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課南方地區第三課時《開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地位作用是從全國范圍選學不同尺度的區域,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學好它可以為其他省內區域的學習提供可供借鑒的方法。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利用地圖說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結合地圖說明我國區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廠”;3.知道三角洲、城鎮化等概念含義。(二)能力目標1.能夠在地圖上準確填寫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有關的地理名稱;2.通過有關地圖和材料,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比較能力及相互協作等能力。(三)德育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經濟和城鎮的發展狀況,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2.激發學生對愛國華僑的敬佩之情和身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3.懂得環境保護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三、教學重點、難點(一)教學重點“對外開放的前沿”、外向型經濟及城鎮的發展。(二)教學難點1.“對外開放的前沿”空間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四、教學方法讀圖法、比較法、“角色扮演”法等。五、教具準備有關彩圖、自制投影片、錄像片等六、課時安排二課時七、教學過程(一)第一課時[導入新課]請大家考慮:在河流的入海口處往往會形成什么樣的地形?(河口三角洲)。誰來解釋什么叫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區由沙島、沙洲、沙嘴的發育而成的沖積平原叫做三角洲)大家所生活的城市——廣州在哪條大河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誰不說俺家鄉美,請大家談談自己眼中的珠江三角洲吧。(略)。好,今天我們就把鏡頭聚焦珠江三角洲,給她來一個特寫,詳細的看看這里的情況。關于珠江三角洲,有廣義和俠義之別,那么二者的區別在哪里呢?請大家看課本50頁下面注釋。(廣義的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地區,狹義的不包括)板書:第一節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一、對外開放的前沿[講授新課]設疑思考:人們說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那么它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對此有影響嗎?讀圖觀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區”彩圖和中國政區、溫度帶、干濕地區復合圖,引導學生觀察本區地理位置。讀圖分析1:緯度位置學生活動,小組間搶答問題:請大家找出本區的特殊緯線,它是哪一條呢?(北回歸線)珠江三角洲地區又屬于地球上的哪個熱量帶呢(熱帶)它又屬于我國的哪個溫度帶 (亞熱帶)本區的降水大致能達到多少毫米呢?(800毫米以上,1600毫米左右)屬于我國的什么干濕地區?(濕潤地區)本區應屬于哪種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通過閱讀珠江三角洲地形圖,觀察圖上顏色的變化,推倒本區地形概況?(平原為主)這樣的水、熱、地形組合條件,為哪個部門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農業部門)可見本區優越的緯度位置,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加上本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土質肥沃,使得這里農業基礎好,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等環境特點。(提示:本區降水豐富也深受海陸位置位置的影響,季風氣候使之成為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讀圖分析2:海陸位置展示中國政區圖學生活動,小組間搶答問題:請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海陸位置?(廣東省東南部,珠江的下游,南海的岸邊)這樣的海陸位置,有何益處呢?(利于海上的運輸、貿易往來、交往等)讀圖分析3:相對位置展示世界政區圖學生活動,小組內派代表回答展示問題:請描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相對位置?(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這樣的相對位置,又會帶來什么好處呢?(利于與港澳、東南亞等地區的交流、交往、聯系合作、友好往來)東南亞地區又叫什么名字)(南洋)這里的華人、華僑很多,主要來自我國的哪些省區?(廣東、福建)教師小結:東南亞地區的廣大華人、華僑,佯裝雖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國心,紛紛把自己在海外積攢多年的血汗錢,投向祖國,投向自己的家鄉,幫助家鄉經濟發展,振興家鄉經濟。所以,今日的僑鄉,才會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的支持。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有關華人、華僑的事跡錄像片,之.后講解:歷史上華人、華僑有著不可磨滅的愛國、愛家鄉和愛人民的光榮傳統。每當祖國危難之際,他們都會省吃儉用,慷慨解囊,為我們祖國捐錢、捐物,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如陳嘉庚、李林、李嘉誠、霍英東、邵逸夫等等。祖國改革開放后,廣大華僑、海外華人為了改變祖國的落后面貌,獻計獻策,還大量向祖國內地、家鄉投資辦廠、捐資助學等。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有這么多愛國華僑、華人而自豪,都應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評價點撥:對學生的分析激勵評價后,教師指出:與周邊地區的位置關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的根本條件。正是由于具有這樣的位置條件,歷史上才會有大量的移民從這里流向“南洋”,廣東和福建才成為華僑的主要故鄉,而今日的華僑故鄉又能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引導學生閱讀投影圖《珠江三角洲地區吸引的外資占全國的比例》(圖7.2),完成下列問題。通過讀圖,同學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呢?(珠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的數量大,增長快,約占全國的30%,在全國居首要地位等特點)(2)分析其可以利用外資的原因?(只因本區海上交通便利,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歷史上才會有大量的移民從這里流向“南洋”,廣東和福建才成為華僑的主要故鄉,而今日的華僑故鄉又能獲得境外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現代經濟發展條件。過渡:基于本區的優越地理條件,所以有一位老人才會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里才會成為最早的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成為祖國的“南大門”,才會有今天的發展何繁榮。閱讀課本50頁,回答下列問題。1980年我國建立了哪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哪省就占了三個?(廣東)哪兩個分別位于珠江口東西兩側?(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的哪個城市為我國著名的沿海開放城市?(廣州)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國家為經濟特區制定的優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帶來巨大變化的錄像后,指出:我們黨和國家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珠江三角洲這個祖國的“南大門”采取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戰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發展的思路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家的政策對區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說明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是充滿希望的。