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五):常見的堿(1)【word,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2022-2023學年上學期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五):常見的堿(1)【word,含解析】

資源簡介

氫氧化鈉:(1)俗稱:火堿,燒堿,苛性鈉。
(2)物理性質:白色固體易溶于水,水溶液有澀味和滑膩感,易潮解。
(3)與水作用:易溶于水,溶解時放出大量熱。
(4)化學性質:①跟指示劑作用時,紫色石蕊試液變成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②跟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③與酸發生反應:
④與鹽發生反應:
(5)用途: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和印染工業,生活中可用于去除油污。
氫氧化鈣:(1)俗稱:熟石灰,消石灰。
(2)物理性質:白色固體,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稱石灰水。
(3)與水作用:微溶于水,溶解時放出少量的熱。
(4)化學性質:①跟指示劑作用時,紫色石蕊試液變成藍色,無色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②跟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③與酸發生反應:
④與鹽發生反應:
(5)用途:用于建筑工業,制作漂白粉的原料,改良酸性土壤。
【能力拓展】
氫氧化鈉相關:
(1)氫氧化鈉暴露在空氣中,不僅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還易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而變質。故應保存在密閉干燥的地方。
(2)氫氧化鈉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變化,溶液質量變大。
(3)利用固體氫氧化鈉易潮解的性質,固體氫氧化鈉可以做某些氣體(如氧氣、氫氣)的干燥劑,但是能與NaOH反應的氣體,如CO、SO2等酸性氣體則不可用固體NaOH干燥,一般選用濃硫酸干燥。
(4)稱量氮氧化鈉固體時,要將其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紙上,以免其潮解后腐蝕天平的托盤。
(5)氫氧化鈉有強烈腐蝕性,如果不慎將氫氧化鈉溶波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氨水相關:
(1)氨水是氨氣的水溶液,主要成分為NH3.H2O或NH4OH
(2)物理性質:常態下為無色透明液體,有刺激性氣味、易揮發。
(3)化學性質:具有堿的通性,如氨水顯堿性,能使指示劑變色,與酸反應生成銨鹽可以用來制氮肥。
氫氧化鈣相關:
(1)因為氫氧化鈣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所以氫氧化鈣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時間,發生化學變化,生成碳酸鈣,溶液質量減小。
(2)利用生石灰能與水反應的性質,生石灰可以做某些氣體的干燥劑,但不能干燥酸性氣體。
例1、科學研究中常用圖象來表示兩個量(x,y)之間的關系,以使研究的對象直觀明了.在某溫度下.將少量氧化鈣加入到一定量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圖甲表示整個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圖乙表示氫氧化鈣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小陽同學依據觀察思考,作出了如圖丙所示的圖象,此圖反映了該過程中( )
A. 溶質的質量與時間的關系 B. 溶劑的質量與時間的關系
C. 溶質的溶解度與時間的關系D. 溶質的質量分數與時間的關系
X Y(足量)
A HCl NaHCO3
B O2 濃鹽酸
C CO 濃硫酸
D CO2 NaOH
例2、同學們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若關閉K,通入氣體X,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若打開K,緩緩通入氣體X,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則下列對氣體X和溶液Y(足量)的推測正確的是( )
A.A B.B C.C D.D
例3、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探究堿溶液的化學性質時,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實驗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
(2)實驗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實驗結束后,小組同學對B試管中上層清液的溶質成分產生疑問,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同學們取少量B試管中的清液分別置于甲、乙兩支試管中,進行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在試管甲中滴加碳酸鈉溶液 不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錯誤
在試管乙中滴加足量稀鹽酸 ________ 猜想二正確
(3)A、B、C、D四個實驗中能體現堿化學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小組同學經過討論認為A、B、C、D四個實驗并沒有探究出堿所有的化學通性,從這四個實驗中選擇一個,繼續加入相關試劑,能得出堿的其它化學通性,實驗的方案是________(寫出操作和現象)。
1.實驗操作或方法正確的是 ( )
A. 稱量NaOH固體 B. 稀釋濃硫酸
C. 測溶液pH D. 除去H2中的HCl
2.向氫氧化鈣的飽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質,不可能使溶液的pH有明顯改變的是( )
A. 通入CO2 B. 加入稀H2SO4 C. 加入Na2CO3溶液D. 加入鹽酸
3.下列選項中所列物質均不會和NaOH溶液反應的一組是( )
A.HNO3、NO、SO2、HCl、KCl
B.KNO3、NaCl、NH4Cl、NO2、SO2
C.KOH、BaCl2、KCl、NaNO3
D.K2CO3、K2SO4、CuCl2、NaNO3
4.能用于鑒別氫氧化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的物質是( )
A.HCl B.KNO3 C.K2CO3 D.FeCl3
5.二氧化硫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嚴禁直接排放,工業上常用NaOH溶液來吸收。
(1).寫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學方程式 。
(2).圖中小球分別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其中“ ”表示的微粒是 。
6.在研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某小組同學想證明:HCl與NaOH溶液混合后,雖然仍為無色溶液,但的確發生了化學反應.
