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2022-2023學年上學期七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一):科學觀察【word,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2022-2023學年上學期七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一):科學觀察【word,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一、用心觀察
1、科學發現往往源于用心的觀察與研究。只有具備有準備的頭腦,科學發現才有可能降臨。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Conrad R ntgen)偶爾發現放在陰極射線管附近用黑紙包裹得很嚴實的照相底片發生了嚴重的感光現象,于是想到可能有種神秘的光穿過了黑紙。當時倫琴要求他的妻子用手捂住照相底片。當顯影后,夫妻倆在底片上看見了手指骨頭和結婚戒指的影象。 通過進一步仔細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了倫琴射線(X 射線)。
2、觀察往往要借助于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
人的感覺器官對事物的判斷具有局限性----錯覺
3、更多情況下,科學觀察是經過精密計劃或研究后進行的。
二、拓展觀察力
感官觀察的范圍有很多局限,科學儀器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觀察力。
(1)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的區別
直接觀察是指我們直接用眼睛等感覺器官去觀察;間接觀察是指我們借助儀器和工具進行觀察。
(2)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的區別
定量觀察一般是具體到測量數值,用數據對觀察的對象進行描述,比較精確;
定性觀察僅僅涉及性質,用文字對觀察的對象進行描述。
觀察可分三步進行,即一看、二找、三定。一看,就是首先要學會看現象。二找,就是在反復觀察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找規律,也就是找觀察到的現象的共同點,這是觀察物理現象的結果。三定,就是確定條件。因為任何規律的成立都是有條件的,所以在總結規律時,一定要考慮它在什么條件下成立。
三、觀察結果的記錄與整理
任何一個觀察活動,都要及時記錄與整理觀察到的現象與數據。
1、記錄要求:客觀、有效、規范
2、記錄內容:現象、數據
3、記錄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記錄、圖形記錄
例1、下列觀察儀器的選擇與觀測范圍相匹配的是( )
A.天文望遠鏡適于觀察甲區間的物體 B.光學顯微鏡適于觀察乙區間的物
C.電子顯微鏡適于觀察丙區間的物體 D.放大鏡適于觀察丁區間的物體
例2、小明做了如下實驗來研究溫度、光照和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編號 環境條件
1 室溫(20℃),光照充足,適量澆水
2 室溫(20℃),黑暗中,適量澆水
3 低溫(0℃),光照充足,適量澆水
4 低溫(0℃),黑暗中,適量澆水
5 室溫(20℃),光照充足,不澆水
A. 比較1號和3號可研究溫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B. 比較1號和2號可研究光照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C. 比較1號和5號可研究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D. 比較2號和5號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例3、在科學研究中,對觀察結果的記錄有許多方法,如文字描述、表格記錄、圖形記錄等,下列觀察結果的記錄比較適合采用表格記錄的是( )
A.課堂上觀察小組內同學的指紋圖案 B.觀察小雞在個月內每天的體重情況
C.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結構 D.參觀實驗室時,觀察室內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
例4、下列屬于直接觀察的有________(填序號,下同),屬于間接觀察的有________,屬于定性觀察的有________,屬于定量觀察的有________。
①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質的流動 ②老師清點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數
③媽媽用手摸小華的額頭,了解小華是否退燒 ④用體溫計測得小華的體溫是39℃
例5、降落傘是讓人或物體從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種工具,廣泛用于應急救生、空投物資等。某STEM項目學習小組同學對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了興趣,并開展了以下探究。
[實驗器材]①紗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膠帶、繩子、天平、秒表。
[提出問題]________
[建立假設]
假設一:降落傘下降的快慢可能與傘面材料有關;
假設二:降落傘下降的快慢可能與傘面面積有關;
假設三:降落傘下降的快慢可能與傘和重物的總質量有關。
[收集證據]如圖,將沙包掛在降落傘上,并使它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下表是所有的實驗記錄,根據實驗記錄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 傘面材料 傘面面積(cm2) 傘和重物的總質量(g) 降落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1 紗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得出結論]
⑴分析比較________(填組別)的實驗記錄,可得出的結論是:在傘面材料相同時,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傘面面積有關。
⑵分析比較1、2組的實驗記錄,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
1.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從澡盆里水往外溢現象出發,發現了浮力定律。他的發現最初來源于( )
A.調查 B.觀察 C.實驗 D.閱讀
2.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下列各項活動中屬于觀察的是( )
A. 上網搜索資料 B. 用望遠鏡看星空C. 去圖書館查閱書刊D. 進行人口普查
3.下列有關科學觀察或操作不正確的是( )
A.多次觀察和記錄水沸騰前后的現象,目的是便于總結出水在沸騰前后表現出的規律
B.木工為了判斷一根木條的邊沿是否為直線,可以借助直尺進行判斷,提高判斷的準確性
C.科學觀察可以在經過精密計算后進行,如2021年5月26日11:19我們有機會觀察月全食
D.為了更加便于觀察手指的指紋,可以將放大鏡適當靠近指紋,使指紋被放大得更大些
4.做“觀察蚯蚓的外形實驗”時,為更仔細地觀察它,你可以借助以下哪種工具 ( )
