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1-4課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1-4課知識點

資源簡介

重要說明:
歷史沒有重點,考試知識點多,需要全面掌握,所謂的重點,是指考主觀
題的可能性比較大,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背記;其他知識點也要掌握;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本課重點: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商周時期制度文化經濟等;早期國家特點;
掌握研究各個時期的考古資料(比如商朝甲骨文、商周金文)、傳世文獻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一)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時間: 距 今 約 3 0 0 萬 年 - 距 今 約 1 萬 年 ; 6.特點:
2.含義: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①遍布南北,分布范圍廣;
3.遺址: 遺址數百處,分布廣泛;
②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
4.生產 打制石器;漁獵和采集;
然條件比較優良、生存空間
生活: 學會用火;群居生活;
5.代表性遺存: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 比較大的區域;
距今約70-20萬年的北京人;
(二)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時間: 距今約1萬年-5000年
2.含義: 以打磨結合制作石器的時代
3.生產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
4.分布: 文化遺存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角 度
從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元 從文化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
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
一 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

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5.代表遺存:
4.(新二石)器時新代石的器文時明代進步
代表性文化遺存 特色 社會 社會特點
形態
黃河中游仰韶文化 ①彩繪陶器
距今約 ②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
母系 生產力水
7000-5000
氏族 平低;
年 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社會 共同勞動;
成果共享;
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技術
黃河下游龍山文化 代表器物為成為“蛋殼陶”的黑陶 貧富分化;
距今約 父系 私有制;
5000年 遼河流域紅山文化 包括龍山文化,都出土了玉器, 氏族 階級分化;
社會 部落聯盟;
出現了祭壇和神廟。
長江下游良渚文化 向國家過渡;
(二新)石新器石時代器有時代代表古性人文類化遺和存文的化文遺明存就
仰韶文化 幾何紋陶盆 河姆渡文化干欄式房屋復原圖 龍山文化蛋殼黑陶杯
紅山文化玉龍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 玉鉞
(三)總結: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生產關系: 原始 母系氏 父系氏
人群 族公社 族公社
生產力: 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時代(打磨結合制作石器)
距今約170萬年 距今約70— 距今約1萬年 距今約7000— 距今約5000年
20萬年 5000年
黃河流域:仰韶 文 化 黃河下游:龍山文化
元謀人 北京人 大汶口文化 遼河上游:紅山文化
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良渚文化
2
二、從部落到國家
(一)三皇五帝的傳說
1.三皇時代: 時 代 較 早 , 神 話 色 彩 濃 厚 。
2.五帝時代:①實際身份:部落聯盟首領;
②華夏始祖:黃帝和炎帝被尊為華夏始祖;
③禪讓制度:堯推舉舜,舜繼承其位。
3.考古印證:
①龍山文化時代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
②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
③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國家機器出現
生產力發展 私有制出現 階級分化
原始社會解體
三 商和西周
外服
時間: BC1600年——BC1046年
外服 外服
都城: 都城多次搬遷,后來定于殷(河南安陽;殷朝) 內服
政治制度:
外服
①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
②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湯建紂亡);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
③地方: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
指商王直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疆域:商朝的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①干支紀日法: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
文化:
②甲骨文:龜甲、獸骨上刻有文字,只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成熟的文字
③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
三、商和西周
(一)主要政治概況——西周
1.建立: 約 公 元 前 1 0 4 6 年 , 武 王 伐 紂 于 牧 野 , 定 都 鎬 京 ( 陜西西安)。
2.政治——分封制:
(2)影響:
(1)分封目的:維護統治,鞏固政權 積極: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政治
(2)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的統治;②分封制擴大了以周朝為
(3)分封內容:土地和人民 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傳播;③促進文
(4)諸侯權利:世襲統治;再分封;建軍隊; 化的認同感;④促進落后地區的開
征賦役 發;⑤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
(5)諸侯義務:鎮守疆土;交納貢賦;朝覲述 消極:是導致諸侯國分裂割據混戰
職、隨從作戰 的重要根源
三、商和西周
(一)主要政治概況——西周
2.政治——宗法制:
(1)含義: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
(2)特點:
①實行嫡長子繼承,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
②大小關系是相對的:周王是大宗,諸侯是小宗;在諸侯國內,諸侯是大宗,卿
大夫是小宗。
(3)影響:
①分封制與宗法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
②形成了政權和族權的結合。
3.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引發“國人暴動”;
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克鎬京,西周滅亡。
三、商和西周
(一)主要經濟概況——商周
1.農業:
①農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
②土地井田制:奴隸主土地國有,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
土地不能隨意買賣—— 。
2.手工業:
青銅器是主要部門,種類繁多。
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2.以血緣為紐帶,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
3.最高權力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本課知識結構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 早期國家(奴隸社會)
宗法制
世襲制 分封制
文明 早期 井田制
產生 國家 內外服制
距今約170萬年 約70-20萬年 約1萬年 約7000-5000年 距今約5000年 神話傳說 約前2070年 約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謀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紅山文化 三皇 夏朝 商朝 西周 西周
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 五帝 建立 建立 建立 滅亡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東周時期
禮樂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大秦
西周 帝國
奴隸制 BC.770 BC.475 BC.256 BC.221 封建社會
平王 田氏代齊 秦滅 統一
東遷 三家分晉 東周 六國
重點: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經濟發展、商鞅變法背景、內容和評