(1)測得NaOH溶液的pH__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
(2)將一定量的HCl加入該NaOH溶液中,混合均勻后測得溶液的pH小于7,則可以確定HCl與NaOH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并且________過量。
(3)HCl與NaOH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7.鑒別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提出問題】如何鑒別這兩種無色溶液?
【實驗方案】小琪等幾位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C組實驗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其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填字母)。
(3)D組實驗中變渾濁的原溶液是
8.Ca(OH)2和NaOH溶液都能與CO2反應。為研究Ca(OH)2和NaOH兩種溶質的溶液中,哪種溶液吸收CO2氣體效果更好的問題,某小組同學對此進行以下研究:
⑴設計方案:如圖裝置,用針筒分別向兩只容積相同、裝滿CO2的甲乙集氣瓶中注入等質量的兩種溶液,比較CO2氣體的吸收情況。
⑵方案論證:
①論證發現,該實驗中影響CO2氣體吸收的自變量有兩個。為探究題中的問題,必須使另一個自變量保持相同,該變量是________。
②吸收CO2氣體的效果難以直接觀測,本實驗是通過觀察________來感知的。
⑶進行實驗:用修正好的方案實驗,振蕩后看到的情形分別如圖A和B。
⑷得出結論:根據他們的實驗現象,你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⑸反思評價:在平時學習中老師強調,實驗時吸收CO2要用NaOH溶液,檢驗CO2用Ca(OH)2溶液,他們通過計算、反思溶質的性質后,明白了不用Ca(OH)2溶液吸收CO2的道理,其原因是________。
9.設計方案是實驗探究的保證,感悟方法是探究的根本目的。某合作學習小組開展了如下探究。
【實驗目的】檢驗氫氧化鈉溶液中是否含有氫氧化鈣。
(1)從組成上看,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屬于堿,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如果在它們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能看到的現象是________;但由于電離出的Na+和Ca2+不同,所以性質也有不同。設計實驗時可加入能電離出CO32﹣的試劑,利用CO32﹣與Ca2+結合產生白色沉淀這一特殊現象予以檢驗。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
方案一 取少量待測溶液于試管中,通入CO2 出現白色沉淀 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鈣
方案二 取少量待測溶液于試管中,滴加Na2CO3溶液 出現白色沉淀
(2)【設計方案并實驗】寫出方案二中出現白色沉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方法感悟】在檢驗物質時,要分析物質的組成和性質,據此選擇加入恰當的試劑,最后根據不同現象得出結論。
(3)【定量研究】某氫氧化鈉樣品中混有氯化鈉,為測定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稱取10g該樣品,加入54g水完全溶解后,緩慢加入稀鹽酸,同時測定溶液的pH,當pH=7時,剛好用去10%的稀鹽酸73g。計算:
①將200g質量分數為38%的濃鹽酸稀釋成10%的稀鹽酸,需要加水多少?
②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
(4)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1.研究氫氧化鈉性質實驗中的部分實驗及現象記錄如下,其中現象不合理的是 ( )
選項 實驗 現象
A 將氫氧化鈉固體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會兒 固體受潮,逐漸溶解
B 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 溶液變紅
C 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有氯化鈉生成
D 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硫酸銅溶液 產生藍色沉淀
2.小科在研究堿的化學性質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五組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組實驗能觀察到無色變成紅色,可推出氫氧化銅也能使指示劑變色
B.乙組實驗無明顯現象,說明兩者不能發生反應
C.丙組和戊組實驗能觀察到相同現象
D.丁組實驗產生藍色絮狀沉淀,說明凡是堿都能和含銅離子的溶液發生反應
3.向某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點溶液中含有兩種溶質
B. c點溶液中含有三種溶質
C. 根據圖中數據可以計算出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為20%
D. d點溶液中主要存在的離子為Na+、Cu2+、OH-、SO42
4.酸、堿、鹽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使用時必須十分小心,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實驗時最好戴防護眼鏡,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小麗同學總結了堿的化學性質如圖,請你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問題:
(1)小麗同學發現,以前取用氫氧化鈉溶液時試劑瓶忘記蓋瓶塞,依據反應③說明NaOH必須 密封保存,否則在空氣中要變質,如果該溶液變質,則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2)要檢驗該氫氧化鈉溶液已變質,選擇下列試劑不能達到目的是________;
A.稀HCl B.酚酞試液 C.CaCl2 D.Ca(OH)2
(3)為了驗證反應④,小麗將無色酚酞試液分別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無色變 成紅色,原因是它們在水溶液中能電離出________
(4)依據反應②,KOH能與下列物質反應的是________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5.某興趣小組同學將CO2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觀察到前者變渾濁,后者無明顯現象.為探究CO2和NaOH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小明設計了甲、乙兩個實驗來驗證CO2與NaOH發生了化學反應,如圖所示.實驗現象為:甲:試管內液面上升;乙:雞蛋掉入瓶內.
