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鹽的化學性質反應 反應發生的條件鹽+酸→新鹽+新酸 生成物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鹽+堿→新鹽+新堿 ①反應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鹽+鹽→新鹽+新鹽 ①反應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1)一些常見的有色溶液。藍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黃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Fe2(SO4)3溶液;淺綠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紫紅色溶液:如高錳酸鉀溶液。(2)一些常見的沉淀的顏色。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且產生大量氣泡,產生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白色沉淀:CaCO3、BaCO3等;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但沒有氣泡產生的白色沉淀:Mg(OH)2等;藍色沉淀:Cu(OH)2 ;紅褐色沉淀:Fe(OH)3二、鹽與化肥來自自然界的一些物質及一些人工合成的鹽,它們能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養料,被稱為化學肥料。(一)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化肥的種類 常見化肥 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 缺乏時的表現氮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 常見的氮肥有NHNO3 CO(NH2)2和NHHCO3等 氮肥含有組成葉綠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農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 植物缺氮元素時葉片發黃,生長緩慢,光合作用減慢鉀肥(含有鉀元素的化肥) 常見的鉀肥有K2CO3、K2SO4和KCl等 能促進農作物生長旺盛,莖稈粗壯,增強抗病蟲害能力,促進糖和淀粉生成 植物缺鉀元素時莖細小,葉片有褐斑,易倒伏磷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 常見的磷肥有過磷酸鈣[CaSO4和Ca(H2PO4)2 的混合物] 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增強吸收養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進作物穗數增多,籽粒飽滿 植物缺磷元素時根短小,葉片暗綠帶紅。過量會引起作物貪青晚熟復合肥(含N、P、K三種元素中兩種或三種) KNO3、K3PO4、(NH4)3PO4 等 具有氮肥、磷肥、鉀肥的兩重或多重功效(二)銨鹽的制取NH3+H2O+CO2 = NH4HCO3 (碳銨)2NH3+H2SO4 = (NH4)2SO4 (硫銨)(三)合理使用化肥雖然化肥有助于植物生長,但長期使用化肥往往使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因此通常需施一些農家肥料(有機肥),農家肥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多種營養元素,有利于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例1、某稀溶液溶質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種或幾種,向該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y與加入Ba(OH)2溶液質量x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溶質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B.一定有H2SO4、CuCl2 ,一定沒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D.一定有HCl和CuCl2 ,一定沒有H2SO4 ,可能有NaNO3例2、小明同學在實驗室制取CO2氣體后,對廢液進行探究,他向一定質量的含CaCl2和HCl的廢液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2CO3溶液。實驗過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質量與產生沉淀或氣體的質量關系如圖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質量與溶液的pH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圖1中b→c段表示產生氣體的過程B. 圖1中b點的值為106C. 圖1中c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有兩種D. 圖1中o→a段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情況可用圖2中d→h段表示例3、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由 BaCl2、NaOH、Na2CO3、Na2SO4 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所加試劑均足量,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 (1).寫出沉淀A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2).白色沉淀C 的化學式為 。(3).這包白色固體是由 (填化學式)組成的。例4、某同學發現水壺中有--層淡黃色的水垢。據悉,該地區的水垢中除碳酸鈣外,無其他鹽類。他想探究水垢中還有沒有其他物質,于是他收集水垢,經低溫烘干后進行下列實驗。(1)取2.5克水垢按圖甲中的A裝置高溫加熱充分反應(已知CaCO3 CaO+CO2↑),產生的氣體依次通過B、C裝置,實驗后發現C裝置中氫氧化鈉溶液增加了0.88克。①寫出C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②B裝置中的濃硫酸是用來吸收反應中產生的水蒸氣的,這是利用了濃硫酸的________性。③該水垢所含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2)按圖乙所示的方法來實驗,結果發現澄清石灰水沒有變渾濁,原因是________。1.