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學生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近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歷史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2、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3、概況:(1)耕地面積擴大(2)大力興修水利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 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3)、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 、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3.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1、手工業發展(1)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2)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等。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 2 500家,織工超過50 000人。2.商業發展(1)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如吳江縣的盛澤鎮,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漢口鎮在明朝中期才發展起來,到清朝時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2)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乾隆時期的蘇州,據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到乾隆時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 票號”,便于貨幣流通。與晉商相匹敵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他們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人口的增長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1.增長: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2.問題: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一.選擇題1.(2022株洲中考5.) 明朝末年,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會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B. 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C. 改進種植技術和改良新品種 D. 形成大的商幫經營存款業務2.(2022包頭中考4.)宋朝“蘇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時“湖廣熟,天下足”,這一民間諺語的變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A. 鐵犁和牛耕的出現 B. 文化藝術的繁榮C.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D. 農業的發展變化3.(2022鹽城中考4.)隆時期出現了自發的移民。山東、河北向東北移民,福建向臺灣移民,除國內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現象。造成這一移民風潮的主要原因是( )政局動蕩 B. 經濟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災害4.(2022蘇州中考4.)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菲律賓馬尼拉的白銀共計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過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國。這種被稱為“絲一銀"貿易的“全球化”貿易(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B. 導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C. 為海上絲路的開通奠定基礎 D. 表明當時中國已經步入近代5.(2022長沙中考4.)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面積549萬余頃,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741萬余頃。這反映了清前期(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 商品經濟十分活躍C.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D.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6.(2022河南中考8.)下圖是一幅描繪乾隆時期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下列歷史敘述與圖中情景一致的是( )A. 坊市界限分明 B. 對外貿易擴大C. 城市商業興盛 D. 人口數量增加7.(2022福建中考10)17-18世紀,中國的瓷器、漆器和絲綢等產品為了輸出歐洲,專門按照歐洲風格制造;歐洲的建筑、園林等裝飾造型競相采用中國題材和模仿中國風格,也融入了歐洲固有的形式。這反映了( )A.中西文明交流融會 B.中國打開歐洲市場C.中國建筑技術發達 D.中華文明的先進性8.(2022晉中中考)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明清時期,晉商成為勇于創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圖文信息反映了晉商( )日異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經營異地匯兌業務的金融票號。其鼎盛時期以平遙為總號,分號遍布中國各大城市。至今懸掛在日昇昌中廳廊柱上的對聯稱:“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A.艱苦奮斗的精神 B.安土重遷的觀念 C.匯通天下的輝煌 D.誠信為本的理念9.(2021赤峰市6.)清朝前期,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對其起推動作用的是( )A.農業發展 B.文化繁榮 C.專制加強 D.疆域擴大10.(2021嘉興7.)某校史學社的同學參與了市博物館貨幣展的布置。下圖所示貨幣按其發行的先后穎序呈現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11.(2021東營市8.)下圖是一同學自學某朝代經濟發展時的筆記,由此判斷他學習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12.(2021眉山市4.) 清朝前期,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人們大量開墾荒地,種植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這( )A. 源于新航路的開辟 B. 徹底解決溫飽問題C.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D. 導致經濟重心南移13.(2021南京市5.)“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尤其是在絲織棉紡織行業中達到的水平,領先于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這一現象可能出現在( )A. 三國時期 B. 隋唐時期 C. 五代十國時期 D. 明清時期14.(2021廣東10.)18世紀20年代,法國人皮埃爾對中國靠什么供養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結果發現訣竅在于給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適當季節播種,將谷物與其他作物間作。在他看來,“訣竅”是( )A.政治開明社會安定 B.中國農業精耕細作C.政府大力扶持農業 D.中國人民勤勞勇敢15.(2021福建11.)下表所示納稅田畝數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A.精耕細作的推廣 B.手工業技術提高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水利工程的興修16.(2020遵義24.)