(1)小王同學認為上述實驗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
(2)小余同學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實驗還不足以證明CO2與NaOH確實發生了反應.小明同學針對小余的質疑,利用甲裝置補充了一個對照實驗,補做的實驗是________.
(3)小余同學認為可利用與上述實驗不同的原理來證明甲、乙裝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確實發生了反應,他設計了如下實驗,取少量甲或乙中反應后的溶液置于試管內________(寫出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從而證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經發生了反應。
答案解析
例1、【答案】 A
【解析】根據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且放熱,溶劑中水會減小,溶質減小,氫氧化鈣隨溫度升高溶解度減小分析。
【解答】 A、將少量氧化鈣加入到一定量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 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且溶液溫度升高,飽和溶液中水減少和溶解度減小,溶質會析出,溶質的質量會隨時間的增加而減小,溫度慢慢恢復后,溶解度又增大,溶質又會增加,但不會增加到原來的質量,符合題意;
B、溶劑質量會隨氧化鈣與水反應而減小,但不會再增加,不符合題意;
C、溶質的溶解度會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然后再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與反應前相等數值,不符合題意;
D、溶質質量分數會會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然后再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增到與反應前相等數值,不符合題意;
故選A。
例2、【答案】A
【解析】若關閉K,通入氣體X,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若打開K,緩緩通入氣體X,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 ,則說明X不是二氧化碳,與Y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A、氯化氫與碳酸氫鈉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符合題意;
B、氧氣與濃硫酸不反應,不符合題意;
C、一氧化碳與濃硫酸不反應,不符合題意;
D、二氧化碳會直接使石灰水變渾濁,通入氫氧化鈉溶液后不會使石灰水變渾濁,不符合題意;
例3、【答案】(1)氣球脹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先無明顯現象,一段時間后產生氣泡
(3)ACD;在D試管中繼續滴加稀鹽酸,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解析】(1)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使錐形瓶內氣壓減小,外面的空氣進入氣球,使氣球脹大;
(2)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據此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如果猜想二正確,那么溶液中的氫氧化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然后稀鹽酸再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3)堿的通性:①堿能酸堿指示劑變色;②堿 +酸性氧化物=鹽 + 水;③堿+酸=鹽+水;④堿+鹽=堿+鹽。分析哪個堿的通性沒有被驗證,據此設計實驗方案。
【解答】(1)實驗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氣球脹大;
(2)實驗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Na2CO3+Ca(OH)2═CaCO3↓+2NaOH ;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結論
在試管甲中滴加碳酸鈉溶液 不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錯誤
在試管乙中滴加足量稀鹽酸 先無明顯現象,一段時間后產生氣泡 猜想二正確
(3)A體現:堿 +酸性氧化物=鹽 + 水;B:碳酸鈉與石灰水反應生成沉淀,是根據金屬元素,與氫氧根無關;C:堿+鹽=堿+鹽;D體現:堿能酸堿指示劑變色,因此能體現堿化學通性的是ACD;沒有體現堿和酸的反應,因此實驗方案為: 在D試管中繼續滴加稀鹽酸,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
1.【答案】 D
【解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應該放在玻璃容器內進行稱量,故A錯誤;
B.稀釋濃硫酸時,應該將濃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故B錯誤;
C.測溶液的pH值時,應該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試紙上,然后與標準比色卡進行比較,故C錯誤;
D.氫氣不與氫氧化鈉反應,而氯化氫與氫氧化鈉反應,因此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去到氯化氫氣體,故D正確。
故選D。
2.【答案】 C
【解析】根據物質的酸堿性和反應產物分析判斷。
【解答】A.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會使溶液的pH減小,故A不合題意;
B.稀硫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硫酸鈣沉淀和水,會使溶液的pH減小,故B不合題意;
C.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由于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呈堿性,因此溶液的pH不會明顯變化,故C符合題意;
D.鹽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會使溶液的pH變小,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3.【答案】C
【解析】根據堿的化學性質分析,堿能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能與酸或鹽發生復分解反應,解答時需利用復分解反應條件進行判斷。
A、HNO3、SO2、HCl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不符合題意;
B、NH4Cl、NO2、SO2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不符合題意;
C、KOH、BaCl2、KCl、NaNO3 都不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符合題意;
D、CuCl2 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不符合題意;
4.【答案】C
【解析】A.鹽酸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反應都沒有明顯現象,不符合題意;
B.硝酸鉀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都不反應,不符合題意;
C.碳酸鉀與氫氧化鈉不反應,與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白色碳酸鈣沉淀,能鑒別,符合題意;
D.氯化鐵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都產生紅褐色沉淀,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5.【答案】 (1)SO2+2NaOH=Na2SO3+H2O(2)OH-
【解析】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亞硫酸鈉和水,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SO2+2NaOH=Na2SO3+H2O .