價、“百家爭鳴”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影響等內容
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
1.背景: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
喪 失 后 , 諸 侯 爭 霸 。
2.表現:(1)春秋爭霸:春秋時期,諸侯國擴張勢力,齊晉楚吳越等先后
建立霸權,這些國君叫做“春秋五霸”。
(2)戰國七雄
①諸侯國內:卿大夫掌握了實權,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②諸侯國間: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史稱“戰國七雄”。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西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戰國)
3.結果: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國吞并。
4.影響:從分裂逐漸走向統一;促進各國的制度改革;
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二)華夏認同
1.春秋時期
①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華夏”;
②在民族交往中,戎狄蠻夷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2.戰國以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了華夏族。
民族融合方式:戰爭沖突;友好交往;各族雜居;
秦楚兩國融入中原文化圈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華夏認同:[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
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農業:
1.經濟
①春秋戰國,鐵質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
發展: ②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秦)都江堰(四川、天府之
國)、(秦)鄭國渠(古關中即陜西)、(楚)芍陂(淮水);
③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2)手工業: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3)商業:
①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
②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富比王侯。
2.變法
(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
運動:
展各個方面改革。
(2)結果: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變法內容
評價:
目的 主要內容 作用 ①順應了歷史
潮流,集列國
①“廢井田,開阡陌”授田百姓;
小農經濟 變法之長;富國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②是戰國時期
增加賦稅
③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 持續時間最長、
強兵 涉及面最廣、
①獎勵軍功,限制貴族特權; 兼并戰爭 改革最徹底的
一次變法;
①推行郡縣,君主任免官吏; ③變法使秦國官僚政治
集權 富國強兵,為②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 中央集權 秦統一中國奠
③什伍連坐,互相糾察。 戶籍管理 定基礎。
各國都紛紛進行變法,主要代表有: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悝變法
商鞅變法
1.時間: 開始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時期)
2.主要內容:①富國;②強兵;③集權;
3.背景 戰國時期兼并戰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各個方面改革。
3.結果/影響: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4.評價 ①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
積極性: ②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③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刑法嚴苛。
局限性:
②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三 百家爭鳴 三、價值重構-治世之道
1.社會背景
百家爭鳴指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思想學派的涌現及各學派之間爭鳴的局面。
泛指。指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針對當時社會上
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紛紛著書立說,闡發自己的觀點,互相詰難、批駁,其目的都
是尋求治國平天下之道。
2.社會背景
u經濟:鐵犁牛耕,井田崩潰,土地私有,小農經濟;
u政治: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新制醞釀; 物質基礎
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的需要,禮賢下士,爭先招攬人才;
u階級: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變化,舊的貴族等級
體系開始瓦解,新興士階層興起并活躍;
u文化:私學興起,學術下移,學在官府—學在民間。
u根源: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期。 寬松環境
社會存在 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 社會意識
三 百家爭鳴 3.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生平地位 春秋后期魯國人,儒家創始人。 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創始人。
核心觀念 核心是“仁”,意為關心他人 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
①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
政治主張 為政以德;②主張恢復等級森嚴 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
的禮制社會;③也承認制度隨著 為而治,主張回歸小國寡民的時代。
時代變化而有所改良。
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教育思想:①有教無類; 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中國古
理想社會
②打破貴族階層壟斷文化的局 代樸素唯物史觀。
其他思想
面,推動私學發展。 ②辯證法:事務存在著相互依存、相
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物極必反,
柔能克剛。
文獻貢獻 《詩》《書》《禮》《易》《春秋》 主要觀點《老子》
文獻整理,思想和言論在《論語》
三 百家爭鳴 三、價值重構-治世之道
學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孟子 戰國 性善論,仁政;民貴君輕
儒家
荀子 戰國 性惡論,隆禮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墨家 墨子 戰國 節儉,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主張,代表下層平民
道家 莊子 戰國 崇尚逍遙自得;齊物
法家 韓非 戰國 以法治國;控制臣民;中央集權;代表新興地主階層
五行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
陰陽 鄒衍 戰國 論,代表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三 百家爭鳴 三、價值重構-治世之道
4.意義
(1)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
(2)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3)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4)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
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東周時期
禮樂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大秦
西周 帝國
奴隸制 BC.770 BC.475 BC.256 BC.221 封建社會
平王 田氏代齊 秦滅 統一
東遷 三家分晉 東周 六國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時期,從奴隸
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是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重點:秦統一原因、疆域統一過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內容和影
響、經濟文化措施和秦統一的影響
一、秦的統一 (一)疆域的統一
1.東方:滅六國
北至陰山至遼東
(1)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