以下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曾經出現過的盛世景象,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貞觀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康乾盛世 ④開元盛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17.(2020廣東13.)175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約75%來自于田賦,而到清末田賦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賠款大量增加 B.大片領士喪失 C.農業全面意退 D.經濟結構變動18.(2020衡陽4.)明清時期,“蘇湖熟,天下足”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唐寅曾描繪蘇州等地“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工商業成為民眾生計的主要來源和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這說明明清時期( )A.江南地區農業落后 B.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江南地區工商業發達 D.南方經濟落后于北方19.(2019南京5.)右側為某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絲綢之路開辟 B.江南地區開發 C.海外貿易繁榮 D.清朝經濟興盛20.(2019徐州中考15.)中國古代貨幣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不斷變化的。下列貨幣按照其首次發行的年代,排序正確的是(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21.(2019濰坊中考 4.)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紀,約占世界總產量一半的白銀輸入中國,大多成為流通貨幣。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君主專制強化 B.商品經濟發達 C.科技領先世界 D.農業經濟衰落22.(2018眉山中考6.)清初有學者說:“為政之道,必先田市。農不安田,賈不安市,其國必貧。”以上言論反映的思想是( )A.重農抑商 B.閉關鎖國 C.農本思想 D.農商并重二.非選擇題1.(2021陜西省中考17.)概括清朝前期商業發達的表現。清朝為什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分析閉關項國政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2.(2022通遼中考1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編制材料二 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量力開墾土地。清初統治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摘編自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等材料三 明中后期傳入我國的高產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稱地瓜),到清代普遍種植于全國各地,高產作物的推廣,對于糧食增產有重大影響。清初荒地極多,隨處可見,而到康熙末年,則大都被開墾耕種。因而耕地面積由1645年的400余萬頃,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萬頃。人口增長也隨之加快,特別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數字急劇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為1億7000萬,至嘉慶十七年(1812)增加到3億6000萬。——摘編自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表中②處是我國古代哪一盛世局面?這一盛世局面具體表現有哪些?(2)材料二中,歷代統治者對經濟的發展有何共同態度?結果如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作物品種、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之間的關系。(4)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封建經濟發展的因素。3.(2022湘潭中考31.)農為天下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神農教耕生谷,以致利。——《管子》卷二十神農耕而作陶。——《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三材料二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784年 2.86 760.57 2.661812年 3.34 788.93 2.36——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傳說中神農氏的貢獻。這些傳說是否有科學根據?請以考古發現舉一例說明。(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本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請以圖2為例加以說明。(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證明材料四觀點的證據。你認為導致這一時期中國“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4.(2021蘇州市中考28.)(6分)人口遷移,為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大概從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間,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與以往相比各處都變得更為寒冷,在中國北方地區寒冷氣候出現得更早。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變了中國本來的人口結構,同樣,中國北方原來的人口在骨牌效應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斷南侵,改變了南方的人口結構。——摘編自許倬云《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材料二 (明中葉以后)形成了相當發達的全國商業市場。這時不僅南京等傳統的發達地區的城市鋪行櫛比,民物繁華,邊塞城市如大同也“繁華富庶,不下江南”。新興的市鎮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蘇,松,杭、嘉、湖地區。清代除軍器,鑄錢等手工業生產屬官營和個別地區設立官營絲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種手工業均為民營。——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1)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人口南遷的兩種基本情況及其原因。(3分)(2)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對當時文學藝術的影響,3分)考點精講中考真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師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近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歷史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2、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3、概況:(1)耕地面積擴大(2)大力興修水利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 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3)、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 、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3.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1、手工業發展(1)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2)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等。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 2 500家,織工超過50 000人。2.