A. B. C. D.
5.小虎在尋找蝸牛時,記錄了不同環境下發現蝸牛的數量(如表所示)。據此,你可推測最適宜蝸牛生存的環境條件是(  )
環境 蝸牛數量(只)
水泥路上 0
種花的濕花盆底下 21
水槽邊的石頭下 11
干草地中 2
A. 陽光充足 B. 陰暗潮濕 C. 空氣新鮮 D. 高溫干燥
時間 螞蟻數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6.小明對學校一窩螞蟻做了三天的觀察,記錄了離開蟻窩的螞蟻數目,每次觀察5分鐘,其結果如表所示。
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下列推論合理的是(  )
第二天覓食活動旺盛
上午7∶00前螞蟻不活動
C. 11∶00~15∶00螞蟻活動頻繁
D. 螞蟻上午的活動比下午的頻繁
7.下列研究屬于直接觀察的是( )
A.用鼻子聞氣體的氣味 B.用顯微鏡觀察細胞
C.用B超診斷病人的病情 D.用哈勃望遠鏡觀察太空
8.意大利科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房間里掛了許多鈴鐺,然后讓蝙蝠在房間中自由飛翔。第一次未對蝙蝠有任何限制,鈴鐺未響;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鈴鐺也未響;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間中的鈴鐺響了。下列問題不是該實驗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 B.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 D.鈴鐺是怎樣發聲的
9.下列觀察:①用體溫計測量體溫;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④用耳朵辨別是哪種樂器發音;⑤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系;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⑦用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⑧用顯微鏡觀察細菌。屬于直接觀察的是 ;屬于間接觀察的是 。(均填序號)
10.據報道,高空墜物傷人事件時有發生。某興趣小組對物體從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壞力進行研究,做了以下兩個實驗。
實驗一:將相同的雞蛋從不同樓層靜止釋放,砸中鋪在草坪上的二層玻璃,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序號 物品 樓層數 實驗現象
1 一個雞蛋 10樓 一層玻璃破碎
2 一個雞蛋 15樓 第一層玻璃破碎,第二層玻璃裂痕
3 一個雞蛋 20樓 二層玻璃全碎
實驗二:將150克西紅柿,300克土豆,500克瓶裝礦泉水分別從8樓靜止釋放,觀察到的現象與實驗一中三次實驗現象相同。
(1)實驗中,物品從高空墜落的破壞力是通過________來反映。
(2)實驗一想驗證的假設是________。
(3)小明通過實驗二得出結論:高度相同時,高空拋物的質量越大破壞力越大。你認為小明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否合理?請說明理由________。
1.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學科,關于下列實驗中的觀察實例,正確的是( )
A.用手摸感冒同學的額頭,判斷同學的發熱程度屬于定量觀察
B.用量筒測量石塊的體積屬于定性觀察
C.在生物實驗中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屬于直接觀察
D.用眼睛觀察葉片的形狀和構造屬于直接觀察
2.當一位科學家通過實驗宣稱他在某領域獲得一項重要發現時,判斷這項發現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該領域其他專家的意見 B.能否重復實驗并得出相同結果
C.該科學家是否權威 D.實驗報告撰寫的詳細程度
3.意大利科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房間里掛了許多鈴鐺,然后讓蝙蝠在房間中自由飛翔。第一次未對蝙蝠有任何限制,鈴鐺未響;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鈴鐺也未響;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間中的鈴鐺響了。下列問題不是該實驗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 B.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 D.鈴鐺是怎樣發聲的
4.小明做了如下實驗來研究溫度、光照和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編號 環境條件
1 室溫(20℃),光照充足,適量澆水
2 室溫(20℃),黑暗中,適量澆水
3 低溫(0℃),光照充足,適量澆水
4 低溫(0℃),黑暗中,適量澆水
5 室溫(20℃),光照充足,不澆水
A. 比較1號和3號可研究溫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B. 比較1號和2號可研究光照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C. 比較1號和5號可研究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D. 比較2號和5號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
