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學生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試題精選本課近年中考真題和練習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落,建立政權,國號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措施: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影響:國力不斷增強。2、黨項族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都城興慶府,史稱西夏。建國后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立了西夏文字。二、遼與北宋的和戰:1、遼太祖時占領燕云十六州,2、宋真宗時期,遼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邊上的澶州,宋真宗親征,打退遼軍,雙方議和,遼撤軍,宋給遼歲幣,這次宋遼盟約稱為“澶淵之盟”,此后,宋遼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北宋與西夏和談,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議和的意義:邊境貿易興旺。一.選擇題1.(2022聊城中考6.)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最適合用來研究,中國古代( )A. 民族交融加強 B. 冶鐵技術的進步 C. 抑商政策的演變 D. 征稅方式的變化2.(2022桂林中考2.)圖中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這說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存在( )A. 政治對立 B. 文化交流 C. 經濟往來 D. 軍事沖突3.(2022懷化中考6.)契丹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權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A. 西夏 B. 遼 C. 金 D. 元4.(2022宜昌中考7.)1040年,范仲淹因直諫觸怒皇帝,被貶到陜西地區,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他當時的軍事對手是( )A. 契丹 B. 大夏 C. 大金 D. 蒙古5.(2021牡丹江 雞西中考4.)遼、宋、夏、金時期的政治特點是( )A. 地方軍閥割據 B. 南北政權對峙C. 民族政權并立 D. 戰亂長期不息6.(2021山西省中考3.)下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 農業生產發展 B. 海外貿易的興盛C. 民族矛盾的緩和 D. 民族文化的交融7.(2021青海省中考3.)對比歸納法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 小李同學在學習魏晉南北朝歷史和遼宋夏金歷史時歸納了這兩個歷史時期時代的共同特征。以下歸納的主題正確的是( )A.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C.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8.(2021恩施州中考3.)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如圖能直接體現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 經濟重心的南移 D. 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9.(2021黃石市中考25.)“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 )A.使民族間長期爭戰不休 B.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C.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 D.消除了民族間經濟差距10.(2020通遼中考2.)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①宋遼之間發生澶州之戰 ②此戰之后雙方長期休戰③此戰后雙方又戰數十年 ④邊境設置榷場進行貿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2020眉山中考3.)北宋與遼、西夏既發生對峙戰爭,又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這種態勢( )A.源于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C.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12.(2019連云港中考29.)右面方框內的對話討論的是( )A.宋夏議和 B.宋遼議和C.宋金議和 D.遼金議和13.(2019北京中考8 .)右圖是北京通州遼代墓葬出土的醬釉馬鐙壺。該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雙孔,便于穿繩攜帶。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遼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B.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與元朝的統一14.(2018鎮江中考4.)觀察下圖《遼、北宋、西夏對峙形勢圖》圖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都城所在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15.(2019德州市中考2.)歷史課上,老師設置了一個卡片游戲,請同學們把卡片上的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下列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16.(2022西寧質檢)“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元昊 B.寇準 C.耶律阿保機 D.趙匡胤17.考古工作者發現下面文物,從這些文物中得到的信息有( )①契丹族建立了遼 ②契丹族學習了漢族文化③契丹族文明程度較高④契丹族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元素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8.(2022西寧質檢)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那么,最初建立西夏政權的西夏王是 ( )A.耶律阿保機 B.元昊 C.寇準 D.朱溫19.(2022陜西質檢)西夏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如圖為兩件西夏文物:買牛契約、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A.訂立官制 B. 訂立軍制和法律 C. 創制文字 D.鼓勵墾荒20.(2022銀川質檢)如圖為遼、西夏與北宋政權并立局面的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21.1004年,遼軍大舉伐宋。當時勸說皇帝親征打敗遼軍的宋朝宰相是 ( )A.魏征 B.岳飛 C.寇準 D.趙構22.(2022商丘質檢)宋朝給遼國的誓書:“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實與材料無關的是( )A.誓書簽訂的背景是澶州之戰 B.北宋應允給遼歲幣C.以后遼宋之間保持長時間和平局面 D.遼向北宋稱臣23.“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 )A.使民族間長期爭戰不休 B.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C.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 D.消除了民族間經濟差距24.《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禮’……‘送禮’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送禮”指的是宋朝統治者給的歲幣②“送禮”客觀上有利于邊境互市貿易往來③宋朝向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均是戰場上的失利④“送禮”成為宋朝政府的財政負擔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填圖題觀察右圖政權并立形勢圖,回答問題:寫出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政權名稱:A. B. C.2.(2022陜西中考16.)概括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給北宋統治者的教訓。宋太祖是如何控制軍事權的?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3.(2022貴陽中考18.)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間經濟交往的________。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向文化交流的有_________。材料二 澶洲之盟(1005年)以后,宋遼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雄縣)、霸州(霸縣)、安肅軍(徐水)、廣信軍(保定西北)等四處榷場,其中以雄州榷場最為重要,雙方交換的主要商品,宋方有昏藥、茶葉。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遼方有羊。馬。駱駝。銀子等。——摘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說出材料二中圖國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習俗。