(2)策略: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3)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西 東 秦
至 至
2.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廣東廣西) 朝臨 海 疆
3.西南:加強了對云、貴一代西南夷的控制 洮 暨 域

4.北方:擊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公元前 羌 圖
中 鮮
214年,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5.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
南至北向戶
至北向戶,北起陰山至遼東。
(二)統一的原因
(1)客觀條件
①民心所向: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人和)
②經濟要求: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天時)
③地理優越: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地利)
(2)主觀條件
(4)秦王大略: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個人)
(5)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為日后秦的
統一奠定了基礎。(經濟)
(6)秦王嬴政的雄才偉略
(7)策略得當: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一. 秦的統一 影響: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一、秦的統一
(三)制度的統一
皇帝制度: 首創皇帝制度;特點: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核心)
專 1.“三公”指丞相(行政,下設九卿)、太尉(軍事)、
制 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軍事),為主要輔佐大臣。
主 皇帝2.特點:①以皇權為中心;②各司其職、互相牽制;
(中央機構) 中
義 ③家國一體 三公 央
中 1.地方: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形 九卿
央 成的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縣 郡守
集 之下設鄉、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 郡郡 縣 制 : 郡丞 郡尉
權 2.特點:①郡縣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襲; 縣令 (地方制度) 縣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 縣丞 縣尉
3.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 鞏固了國家統一,促 三老 嗇夫 游徼 鄉
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一. 秦的統一 (三)制度的統一
概念辨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專制主義(君主專制):
主要指一種決策方式,指君主獨立掌握政權。與民主制
度相對,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個
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 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中央集權:
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一種管理方式,其特點是地方政
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
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一. 秦的統一 (三)制度的統一
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
分封制 郡縣制
相同點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為鞏固統治;都產生過積極作用
劃分標準 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按地域為劃分基礎
官員任免
不 世襲產生 皇帝任免
同 官員權力 有封地,高度自治 無封地,只有俸祿,權力有限
點 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獨立性 郡縣絕對服從中央
性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歷史影響 易形成分裂割據 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維護國家統一
一. 秦的統一
(四)經濟文化的統一 (五)秦統一的意義
(1)經濟:統一貨幣、度量衡 1、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此后
(2)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3)法律:頒行法律,以法為教 2、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為統一的
(4)交通:統一車軌、修馳道、 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
直道 3、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
(5)社會:編制戶籍,遷徙六國 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
貴族,整頓社會風俗 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與國家的統一
一. 秦的速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二)過程:
(一)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1、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號“張楚”)
1、表現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1)賦役沉重:大興土木、求仙訪藥、
2、前207年,劉邦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興師動眾、征發繁重
3、前206年—前202年,劉邦、項羽
(2)刑法嚴苛:人民搖手觸禁 四年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
(3)思想專制:焚書坑儒 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
2、影響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
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化,農 殺擄掠,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
民起義爆發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4、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
統一條件
疆域的統一
秦的統一
建秦 制度的統一 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國統
經濟文化的統一 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
家一
的多 統一的意義 制定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
建民 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
立族
封 原因:秦的暴政
秦的速亡
過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重點:文景之治、漢承秦制以及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時期大一統
措施(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東漢光武中興;兩漢文化;
二、“文景之治”:“例外”—郡國并行制
西漢建立:BC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安。
(一)文景之治
1.原因:①西漢處立,經濟凋敝;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
2.思想: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3.內容: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4.結果:文景期間,經濟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二)王國問題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法律制度
1.原因:西漢初年,“漢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
2.問題:劉邦分封七個異姓諸侯王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
3.應對:①高漢祖將異姓諸侯王剪除,但又“懲亡秦孤立之敗”(鞏固統治),
陸續分封一批同姓諸侯王(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②漢景帝削減王國封地,引發了七國叛亂,但很快被平定。