5.花生在果實發育時,子房柄不斷伸張,把子房推進土壤里發育成果實。為了證明落花生發育需要怎樣的土壤條件,有同學設計如下實驗,其中正確的是( )
子房所處的環境 土壤遮蓋,不接受光照 黑布遮蓋,不接受光照 暴露空氣,接受光照
子房發育情況 發育成果實 發育成果實 子房不發育
A. 花生果實發育需要光照條件 B. 花生果實發育需要黑暗條件
C. 花生果實發育需要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D. 花生果實發育需要土壤的缺氧條件
6.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現象:A.夏天雨后美麗的彩虹;B.火山爆發;C.海島附近看到美麗的“海市蜃樓”;D.含羞草開花;E.伊拉克戰爭;F.“神舟六號”上天。其中屬于自然現象的有 。同時我們對各種現象的觀察也有著不同的方法:①用顯微鏡觀察細菌;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其中屬于直接觀察的是 。
7.警察常常利用罪犯遺留下來的腳印來得出罪犯所穿鞋的尺碼,從而計算出罪犯的身高。小明對此非常感興趣,進行了如下探究:①小明分別測量了家中幾位親屬的身高以及他們的腳長并記錄;②比較兩者之間的數據。
測量對象 身高(cm) 腳長(cm)
我 169 25
表弟 168 25
爸爸 170 26
媽媽 158 23
表妹 135 21.5
(1)從上述的表格中,你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什么?________。
(2)小明的同學對此實驗結果有所質疑,你認為本實驗中不嚴密的地方有哪些?(至少寫出2點)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例1、【答案】B
【解析】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 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 電子顯微鏡技術的應用是建立在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之上的,電子顯微鏡比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更大,根據這些儀器的特點對照下列選項解題即可。
A、天文望遠鏡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適于觀察甲區間的物體,因此不適合觀察病毒,A不符合題意;
B、能夠用光學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衣藻,B符合題意;
C、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很大,但是蝸牛和鮮花是用肉眼就能看清的物體,因此不需要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C不符合題意;
D、放大鏡不適于觀察月亮等天體,D不符合題意。
例2、【答案】 D
【解析】當設計多個因素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 A、1號和3號的變量是溫度,所以可以研究溫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不符合題意。
B、1號和2號的變量是光照, 所以可研究光照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不符合題意。
C、1號和5號的變量是是否澆水,所以可研究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不符合題意。
D、2號和5 有光照和是否澆水2個變量,所以不能研究 光照和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例3、【答案】B
【解析】A.不同的人指紋圖案不同,而且不容易畫下來,因此課堂上觀察小組內同學的指紋圖案,觀察結果的記錄適于拍照描述,故A不合題意;
B.觀察小雞在一個月內每天的體重情況,要同時記錄日期和體重數據,因此觀察結果的記錄適于表格描述,故B符合題意;
C.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結構,用語言很難描述清楚,因此觀察結果的記錄適于圖形描述,故C不合題意;
D.參觀實驗室時,觀察室內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觀察結果的記錄適于文字描述,故D不合題意。
例4、【答案】②③;①④;①③;②④
【解析】直接觀察就是利用感官不借助儀器進行的觀察。間接觀察就是指借助儀器進行的觀察。定性觀察就是指不需要測量數據的觀察,定量觀察就是指需要有具體數據的觀察。
①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質的流動。屬于間接觀察,定性觀察;
②老師清點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數。屬于直接觀察,定量觀察;
③媽媽用手摸小華的額頭,了解小華是否退燒。屬于直接觀察,定性觀察;
④用體溫計測得小華的體溫是39℃,屬于間接觀察,定量觀察。
屬于直接觀察的有②③,屬于間接觀察的有①④,屬于定性觀察的有①③,屬于定量觀察的有②④。
例5、【答案】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3、4;在傘面面積相同時,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傘面材料有關
【解析】【提出問題】根據下面的【建立假設】確定要探究的問題。
【得出結論】(1)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選擇對比實驗;
