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課南方地區第一課時《水鄉城鎮》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內容與前面的平原,山區及其后的干旱寶地等內容共同構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教材以水為紐帶連接三部分內容,不同的水和不同的聚落形成不同的特色。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不同區域人民生活的特點,認識到當地人民積極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感受人民熱愛家鄉的情感。“水鄉城鎮”圍繞水鄉城鎮的形成、特色與發展等內容展開,從城市的產生、人們的生活和城鎮的發展幾個方面著手讓學生體會水與水鄉城鎮的血脈關系。但課本中的一些涉及中的內容相對較為簡單,學生對這種感性知識的理解上較為直觀。但理解性的知識就很難把握,需要進行引導和比較分析,以加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整合,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理解生活的一些常識。二、教學課時:1課時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水對城鎮的作用,對本地的城鎮在發展中的問題加以理解。2、理解“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明白家鄉也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水鄉。3、知道綜合實踐調查的初步知識技能,學會對周邊的水況進行調查。(二)過程與方法:在開放和相對自由的學習文化的氛圍中,通過探究,證明結論,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三)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理解水同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基礎上,增強合理用水、節約用水的意識,為充分發揮水的積極作用而獻計獻策。2、聯系實際,提高對家鄉之水的保護意識,懂得水是生命之源。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塘下鎮民的生活、生產及城鎮發展和水的密切關系。教學難點:在理解“水”對水鄉城鎮作用的基礎上確立和諧的人地觀。五、教學過程預設:課前準備:向父輩、祖父輩了解塘下以前的河流狀況(水質、支流等)和塘下的發展與塘河之間的關系。(一)導入:帶一杯水進入課堂,問:你可以利用它來做什么?生:……那么假如給你更多的水——一條河流,你又可以怎樣利用它呢?生:……(根據學生的回答予以展開,導入新課教學)(二)給學生一張印有一條河流的白紙,讓學生4人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你將怎樣利用河流,畫一個簡單的規劃發展圖。教師進行展示,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加以綜合展現,分析水孕育“城鎮”的道理。教師在投影上展示一幅簡要的完整的規劃發展圖,讓學生體會“因水而生”。(三)圖片欣賞(舉一些因水孕育形成的城鎮的例子,如周莊、烏鎮、蘇州等)以蘇州為例,展示相關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問:有了“水”,就有了……讓學生從文字和圖片中提取信息,體會“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四)選擇幾張相關建筑(蘇州、同里、烏鎮)的圖片,找一找三地建筑風格的共同之處,思考:當地人們為什么會選擇這樣建房子?讓學生體會“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五)水與塘下:1、展示課前調查的成果,讓學生們說說他們了解到的塘下以前的河流狀況(水質、支流等)和塘下的發展與塘河之間的關系,知道塘下也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也曾“因水而美”過。2、水與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發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你都注意到了哪些?學生嘗試舉例。3、“拯救母親河”:教師介紹相關的情況,問:為還塘河水清岸綠,你可以為這個活動做些什么?小結:水孕育了城鎮,城鎮“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而且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我們應該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讓美麗不再成為歷史!六、教學設計說明:人教版教材不是針對某一市、某一地編寫的,而是針對全國所有的實驗區,其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教材采用的教學情境一般比較普遍,突出的是共性,缺乏地方色彩。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可以因時、因地、因人,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放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而自編教材,盡量貼近學生實際,以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識背景為依托,這樣的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有的放矢” “有話可說”。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拋棄了教材所設置的情境,對教材內容做了重新設置,從共性到個性,從一般到個別,先從大的層面分析“水”對城鎮的孕育作用,再結合塘下的發展進行分析,突破重點和難點。課前的調查讓學生把學習延續到生活中。本節課還利用豐富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讓學生提取有用的信息,讓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小組合作形式新穎,目的性明確,既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而且從多個角度(邏輯、動手等)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