根據材料二的圖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生活習俗的歷史背景。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單向的,而是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強制同化的結果,而是在長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潤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況下,蒙古人,色目人帶來了他們的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他們主動學習儒家文化,涌現出一大批少效民族詩人。藝術家。各族人士通過婚姻,詩文酬答、宴會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文化西貌和生活習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陳彩公《元朝強化了中華民族一體格局》(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的認識。4.(2019南京中考2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兩宋時期的榷場——《中國歷史地圖冊》材料二——《中國民族史綱要》(1)材料中的“興慶”是哪政權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2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這一格局結束的標志又是什么?(2分)(3)據材料一、二,什么是榷場?歸納這一時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領城。(4分)(4)綜上所述,概括兩宋時期民族交融的新變化。(2分)5.(2022寧波月考)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材料一 戰后,和議成,兩軍班師,真宗不勝欣喜,即賦《契丹出境》詩,鐫刻于石,以志其事,謂之“回鑾碑”,亦曰“契丹出境碑”。(見右圖) (1)材料一中回鑾碑是哪一盟約的歷史見證 請概括這一盟約的內容。材料二 從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所進行的戰爭結果來看,無疑都是相似的,雖然在與西夏政權的議和中,挽回了一點面子,但究其實質與遼并沒有什么不同。這一結果是與宋朝的統治政策分不開的。(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在宋與西夏的和議內容中,哪一內容使北宋“挽回了一點面子” “宋朝的統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在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北宋與遼、西夏訂立的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北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征。考點精講中考真題3“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雙方關系惡化,宋朝封閉了榷場,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與布匹等物資無法獲得,要求停戰求和、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 ……為元代雜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教師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試題精選本課近年中考真題和練習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落,建立政權,國號遼,都城在上京臨潢府。措施: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影響:國力不斷增強。2、黨項族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都城興慶府,史稱西夏。建國后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立了西夏文字。二、遼與北宋的和戰:1、遼太祖時占領燕云十六州,2、宋真宗時期,遼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邊上的澶州,宋真宗親征,打退遼軍,雙方議和,遼撤軍,宋給遼歲幣,這次宋遼盟約稱為“澶淵之盟”,此后,宋遼保持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北宋與西夏和談,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宋夏議和的意義:邊境貿易興旺。一.選擇題1.(2022聊城中考6.)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最適合用來研究,中國古代( A )A. 民族交融加強 B. 冶鐵技術的進步 C. 抑商政策的演變 D. 征稅方式的變化2.(2022桂林中考2.)圖中文字為契丹大字。它由幾個音符疊成契丹語的一個音級,在形體上仿漢字合成一個方塊字。這說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間存在( B )A. 政治對立 B. 文化交流 C. 經濟往來 D. 軍事沖突3.(2022懷化中考6.)契丹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權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B )A. 西夏 B. 遼 C. 金 D. 元4.(2022宜昌中考7.)1040年,范仲淹因直諫觸怒皇帝,被貶到陜西地區,參與宋朝西北邊防事務。他當時的軍事對手是( B )A. 契丹 B. 大夏 C. 大金 D. 蒙古5.(2021牡丹江 雞西中考4.)遼、宋、夏、金時期的政治特點是(C )A. 地方軍閥割據 B. 南北政權對峙C. 民族政權并立 D. 戰亂長期不息6.(2021山西省中考3.)下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D )A. 農業生產發展 B. 海外貿易的興盛C. 民族矛盾的緩和 D. 民族文化的交融7.(2021青海省中考3.)對比歸納法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 小李同學在學習魏晉南北朝歷史和遼宋夏金歷史時歸納了這兩個歷史時期時代的共同特征。以下歸納的主題正確的是( A )A.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C.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8.(2021恩施州中考3.)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如圖能直接體現的歷史發展趨勢是(D )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 經濟重心的南移 D. 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9.(2021黃石市中考25.)“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 C )A.使民族間長期爭戰不休 B.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C.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 D.消除了民族間經濟差距10.(2020通遼中考2.)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C )①宋遼之間發生澶州之戰 ②此戰之后雙方長期休戰③此戰后雙方又戰數十年 ④邊境設置榷場進行貿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2020眉山中考3.)北宋與遼、西夏既發生對峙戰爭,又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這種態勢( C )A.源于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C.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12.(2019連云港中考29.)右面方框內的對話討論的是( B )A.宋夏議和 B.宋遼議和C.宋金議和 D.遼金議和13.(2019北京中考8 .)右圖是北京通州遼代墓葬出土的醬釉馬鐙壺。該壺用北宋定窯技術燒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雙孔,便于穿繩攜帶。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B )A.遼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B.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豐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與元朝的統一14.(2018鎮江中考4.)觀察下圖《遼、北宋、西夏對峙形勢圖》圖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都城所在位置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15.(2019德州市中考2.)歷史課上,老師設置了一個卡片游戲,請同學們把卡片上的內容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下列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D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16.(2022西寧質檢)“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C )A.元昊 B.寇準 C.耶律阿保機 D.趙匡胤17.