白菜生長過程中不茂盛,葉子發黃,應施加的化肥是( )A. CO(NH2)2 B. K2SO4 C. Ca3(PO4)2 D. KH2PO42.某化學小組在課外活動時做了一個實驗:在甲試管中裝入固體物質,乙試管中裝入液體試劑,按如圖所示組裝好儀器(圖中鐵架臺等儀器已略去)。通過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同時打開止水夾,看到乙試管液體中有氣泡冒出,一段時間后,關閉止水夾,發現乙中液面上升,溶液變渾濁。符合以上實驗現象的一組試劑是( )A. KNO3 BaCl2 B. Na2CO3 NaOH C. Zn Ba(NO3)2 D. MgCO3 NaNO33.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和Na2SO4等雜質,某小組同學選用Na2CO3溶液、稀鹽酸、Ba(OH)2溶液三種試劑,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Ⅰ中加入試劑A除去的雜質是 ;(2).濾液②中除Na+和Cl﹣外,還含有的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3).實驗Ⅲ中發生的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4.科學課上,老師告訴學生“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鹽通常是可溶的”。有“通?!本陀小袄狻?,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鹽和難溶性鹽發生復分解反應的證據呢?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探究。【查閱資料】①水溶液中的復分解反應一般朝著溶液中離子濃度(單位體積溶液中離子數目的多少)減小的方向進行。②了解到某些難溶性鹽的溶解能力和顏色。【實驗取證】取一支試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過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該試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轉化為黃色沉淀。【分析討論】(1)為什么要加入過量的NaCl溶液?請說明理由:________。(2)寫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3)該反應能發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______AgCl(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得出結論】某些可溶性鹽和難溶性鹽之間能發生復分解反應。5.某實驗小組取用生石灰時,發現裝滿生石灰的塑料試劑瓶已經膨脹破裂,小科認為生石灰已變質,試劑瓶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種物質,并開展如下探究:稱取10.6g樣品,并設計實驗方案及實驗裝置( 如圖所示)。①檢查裝置氣密性,在錐形瓶內加入樣品10.6g和適量的水并放出熱量,并連接好儀器;②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將稀鹽酸緩緩注入錐形瓶中,使樣品恰好完全反應,準確測得量筒內共收集到1100mL的水(裝有水的廣口瓶的水面上方鋪有一層油);③拆下裝置后,往錐形瓶內的溶液中注入足量硝酸銀溶液,至沉淀完全,經過濾、洗滌和干燥后,稱量沉淀質量。注:本實驗條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2g/L。(1)試寫出樣品溶于水放熱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2)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屬于化學四大基本反應中的________ 。(3)若不在水面上鋪層油,則實驗測得的樣品中CaCO3質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實際質量。(4)在步驟③中,當沉淀質量小于________g時,說明樣品中還含有Ca(OH)2。1.一瓶不純的K2CO3粉末,所含雜質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⑴取少量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充分攪拌,得無色澄清溶液。⑵取上述無色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⑶另稱取1.38g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蒸餾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應后生成1.97g白色沉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雜質中可能含有KNO3、Na2CO3 B.雜質中肯定不含有Ca(NO3)2、CuCl2、Na2CO3C.雜質中肯定含有KCl,可能含有Na2CO3D.雜質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2.某稀溶液溶質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種或幾種,向該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y與加入Ba(OH)2溶液質量x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溶質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 B.一定有H2SO4、CuCl2,一定沒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 D.一定有HCl和CuCl2,一定沒有H2SO4,可能有NaNO33.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現一瓶混入Na2CO3的NaOH固體,于是他們對該固體中Na2CO3的含量進行了探究。[查閱資料]Ⅰ.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Ⅱ.無水硫酸銅是一種白色固體,遇水會變成藍色。[提出問題]該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反應原理]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制定計劃]同學們設計了實驗方案(裝置氣密性良好,濃硫酸、堿石灰均足量)。方案:用圖1所示裝置測定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于錐形瓶中,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后,向樣品中滴加稀硫酸,待樣品反應完全,繼續通入一段時間空氣后,測出生成CO2的質量,計算。