(2)比較實驗1、2中哪些因素相同,哪個因素不同,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描述實驗結論。
【解答】【提出問題】在三個假設中,分別假設的是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傘面材料、面積和總質量有關系,因此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出結論】
(1)探究降落傘下降快慢與傘面面積的關系時,必須控制材料、總質量相等,而改變傘面面積,故選3、4;
(2)實驗1、2中,傘面面積和總質量相同而傘面材料不同,因此得到結論:在傘面面積和總質量相同時,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傘面材料有關。
1.【答案】B
【解析】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搜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日常生活、科學研究與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一個問題,可以通過觀察、實驗、測量、思考等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阿基米德從澡盆里水往外溢現象出發 ,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計算,發現了浮力定律,他的發現最初來源于觀察。
2.【答案】 B
【解析】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解答】A、上網搜索資料屬于資料分析法,A不符合題意;
B、用望遠鏡看星空屬于觀察法,B符合題意;
C、去圖書館查閱書刊屬于資料分析法,C不符合題意;
D、進行人口普查屬于調查法,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3.【答案】D
【解析】科學觀察和操作是科學探究重要的步驟,應當仔細觀察,正確操作步驟,有助于科學探究的進程。
A、多次觀察和記錄水沸騰前后的現象,目的是便于總結出水在沸騰前后表現出的規律,A不符合題意;
B、木工為了判斷一根木條的邊沿是否為直線,可以借助直尺進行判斷,提高判斷的準確性,B不符合題意;
C、2021年5月26日11:19我們有機會觀察月全食,這是科學觀察經過精密計算后能進行,C不符合題意;
D、為了更加便于觀察手指的指紋,應增大放大鏡與被觀察物體的距離,因此應當將放大鏡適當遠離指紋,D符合題意。
4.【答案】B
【解析】1、顯微鏡適合觀察微小的物體,如細胞;
2、放大鏡可將物體進行適當放大,可觀察一些較小的物體;
3、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
4、天平是用來稱量質量的工具。
【解答】蚯蚓是環節動物,個體一般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可利用放大鏡對其進行觀察,B選項正確,A、C、D錯誤。
5.【答案】 B
【解析】根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知識解題即可。
【解答】解:根據圖表數據可知,“水槽邊的石頭下”、“種花的濕花盆底下”蝸牛數量多,而“水泥路上”上沒有,“干草地中”只有2只;據此推知,最適宜蝸牛生存的環境條件是陰暗潮濕;
故答案為:B。
6.【答案】 C
【解析】觀察中得到的數據經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結論,此題觀察螞蟻離開蟻窩的數目用表格進行了記錄,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得到結論。表格數據分行和列,可以通過比較行數據或比較列數據得出結論。
【解答】
A、第二天覓食活動旺盛,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第二天螞蟻離窩的數目較少,所以覓食活動旺盛是不正確的,A錯誤;
B、上午7∶00前螞蟻不活動,表格數據沒有上午7:00前的螞蟻離窩的數據,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螞蟻就不活動,B錯誤;
C、11∶00~15∶00螞蟻活動頻繁,從表格數據中可以看出11:00~15:00這段時間螞蟻離窩的數目比其他時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認為此段時間螞蟻活動頻繁,C正確;
D、螞蟻上午的活動比下午的頻繁,數據反映出的應該是下午活動比上午要頻繁,D錯誤。
故選C
7.【答案】A
【解析】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
A、用鼻子聞氣體的氣味,沒有借助任何工具,屬于直接觀察;故A正確;
B、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屬于間接觀察;故B錯誤;
C、用B超診斷病人的病情,借助超聲波進行觀察,屬于間接觀察;故C錯誤;
D、用哈勃望遠鏡觀察太空,借助哈勃望遠鏡觀察遙遠的星系,屬于間接觀察;故D錯誤;
8.【答案】D
【解析】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時,利用設罝對照實驗的方法,通過變量的控制得出變量對研究問題的影響。所以由意大利科學家對蝙蝠進行了三次實驗,通過三次實驗間的比較可以確定實驗研究的問題。
A、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由三次實驗可以研究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的,A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A不符合題意;