【解答】(1) 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亞硫酸鈉和水,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表示為:SO2+2NaOH=Na2SO3+H2O .;
(2)亞硫酸鈉溶液中的溶質是亞硫酸鈉,它是亞硫酸根和鈉離子構成的,粒子個數比為2:1, ”表示的微粒是 OH- 。
6.【答案】 (1)大于(2)HCl(3)NaOH+HCl═NaCl+H2O
【解析】(1)酸的pH都小于7,堿溶液的pH都大于7,而中性溶液的pH等于7;
(2)原來溶液的pH>7,HCl與NaOH反應生成了氯化鈉和水,使溶液的pH減小;而現在溶液的pH<7,說明它呈酸性,即HCl過量;
(3)HCl與NaOH反應生成了氯化鈉和水,據此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測得NaOH溶液的pH>7;
(2)將一定量的HCl加入該NaOH溶液中,混合均勻后測得溶液的pH小于7,則可以確定HCl與NaOH溶液放生了化學反應,并且HCl過量。
(3)HCl與NaOH反應生成了氯化鈉和水,方程式為: NaOH+HCl═NaCl+H2O 。
7.【答案】Ca(OH)2+Na2CO3===CaCO3↓+2NaOH AB Ca(OH)2溶液
【解析】[實驗方案] A方案都反應,但都無現象,故不能鑒別; B方案都變成紅色,故不能鑒別;而C和D都能出現不同的現象,因此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B ;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化學方程式為:Ca(OH)2+Na2CO3===CaCO3↓+2NaOH;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碳酸鈣沉淀,而和氫氧化鈉反應物現象,故D組實驗中變渾濁的原溶液是石灰水;
8.【答案】 溶質的質量分數;氣球的大小;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鈣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解析】根據對比實驗設計的要求及對比實驗的現象進行分析,在設計對比實驗時要注意變量的唯一性,且能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結論。
【解答】(2)因所用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都是溶液,兩物質種類不同,則溶質質量分數必須相同,才能進行對比實驗;本實驗可通過氣球的大小程度來判斷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情況;
(4)由露天示可知,氫氧化鈣溶液裝置中的氣球的體積比氫氧化鈉裝置中的大,說明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鈣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 ;
(5) 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時常用氫氧化鈉溶液。
故答案為:溶質的質量分數;氣球的大小;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鈣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強;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 。
9.【答案】 (1)溶液由無色變紅色
(2)Na2CO3+Ca(OH)2=CaCO3↓+2NaOH
(3)①m濃×A%=m稀×a%
200g×38%=(200g+m水)×10%
m水=560g
②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58.5
x 73g×10% y
40:x=36.5:(73g×10%)
x=8g
NaOH%=8g/10g×100%=80%
(4)設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
36.5:(73g×10%)=58.5:y
y=11.7g
NaCl%=(11.7g+10g-8g)/(10g+54g+73g)×100%=10%
【解析】(1)根據堿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變紅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可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分析;
(3)根據溶液稀釋前后溶質質量不變及方程式計算方法分析,由反應的鹽酸的質量代入方程式中計算出氫氧化鈉質量,從而計算氫氧化鈉質量分數;
(4)由反應的鹽酸的質量代入方程式中計算生成氯化鈉,再計算出混合物中氯化鈉,最后由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計算生成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分析;
【解答】(1)堿的溶液都呈堿性,能使酚酞溶液變紅;
(2)方案二中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可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反應方程式為 Na2CO3+Ca(OH)2=CaCO3↓+2NaOH ;
故答案為:(1) 溶液由無色變紅色 ;(2) Na2CO3+Ca(OH)2=CaCO3↓+2NaOH ;(3) ① 560g; ② 80% ;(4)10%。
1.【答案】 C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分析;根據酸堿鹽反應的現象分析,描述現象時不能涉及到生成物的名稱,否則為結論敘述。
【解答】A.氫氧化鈉易潮解,所以氫氧化鈉固體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會兒表面會潮濕,不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溶液能使酚酞變紅,不符合題意;
C.有氯化鈉生成不屬于現象的描述,是結論,符合題意;
D.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硫酸銅溶液,二者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2.【答案】C
【解析】A.能夠使酚酞試液變紅的堿一定是可溶性的堿,而氫氧化銅不溶于水,不能使其變色,故A錯誤;
