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 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教材第一單元第二章之第二節《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課時的內容。關于如何研究生物學,教科書強調實驗法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此之前同學們在“響尾蛇是如何追尋它放走的獵物的實驗”中已經了解了實驗法的步驟。因此本次課要求學生運用實驗法進行“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其目的不是學習鼠婦的生活習性、用途等,而是要求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經歷中體驗實驗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使學生懂得愛護生物、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二、學情分析 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儲備、學習習慣等具體學情,此次實驗的目的在于:在實驗中體驗生物探究實驗法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而不是學習有關鼠婦的生活習性。本課時由于是實驗課且內容比較有趣,貼近生活,教師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鼠婦是一種令人生厭的家伙,有的學生尤其是女生不一定敢動手。如何設計完成實驗?而且實物不是說有就有的。所以教師要針對這些問題要求學生早作準備早作安排。所以提前把全班分為6個小組,周末回家:1.搞好課前預習 2.搜集有關鼠婦的相關資料 3.每人捕捉5~10只鼠婦,提醒同學們注意觀察,利用自己搜集的知識捕捉、保管。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導實驗方案的實施;②學生通過實驗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③培養學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過程與方法:①圍繞環境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分析各種非生物因素,設定變量,在探究中獲得新知;②學生在探究合作式學習中,掌握分析問題的視角,從多角度探究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懂得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②學生通過實驗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一些特點,我認為本節課教學重點是應用實驗法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環境因素的實驗的過程(當然重點也是難點)。教學難點是學生自主探究,應用實驗法來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環境因素。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驗法包含的基本程序采用講解法和比較歸納等。講解時語言具有感召力、繪聲繪色,并不時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學法上,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實驗、閱讀、討論法、比較法、總結歸納法等實現生生互動,學習新知識。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本次探究實驗我主要采用組建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行。由于初一學生剛接觸到生物探究實驗,對實驗的一般步驟不清楚,動手能力較弱,造成一些學生畏難的情緒。為了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因此我在實驗前就將探究實驗的步驟(發現問題、搜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并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通過復習“響尾蛇是如何追尋它放走的獵物的實驗”并板書在白板上讓學生去感受。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學生正式試驗之前我按先搞了個課前展示,就是把課前要求各小組的準備情況做個了解,便于達到預期效果。 1.我們是農村中學,同學們對于“鼠婦”這個學名不了解,但其實,鼠婦俗名很多有稱“地虱婆”。為作好課堂實驗,展示的“成果”千奇百怪,盒子就有木匣子、紙盒子、膠袋子、玻璃瓶、鐵皮盒、土罐子等;打開一看,死的死傷的傷(捕捉時和捕捉后沒注意保護,盒子太密封等原因),甚至有的根本不是鼠婦;而且還有空手而來的,清一色是女生(害怕或捕捉的地方不對,甚至是家長認為有毒不許捉等原因)。所幸活著的還有七十幾只,于是重新分配到六個小組備用。針對這樣的局面,我作了總結,指出他們捕捉之前沒做足功課導致這樣。(其實我上周五是故意不講明白,就是想了解同學們課外動手的能力如何)2.資料收集情況非常好,都查了資料,向家長了解鼠婦的生活習性,并作了認真記載初步了解了鼠婦生活的環境。3.評價點評 (一)、適當點評 提出問題 導入新課 實驗準備;1.通過復習“響尾蛇是如何追尋它放走的獵物的實驗”并板書在白板上讓學生去感受。并且把實驗實驗室提供的主要材料與用具:鼠婦、培養皿、濾紙、滴管、紙盒(40cm*20*10cm)、玻璃板、硬紙板、手表、沙土、水等展示給學生,逐一提問討論其用途。2.復習“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3.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是哪些?(新課導入)4.回憶采集過程:鼠婦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找到鼠婦后,鼠婦有什么反?(應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搬開花盆或石頭,土壤的時候,鼠婦會咋樣?)5.利用幻燈片展示“鼠婦的生活環境”、習性及價值,提升學生的認知度,減少某些學生對鼠婦的反感情緒。 (二)、開始實驗 我分兩大步完成 第一步 學生分組自主完成實驗 1.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在是哪些地方找到鼠婦的?當你翻開石塊時,你發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會這樣?針對鼠婦生活的環境能提出什么問題?那我們如何來證明那種假設是正確的?你打算如何實施這個實驗?通過問題討論,我將光照、濕度因素分別布置給各個組進行小組討論,由各小組自己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在本環節當中,我就是個旁觀者,采用的“不管不顧、任其發揮”。當各組按照自己方案完成實驗后,各組將得到的實驗結果,填表報告。 2.分別由各組,就各自探究的不同環境因素、設計的實驗方案、結論進行展示報告。這時學生開始主動喊出自己的結論;有的說“鼠婦喜歡黑暗”,有的組說“鼠婦喜歡潮濕”,有的組說“鼠婦喜歡黑暗潮濕的環境”)。這時我抓住時機,提出光照、濕度兩個變量一起相互作用會是什么樣子的?怎樣設計這個實驗?每個組開始討論,擬定自己的實驗計劃并將自己的計劃展示出來,最后我在進行指正,修訂方案,并對實驗加以改進。 3.重做實驗,成功組觀察、協助。在本環節當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啟發、引導式教學法。指導每個小組根據各自設置的不同條件因素,按照預定的實驗方案進行試驗。但在實驗中有的小組同學還是未能充分領會實驗步驟,沒按擬定的方案進行,在我巡視過程中適時指正,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第二部 教師引領講解實驗(小結歸納、拓展延伸) 各小組學生完成后分別報告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的結論。再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本堂課的實驗操作步驟以及對照實驗法的基本原理,加深了對實驗法的基本操作步驟理解及應用,學生從而形成了運用信息分析、合作交流、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輕松地突破了難點,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根據我們的實驗結論再去捕捉鼠婦,是否更容易捕捉到鼠婦?還請學生思考“溫度是否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并設計實驗。 實驗結束,要求學生整理實驗器材,將鼠婦放生,學會關愛生命、保護環境,實現了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七、反思總結 可取之處:1. 在實驗過程中“放任”學生自主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老師預先不做實驗演示,盡可能的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操作和探知能力。2.教材只探究“光照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增加“濕度也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實驗,以及“光照、濕度”兩個變量同時存在影響作用改進實驗,更體現了教學靈活性。3.通過合作式教學不僅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形成了他們的團隊意識。4.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與傳統的講解法有機整合提高了此次實驗課的有效性。 不足之處:個別內向的學生討論參與積極性不高,沒有觀察到每個學生的實驗過程,以至于他們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在教學中對于學生要大膽“放”,積極“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自主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