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于微課和實驗探究的《常見酸堿的性質復習》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分析本節內容選自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七章,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隸屬于一級主題”身邊的化學物質”中的二級主題“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是學生繼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水、金屬等身邊常見的物質后又一類重要的物質—酸和堿。本節課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酸和堿性質的系統認識和深入探究,也為后面學習鹽等內容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學生高中學習電解質等知識奠定基礎。本節課類型是復習課,學生需要在復習課上提升思維品質,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分組實驗、自主學習等多樣化的方式對酸和堿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使所學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雖然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常見的酸和堿,但這部分內容仍然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者設計了三個探究環節包括(1)廢液成分的探究和處理;(2)產生氣體的探究;(3)產物的檢驗探究。通過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提供豐富多彩的物質,設計有趣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中采用微課教學方式,先讓學生自己探究總結歸納酸和堿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微課鞏固,幫助學生建立酸和堿的知識體系,體現知識的螺旋式上升。學情分析在知識上,學生在之前已經初步認識了常見的酸和堿的性質和用途;在能力上,學生也具備了探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的能力,知道認識物質從物理性質到化學性質的過程,但是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是較淺層次的,他們還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缺乏知識的整合能力及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因此在本節復習課中,教者設計了具體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知識在回顧、類推、比較、歸納中得到升華,需要培養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探究,掌握酸和堿的化學性質。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產物的檢驗方案。【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體會分組合作、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等學習方式。通過經歷探究過程,學生培養學生科學的方法和思維,并運用于解決日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廢液的成分和處理方法,學生樹立環保意識。(2)通過分組實驗,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享受科學探究的樂趣,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化學的熱愛。教學重難點重點:酸和堿的化學性質;產物的檢驗;廢液成分的探究。難點:酸和堿的化學性質;廢液成分的探究。教學準備氫氧化鈉溶液、澄清石灰水、裝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稀鹽酸、碳酸鈉溶液、紫甘藍、試管、膠頭滴管、量筒。六、教學流程活動1:趣味實驗,激發興趣。【引入】播放藍色湯面視頻。【教師】想不想嘗一嘗這網紅的藍色料理?【學生】興奮的等待。【教師】演示藍色面條實驗。【過渡】化學很奇妙是不是,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從這變色的面條走進奇妙的化學世界。首先齊讀今天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剛剛看到的實驗現象分別是什么?【學生】面條一開始從紫色的→綠色的→紅色的→藍色的且有氣泡。【教師】非常棒,那么請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和藥品,思考老師依次加進去的無色藥品分別是什么?【呈現】資料:紫甘藍汁在酸性溶液中變為紅色;堿性較強的溶液中變為綠色或黃色;堿性較弱的溶液中變為藍色;中性溶液中為紫色。【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依次是紫甘藍、氫氧化鈉、稀鹽酸、碳酸鈉溶液。【教師】思考一下,這些物質分別隸屬于哪一類別的物質呢?【學生】酸堿指示劑、堿、酸、鹽。【教師】請同學寫出杯子里分別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學生】認真書寫。【教師】評價方程式的正誤。活動2:廢液探究,鞏固酸的化學性質【展示】變紅的面條【教師】請同學們根據面條的顏色判斷,杯子里面的廢液成分?【學生】討論交流回答:HCl,NaCl【教師】如何設計實驗方案證明呢?【學生】分組討論:(1)取樣,滴加紫色石蕊,變紅。(若是學生沒有提到這一點,教師引導學生,并認識這種方案現象不明顯)(1)取樣,加活潑性金屬,有氣泡。取樣,加金屬氧化物,溶液變色。取樣,加碳酸鈉,有氣泡。用PH試紙測(5)取樣,加難溶性堿,沉淀消失。。。。【教師】非常棒,那以金屬鐵和氧化鐵為例,寫出與鹽酸反應的方程式。【學生】導學案上寫出化學方程式。【教師】評價學生的化學方程式。【教師】可是這些都是設計的實驗方案,還是要實驗來驗證的,老師從實驗室帶來了打磨后鎂條,按照你們的猜想,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齊聲回答:有氣泡。【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教師】那么這杯子里的廢液該如何處理呢?【學生】用熟石灰中和。【教師】據此,同學們能否總結酸的化學性質。【學生】交流討論,展示酸的化學性質((1)與酸堿指示劑反應;(2)與金屬反應;(3)與金屬氧化物反應;(4)與碳酸鹽反應;(5)與堿反應)【教師】要是對剛才酸的性質探究還有一些疑惑,請看下面的微課。【播放】酸的化學性質微課。【課堂檢測1】活動3:氣體探究,鞏固堿的化學性質【展示】藍色面條【教師】藍色杯子里有非常明顯的氣泡,根據方程式顯示是產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檢驗這種氣體呢?【學生】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教師】為了不對環境造成影響,選擇何種試劑吸收二氧化碳呢?【學生】用氫氧化鈉溶液。【教師】那為什么不選用澄清石灰水呢?【學生】相同情況下,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比澄清石灰水多。【教師】如何設計實驗證明這位同學的猜想呢?【學生】分組實驗(用量筒量取10ml的氫氧化鈉和澄清石灰水溶液倒入兩瓶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振蕩。)【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并寫出兩個化學方程式。【教師】評價學生寫的方程式正誤。【總結】檢驗氣體,要現象明顯;吸收氣體,需要效果明顯。【教師】要是在燒杯或者錐形瓶中進行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會不會有如此明顯的現象?沒有,如何才能檢驗有新物質生成呢?【學生】討論交流,并展示試驗方案(1)取樣,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2)取樣,加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教師】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提供的藥品和儀器進行實驗。【學生】分組完成兩種方案對應的實驗。【教師】展示學生的實驗現象,并要求學生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師】據此能否總結堿的化學性質?【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1)與酸堿指示劑反應;(2)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3)與鹽反應;(4)與酸反應)【教師】那我們用一則微課鞏固一下堿的化學性質。【播放】堿的化學性質微課。【課堂檢測2】學生上臺講解展示。活動4:游戲促提升【過渡】下面老師設計了游戲環節,在“變色面”三個字背后分別對應著一道題目,請同學任選一個字回答。【展示】【學生】參與游戲回答問題。【教師】這節課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呢?請同學們幫助老師完成板書設計來檢驗自己,理解酸堿鹽之間的轉化關系。【學生】幫助老師完成板書設計如下:(其他同學也有不一樣的展示,教者適當點評。)(酸鹽指示劑堿非金屬氧化物堿堿)教學反思本節課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等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真實的情境,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過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因而在課堂中,教者設計了變色的面條實驗,過渡到對酸堿性質的探究,在樂中學。發揮學生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濃郁的探究氛圍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者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實驗探究自己的猜想,無論是實驗方案的設計、操作,現象還是結論,都是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完成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