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學案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兩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學案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兩課時)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中華民國成立(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②內容: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③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2.北洋政府時期(1)政黨政治的嘗試(2)混亂的政治格局: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國民黨時期的“訓政”(2)國民黨時期的“憲政”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1.蘇維埃政權的建立(1)背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起義和暴動中,革命根據地不斷涌現,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政權性質及會議內容: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24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4)評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3.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權建設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①法律依據及建立a.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b.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起來 。②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③意義a.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b.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曲折發展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破壞a.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b.“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是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恢復和完善③1982年憲法: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1)確定目標: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發展與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對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3)特點:四個堅持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②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③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 ④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4)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勢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圖解】袁世凱掌權的條件【圖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體現的民主精神【圖解】民國時期的歷屆政府的演變【圖解】“軍政”“訓政”“憲政”【圖解】“三三制”原則【歸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幾個重要歷史階段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1937-1945年,全面抗戰時期。1946-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辨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等同于人民代表大會,前者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則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圖解】人民代表大會【圖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辨析】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協的不同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人民政協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其決議無法律效力。【圖解】人民政協職能的轉變【圖解】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結構示意圖【圖解】村委會選舉【圖解】國家治理能力建設
(第二課時)
【重難突破】
重點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及評價
1.特點
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為加強對袁世凱的監督,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權力;為防止袁世凱的破壞,規定了極其嚴格的修改程序。
2.評價
(1)進步性
①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
②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③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④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的規定,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⑤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
(2)局限性
①關于人民權利的規定不夠完善,缺乏實現權利的保障。
②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
③沒有履行婦女參政的承諾,刪除同盟會政綱的男女平權條文。
典例1[廣東2022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模擬]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制,規定總統總攬統治權,有成立和廢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員、宣告和戰、統帥軍隊、締廢條約、宣布戒嚴等權力。這表明當時中國
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法制建設成效顯著
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獨裁統治跡象明顯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袁世凱政府用《中華民國約法》代替《臨時約法》,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制,規定總統總攬統治權,給予總統成立和廢除立法院、公布法律等權力,表明當時中國獨裁統治跡象明顯,D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中華民國約法》強化中央權力、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排除A項;只有一部《中華民國約法》頒布,不能說明當時中國法制建設“成效顯著”,排除B項;袁世凱政府廢除《臨時約法》,加強總統權力的做法,不能說明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項。