B.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了氯化鈉和水,故B錯誤;
C.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也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故C正確;
D.能夠和銅離子生成氫氧化銅沉淀的堿肯定是可溶性的堿,而不溶性的堿肯定不行,故D錯誤。
3.【答案】 C
【解析】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即0~b段;再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即bd段據此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a點在0~b之間,此時氫氧化鈉正在和稀硫酸反應,而硫酸銅還沒有開始反應,所以此時的溶質有:反應產生硫酸鈉、未反應的稀硫酸和硫酸銅,共三種,故A錯誤;
B.c點時,氫氧化鈉正在和硫酸銅反應,此時稀硫酸已經完全反應,但是硫酸銅還有剩余,那么此時溶質為反應產物硫酸鈉和剩余的硫酸銅,共兩種,故B錯誤;
C.根據圖像可知,生成沉淀24.5g,與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200g-100g=100g;、
設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濃度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0gx 24.5g
;
解得:x=20%。
故C正確;
D.d點時氫氧化鈉、硫酸銅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的銅離子、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全部消失,因此只由產物硫酸鈉存在,離子為Na+、和SO42 , 故D錯誤。
故選C。
4.【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B (3)OH- (4)A,C
【解析】(1)氫氧化鈉在空氣中變質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2)A.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有氣泡冒出,故A不合題意;
B.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溶液都成堿性,都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故B符合題意;
C.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故C不合題意;
D.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故D不合題意。故選B。
(3)小麗將無色酚酞試液分別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無色變 成紅色,原因是它們在水溶液中能電離出OH-離子;
(4)A.H2SO4與 KOH 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水,故A符合題意;
B.BaCl2和 KOH 不能反應生成水、沉淀或氣體,故B不合題意;
C.CuSO4與 KOH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鉀,故C符合題意;
D.Na2CO3 和 KOH 不能反應生成水、沉淀或氣體,故D不合題意。
5.【答案】 (1)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壓強減小
(2)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清水,其它相同
(3)滴加足量的稀鹽酸,有氣泡產生或滴加硝酸鋇,產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后,封閉裝置內的氣壓會減小,甲中的試管內水面會上升,而乙上面的雞蛋會落入瓶中。
(2)裝置中氣壓減小有兩個原因:①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②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如果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相同體積的清水,與實驗甲比較觀察到試管內的水面升高的高度小,就能證明二者發生了反應。
(3)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會生成碳酸鈉,而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如果加入硝酸鋇溶液,還會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這都能證明二者反應了。
【解答】(1)小王同學認為上述實驗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壓強減小。
(2)小明同學針對小余的質疑,利用甲裝置補充了一個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清水,其它相同。
(3)小余同學認為可利用與上述實驗不同的原理來證明甲、乙裝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確實發生了反應,他設計了如下實驗,取少量甲或乙中反應后的溶液置于試管內滴加足量的稀鹽酸,有氣泡產生或滴加硝酸鋇,產生白色沉淀,從而證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經發生了反應。
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五)
常見的堿(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巫溪县| 鹤岗市| 乡宁县| 涞源县| 虞城县| 个旧市| 始兴县| 修文县| 鄂州市| 宜章县| 孟州市| 利川市| 乌恰县| 昭平县| 宿州市| 富源县| 萨迦县| 介休市| 永宁县| 闽清县| 渝中区| 墨玉县| 余江县| 贡山| 龙井市| 乌海市| 定陶县| 额济纳旗| 昌江| 广灵县| 唐山市| 呼玛县| 维西| 温州市| 司法| 桃源县| 疏附县| 黔东| 达孜县|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