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一課北方地區第二課時《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黃土地貌,形成原因(風成說),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三.教具學具準備教師:1.黃土高原的錄像(VCD)剪輯;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制作幻燈片。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flash動畫)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小組。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四.課件設計思路: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五.教學實施過程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感受黃土高原。(可以隨時對見到的景象進行描述)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投放視頻: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學生:根據視頻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學生: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理由)(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學生:從教材P6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教師:介紹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學生:據圖8.4歸納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黃土的特性、植被等)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參考P72延安降水量圖)(3)、黃土的特性: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4)、植被:光禿裸露,缺少植被 的保護,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69活動題1的實驗)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關系如下所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千溝萬壑)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教師引導: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第二,從地形、地勢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第三,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六、構建知識結構:與生在回顧前面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構建起下列結構。(位置和范圍嚴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七、課后反思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