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第五課干旱的寶地第二課時《沙漠綠洲》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1-4-2 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二、教材分析:《沙漠綠洲》是新改版后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第四課干旱的寶地第二課時的內容。本課以干旱地區的典型代表——以色列地區為例,重點講綠洲農業的發展,以色列人民嚴格保護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因地制宜地選擇低耗水、高價值的作物,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躋身農業發達國家的行列。案例揭示了干旱地區人們生活變化的歷程,說明了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只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一定能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三、學情分析:學生生活在江南水鄉,對于沙漠地區人們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情況了解甚少,所以應該多提供相關資料,包括圖片和視頻資料,以便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案例式分析學習模式,學生在前幾課已有所接觸,對于自然環境的分析和各地人們生產生活情況的總結已經初步形成自己的方法。所以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材料、解讀信息。四、教學目標:分析圖文,說出以色列的自然環境特點。看書并利用證據說說以色列如何解決農業生產需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3、觀看視頻,知道以色列選擇優良的作物品種。4、圖片串聯,體會人類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干旱環境和諧共存的。五、教學重點:以色列如何解決農業生產的用水問題教學難點:體會人類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干旱環境和諧共存的。六、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出示材料:西紅柿每公頃最高年產500噸,柑桔每公頃最高年產80噸;在花卉生產上,溫室大棚每公頃每季度生產300萬支玫瑰…… 教師口頭補充:我國最高產地區西紅柿每公頃225噸,柑桔每公頃30噸 請學生推測:在農業上達到如此高產量需要具備哪些優勢條件? [充足的灌溉條件,肥沃的土壤,優良的作物品種] 分析數據,根據經驗,猜想自然環境特點。 展示具有說服力的數據,推測農業生產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為之后以色列自然環境的特點的分析形成反差,造成學生思想的沖擊。過渡 其實,這是以色列的農業生產的數據,那我們來分析一下以色列的自然環境是否如我們所猜測的這樣。(一)分析自然環境特點 出示地圖:(圖一:以色列在全球的位置圖、圖二:處理后的衛星拍攝圖) 1、出示圖一 請學生描述以色列在世界上的位置。 出示圖二 看到這張圖,同學們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提問這張圖的主色調是什么?) [荒漠(沙漠)地區] (2)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師對圖做了簡單的處理。PPT演示:描出以色列的輪廓、增加經緯線、勾勒出死海和加利利湖、指出約旦河位置) (3)補充資料:以色列北方降水量800毫米,南方降水量僅30毫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 思考:分析圖文資料說說以色列自然環境特點。 [嚴重缺水、土地貧瘠] 分析圖文資料,總結出以色列的自然環境特點。 通過地理位置的描述和衛星圖的分析,讓學生對于以色列的自然環境特點有直觀而又清晰的認識(選用衛星圖,讓學生的認知能更直觀。)同時又培養學生的讀圖和分析歸納能力。過渡 以色列的環境與我們之前所猜測的完全不同,那么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如何解決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源問題呢?(二) 解決水源短缺問題 在課文中找出證據來說說以色列人是如何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水源短缺的問題。 師板書并總結: 開源:北水南調、海水淡化、建水庫收集雨水。 節流:滴灌和噴灌技術、一水多用、政策鼓勵節水。 閱讀文本,找出相應的證據,并說清楚如何解決農業用水短缺的問題。 充分利用書本所有資源,利用文本解決重點,也鍛煉學生的歸納和表達能力。過渡 解決了農業用水問題,在沙漠地區發展農業還需要注意什么?(學生不能回答時,回答之前的板書指出農作物品種問題)(三)如何選擇農作物品種 觀看視頻后,請學生說說以色列人在選擇農產品的種子的時候考慮了哪些因素? [低耗水、高價值] 邊看視頻邊記錄,總結發言。 選擇視頻資料作為對教材內容的補充為讓學生有更直觀和全面認識。(因為離學生較遠,所以視頻資料更合適,書本這部分內容涉及的也較少。)總結 播放一組景觀圖(從干旱到綠洲農業),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績,充分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四)拓展與提升 隨感:了解了以色列的農業情況,你認為對發展中國農業有什么借鑒之處嗎? 對比中國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 學以致用。學生不一定能講出多么偉大的建議,但是形成向先進地區學習,用科技發展農業的意識。七、板書設計:(農業強國) (綠洲農業自然環境水農作物品種(高產農業)水源短缺土地貧瘠高科技低水耗高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