分組討論: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組,結合以上所學知識,分別從區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個方面討論,歸納總結珠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有利因素:A組: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達。B組: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C組: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施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的策略。評價點撥: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并點撥。[課堂小結]總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備了天時(政策因素)、地利(區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二)第二課時[導入新課]同學們回憶一下珠江三角洲為什么能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 (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它的經濟有什么特點呢 (屬外向型經濟)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板書:外向型經濟[講授新課]師問: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生答: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辦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對勞動力數量要求較多的加工制造企業,如紡織和服裝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玩具制造業等。師問:珠江三角洲地區引進的大量外資來自哪里呢 投影:“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圖7.3)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資74%來自港澳地區,這是本區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師問: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呢 引導學生學習課本52頁中間一段,結合投影 “外向型經濟一例”(圖7.4),加深學生對外向型經濟的理解。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外向型經濟是一種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以出口外銷為經營方向的經濟。師問: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的產品是通過什么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的呢 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把本區的主導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師問: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以怎樣的合作方式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外向型經濟,從而使該地區貿易國際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閱讀P53材料,明確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以“前店后廠”的基本模式合作發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兩地區正是采取了這種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合作模式,到20世紀末,珠江三角洲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發散思維:“前店后廠”模式充分利用兩地的互補優勢,實現了強強聯手。你認為這種分工合作模式還對哪些地區有借鑒意義 評價點撥:學生發言后,教師及時激勵評價并點撥:“前店后廠”的分工合作模式對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如遼中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等發展外向型經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投影:“珠江三角洲和全國GDP增長曲線”(圖7.5)分組探討1: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帶動作用。讀圖7.5,分析珠江三角洲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全國的趨勢有何差異 (2)這種差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變得越來越明顯。請你分析其原因。小組討論,學習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點撥:(1)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增長幅度較大,而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卻較小。(2)這種差異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變得越來越明顯。主要是因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實行改革開放,以“前店后廠”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發展了外向型經濟,因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上升。分組探討: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結合下列材料,談談自己的看法。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利用土地、勞動力資源的低成本優勢,吸引了臺灣各大電腦廠商前來投資建廠,形成了完備的電腦零配件生產體系。但是,隨著企業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加上遠離市場,人才儲備不足,使得這里吸引資金的優勢漸失。而長江三角洲地區人才資源豐富,科技實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個深具潛力的市場,使得這里開始成為臺商投資的熱點。近幾年來,臺商投資已經向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蘇州、南京一帶轉移。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點撥: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外向型經濟,外向型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稅收減少等。這些現象毫不奇怪。因為投資者追求的主要是經濟效益,什么地區獲得經濟效益大,就投資什么地區。什么地區投資環境好,就投資什么地區。這是商人的經營之道。投資要考慮各種因素,才可能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思考: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加工工業哪一個更能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如果你是一個具有長遠目光廣東省省長,你打算采取那些措施縮小差距,以促進本地經濟進一步可持續發展?此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們要制定優厚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到我們這里來”“可以到外地高薪聘請人才”“我們不僅眼光要盯著國內,還應該放眼世界,我們還可以到國外去引進世界一流專家”“要我看光引進不行,我們應該立足培養本地的人才”“比如,創辦更多的高校,研究院所”“實行十二年的義務教育,讓我們都能上高中”。分組探討:我國地區差異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條件,可以發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經濟。