣﹣摘編自《北京日報》(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實行的哪一項漢化措施?請你再列舉出兩項他所實行的其他漢化措施。(2)因當時北魏孝文帝的年號是太和,這場改革也被稱為“太和改革”。這場改革的歷史作用如何?(3)根據材料二,談一談北魏孝文帝改革對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啟示?參考答案1.B 2.C 3.B 4.A 5.D 6.B7.(1)改漢姓;說漢話、穿漢服等。(2)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國國情;改革是富國強兵之路;改革是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開拓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惟改革創新者勝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