重點2 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1.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在許多年的奮斗歷程中,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成果包含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
2.以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革命環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的“三三制”政權,都是為實現人民民主進行的探索和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憲法幾經修改,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
3.以始終保持先進性的中國共產黨為領導力量: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要求。
4.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既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又因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承接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就是戰爭年代中國革命實踐的產物
5.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發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進政黨的領導;另一方面在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其提供了源泉和動力。
典例2[浙江2022二模]下表是我國政治協商制度建立的過程,這體現了政治協商制度
A.靈活適度的原則 B.因時而變的特征
C.重視歷史的傳承 D.擴大了民主范圍
【答案】B
【詳解】結合材料中1945-1982年時間線索和相應的歷史發展特征可知,從舊中國到新中國對于政治協商的職責和歷史地位的界定在不斷深化,表明政治制度不斷深化,這是隨時代變化的結果,故選B項;其余三項與表格中的史實不符,故排除A、C、D。
【模擬測試】
1.[江蘇南通如皋2022臨門一腳]1914年的《新編中華國文教科書》僅用幾句話簡述了武昌起義,但編者用了將近2頁的篇幅重點敘述袁世凱力促“清帝遜位”的具體過程。編書者意在
A.強調清王朝統治結束 B.遵循秉筆直書的著史傳統
C.突顯南北議和的功績 D.構建北京政府統治合法性
2.[江西新余2022全真模擬]如圖為民國五年底,大總統黎元洪簽署的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后有總理段祺瑞和教育總長范源廉的簽名。這一任命狀可以用于說明當時政府
A.積極創辦高等新式學堂 B.決策受新文化運動影響
C.違背《臨時約法》精神 D.名義上實行責任內閣制
3.[江蘇常州2022模擬]1923年9月,曹錕在總統選舉的預選會上,以5000元一張選票,到處收買議員,又以40萬元高價,收買了國會議長,最終花了1350余萬元總算當上大總統。曹錕賄選客觀上說明( )
A.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 B.《臨時約法》已然失效
C.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 D.武力操控政局成為過去
4.[湖南衡陽2022三模]民國建立后,宋教仁指出:“以前,是秘密的組織,現在是公開的組織。以前,是舊的破壞的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的時期。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斗;現在,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由此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
A.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 B.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
C.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D.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
5.[貴州2022一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二章規定了人民的政治權利與自由,但是卻沒有規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第十五條規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由此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虛偽性 B.在政體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
C.注重維護法律至上的原則 D.保留了干預人民自由的權力
6.[山東泰安2022一模]如圖是《民權畫報》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諷刺漫畫,畫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繞圈子跑動。該漫畫
A.采用繪畫作品寫實的風格 B.表明中國引領世界的決心
C.反映了當時政治轉型艱難 D.描繪了生物進化論的演進
7.[浙江衢州、麗水、湖州三地市2022二模]1911年末至1912年初,南方革命黨人與北方袁世凱為代表的清政府進行了近2個月的議和談判最后達成協議:清帝遜位,國家實行共和體制,袁世凱繼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下列項中,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中國民主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 B.談判妥協是一切革命的最終歸宿
C.民主共和的理念已徹底深入人心 D.這次和談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失敗
8.[廣東東莞2022月考]1916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張園舉辦的茶話會上發表演講,其主題如下圖所示。據此可知孫中山認識到( )
A.基層政權應大力提高行政效率 B.必須依靠民眾推翻北洋軍閥政府
C.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D.群眾監督是保證官員廉政的途徑
9.[安徽滁州2022月考]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華池南梁荔園堡召開,選舉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群眾習慣上稱南梁政府)。同時,還成立了陜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隨后,根據地各縣陸續建立了革命政權。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建立
A.創建了“三三制”民主政權 B.完成了紅軍的戰略轉移
C.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嘗試 D.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
10.[湖北恩施 2022信息卷(四)]聶榮臻曾指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決不只是抗日的問題,也不單純是一個武裝斗爭的問題,它包括民主政治的建設、政權機構的改革、經濟政策的規劃、人民生活的改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
A.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
B.是社會主義革命政權的雛形
C.為從局部建政走向全國執政奠定基礎
D.是民主政治和政權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11.[山東臨沂2022月考]1946年7月,中共哈爾濱市委員會在“對于目前哈市工作的決定”中,提出了“推選哈爾濱市民各階層的代表”選舉方針及確立了“職業團體推選”與“聘請先達”相結合的選舉方式。這反映出( )
A.根據地革命政權基礎的擴大 B.解放區民眾參政意識的增強
C.解放區民主政治實踐的創新 D.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的成熟
12.[安徽蕪湖2022質監]1941年11月,在陜甘寧邊區召開第二屆參議會,在選舉中,為解決群眾因不識字而無法投票的問題,發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燒洞法”等。這種做法( )
