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計劃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 班級:一年級 任課教師:×××一、學情分析一年級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并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此階段的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并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四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三、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二)探究與興趣目標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科學態度目標: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三)科學思考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數據與相關資料的能力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四、教學策略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創新的能力。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五、教學進度安排表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教學要求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具學具 實踐活動1-4 第一單元走進科學 1.小小科學家 1 1.做滾小球實驗,并能有所發現。2.認識到不僅科學家能做科學研究,小學生也能做科學。3.知道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 重點:認識科學家的工作,知道科學家是發現大自然奧秘的人。難點:通過滾小球實驗,認識到我們也能做科學。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帶有凹槽的可調節坡度大小的軌道,鋼珠(或玻璃球),絨布。 1.滾小球。2.小小工程師 1 1.能夠利用簡易材料自制一個鉛筆加長器,并對設計制作的產品不斷改進,力爭做得更好。2.通過交流工程師的杰作,意識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工程師的發明制造。3.知道工程師是設計、發明、制造產品的人。 重點:知道工程師是做什么的,經歷制作一件物品的過程。難點:認識工程師的工作與科學家的工作是有區別的,工程師重在設計、發明、制造。 1.教師材料:PPT。2. 學生分組材料:(1)自制鉛筆加長器:短的鉛筆頭、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廢舊紙張、剪刀、膠帶等。(2)商店出售的鉛筆加長器成品。 1.做一個鉛筆加長器。3.上好科學課 1 1.能夠說出科學教室與一般教室的不同。2.通過比較水的多少的活動,認識到科學課上要遵守規則。3.參與制定上好科學課的規則,并愿意遵守這些規則。 重點:制定科學課的規則并在活動中遵守規則。難點:能夠在活動中有規則意識并主動遵守。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細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顏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1.比較水的多少。5-8 第二單元用感官觀察 4.認識感官 1 1.通過與同伴互相指認眼、耳、鼻、舌、皮膚的活動,說出它們都是感覺器官(感官)。2.觀賞視頻或閱讀圖片資料,知道動物也通過眼、耳、鼻等感知環境,并且有些動物的感官很靈敏。3.在用感官觀察的活動中,嘗試描述并交流物體在顏色、形狀、聲音、氣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熱等方面的特點 重點:知道利用感官觀察,可以獲得關于事物的很多信息。難點:能描述并交流物體在顏色、形狀、聲音、氣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熱等方面的特點。 1.教師材料:PPT。各種聲音的錄音片段。2.學生分組材料:聞香盒、小刀、食物、地毯等。 1.認識感官。5.感官總動員 1 1. 通過品茶、觀察蠟燭等活動,說出認識一種事物需要動用各種感官。2.在做品茶活動和與同伴觀察蠟燭的活動中,嘗試發現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點。 重點:知道全面認識一種事物需要動用各種感官。難點:能動用各種感官觀察并描述事物的特點。 1. 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1)菊花茶、綠茶、紅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熱水一大杯。(2)蠟燭一支、火柴一盒。 1.品茶。2.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6.借助工具觀察 1 1.觀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通過做用感官直接觀察和借助簡單工具觀察的活動,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2.通過閱讀圖片資料,知道各種各樣的觀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3.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觀察事物。。 重點: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難點: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觀察事物。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放大鏡兩個、簡易顯微鏡兩個。1.用三種方法觀察大拇指的指紋。2.用聽診器聽心跳。9-12 第三單元用大腦思考 7.做個小偵探 1 1.通過讀圖,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問題有依據地說出自己的猜想,體會到猜想與事實不是一回事。2.在玩碰碰球的科學游戲中,認識到猜想不一定正確;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3.通過閱讀資料,知道猜想是科學研究中重要的思考活動。 重點:依據觀察到事實,作出猜想。難點:將觀察到的事實與已有的生活經驗建立合理聯系 1.教師材料:PPT2. 學生分組材料:五球碰碰球(碰碰球又名牛頓擺、能量守恒擺球)。 1.玩碰碰球。8.暗箱里的秘密 1 1.通過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線,認識什么是暗箱。2.通過閱讀,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3.猜想暗盒里的情況,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4.在解暗箱的過程中,如果意見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證。 重點:猜暗盒里障礙物的位置。難點:使用多種方法,體察小球滾動時暗盒里的狀況。 1.教師材料:PPT。2. 學生分組材料:小暗盒。 1.解暗箱。9.樹葉變黃了 1 1.通過調查,能說出家鄉的一些落葉樹。2.通過猜想與驗證,知道銀杏樹葉是從弧形的地方開始慢慢變黃的。3.猜想樹葉變黃的過程,并選擇一種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 重點:對樹葉變黃的漸進過程進行合理猜想。難點:收集落葉進行排序以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綠葉、沒有全黃的樹葉。 1.給銀杏葉排序。13—16 第四單元用雙手創造 10.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1 1.讀圖和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出一些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名稱,并且能夠根據自然物或人造物的特征將它們分類。2.通過歸類活動,知道自然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自然物組成的,人工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人造物組成的,認識到人工世界是由人創造出來的。3 .動手用自然物搭建一個小棚子(人造物),知道人造物是由人們加工、改造自然物形成的,感受到搭建小棚子活動帶來的樂趣。 重點:了解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難點:區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發現人造物上人們加工留下的痕跡。了解自然物是怎么變成人造物的。 1.教師材料:PPT。2. 教師材料:各種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圖片和視頻,樹枝、樹葉、石塊、泥土。 1.搭個小棚子。11.衣食住行的變黃 1 1.通過看圖或相關視頻,列舉出古代人與現代人生活的不同。2.通過討論和交流,說出古代人與現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變化。3.通過調查和碾米活動,體驗科技產品和工具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重點:古代人和現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難點:學生對于遠古時代的生活比較陌生,對發展進程難以理解。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衣食住行的圖片卡一套,石磨、研缽、搟面杖、大米、電動粉碎機。 1.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12.輪子的故事 1 1.通過推重物的對比活動,體會輪子的省力作用。2.閱讀輪子發展史,了解輪子在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變化。3.做小車,學會給小車安裝輪子和吸管軸套,發現軸套的作用,體會動手解決問題帶來的樂趣。 重點:了解輪子的作用和發明過程。難點:動手制作小車。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1)圓柱形鉛筆6支,小車組裝材料一套,含車輪4只、紙盒1只、吸管1根、竹簽2根(車軸),另加工輔助工具若干,含剪刀、膠帶、黏合劑等。(2)手指陀螺、軸承。 1.體會“輪子”的作用。2.給“小車”裝上輪子。17 專項學習 像工程師那樣 2 1.能動手動腦,設計出滿足一定需求的氣球小車,并向同伴展示。2.初步了解工程活動的三個基本環節:明確問題、設計制作和展示分享。3.通過設計小車和閱讀汽車發展簡史,初步激發發明創造的愿望。 重點:制作氣球小車。難點:設計并改進氣球小車。 1.教師材料:PPT。2.學生分組材料:紙、筆;上節課裝上輪子的小車、氣球、吸管、膠帶、打氣筒等。 1.制作空氣動力小車。18-19 期末復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