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化學肥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一、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常見化肥的名稱、分類及作用(2)比較化肥和農家肥的優缺點(3)了解常見化肥的鑒別方法,學會銨態氮肥(NH4+)的檢驗過程與方法(1)通過文本閱讀、比較討論,能有條理地歸納整理新知識(2)實驗探究銨態氮肥(NH4+)的檢驗。(3)學以致用,運用所學說明、解釋簡單的化學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引導科學種田;通過分析化學肥料使用的利弊,增進環保意識【教學重點】(1)化肥的分類、作用(2)銨態氮肥(NH4+)的檢驗【教學難點】常見化肥的區分方法【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二、教學設計【創設情境】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其中的“肥”具體指什么?【辨 析】“肥料”、“化學肥料”等基本概念。【設計意圖】創設實際情境,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化學肥料”;同時辨析“肥料”、“化學肥料”等基本概念,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課 件】明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自主學習】1、閱讀教材P57“化學肥料”,自主歸納:化學肥料的種類及其分類依據。2、完成教材P57“交流討論”欄目:第2小題。【師生互動】1、化肥的種類、分類依據:根據化學肥料中所含營養元素,化肥可分為:氮肥(含N)、磷肥(含P)、鉀肥(含K)、復合肥(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營養元素)等。這些化肥中大部分是鹽類物質。2、第2小題答案:略【設計意圖】這部分學習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教師首先明確學習任務,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自主歸納并嘗試解決相關習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及時點評、校正學生答案,亦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過 渡】不同種類的化肥,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分析討論】(一)氮肥:(1)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作用——能促使農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2)植物缺氮元素表現出來的癥狀——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3)拓展:生物固氮、自然固氮、人工固氮等概念【情景素材】植株缺氮的圖片、諺語“雷雨發莊稼”、合成氨工業(二)磷肥(1)磷元素在植物體內的作用——能促進作物根系發達,增加抗寒、抗旱能力,還能促進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飽滿(2)植物缺磷元素表現出來的癥狀——作物生長遲緩、穗粒少而不飽滿【情景素材】植株缺磷的圖片(三)鉀肥(1)鉀元素在植物體內的作用——能促進作物生長,莖稈粗硬,增強對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2)植物缺鉀元素表現出來的癥狀——莖稈軟弱,容易倒伏。【情景素材】植株缺鉀的圖片(四)復合肥料【練 習】寫出下列復合肥的化學式:磷酸二氫銨 ;磷酸氫二銨 ;硝酸鉀 。【設計意圖】該教學內容,教材并沒有系統介紹,而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稱和作用”,基于此,教者引導學生對有關“化肥的作用”知識進行梳理。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為增強知識趣味性和學生的感性認識,借助實物圖片進行分析,避免枯燥。【比 較】“化學肥料”與“農家肥”的優缺點(1)營養元素的種類、含量(2)溶解性、肥效(3)使用成本(4)使用時對土壤結構、環境等的影響【設計意圖】借助“化學肥料”與“農家肥”的優缺點的比較,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物質和分析問題,通過分析化肥的使用對土壤、水體等的影響,增進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過 渡】日常生產、生活中如何鑒別不同種類的化肥?【點 撥】鑒別不同種類化肥的方法主要有:一看:液態化肥,有刺激性氨臭氣味的是氨水;白色魚卵狀固體一般是尿素;黃褐色或灰褐色粉末,一般是磷礦粉二聞:直接聞,有明顯氨臭氣味的碳銨 【 NH4HCO3易分解放出氨氣】【實驗探究】用簡單的方法檢驗銨態(NH4+)氮肥(1)取少量氯化銨,加入一些熟石灰粉末,研磨;小心聞混合物的氣味。(2)取少量硫酸銨,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微熱;把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試管口,觀察現象。(臺上學生演示實驗過程,一起觀察實驗現象,進行思考,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實驗結論)【強 調】施肥時,銨態氮肥不能與熟石灰、草木灰(含碳酸鉀,呈堿性)等堿性物質混用,否則會降低肥效。【設計意圖】泰州市九年級化學教學建議:了解化肥的常用鑒別方法,會進行銨根離子的檢驗。基于此,補充介紹了“一看二聞”區分氨水等化肥的簡單方法,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將演示實驗讓學生替代老師來完成,既增進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實驗操作技能,教師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不規范操作及時予以糾正,學生感觸更深,效果更好。【鞏固練習】參見課件【課堂小結】略三、教學反思1、合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構建新型原生態化學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內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能有效促進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本節課在介紹“化肥的作用”環節,借助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呈現諸多植株缺乏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時的實物圖片,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避免了教師枯燥的講解,增強了趣味性,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掌握知識。當然化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要“適度”而不能“過度”,那種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地去創造新奇、壯觀場面的課堂,教學效果未必如人意。整節課依托多媒體,突出教學重點、分化教學難點,有效梳理瑣碎的教學內容,但不過多依賴多媒體,教學過程貼近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師生利用對話、問答等方式將關鍵知識討論出來,以簡約的方式增強了教學效果,踐行了“教育回歸理性的、課堂回歸原生態”的理念。2、落實課程理念,努力達成三個維度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中沒有囿于教材的束縛,而是在認真研讀2011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后,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充實、歸類,使得課堂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明晰、過程更加流暢。基于“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的價值認識,本節課起始環節,即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內容,自主歸納“化肥分類依據”和“化肥的種類”,并獨立完成教材中的練習,應該說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節省了教學時間。檢驗銨態(NH4+)氮肥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替代教師到前面完成,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能充分暴露學生實驗操作中存在的典型錯誤(或不規范操作),教師解剖麻雀,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設計 “比較化肥和農家肥利弊”環節,一是基于學科教學與生活、生成實際的聯系,更是基于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樹立辯證認識物質的化學課程觀念、增進學生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反思整節課,發現教學中開放度還不夠,學生的主體地位尚顯不足,針對學生語言表達、處理加工新信息等能力的培養,教師尚可搭建更多的平臺、準備更多的情景素材。3、練習設計期待更多的轉變和創新新課程的作業觀不能只是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與否,更要關注學生能否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在練習設計時不能僅僅針對教材中的具體知識點,以選擇、填空等單一的方式予以呈現,作業設計時要由“鞏固”向“探究”轉變,通過作業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實現由“機械重復訓練”向“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構。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可以設計諸如:借助網絡資料查詢,寫一篇有關“化肥”性質、特點、實驗注意事項的科普文章;亦或組織興趣小組開展一次“化肥的使用對環境影響”的調查等體驗性、實踐性作業。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