A.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 B.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C.顯示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廣泛性 D.有利于解放戰爭走向勝利
13.[重慶2022第三次聯合診斷]如圖是1948年由顧群創作的年畫《豆選》,這幅作品反映了
A.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建
C.土地改革運動的全面開展 D.民眾踴躍的支援前線作戰
14.[山東濟南2022二模]下圖為1949年定稿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設計者張仃、周令釗的圖稿說明為:紅星表示無產階級領導;齒輪、嘉禾表示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表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大聯合;地圖表示新中國,背景光芒四射。這一設計鮮明的反映出( )
A.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原則 B.中國各民主階級大團結的精神
C.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 D.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告勝利
15.[天津河西2022二模]1954年12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提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用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已經結束。但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仍然需要存在。”這一轉變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
A.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B.從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
C.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全面展開 D.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發生轉變
16.[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三)]如圖是小明同學進行專題研究時,整理的綱要。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淵源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
C.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形式的變遷 D.民主革命時期群眾路線的貫徹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1914年的《新編中華國文教科書》僅用幾句話簡述了武昌起義,但編者用了將近2頁的篇幅重點敘述袁世凱”可知教科書側重點在宣揚袁世凱的作用,淡化武昌起義,說明教科書是為北京政府服務的,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宣揚北京政府統治合法性,排除ABC項。
2.【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中“大總統黎元洪簽署的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后有總理段祺瑞和教育總長范源廉的簽名”說明北京臨時政府名義上實行責任內閣制,總理起到制約總統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只是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不能得出“積極創辦高等新式學堂”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北京臨時政府的權力制約,與新文化運動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任命狀沒有違背《臨時約法》精神,排除C項。
3.【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當上了大總統,反映出當時中國民主流于形式,但也在客觀上說明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排除A項;《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曹錕賄選說明《臨時約法》規定的選舉形式依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武力操控政局,且北洋政府時期,武力操控政局是常態,排除D項。
4.【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是新的建設的時期”、“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和所學知識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排除D項。
5.【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對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形成有效保護,沒有真正保障人民主權,并且規定在某些情況下,法律會限制人民的權利,保留了干預人民自由的權力,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局限性,與資產階級的虛偽性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政體,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人民的權利加以限制,并沒有維護法律至上的原則,排除C項。
6.【答案】C
【詳解】從時間“1912年”、“猿猴手持五色旗”,可推斷出是袁世凱的政治活動。跑動的起點是“專制”實線箭頭到“立憲”、“共和”,虛線大膽推測又回到起點“專制”,是對袁世凱政府的政治走向持懷疑態度,這說明當時政治轉型較為困難,C項正確;漫畫帶有諷刺意味,不是寫實風格,排除A項;漫畫主旨是對袁世凱的批判,而非引領世界,排除B項;D項與題無關,排除D項。
7.【答案】A
【詳解】“清帝遜位,國家實行共和體制,袁世凱繼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意味著帝制的結束,這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重要進步,A項正確;B項表述絕對,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排除C項;這次談判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而非失敗的標志,排除D項。
8.【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6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張園舉辦的茶話會上發表演講,強調國家建設必自人民始,應以“民為邦本”。同時強調地方自治為建國的基礎,地方自治應體現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如圖所示,人民有權行使對縣議會、縣長的選舉、罷免權;人民有對法律的創制權和復議權等,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基層政權提高行政效率問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必須依靠民眾推翻北洋軍閥政府”,排除B項;“群眾監督是保證官員廉政的途徑”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9.【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黨史。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嘗試。C項正確;“三三制”是抗戰相持階段的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1936年10月,長征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排除B項;長征勝利,實現了紅軍的戰略轉移,排除D項。
