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物質運輸的途徑 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的教學是基于《課程標準》中“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概述血液循環”兩個內容要求?!把貉h途徑”這部分內容,因為它建立在學生對“動脈、靜脈、毛細血管、靜脈血、動脈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臟結構的學習基礎之上,本章前面內容的學習,最終都是為概述血液循環做知識鋪墊。氧氣以及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通過血液循環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生的廢物也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排出體外,血液循環的途徑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和發展,又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二、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好動,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血液、血管、心臟的相關內容,已經建立起心臟是輸送血液的泵的意識,親身體會到心臟和動脈血管的跳動,感受到血液的流動離不開心臟和血管所組成的封閉管道,但是對于血液循環途徑卻知之甚少。而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運用多種手段將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動手操作的愿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模型拼擺的活動,既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到位。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通過活動“紅細胞的旅行” ,描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2.通過觀察血液循環圖,說出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3.通過觀看視頻,說出血液循環在人體中的意義。能力目標1、通過構建模型,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構建新知識并進行創新的能力。2、通過對血液循環圖片的觀察,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同時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情感目標1、通過對血液循環的發現,了解人類對科學的認識是艱難曲折和不斷發展的。2、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關注心血管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描述血液循環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2、說出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難點血液循環在人體中的意義。五、教學策略血液循環途徑的教學是本節的重點,首先讓學生根據所學心臟的知識和圖中已有標注,將心臟的各個腔的名稱在圖中填出。再根據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概念,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血液流動的方向。在明確和心臟和各血管中血流的方向基礎上,完成紅細胞的“旅行”,寫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通過讓學生觀察書中循環圖解,教師理順途徑的方法讓同學感受血液在血管中的變化,再通過多媒體播放血液循環的視頻,使學生對循環路徑再次加深印象,并幫助學生理解血液循環在人體的意義。本節有三個重要概念:一是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系;二是動脈與動脈血、靜脈與靜脈血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三是血液循環的意義,即血液在流經毛細血管時所發生的物質交換。六、教學準備教師:編制本節課的導學案,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相關材料器具:彩色紙片、磁性教具。學生:1、復習回顧下列重要概念:人體呼吸的全過程,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三種血管的概念,心臟的結構和功能。2、閱讀課本預習與本課相關內容,。3、查閱有關血液循環的相關資料。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小明同學是個勤學好問的學生,這幾天牙疼,雖然不是大毛病,但是疼起來真要命。小明來到醫院檢查后掛上了吊瓶,小明就納悶了:“消炎藥怎么從手上的血管到達牙齦的呢?” 認真聆聽,思考。 聯系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血液循環的發現 講述血液循環的發現史。 認真聆聽科學史、感悟科學發展。 讓學生從中領悟到人類對于科學的認識是艱難曲折的和不斷發展的,是經過歷代科學家積極不懈的探索的結果。探究新知 模塊一循環路徑 1、請一位同學上黑板完善圖中的標注名稱,并提示學生根據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概念,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血流方向。2、、假如你是一個紅細胞,如何完成下面的“旅行”:如果從左心室出發,經過怎樣的途徑回到心臟?如果從右心室出發,又會經過怎樣的途徑回到心臟?引導學生根據血流的方向,歸納總結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徑。3、引導學生根據寫出的體循環和肺循環路徑,總結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是什么。 積極思考,完成學案上的相關內容,明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正確路徑,并歸納總結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共同點。 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降低學習的難度。將抽象的血液循環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實際問題“紅細胞的旅行”,將復雜抽象的問題趣味化,同時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有利于知識的自我構建,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模塊二血液成分的變化 1、介紹動脈和動脈血、靜脈和靜脈血這兩組概念。2、根據課本血液循環圖片中,心臟和血管中血液顏色的變化,思考以下問題 (1)血液從左心室出發,通過體循環,流回到心臟的途徑中。血液的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血液從右心室出發,通過肺循環,流回到心臟的途徑中。血液的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在明確了體循環和肺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的基礎上,思考回答下列問題:(1)循環途徑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發生變化的部位在哪里?(2)為什么會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發生變化?4、 有人認為:“動脈里流的都是動脈血,靜脈里流的都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如不對,請舉例說明。 1、通過觀察圖片和思考,完成對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變化的描述。2、根據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和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發生變化的部位是在毛細血管。3、通過再一次觀察血液循環圖,發現得出:動脈中流的不一定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也不一定是靜脈血。 設置問題串,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遷移、構建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思考血液成分發生變化的部位在毛細血管,加深了對毛血細管適于物質交換的結構特點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模塊三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聯系的意義 過渡:有人認為先進行體循環后進行肺循環。大家同意這種觀點嗎 1、播放有關血液循環的視頻短片。2、 思考以下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2)血液循環的意義是什么? 通過觀看視頻,理解了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聯系和意義,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起止點都在心臟,是心臟把兩條路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為人體各組織細胞不斷運來氧和養料,又不斷地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 通過直觀素材讓學生看到抽象的過程,便于學生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突破難點。同時把所學知識歸納整合,使學生建立血液循環的整體意識。學以致用 出示討論題:(1)小明是個勤學好問的學生,這幾天牙疼,雖然不是大毛病,但是疼起來真要命。小明來到醫院檢查后掛上了吊瓶,小明就納悶了:“消炎藥是怎么從手上的血管到達牙齦的呢 ”你能幫小明找到答案嗎 (2)有一呼吸微弱的重癥病人,醫生要他吸氧,你能說出他吸入的氧到達組織細胞的途徑嗎 小組成員思考、討論后,合作完成討論題。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結 利用板書強調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并說明血液循環對于人體的重要意義,一定要注意血液循環系統的衛生和保健。 利用板書形成清晰概念。 利用板書落實重要概念。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了問題串,層層深入,使學生可以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對于一個個問題的思考,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建構了新的知識體系,使知識系統化,并使學生認識到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系統間協同配合,從而保證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恰當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學課程進行整合,借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問題串的設計、視頻資料的補充、結構化的板書都為概念生成起到了重要的輔助作用,同時也輔助了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實現。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時間關系,拓展延伸方面還做得不夠,應補充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知識,使教材知識得以延伸,引導學生關愛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第 5 頁 共 5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