過渡: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城鎮的迅猛發展,可以說城鎮的發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的發展。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的發展。地區 主要產業部門 依托的地理條件珠江三角洲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電子通信設備等產業 靠近港澳和東南亞,很多地方是僑鄉,有利于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且海陸交通便利遼中南地區(著名的重工業基地) 鋼鐵、機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業 有色金屬、煤炭、鐵礦、資源豐富,海運便捷、鐵路運輸發達,有利于發展重工業板書:城鎮的發展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前后的錄像。讓學生說說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明確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前者農田廣闊(以農業用地為主),后者卻是城鎮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顯著變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鎮發展的重要標志。師問: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形成這種巨大變化需要哪些條件呢 投影:《珠江三角洲獨特的土地利用景觀》(圖7.6)、《流不息的民工潮》(圖7.7)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閱讀《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啟發思考:同學們,畫中的城鎮幢幢建筑都是用來干什么的 (學生:居住、建工廠、辦學校、辦醫院等)城鎮的建筑越來越多,這是為什么 (學生:當地剩余勞動力和外來勞動力越來越多,人口急劇膨脹。教師:及時鼓勵)討論表述: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區下列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用序號將它們排列起來,并派小組代表加上適當的動詞,用一段完整的話表述出來。①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②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 ③城鎮的發展 ④大量就業機會 ⑤大量剩余勞動力和外地勞動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學生:①②④⑤⑥③)學生討論、排序、口頭表述后,教師點撥: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業、娛樂業、運輸業等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不僅吸納了本地剩余勞動力,還吸納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正是由于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鎮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散布在城郊和鄉鎮,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有力地促進了城鎮的發展。小結: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后,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才使本區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可見,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發生顯著變化的形成條件是:外向型經濟繁榮,產業結構調整。填表:(見投影)地區 最顯著的變化 形成條件珠江 三角洲地區 改革開放 前 土地利用方式 __________型經濟繁榮以_______用地為主后 _____用地、______用地、_____用地和______用地交錯分布 __________結構調整正改革開放前:以農業用地為主;后:居住、交通、基礎設施用地與農業用地交錯分布。形成條件:(1)外向型經濟繁榮;(2)產業結構得到重大調整)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鎮分布的變化》(圖7.8)引導學生觀察投影圖后,結合地圖說說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的發展有什么變化 學生:1984年即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分布稀疏,數量較少,規模較小,非農業人口增長緩慢;2000年時珠江三角洲城鎮分布越來越密,數量大大增加,規模不斷擴大,非農業人口增長很快。分組討論:下面同學們結合圖7.8和前面所學知識分組討論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的發展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點撥:珠江三角洲地區最早實行改革開放,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促使各種服務業迅速崛起,為當地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并吸納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因而促進了房地產業的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化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過渡:城鎮化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為70%以上,而我國現在的城鎮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發展步伐。但是,城鎮化的發展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分組討論:城鎮化發展過快,大量的農業用地變為工業、商業、居住和交通用地,會對環境及人類產生哪些不利影響 評價點撥: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城鎮化發展過快,大量的農業用地變為工業、商業、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水源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垃圾成堆、綠地面積減少等)和社會問題(如交通擁擠、車輛堵塞、噪聲污染、住房短缺等)。過渡: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怎樣才能解決城鎮化發展過快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協調好人地關系呢 角色扮演: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分別充當普通工人、工廠廠長、深圳市市長、廣東省省長角色來談談自己對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和城鎮發展的設想和建議。角色 建議 設想普通工人 城鎮發展太快,難以保證居民居住環境 城鎮應適度發展,科學規劃,保證居民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工廠廠長 應盡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廠 要大力興辦環保型企業深圳市長 做好環保宣傳工作。城建規劃要科學、合理,注重環保 把城市建設成花園式城市廣東省長 城鎮發展要注意節約耕地、合理用地,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 要努力實現廣東省各城鎮的可持續發展,穩定城鎮人口評價點撥:剛才同學們提的建議和設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強。珠江三角洲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只有做到適度發展、科學合理地規劃、注重環保、適當引進外來人口,搞好宣傳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決好本區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協調好人地關系,獲得可持續發展。[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條件,采取的獨特的模式,城鎮發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決辦法。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