10.【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不僅建立了從上到下穩固的抗日民主政權,而且通過各級政權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以正確政策和法規作保證,采取民主選舉、厲行司法等方式,讓人民享受民主權利,將文化教育與民主政治緊緊相連,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了借鑒。因此材料說明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是民主政治和政權機構改革的試驗田,D項正確;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是抗日民主政權,不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排除A項;當時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不是社會主義革命政權的雛形,排除B項;當時處于抗日戰爭,“從局部建政走向全國執政”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11.【答案】C
【詳解】中共哈爾濱市委提出“推選哈爾濱市民各階層的代表”選舉方針及確立了“職業團體推選”與“聘請先達”相結合的選舉方式,這種選舉方式是有別于之前的選舉方式,是解放區民主政治的一種實踐創新,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政權基礎的變化,排除A項;中共哈爾濱市委只是提出新的選舉方式,不等于民眾參政意識高漲,排除B項;D項中的“成熟”有夸大新選舉方式影響的嫌疑,排除D項
12.【答案】A
【詳解】邊區政府在第二節參議會選舉中,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采用有特色又貼近群眾的投票方式來解決群眾因不識字而無法投票的問題,這體現了黨始終貫徹群眾路線,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毛澤東思想無關,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民主政治的廣泛性,排除C項;這一時期處于抗戰時期,排除D項。
13.【答案】A
【詳解】圖片信息是1948年農村解放區的民主選舉,采取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生動的反映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A項正確;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排除B項;土地改革運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豆選》體現的是基層民主而非支援前線,排除D項。
14.【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設計充分反映了中國各民主階級大團結的精神,各民主階級聯合建立新中國,B項正確;1954年憲法體現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原則,排除A項;1949年,香港、澳門、臺灣等問題沒有解決,排除C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排除D項。
15.【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結束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在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B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使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A項;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才全面展開,排除C項;政治協商會議職能發生轉變是具體表現,不是本質,排除D項。
16.【答案】A
【詳解】表格中不同時期的制度體現了社會中農民、工人、地主和資產階級等不同階級的參與,這和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的民主的廣泛性有一定的相似之處,A項正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能體現整個材料信息,排除B項;材料不僅體現的是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形式,排除C項;民主革命時期群眾路線的貫徹不能概括整個材料,排除D項。
附:教師版
(第一課時)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中華民國成立(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②內容: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③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2.北洋政府時期(1)政黨政治的嘗試(2)混亂的政治格局: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國民黨時期的“訓政”(2)國民黨時期的“憲政”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1.蘇維埃政權的建立(1)背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起義和暴動中,革命根據地不斷涌現,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在各個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3)政權性質及會議內容: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24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4)評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3.解放戰爭時期的政權建設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①法律依據及建立a.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b.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起來 。②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③意義a.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b.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曲折發展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破壞a.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b.“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是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恢復和完善③1982年憲法: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1)確定目標: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發展與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對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3)特點:四個堅持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②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③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 ④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4)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勢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圖解】袁世凱掌權的條件【圖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體現的民主精神【圖解】民國時期的歷屆政府的演變【圖解】“軍政”“訓政”“憲政”【圖解】“三三制”原則【歸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幾個重要歷史階段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1937-1945年,全面抗戰時期。1946-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辨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能等同于人民代表大會,前者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則是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圖解】人民代表大會【圖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辨析】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協的不同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人民政協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其決議無法律效力。【圖解】人民政協職能的轉變【圖解】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結構示意圖【圖解】村委會選舉【圖解】國家治理能力建設