B、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通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實驗可以研究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B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B不符合題意;
C、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通過第一次和第三次實驗可以研究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C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C不符合題意;
D、鈴鐺是怎樣發聲的,三次實驗中控制的變量不是來研究鈴鐺是怎祥發聲的,D選項不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D符合題意。
9.【答案】 ②③④;①⑤⑥⑦⑧
【解析】不借助任何工具,用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這種方法叫直接觀察;借助人類制造的工具進行感知,這種方法叫間接觀察。
【解答】①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借助工具,為間接觀察;
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沒有借助工具,為直接觀察;
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沒有借助工具,為直接觀察;
④用耳朵辨別是哪種樂器發音,沒有借助工具,為直接觀察;
⑤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系,借助工具,為間接觀察;
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借助工具,為間接觀察;
⑦用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借助工具,為間接觀察;
⑧用顯微鏡觀察細菌,借助工具,為間接觀察。
則屬于直接觀察的是②③④;屬于間接觀察的是①⑤⑥⑦⑧。
10.【答案】(1)玻璃破碎的程度
(2)高空墜物的破壞力與樓層高度有關
(3)不合理,因為物體的種類沒有控制相同
【解析】(1)被撞擊后的玻璃破碎的程度越大,說明物品的破壞力越大;被撞擊后的玻璃破碎的程度越小,說明物品的破壞力越小。
(2)根據表格分析實驗一中的變量即可;
(3)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高空拋物的破壞力與物體的質量和種類都有關系,探究破壞力與質量的關系時,必須控制物體的種類相同。
【解答】(1)實驗中,物品從高空墜落的破壞力是通過玻璃破碎的程度來反映。
(2)實驗一中,物體的種類和質量相同,但是高度不同,因此想驗證的假設是:高空墜物的破壞力與樓層高度有關。
(3)我認為小明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合理,理由:物體的種類沒有控制相同。
1.【答案】D
【解析】觀察是一個科研名詞,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
A、用手摸感冒同學的額頭,判斷同學的發熱程度屬于定性觀察;故A錯誤;
B、用量筒測量石塊的體積屬于定量觀察;故B錯誤;
C、在生物實驗中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借助顯微鏡來觀察,屬于間接觀察;故C錯誤;
D、用眼睛觀察葉片的形狀和構造,沒有使用任何工具,屬于直接觀察;故D正確;
2.【答案】B
【解析】科學研究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我們在科學研究中提出的假設一般都要設計實驗來驗證。一些由實驗得到的理論可在實驗室用實驗重復驗證。
A:該領域其他專家的意見,專家是某方面有專長的,對于新發現的事物,專家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A錯誤;
B:能否重復實驗并得出相同結果,實驗是科學的基礎,能被實驗證明正確的也是可信的,B正確;
C:該科學家是否權威,判斷發現是否可信不能由任何權威來決定,C錯誤;
D:實驗報告撰寫的詳細程度,實驗報告是否詳細與是否可信不成比例,D錯誤。
3.【答案】D
【解析】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時,利用設罝對照實驗的方法,通過變量的控制得出變量對研究問題的影響。所以由意大利科學家對蝙蝠進行了三次實驗,通過三次實驗間的比較可以確定實驗研究的問題。
A、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由三次實驗可以研究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的,A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A不符合題意;
B、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通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實驗可以研究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B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B不符合題意;