商業發展(1)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如吳江縣的盛澤鎮,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漢口鎮在明朝中期才發展起來,到清朝時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2)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乾隆時期的蘇州,據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等,到乾隆時又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 票號”,便于貨幣流通。與晉商相匹敵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他們主要從事食鹽、典當、茶葉、木材、糧食、布綢等行業的經營活動。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人口的增長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1.增長: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2.問題: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一.選擇題1.(2022株洲中考5.) 明朝末年,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A. 社會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B. 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C. 改進種植技術和改良新品種 D. 形成大的商幫經營存款業務2.(2022包頭中考4.)宋朝“蘇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時“湖廣熟,天下足”,這一民間諺語的變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D )A. 鐵犁和牛耕的出現 B. 文化藝術的繁榮C.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D. 農業的發展變化3.(2022鹽城中考4.)隆時期出現了自發的移民。山東、河北向東北移民,福建向臺灣移民,除國內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現象。造成這一移民風潮的主要原因是( C )政局動蕩 B. 經濟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災害4.(2022蘇州中考4.)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菲律賓馬尼拉的白銀共計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過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國。這種被稱為“絲一銀"貿易的“全球化”貿易( A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B. 導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C. 為海上絲路的開通奠定基礎 D. 表明當時中國已經步入近代5.(2022長沙中考4.)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面積549萬余頃,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741萬余頃。這反映了清前期( A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 商品經濟十分活躍C.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D.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6.(2022河南中考8.)下圖是一幅描繪乾隆時期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下列歷史敘述與圖中情景一致的是( C )A. 坊市界限分明 B. 對外貿易擴大C. 城市商業興盛 D. 人口數量增加7.(2022福建中考10)17-18世紀,中國的瓷器、漆器和絲綢等產品為了輸出歐洲,專門按照歐洲風格制造;歐洲的建筑、園林等裝飾造型競相采用中國題材和模仿中國風格,也融入了歐洲固有的形式。這反映了( A )A.中西文明交流融會 B.中國打開歐洲市場C.中國建筑技術發達 D.中華文明的先進性8.(2022晉中中考)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明清時期,晉商成為勇于創新的山西人的代表。下面圖文信息反映了晉商( C )日異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經營異地匯兌業務的金融票號。其鼎盛時期以平遙為總號,分號遍布中國各大城市。至今懸掛在日昇昌中廳廊柱上的對聯稱:“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A.艱苦奮斗的精神 B.安土重遷的觀念 C.匯通天下的輝煌 D.誠信為本的理念9.(2021赤峰市6.)清朝前期,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對其起推動作用的是( A )A.農業發展 B.文化繁榮 C.專制加強 D.疆域擴大10.(2021嘉興7.)某校史學社的同學參與了市博物館貨幣展的布置。下圖所示貨幣按其發行的先后穎序呈現正確的是( B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11.(2021東營市8.)下圖是一同學自學某朝代經濟發展時的筆記,由此判斷他學習的朝代是( D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12.(2021眉山市4.) 清朝前期,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人們大量開墾荒地,種植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這( C )A. 源于新航路的開辟 B. 徹底解決溫飽問題C.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D. 導致經濟重心南移13.(2021南京市5.)“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尤其是在絲織棉紡織行業中達到的水平,領先于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這一現象可能出現在( D )A. 三國時期 B. 隋唐時期 C. 五代十國時期 D. 明清時期14.(2021廣東10.)18世紀20年代,法國人皮埃爾對中國靠什么供養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結果發現訣竅在于給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適當季節播種,將谷物與其他作物間作。在他看來,“訣竅”是(B )A.政治開明社會安定 B.中國農業精耕細作C.政府大力扶持農業 D.中國人民勤勞勇敢15.(2021福建11.)下表所示納稅田畝數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C )A.精耕細作的推廣 B.手工業技術提高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水利工程的興修16.(2020遵義24.)以下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曾經出現過的盛世景象,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 )①貞觀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康乾盛世 ④開元盛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17.(2020廣東13.)175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約75%來自于田賦,而到清末田賦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賠款大量增加 B.大片領士喪失 C.農業全面意退 D.經濟結構變動18.(2020衡陽4.)明清時期,“蘇湖熟,天下足”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唐寅曾描繪蘇州等地“五更市賈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工商業成為民眾生計的主要來源和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這說明明清時期( C )A.江南地區農業落后 B.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江南地區工商業發達 D.南方經濟落后于北方19.(2019南京5.)右側為某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D )A.絲綢之路開辟 B.江南地區開發 C.海外貿易繁榮 D.清朝經濟興盛20.(2019徐州15.)中國古代貨幣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不斷變化的。下列貨幣按照其首次發行的年代,排序正確的是( D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21.