(第二課時)
【重難突破】
重點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及評價
1.特點
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為加強對袁世凱的監督,進一步擴大了參議院權力;為防止袁世凱的破壞,規定了極其嚴格的修改程序。
2.評價
(1)進步性
①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
②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
③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④文化上,知識分子利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的規定,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大量介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⑤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
(2)局限性
①關于人民權利的規定不夠完善,缺乏實現權利的保障。
②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
③沒有履行婦女參政的承諾,刪除同盟會政綱的男女平權條文。
典例1[廣東2022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模擬]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制,規定總統總攬統治權,有成立和廢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員、宣告和戰、統帥軍隊、締廢條約、宣布戒嚴等權力。這表明當時中國
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法制建設成效顯著
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獨裁統治跡象明顯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袁世凱政府用《中華民國約法》代替《臨時約法》,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制,規定總統總攬統治權,給予總統成立和廢除立法院、公布法律等權力,表明當時中國獨裁統治跡象明顯,D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中華民國約法》強化中央權力、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排除A項;只有一部《中華民國約法》頒布,不能說明當時中國法制建設“成效顯著”,排除B項;袁世凱政府廢除《臨時約法》,加強總統權力的做法,不能說明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項。
重點2 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1.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在許多年的奮斗歷程中,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成果包含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
2.以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革命環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的“三三制”政權,都是為實現人民民主進行的探索和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憲法幾經修改,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
3.以始終保持先進性的中國共產黨為領導力量: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要求。
4.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既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又因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承接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就是戰爭年代中國革命實踐的產物
5.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發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進政黨的領導;另一方面在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其提供了源泉和動力。
典例2[浙江2022二模]下表是我國政治協商制度建立的過程,這體現了政治協商制度
A.靈活適度的原則 B.因時而變的特征
C.重視歷史的傳承 D.擴大了民主范圍
【答案】B
【詳解】結合材料中1945-1982年時間線索和相應的歷史發展特征可知,從舊中國到新中國對于政治協商的職責和歷史地位的界定在不斷深化,表明政治制度不斷深化,這是隨時代變化的結果,故選B項;其余三項與表格中的史實不符,故排除A、C、D。
【模擬測試】
1.[江蘇南通如皋2022臨門一腳]1914年的《新編中華國文教科書》僅用幾句話簡述了武昌起義,但編者用了將近2頁的篇幅重點敘述袁世凱力促“清帝遜位”的具體過程。編書者意在
A.強調清王朝統治結束 B.遵循秉筆直書的著史傳統
C.突顯南北議和的功績 D.構建北京政府統治合法性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1914年的《新編中華國文教科書》僅用幾句話簡述了武昌起義,但編者用了將近2頁的篇幅重點敘述袁世凱”可知教科書側重點在宣揚袁世凱的作用,淡化武昌起義,說明教科書是為北京政府服務的,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宣揚北京政府統治合法性,排除ABC項。
2.[江西新余2022全真模擬]如圖為民國五年底,大總統黎元洪簽署的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后有總理段祺瑞和教育總長范源廉的簽名。這一任命狀可以用于說明當時政府
A.積極創辦高等新式學堂 B.決策受新文化運動影響
C.違背《臨時約法》精神 D.名義上實行責任內閣制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中“大總統黎元洪簽署的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后有總理段祺瑞和教育總長范源廉的簽名”說明北京臨時政府名義上實行責任內閣制,總理起到制約總統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只是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狀,不能得出“積極創辦高等新式學堂”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北京臨時政府的權力制約,與新文化運動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任命狀沒有違背《臨時約法》精神,排除C項。
3.[江蘇常州2022模擬]1923年9月,曹錕在總統選舉的預選會上,以5000元一張選票,到處收買議員,又以40萬元高價,收買了國會議長,最終花了1350余萬元總算當上大總統。曹錕賄選客觀上說明( )
A.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 B.《臨時約法》已然失效
