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第三課《世界大家庭》教學設計一、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的確立1.課程標準:1-2-7綜述世界國家與地區,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與各大洲的對應關系。該條課標中知識名詞有:國家、地區、大洲、對應關系。行為動詞包括綜述(知識性目標)、了解(知識性目標)。將能夠分解的知識名詞和行為動詞分解。“國家”可分解為主要國家。“地區”可分解為主要地區;“大洲”可分解為七大洲。“綜述”分解綜合、概述……名稱名稱、國旗、數量、類型(屬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差異)、地理位置(也大洲的對應關系)。“了解”可分解知道、找出、舉例。2.學情分析:以生為本,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學生的發展3.本單元目標。步驟和課程標準一樣。先是摘錄相關內容:樹立種族平等、國家平等的觀念;初步具備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再確定關鍵詞:平等、圖表、能力。最后分解知識,所以,在單元目標中“平等”分解為種族、地位平等;“圖表”分解為圖片和表格;能力可分解為讀圖能力。種族、表格和國家、地區的內容無關,所以,從單元目標看,主要分解為樹立國家地位平等觀念,初步具備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4.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教學目標陳述為:①綜合概述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含義,主要國家的名稱、國旗、數量、類型(屬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差異)、地理位置(與大洲的對應關系)。②知道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及對應的大洲;并在《世界政治地圖》上找到它們的地理位置;列舉各大洲主要的國家。③通過讀《世界政治地圖》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布圖》,初步具備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④通過圖片、文字等材料直觀感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理性思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平等,樹立國家和地區地位平等的觀念。(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通過1-2-7課標的分析,本條課標可以作為一個課時,知識內容主要包括國家的含義,國家與地區的根本區別,主要國家的名稱、國旗、數量、類型(屬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差異)、地理位置(與大洲的對應關系)。國與國之間雖然有差異,但地位是平等的,是可以通過平等的合作、競爭,取得共同的發展的。(三)教學形式、方法和手段的選擇與設計師生問答、自主學習、生生互評、啟發式教學(四)課堂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時事導入新課 【猜一猜】 請同學們猜一猜下列出場的分別是哪個國家? 中國、美國、德國、韓國、加拿大和德國 激趣導課,簡單吸引新 課 教 學 新 課 教 學 國家的象征 你是如何判斷的?為什么在大型體育盛會上,各代表團入場要手持本國國旗,而運動員登上冠軍領獎臺時,我們要為他升國旗奏國歌呢? 國旗、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象征 遞進式追問,學生啟發思考【辨一辨】 國家與地區 那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與地區么?什么是國家呢(國家的構成要素)?什么是地區呢?他與國家有什么區別呢?以克什米爾地區為例。 學生舉手回答 以典型案例的形式突破本堂課的難點【找一找】 國家與大洲的對應關系(一一對應、跨洲的國家、無國家的洲) 在空白政治地圖上補充畫上洲界線與國界線的圖例 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以剛才提到的十個國家為代表,參考圖冊P16頁《世界政治地圖》,找到并標注出七大洲和10個國家的名稱。時間三分鐘,獨立完成。 一個學生上臺示范,其他學生在地圖上畫出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并標注出是個國家名稱 一方面起復習回顧的作用,一方面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突破本堂課重點,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想一想】 國界線 PPT展示“一些國家之間的界線” 學生仔細觀察每幅圖兩國家的界線判斷它是以什么來劃定的 明確國界的劃定的重要性,明白領土是國家的構成要素【悟一悟】國家間的差異(經濟發展、教育文化、科技等)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劃分依據、主要分布地區、典型代表國家) 教師以圖片、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現 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布圖 學生通過圖片、文字材料感受國家間存在著差異 學生從圖上找出分布地區并判斷代表國家分別屬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素材形式多樣又直觀,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 培養學生讀圖看圖的能力【說一說】 國家間地位的平等,國與國之間需要通過平的的競爭、合作,取得共同發展 PPT呈現兩組圖片 第一組:大運會 第二組:經濟和教育方面 學生從圖片中 在國與國存在差異的基礎上,讓學生直觀感受國與國之間合作、競爭關系,從而突破難點課堂反饋、 小結和提升 你學到了什么? 課堂反饋:賽一賽 找出亞洲的主要國家 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通過競爭、合作,共同發展。 學生自己對本堂課知識的進行概括、升華 主要式學生對本堂課重點:國家與大洲的對應關系再考察,并熟悉我顧周邊的國家名稱和位置(五)教學檢測設計見教學流程的最后一部分。二、課堂實錄(一)引入(語)教師:今年暑假在我國深圳舉辦了一場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同學們,知道是什么么?學生:大運會教師: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大運會的開幕式。請同學們猜一猜下列出場的分別是哪個國家?(PPT)播放各代表團出場的圖片學生:中國、美國、德國、韓國、加拿大和德國(二)師生活動1.國家的象征教師:你是如何判斷的?學生:根據國旗教師:為什么在大型體育盛會上,各代表團入場要手持本國國旗,而運動員登上冠軍領獎臺時,我們要為他升國旗奏國歌呢?