考古工作者發現下面文物,從這些文物中得到的信息有( C )①契丹族建立了遼 ②契丹族學習了漢族文化③契丹族文明程度較高④契丹族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元素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8.(2022西寧質檢)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那么,最初建立西夏政權的西夏王是 ( B )A.耶律阿保機 B.元昊 C.寇準 D.朱溫19.(2022陜西質檢)西夏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如圖為兩件西夏文物:買牛契約、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C )A.訂立官制 B. 訂立軍制和法律 C. 創制文字 D.鼓勵墾荒20.(2022銀川質檢)如圖為遼、西夏與北宋政權并立局面的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B )21.1004年,遼軍大舉伐宋。當時勸說皇帝親征打敗遼軍的宋朝宰相是 ( C )A.魏征 B.岳飛 C.寇準 D.趙構22.(2022商丘質檢)宋朝給遼國的誓書:“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實與材料無關的是( D )A.誓書簽訂的背景是澶州之戰 B.北宋應允給遼歲幣C.以后遼宋之間保持長時間和平局面 D.遼向北宋稱臣23.“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 C )A.使民族間長期爭戰不休 B.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C.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 D.消除了民族間經濟差距24.《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禮’……‘送禮’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是( B )①“送禮”指的是宋朝統治者給的歲幣②“送禮”客觀上有利于邊境互市貿易往來③宋朝向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均是戰場上的失利④“送禮”成為宋朝政府的財政負擔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填圖題觀察右圖政權并立形勢圖,回答問題:寫出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政權名稱:A. B. C.【答案】A.北宋;B.遼;C.西夏。2.(2022陜西中考16.)概括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給北宋統治者的教訓。宋太祖是如何控制軍事權的?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答案】教訓: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力過大),威脅中央;武將專權(武將跋扈)的積弊。措施: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影響:北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和平穩定的局面;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眾負擔;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促進了民族交融。3.(2022貴陽中考18.)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間經濟交往的________。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向文化交流的有_________。材料二 澶洲之盟(1005年)以后,宋遼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雄縣)、霸州(霸縣)、安肅軍(徐水)、廣信軍(保定西北)等四處榷場,其中以雄州榷場最為重要,雙方交換的主要商品,宋方有昏藥、茶葉。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遼方有羊。馬。駱駝。銀子等。——摘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2)說出材料二中圖國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習俗。根據材料二的圖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生活習俗的歷史背景。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單向的,而是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強制同化的結果,而是在長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潤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況下,蒙古人,色目人帶來了他們的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他們主動學習儒家文化,涌現出一大批少效民族詩人。藝術家。各族人士通過婚姻,詩文酬答、宴會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文化西貌和生活習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陳彩公《元朝強化了中華民族一體格局》(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的認識。【答案】(1) ①. 《采桑圖》,“永通萬國”幣。 ②. 《北魏帝王出御圖》;《北齊校書圖》。(2)飲茶;宋遼之間實現了長時間和平,宋遼之間進行了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3)各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接受和包容,強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面貌和生活習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4)在中國各民族長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各民族共同進步,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4.(2019南京中考2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兩宋時期的榷場——《中國歷史地圖冊》材料二——《中國民族史綱要》(1)材料中的“興慶”是哪政權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2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這一格局結束的標志又是什么?(2分)(3)據材料一、二,什么是榷場?歸納這一時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領城。(4分)(4)綜上所述,概括兩宋時期民族交融的新變化。(2分)【答案】(1)西夏。臨安。(2分)(2)多民族政權并立。元朝統一。(2 分)(3)兩宋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的貿易場所。政治;經濟(生活);文化。(4分)(4)范圍更廣,程度更深;主體多元。(2分)5.(2022寧波月考)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材料一 戰后,和議成,兩軍班師,真宗不勝欣喜,即賦《契丹出境》詩,鐫刻于石,以志其事,謂之“回鑾碑”,亦曰“契丹出境碑”。(見右圖) (1)材料一中回鑾碑是哪一盟約的歷史見證 請概括這一盟約的內容。材料二 從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所進行的戰爭結果來看,無疑都是相似的,雖然在與西夏政權的議和中,挽回了一點面子,但究其實質與遼并沒有什么不同。這一結果是與宋朝的統治政策分不開的。(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在宋與西夏的和議內容中,哪一內容使北宋“挽回了一點面子” “宋朝的統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在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如宋遼之間,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北宋與遼、西夏訂立的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北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征。【答案】(1)答:澶淵之盟;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2)答:元昊向宋稱臣;重文輕武政策。(3)答: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促進了民族交融。(4)答:有戰有和,和為主流,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趨勢加強,民族政策軟弱,民族矛盾突出。考點精講中考真題3“澶淵之盟”簽訂后,遼宋維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雙方關系惡化,宋朝封閉了榷場,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與布匹等物資無法獲得,要求停戰求和、與宋重開互市的愿望日益強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貴族官員皆以學習漢文化為榮, ……為元代雜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學生版).doc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