C.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 D.武力操控政局成為過去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當上了大總統,反映出當時中國民主流于形式,但也在客觀上說明時人對民主政體的認可,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主共和成為時人共識,排除A項;《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由參議院選舉產生,曹錕賄選說明《臨時約法》規定的選舉形式依然存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武力操控政局,且北洋政府時期,武力操控政局是常態,排除D項。
4.[湖南衡陽2022三模]民國建立后,宋教仁指出:“以前,是秘密的組織,現在是公開的組織。以前,是舊的破壞的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的時期。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斗;現在,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由此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
A.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 B.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
C.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D.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是新的建設的時期”、“對于敵人,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和所學知識可知改組后的國民黨旨在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建立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以議會選舉與政黨活動為中心,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爭取和維護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制約袁世凱所代表的專制力量,排除D項。
5.[貴州2022一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二章規定了人民的政治權利與自由,但是卻沒有規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第十五條規定:“本章所載人民之權利,有認為增進公益,維持治安或非常緊急必要時,得依法律限制之。”由此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A.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虛偽性 B.在政體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
C.注重維護法律至上的原則 D.保留了干預人民自由的權力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對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形成有效保護,沒有真正保障人民主權,并且規定在某些情況下,法律會限制人民的權利,保留了干預人民自由的權力,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局限性,與資產階級的虛偽性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政體,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人民的權利加以限制,并沒有維護法律至上的原則,排除C項。
6.[山東泰安2022一模]如圖是《民權畫報》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諷刺漫畫,畫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繞圈子跑動。該漫畫
A.采用繪畫作品寫實的風格 B.表明中國引領世界的決心
C.反映了當時政治轉型艱難 D.描繪了生物進化論的演進
【答案】C
【詳解】從時間“1912年”、“猿猴手持五色旗”,可推斷出是袁世凱的政治活動。跑動的起點是“專制”實線箭頭到“立憲”、“共和”,虛線大膽推測又回到起點“專制”,是對袁世凱政府的政治走向持懷疑態度,這說明當時政治轉型較為困難,C項正確;漫畫帶有諷刺意味,不是寫實風格,排除A項;漫畫主旨是對袁世凱的批判,而非引領世界,排除B項;D項與題無關,排除D項。
7.[浙江衢州、麗水、湖州三地市2022二模]1911年末至1912年初,南方革命黨人與北方袁世凱為代表的清政府進行了近2個月的議和談判最后達成協議:清帝遜位,國家實行共和體制,袁世凱繼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下列項中,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中國民主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 B.談判妥協是一切革命的最終歸宿
C.民主共和的理念已徹底深入人心 D.這次和談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失敗
【答案】A
【詳解】“清帝遜位,國家實行共和體制,袁世凱繼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意味著帝制的結束,這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重要進步,A項正確;B項表述絕對,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排除C項;這次談判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而非失敗的標志,排除D項。
8.[廣東東莞2022月考]1916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張園舉辦的茶話會上發表演講,其主題如下圖所示。據此可知孫中山認識到( )
A.基層政權應大力提高行政效率 B.必須依靠民眾推翻北洋軍閥政府
C.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D.群眾監督是保證官員廉政的途徑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6年7月,孫中山在上海張園舉辦的茶話會上發表演講,強調國家建設必自人民始,應以“民為邦本”。同時強調地方自治為建國的基礎,地方自治應體現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如圖所示,人民有權行使對縣議會、縣長的選舉、罷免權;人民有對法律的創制權和復議權等,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基層政權提高行政效率問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必須依靠民眾推翻北洋軍閥政府”,排除B項;“群眾監督是保證官員廉政的途徑”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9.[安徽滁州2022月考]1934年11月1日至6日,陜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華池南梁荔園堡召開,選舉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群眾習慣上稱南梁政府)。同時,還成立了陜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隨后,根據地各縣陸續建立了革命政權。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建立
A.創建了“三三制”民主政權 B.完成了紅軍的戰略轉移
C.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嘗試 D.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黨史。根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有益嘗試。C項正確;“三三制”是抗戰相持階段的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1936年10月,長征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排除B項;長征勝利,實現了紅軍的戰略轉移,排除D項。
10.[湖北恩施 2022信息卷(四)]聶榮臻曾指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決不只是抗日的問題,也不單純是一個武裝斗爭的問題,它包括民主政治的建設、政權機構的改革、經濟政策的規劃、人民生活的改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
A.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
B.是社會主義革命政權的雛形
C.為從局部建政走向全國執政奠定基礎