學生:因為國旗、國歌是國家的象征2.國家與地區的概念以及區別教師:那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與地區么?學生:200多個。教師:什么是國家呢?學生:有主權的;有一定范圍的領土;還有一定數量的人口教師小結:國家是指居住在一定領土范圍內,擁有國家主權的,具有一定數量的人口組成的共同體,也就是擁有主權、領土和人口。教師:一個國家的領土包括哪些呢?學生:領陸、領水、領空和領海教師:什么是主權呢學生思考PPT:即國家主權,是國家的最重要屬性,是國家在國際法上所固有的獨立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權力。教師:簡而言之,就是能否獨立地處理自己事情。世界上除了國家還有地區?你能舉個例子么?學生:克什米爾、關島、格林蘭島教師:什么是地區呢?他與國家有什么區別呢?我們以克什米爾地區為例。(PPT展示克什米爾地區及相關材料)教師: 克什米爾地區有什么特點?學生:克什米爾現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控制。,雙方對克什米爾的主權爭論不休。學生:國家與地區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獨立,有無主權。3.國家與地區的對應關系教師:在運動會中就有150多個國家與地區參加了這次大運會。PPT呈現(中國獲得了75枚金牌,145枚獎牌!中國取得了本屆大運會的金牌、獎牌榜的雙料第一。同時俄羅斯、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也取得了不錯成績。)你們知道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嗎?他們屬于哪個大洲?我們會用到什么地圖?學生:世界政治地圖教師:請同學們拿出空白的世界政治地圖,從地圖三要素角度,看看是否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學生:圖例和注記教師:你們還記得洲界線和國界線的圖例么?請一位同學上臺畫出,同時也請其他同學直接在空白地圖上畫出學生動起手來教師讓學生自己對照黑板訂正。教師:我們以剛才提到的十個國家為代表,參考圖冊P16頁《世界政治地圖》,找到并標注出七大洲和10個國家的名稱。時間三分鐘,獨立完成。(三分鐘后)(PPT呈現正確答案)教師: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調換批改學生教師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評價。教師:我們馬上對剛才的學習進行檢測,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到這是個國家,并找到所屬大洲。(時間1分鐘左右)教師:請同學們上臺給我們展示,不過增加一點難度,還要說出它的方位。機會只有5次。教師:中國在亞洲的東部。教師:日本、英國、南非、巴西、俄羅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歸納出國土跨洲的國家有俄羅斯、埃及、美國、土耳其,南極洲無國家,面積最大的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是中國。4.國界線教師作一個階段性小結:剛才我們講了國家的含義、國家與地區的區別,還有他們的地理位置,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土,那領土是如何規定的呢?學生:通過國界線教師:國界線是以什么來劃定的?(PPT展示“一些國家間的界線”)學生回答:依據經緯線、沿河而定、依山而定教師小結:國與國之間界線的劃定,避免了許多矛盾糾紛。5.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教師:在這個世界大家庭中,每個國家與地區他們的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一樣么?學生:不一樣教師:請同學們看書本上來自德國和坦桑尼亞學生間的對話學生閱讀,感性認識。(PPT進一步展示不同國家在不同方面的圖片、關于中國的文字材料)學生進一步感受教師:這些圖片和文字說明了什么?學生:國與國之間在經濟、生活、教育方面存在差距。教師: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可以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 依據:經濟發展水平 分布地區 典型國家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判斷這是個國家屬于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教師:請同學們看一下這些國家在運動會和其他方面的表現(PPT展示兩組圖片)教師:你有何感受?學生:種族的平等、努力就有收獲、要合作。教師小結:雖然國與國直接存在著差異,但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通過合作競爭,取得共同進步。(三)課堂反饋、結束(語)教師: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通過競爭、合作,共同發展。教師:每個學生就像一個國家,學習情況不一樣,但都可以通過不斷努力,相互競爭,相互合作,取得共同的進步三、課后反思(一)成功之舉在落實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很好體現;思路清晰結構完整;注重學生的方法指導,本堂課主要是讀圖方法,包括世界政治地圖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布圖。(二)敗筆之處原本對知識脈絡不夠清晰,思路比較亂,而且對于重難點把握不到位。(三)再教設計本課的重點主要是“找一找”和“說一說”環節,所以在時間分配、內容安排上都做了適當調整,力求做到重點點突出,達成教學目標。詳見“教學實錄”四、專家點評這節課上得究竟怎么樣?專家是有發言權的。專家應按照“優點說全、特色突出、缺點抓準”的原則,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實事求是的價值判斷。(一)評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比較到位,特別是知識和情感目標。基本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引導過程中重視學生的能力提升,但缺少評價。”興華中學 江建波(二)評學生學習“學生主體性地位突出,參與度高,但是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程度的把握并能依據情況適時調整的能力較欠缺。” 興華中學 田頤靜(三)評教師教學“教學的各環節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圍繞著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了課程的人文性(情感目標落實的較到位特別是最后一個[說一說]環節)、綜合性(注重知識間的邏輯聯系,結構清晰)、開放性(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多樣,注重知識的延續和變化發展)、實踐性(從學生身邊的時事入手,學生能主動參與進學習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