(2019濰坊 4.)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紀,約占世界總產量一半的白銀輸入中國,大多成為流通貨幣。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B )A.君主專制強化 B.商品經濟發達 C.科技領先世界 D.農業經濟衰落22.(2018眉山6.)清初有學者說:“為政之道,必先田市。農不安田,賈不安市,其國必貧。”以上言論反映的思想是( D )A.重農抑商 B.閉關鎖國 C.農本思想 D.農商并重二.非選擇題1.(2021陜西省17.)概括清朝前期商業發達的表現。清朝為什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分析閉關項國政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2021陜西省17.)17.表現: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上城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原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鞏固封建統治;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推行“重本不知政策,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大變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影響:保護了自然經濟免遭外來沖擊;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限制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導致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逐漸歷史的發展進程。2.(2022通遼中考1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編制材料二 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量力開墾土地。清初統治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摘編自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等材料三 明中后期傳入我國的高產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稱地瓜),到清代普遍種植于全國各地,高產作物的推廣,對于糧食增產有重大影響。清初荒地極多,隨處可見,而到康熙末年,則大都被開墾耕種。因而耕地面積由1645年的400余萬頃,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萬頃。人口增長也隨之加快,特別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數字急劇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為1億7000萬,至嘉慶十七年(1812)增加到3億6000萬。——摘編自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表中②處是我國古代哪一盛世局面?這一盛世局面具體表現有哪些?(2)材料二中,歷代統治者對經濟的發展有何共同態度?結果如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作物品種、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之間的關系。(4)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封建經濟發展的因素。【答案】(1)盛世:開元盛世;表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2)共同態度:以農文本;重視農桑;推動農業發展;結果:推動社會經濟繁榮。(3)新作物品種的引進提高了糧食產量,促進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長加快了土地開墾,土地開墾促進了新作物的推廣和人口的再次增長。(4)政府支持農業發展,高產作物引進;商業繁榮等(言之有理即可)。3.(2022湘潭中考31.)農為天下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神農教耕生谷,以致利。——《管子》卷二十神農耕而作陶。——《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三材料二材料三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784年 2.86 760.57 2.661812年 3.34 788.93 2.36——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明清時期)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這些世紀卻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的世紀……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也是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傳說中神農氏的貢獻。這些傳說是否有科學根據?請以考古發現舉一例說明。(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農耕場景,請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處。本組材料對研究古代農業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請以圖2為例加以說明。(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證明材料四觀點的證據。你認為導致這一時期中國“相對靜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答案】(1)貢獻:教百姓耕種糧食作物和制造陶器。有科學依據。舉例: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稻谷的遺存和大量的生產工具。(2)相同之處:都使用牛耕。說明:圖2“魏晉嘉峪關墓葬壁畫《胡人牛耕圖》”說明中原農耕技術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3)狀況:耕地面積不斷增長。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4)證據:中國古代的牛耕技術長期沒有進步。根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4.(2021蘇州市中考28.)(6分)人口遷移,為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大概從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間,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與以往相比各處都變得更為寒冷,在中國北方地區寒冷氣候出現得更早。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變了中國本來的人口結構,同樣,中國北方原來的人口在骨牌效應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斷南侵,改變了南方的人口結構。——摘編自許倬云《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材料二 (明中葉以后)形成了相當發達的全國商業市場。這時不僅南京等傳統的發達地區的城市鋪行櫛比,民物繁華,邊塞城市如大同也“繁華富庶,不下江南”。新興的市鎮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蘇,松,杭、嘉、湖地區。清代除軍器,鑄錢等手工業生產屬官營和個別地區設立官營絲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種手工業均為民營。——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1)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人口南遷的兩種基本情況及其原因。(3分)(2)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對當時文學藝術的影響,3分)【答案】(1)情況:北方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地區;中原漢族遷到南方地區。原因:北方地區寒冷。北方漢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特點:全國商業市場相當發達;大量江南市鎮興起;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影響:小說和戲劇(昆曲與京劇)創作蓬勃發展。考點精講中考真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版).doc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