D.是民主政治和政權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不僅建立了從上到下穩固的抗日民主政權,而且通過各級政權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以正確政策和法規作保證,采取民主選舉、厲行司法等方式,讓人民享受民主權利,將文化教育與民主政治緊緊相連,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了借鑒。因此材料說明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是民主政治和政權機構改革的試驗田,D項正確;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是抗日民主政權,不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排除A項;當時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的敵后根據地政權不是社會主義革命政權的雛形,排除B項;當時處于抗日戰爭,“從局部建政走向全國執政”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11.[山東臨沂2022月考]1946年7月,中共哈爾濱市委員會在“對于目前哈市工作的決定”中,提出了“推選哈爾濱市民各階層的代表”選舉方針及確立了“職業團體推選”與“聘請先達”相結合的選舉方式。這反映出( )
A.根據地革命政權基礎的擴大 B.解放區民眾參政意識的增強
C.解放區民主政治實踐的創新 D.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的成熟
【答案】C
【詳解】中共哈爾濱市委提出“推選哈爾濱市民各階層的代表”選舉方針及確立了“職業團體推選”與“聘請先達”相結合的選舉方式,這種選舉方式是有別于之前的選舉方式,是解放區民主政治的一種實踐創新,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到政權基礎的變化,排除A項;中共哈爾濱市委只是提出新的選舉方式,不等于民眾參政意識高漲,排除B項;D項中的“成熟”有夸大新選舉方式影響的嫌疑,排除D項
12.[安徽蕪湖2022質監]1941年11月,在陜甘寧邊區召開第二屆參議會,在選舉中,為解決群眾因不識字而無法投票的問題,發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燒洞法”等。這種做法( )
A.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 B.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C.顯示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廣泛性 D.有利于解放戰爭走向勝利
【答案】A
【詳解】邊區政府在第二節參議會選舉中,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采用有特色又貼近群眾的投票方式來解決群眾因不識字而無法投票的問題,這體現了黨始終貫徹群眾路線,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毛澤東思想無關,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民主政治的廣泛性,排除C項;這一時期處于抗戰時期,排除D項。
13.[重慶2022第三次聯合診斷]如圖是1948年由顧群創作的年畫《豆選》,這幅作品反映了
A.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建
C.土地改革運動的全面開展 D.民眾踴躍的支援前線作戰
【答案】A
【詳解】圖片信息是1948年農村解放區的民主選舉,采取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生動的反映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A項正確;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排除B項;土地改革運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豆選》體現的是基層民主而非支援前線,排除D項。
14.[山東濟南2022二模]下圖為1949年定稿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設計者張仃、周令釗的圖稿說明為:紅星表示無產階級領導;齒輪、嘉禾表示工農聯盟為基礎;四面紅旗表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大聯合;地圖表示新中國,背景光芒四射。這一設計鮮明的反映出( )
A.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原則 B.中國各民主階級大團結的精神
C.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 D.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宣告勝利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設計充分反映了中國各民主階級大團結的精神,各民主階級聯合建立新中國,B項正確;1954年憲法體現人民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原則,排除A項;1949年,香港、澳門、臺灣等問題沒有解決,排除C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勝利,排除D項。
15.[天津河西2022二模]1954年12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提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用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已經結束。但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仍然需要存在。”這一轉變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
A.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B.從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
C.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全面展開 D.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發生轉變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結束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從本質上反映了我國在政治上向社會主義過渡,B項正確;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使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A項;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才全面展開,排除C項;政治協商會議職能發生轉變是具體表現,不是本質,排除D項。
16.[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三)]如圖是小明同學進行專題研究時,整理的綱要。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淵源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
C.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形式的變遷 D.民主革命時期群眾路線的貫徹
【答案】A
【詳解】表格中不同時期的制度體現了社會中農民、工人、地主和資產階級等不同階級的參與,這和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的民主的廣泛性有一定的相似之處,A項正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能體現整個材料信息,排除B項;材料不僅體現的是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形式,排除C項;民主革命時期群眾路線的貫徹不能概括整個材料,排除D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吴堡县| 关岭| 彰化县| 平泉县| 葵青区| 全椒县| 略阳县| 分宜县| 岑溪市| 云阳县| 阳西县| 钟山县| 恩平市| 汾西县| 瑞丽市| 来安县| 左贡县| 雅江县| 七台河市| 射阳县| 垫江县| 宽城| 遵化市| 綦江县| 台东县| 卓资县| 南宫市| 三江| 宁蒗| 恩平市| 长兴县| 苏尼特左旗| 平利县| 桂平市| 扎鲁特旗| 麻城市| 古交市| 惠水县| 大洼县|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