三、西漢的強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背景(內憂外患)
諸侯太強,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
相權太盛,威脅皇權;
思想混亂,沒有統一;
地方豪強不斷壯大,威脅中央;
匈奴不時侵擾邊疆,威脅漢王朝統治;
鞏固大一統的基礎: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強盛;
三、西漢的強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對內)
措施 目的(作用)
頒布“推恩令”。 成功削減了諸侯王的勢力。
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開始提升。 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選拔范圍廣,為真正優秀的人提供機會。政
治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
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促進地方監察,強化地方管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鎮壓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 加強中央集權。
不法行為。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經 抑制富商大賈的實力,加強中央
濟 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 集權,增加政府收入。
平抑物價。
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抑制工商業者(重農抑商)。
文 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文化專制,加強中央集權) 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
化 公元前136年,朝廷設立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 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三、西漢的強盛: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對外)
1.平定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3次較大戰爭,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
廊的大片區域。
2.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4郡。
3.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影響:
①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②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絲綢之路”。
③對今天中國的影響,如“一帶一路”。
4.西域都護:公元前60年(漢宣帝),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
軍政機構。
5.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比以前更加有效。
四、新朝興衰:曇花一現
1.西漢衰亡
原因: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
社會動蕩不安。
2.王莽政權(公元9-23年)
(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新,西漢滅亡。
(2)王莽改制: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
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3)新朝覆亡:①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引發農民大起義;
②23年,因綠林軍攻入長安,政權被推翻。
五、東漢興衰:乘風破浪的漢光武帝
時 期 西漢組(代表:漢武帝) 東漢組(代表:漢光武帝)
創立中外朝制度 加強皇權,正式成立尚書臺:“雖至三公,事歸臺閣”。
鞏固“大一統” 新的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
采用“退功臣進文吏”
的人才戰略:完善察舉制。
王牌過招第一輪:
完備監察制度 完善監察制度,整頓吏治,政治方面 懲處貪污腐敗。
任用酷吏,嚴刑峻法。 裁并機構,裁減地方官吏,
“推恩令” 節省政府開支,提倡節儉。
五、東漢興衰:乘風破浪的漢光武帝
時 期 西漢組(代表:漢武帝) 東漢組(代表:漢光武帝)
抑工商:算緡、告緡令 恢復三十稅一:輕徭薄賦
實施度田:
鞏固“大一統” 均輸平準: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王牌過招第二輪: 國家插手商業貿易 (遭豪強地主反對后妥協)
經濟方面
抑工商:算緡、告緡令 六次下詔釋放奴婢,
鹽鐵官營:政府壟斷鹽、鐵 多次安置流民。
提倡文教,
鞏固“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進一步加強儒學的統治地位。
王牌過招第三輪:
思想文化方面 改變漢初黃老無為, 主張“柔道”
有為而治理 (德政)治理天下。
五、東漢興衰:乘風破浪的漢光武帝
25年,西漢宗室劉秀(漢光武帝)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推行一系
列措施,實現“光武中興”:
措施 目的(作用)
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
政治
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序,節省政府開支。
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
經濟
釋放奴婢 推動社會經濟重新發展。
重視儒學 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文化 儒學得到了繼續發展。
五、東漢興衰:豪強地主勢力強大
(一)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①皇帝年少,太后掌握朝政,實際權力在外戚手中;
②皇帝長大,不滿外戚干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掌握朝政。
2.影響: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相互斗爭,導致東漢政治腐朽黑暗。
(二)“清議” 和“黨錮之禍”
1.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
2. 觸犯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
禍”。
五、東漢興衰:豪強地主勢力強大
(三)農民起義
1.原因: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
2.概況:184年,張角創立的“太平道”的信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
軍”。
3.影響:①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②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名存實亡。
六、兩漢文化
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地位(意義)
①上起皇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歷史;
西漢 司馬遷《史記》 ②首創紀傳體通史題材;
史學 ③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東漢 班固《漢書》 我國第一部紀傳斷代史。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
比,辭藻華麗。
文學 漢代 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很多反映了當時樂府詩 社會的真實情況。
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流傳廣泛。
六、兩漢文化
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地位(意義)
戰 國
至 西 《黃帝內經》 奠定中醫理論的基礎。
醫 漢

數 東漢 《神農本草經》 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科 學
技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東漢 《九章算術》 要的地位。
造 蔡倫改進造紙 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促進中國和世界文紙 東漢 術 化的傳播和發展。術
五、東漢王興牌亮衰世:豪,一強統地興主衰勢力強大
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
鞏固大一統
秦:統一多民族 建立東漢
國家的初步建立 光武中興
強 秦 “文景之治”
建立西漢
新朝速亡
建立新朝 亂世:
東漢末年分三國




衰亡
西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临潭县| 固原市| 思茅市| 湖南省| 囊谦县| 缙云县| 韶山市| 栖霞市| 奈曼旗| 武山县| 上高县| 华安县| 嘉义市| 忻城县| 凤城市| 安龙县| 西城区| 肃北| 顺平县| 荣成市| 华宁县| 托克逊县| 兴海县| 静宁县| 北安市| 高清| 邳州市| 乌审旗| 徐闻县| 安阳市| 阿瓦提县| 聊城市| 湄潭县| 安溪县| 五家渠市| 博湖县| 宁明县| 永胜县| 民权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