C、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通過第一次和第三次實驗可以研究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C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C不符合題意;
D、鈴鐺是怎樣發聲的,三次實驗中控制的變量不是來研究鈴鐺是怎祥發聲的,D選項不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D符合題意。
4.【答案】 D
【解析】當設計多個因素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 A、1號和3號的變量是溫度,所以可以研究溫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不符合題意。
B、1號和2號的變量是光照, 所以可研究光照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不符合題意。
C、1號和5號的變量是是否澆水,所以可研究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不符合題意。
D、2號和5 有光照和是否澆水2個變量,所以不能研究 光照和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說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5.【答案】 B
【解析】(1)當設計多個因素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2)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
(3)題中土壤遮蓋,不接受光照與黑布遮蓋,不接受光照,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土壤,表明花生果實發育與土壤無關;黑布遮蓋,不接受光照與暴露空氣,接受光照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光照,表明花生果實發育需要黑暗條件。
【解答】A、 落花生在暴露空氣,接受光照的條件下子房不發育,說明花生果實發育需要黑暗條件而不是光照條件,說法錯誤。
B、花生果實發育需要黑暗條件,說法正確
C、花生果實發育與土壤無關而不是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說法錯誤。
D、花生果實發育與土壤無關而不是需要土壤的缺氧條件,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B
6.【答案】 ABCD;②③④
【解析】(1)天然存在的現象叫自然現象,人工制造的現象叫人造現象;
(2)不借助任何工具,直接用眼睛、鼻子、耳朵或感覺得到的信息,就是直接觀察。
【解答】(1)A.夏天雨后美麗的彩虹,是天然形成的,屬于自然現象;
B.火山爆發,是天然形成的,屬于自然現象;
C.海島附近看到美麗的“海市蜃樓”,是天然形成的,屬于自然現象;
D.含羞草開花,是天然存在的,屬于自然現象;
E.伊拉克戰爭,是人為制造的,屬于人造現象;
F.“神舟六號”上天,是人物制造的,屬于人造現象。
屬于自然現象的是ABCD。
(2)①用顯微鏡觀察細菌,借助了工具,不是直接觀察;
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沒有借助工具,屬于直接觀察;
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沒有借助工具,屬于直接觀察;
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沒有借助工具,屬于直接觀察;
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借助了工具,不是直接觀察;
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借助了工具,不是直接觀察。
則屬于直接觀察的是②③④。
7.【答案】(1)人的身高與腳長有一定的比例關系(身高約腳長的6-7倍)
(2)選取的樣本太少,同一家族的樣本缺乏普遍性,合理即可
【解析】(1)將每組中身高與腳長作比,比較比值的大小總結結論;
(2)為了保證結論的普遍和客觀,選取樣本時數量越多越好,樣本的覆蓋面越廣越好,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1)將每組中身高和腳長作比可知,身高約是腳長的6-7倍,因此得到結論:人的身高與腳長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2)小明的同學對此實驗結果有所質疑,我認為本實驗中不嚴密的地方有:選取的樣本太少,同一家族的樣本缺乏普遍性。
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七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一)
科學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霍州市| 喀什市| 长岭县| 兴和县| 阜康市| 迁西县| 友谊县| 亳州市| 新邵县| 修武县| 东明县| 阿合奇县| 龙州县| 桃江县| 三河市| 武陟县| 峨眉山市| 安徽省| 华蓥市| 酉阳| 类乌齐县| 鄂托克前旗| 盐源县| 翁源县| 金乡县| 阜南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东台市| 山丹县| 永川市| 肇州县| 德钦县| 云梦县| 关岭| 民和| 北川| 常德市| 松潘县| 灌阳县|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