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冀少版七年生物上冊 1.3.7我國的珍稀植物 學案學習目標 與 核心素養 生命觀念:列舉我國主要的珍稀植物。 科學思維:分析我國珍稀植物瀕危的原因。嘗試從圖書、報刊、雜志、網絡上收集資料,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科學探究:闡明我國珍稀植物保護法的重要意義。嘗試進行資料搜索的活動。 社會責任:關注我國的珍稀植物資源及其生存狀況。確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學習重點 1.了解瀕危植物的生存狀況,認識保護珍稀植物的必要性學習難點 1.分析我國珍稀植物瀕危的原因【預習案】1.8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的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2.造成我國部分珍稀植物減少的原因,主要是______因素,此外也有______的原因。3.保護我國珍貴植物資源的措施有頒布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列出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點一:我國的珍稀植物1.參與調查我國的珍稀植物植物名稱 保護級別 地理分布 生態特征 研究價值2.什么是珍稀植物?3.嘗試知道并介紹我國8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探究點二:我國珍稀植物數量減少或危的原因及其保護1.我國珍稀植物的現狀?2.我國珍稀植物瀕危或滅絕的原因有哪些?3.我國珍稀植物的保護措施有哪些?探究點三:珍稀植物的價值1.珍稀植物的價值有哪些?2.如何理解保護珍稀植物是我們的責任?【訓練案】1.下面都是我國的珍稀植物,其中一個的植物學特征和其他三個明顯不同的是( )A.水杉 B.銀杉 C.銀杏 D.桫欏2.在蕨類植物中,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的是( )A.葫蘆蘚 B.滿江紅 C.桫欏 D.珙桐3.珙桐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種子外有堅硬的果皮包被。由此可知珙桐屬于( )A.苔蘚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4.被稱為“中國鴿子樹”、植物界“活化石”的是下列哪種植物?( )A.柳樹 B.珙桐 C.楊樹 D.松樹5.下列珍稀植物中,屬于“子遺植物”的一組是( )A.銀杉、水杉、桫欏 B.臺灣杉、雪松、水杉C.人參、水杉、鐵線蕨 D.腎蕨、馬尾松、銀杉6.下列哪項是我國珍貴稀有的裸子植物?( )A.銀杉、水杉 B.銀杉、雪松 C.水杉、油松 D.水杉、側柏7.生長在我國南部常綠闊葉林中的紅豆杉,千百年來未被人們注意,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科學家從中發現了具有治療乳腺癌功效的紫杉醇,從而備受矚目。結合這一事實,以下認識正確的是( )A.關愛身邊的生物就是關心我們自己B.一些無名植物和動物對人類價值不大C.生物自生自滅,人類無所作為D.人類現有認識足以評價各種生物的生存價值8.關于珍稀植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珍稀植物一般是非常好看的植物B.造成我國部分珍稀植物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C.水杉、銀杏、珙桐是我國珍稀植物D.珍稀植物中的活化石植物對研究古植物的進化和探討自然歷史有重要意義9.水杉、銀杏和珙桐都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它們分別屬于( )A.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裸子 植物和被子植物C.均為裸子植 物 D.均為被子植物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造成銀杉珍稀的原因主要是人類過度的砍伐B.由于繁殖困難造成了野生人參數量減少C.由于人類的過度砍伐森林而造成桫欏數最的大量減少D.我國提出了對野生植物加強保護、積極發展、嚴禁利用的方針11.是我國一級保護植物,被譽為植物中的“大熊貓”的是( )A.側柏 B.紅豆杉 C.毛白楊 D.椰子12.銀杉、桫欏是我國的珍稀植物,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適于生活在干燥環境中,被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的是________,它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胚珠裸露,沒有________,所以種子是裸露的,屬于________植物。(2)桫欏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有根、莖、葉的分化,沒有花、________和________主要靠________繁殖后代。13.紅豆衫是我國特有樹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因其果實瑩紅似火,形狀如豆而得名B.具有根莖葉的分化,體內無輸導組織C.屬于裸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D.屬于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參考答案【預習案】1.珙桐 金花茶 臺灣杉 望天樹 銀杉 桫欏 人參 水杉2.人為 植物本身3.法律法規 森林公園 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培育基地【訓練案】1.D2.C3.D4.B5.A6.A7.A8.A9.B10.C11.B12.(1)銀杉 子房壁包被 裸子 (2)果實 種子 孢子13.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