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章 應用廣泛的酸、堿、鹽《本章作業—堿的性質復習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和理解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制法及用途。2.認識和理解堿的通性。(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知識的回憶,實驗方案的設計與探究,培養學生對比、分析、判斷等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意識和團結協作的意識。學情分析:堿的知識對學生來講,大都感到比較難。無論是從它們的物理性質還是從化學性質上來講都比較易混淆,更主要的是化學反應以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不知遵循哪些規律。學生所掌握的有關堿的知識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通過這節復習教學,要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從而達到系統化的目的。若單純復習堿的相關知識點會顯得很枯燥,以某一物質的性質探究為線索,在課堂中突顯探究,讓學生從探究的視角重新審視與認識物質,建構知識結構,將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復習課不能單純的回顧已學知識,更應該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以問題引路,啟發思考,直到融會貫通。此節教學的重點是堿的通性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實驗探究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實驗探究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作用,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實效。教學重點:堿的通性教學難點: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活動1】 引入新課(教師)演示實驗:“清水變牛奶”。(教師)要想知道“清水變牛奶”中的奧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復習堿的性質。(學生)齊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板書)堿的性質復習課1、物理性質(以NaOH和Ca(OH)2為例)【活動2】觀看微課:《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制法及用途》(展臺展示)學生學案:自主梳理 1、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制法及用途。(學生)評價學案的完成情況。【活動3】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課堂練習1.右圖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應的pH變化曲線圖,據圖分析能得出的結論正確是( )A. 該反應是NaOH溶液滴入稀鹽酸B. ag是指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C. A點時,溶液的溶質為NaOH、NaClD. B點表示稀鹽酸和加入的NaOH溶液質量一定相同(學生)各小組積極討論,認真分析,合作交流,踴躍發言。【活動4】小組合作學習,以實驗探究的方式完成課堂練習2.實驗探究: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是兩種常見的堿。請同學將兩種堿的溶液分別裝入試管A 、B 中,并進行如下圖所示的三組實驗。(學生)完成實驗1:向A、B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加幾滴酚酞試液。(學生)各小組匯報實驗現象(視頻展示)實驗1中學生實驗現象的照片【活動5】完成實驗2:向A、B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加適量硫酸銅溶液。(學生)各小組匯報實驗現象并完成練習:(2)實驗2中,若B 盛裝的是NaOH 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的基本類型是 反應。【活動6】完成實驗3:向A、B兩支試管中分別吹氣。(學生)各小組匯報實驗現象并完成練習:實驗3中,請同學們向兩支試管吹氣,A 中有 生成,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B 中 (填“有”或“無”)現象。【活動7】為了探究吹氣后B 中溶質的成分,有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猜想1 :溶質只有氫氧化鈉猜想2 :溶質只有碳酸鈉猜想3 :溶質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實驗和結論:實 驗 實驗現象 結論取B 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產生沉淀為止,靜置后取上層清液,向其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 產生白色沉淀 溶液呈現紅色 猜想3成立反思與評價:老師評價該同學得出的結論不正確,是因為猜想 (填數字)也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學生)取B 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產生沉淀為止,靜置一段時間。(視頻展示)活動5中學生完成實驗的錄像。(學生)完成實驗探究并評價該方案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活動8】將上述方案中的澄清石灰水換成氯化鈣溶液,繼續完成探究實驗。實 驗 實驗現象 結論取B 中少量溶液,加入 溶液至不再產生沉淀為止,靜置后取上層清液,向其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 猜想 成立(學生)完成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活動9】小結堿的通性(學生)結合學案中的“自主梳理2 堿的通性”,聯系課堂練習1和2,總結堿的通性。堿的通性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1)與酸堿指示劑作用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 , 使無色酚酞試液變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 , 使無色酚酞試液變 (2)堿+ →鹽+水(3)堿+ →新堿+新鹽(4)堿+ →鹽+水 (中和反應)性質相似的原因 溶液中都含有 (板書)2、堿的通性【活動10】本節小結和布置作業(教師)對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簡單的小結(布置作業) 1、《學習之友》P63 習題28和29 。2、完成《鹽的性質復習課—學案》自主梳理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