[分析與討論]⑴方案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⑵小科同學認為原方案的裝置設計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可增加圖2中的一個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________(按氣流方向填寫裝置序號)。 [進行實驗]同學們在完善實驗方案后,測出了該NaOH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反思與評價]實驗后,有同學提出,還可以用“沉淀法”進行測定: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放入試管中,加水溶解,加入過量X物質,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量,計算可得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則X物質可以是下列中的________(選填字母代號)A.KCl溶液 B.MgCl2溶液 C.Ba(NO3)2溶液 D.Ca(OH)2溶液4.“過碳酸鈉”(2Na2CO3 3H2O2)俗稱固體雙氧水,它既有碳酸鹽的性質,又有雙氧水的不穩定性和氧化性,是很好的消毒劑和供氧劑,廣泛應用于洗滌、印染和醫藥等領域.“過碳酸鈉” 的制備流程如下:請回答下列問題:(1)在上述流程中,向反應前的H2O2中加入穩定劑的作用是________。(2)在“過碳酸鈉”中加入下列物質時,不會導致“過碳酸鈉”變質的是_______(填序號)。 A.二氧化錳 B.稀鹽酸 C.硫酸鈉 D.石灰水(3)“過碳酸鈉”極易分解,得到碳酸鈉、水和氧氣,其反應方程式可表示為2(2Na2CO3 3H2O2) ═4Na2CO3+6H2O+3O2↑請通過計算說明:若“過碳酸鈉”分解產生氧氣12g,則同時產生碳酸鈉的質量是多少?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 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氫氧化鋇后,會馬上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②氫氧化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氫氧化鋇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③實驗中,無法證實是否有硝酸鈉的存在,據此分析判斷。【解答】由圖像可知,加入氫氧化鋇后,先不產生沉淀,過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沉淀,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鹽酸和氯化銅,氫氧化鋇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因硫酸與氫氧化鋇產生的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無硫酸,硝酸鈉可能存在。故答案為:D。例2、【答案】 D【解析】根據向一定質量的含CaCl2和HCl的廢液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2CO3溶液 ,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然后再與氯化鈣反應產生沉淀分析。【解答】A、 向一定質量的含CaCl2和HCl的廢液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2CO3溶液 ,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然后再與氯化鈣反應產生沉淀,圖1中b→c段表示產生沉淀的過程 ,不符合題意;B、 圖1中b點的值為鹽酸消耗碳酸鈉溶液的質量,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10%b 2.2g106:44=10%b:2.2gb=53g,不符合題意;C、 圖1中c點時,鹽酸和氯化鈣剛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一種,不符合題意;D、 圖1中o→a段反應為鹽酸與碳酸鈉的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由小于7到等于7,變化情況可用圖2中d→h段表示 ,符合題意;故選D。例3、【答案】 (1)BaCO3+2HCl═BaCl2+H2O+CO↑;復分解反應(2)CaCO3(3)BaCl2、Na2CO3【解析】硫酸鋇和碳酸鋇同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是前者不會和酸反應,而后者與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酚酞試液遇到堿性溶液變成紅色,據此分析判斷。【解答】①白色固體溶于水后生成白色沉淀,則A可能是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的碳酸鋇,也可能是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的硫酸鋇。再加入稀鹽酸后,沉淀全部溶解,且生成了氣體,則沉淀肯定是碳酸鋇,即肯定存在碳酸鈉和氯化鋇,不存在硫酸鈉;②白色固體溶解后得到的無色溶液B中,加入氯化鈣后,生成了白色沉淀C,則肯定是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的碳酸鈣沉淀。此時得到的無色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溶液不變色,說明溶液不呈堿性,即白色固體中肯定不存在氫氧化鈉。(1)沉淀A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為: BaCO3+2HCl═BaCl2+H2O+CO2↑ ;該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化合物,且相互交換成分,則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2)白色沉淀C為碳酸鈣,化學式為CaCO3;(3)這包白色固體是由氯化鋇和碳酸鈉組成的,即成分為BaCl2、Na2CO3。例4、【答案】 (1)CO2+2NaOH=Na2CO3+H2O;吸水;80%(2)濃鹽酸具有參揮發性,與氫氧化鈣反應(或濃鹽酸具有揮發性,產生的沉淀被鹽酸溶解)【解析】(1)根據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濃硫酸的吸水性及利用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碳酸鈣質量分析;(2)根據濃鹽酸的揮發性分析。【解答】(1) ①C裝置中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2NaOH=Na2CO3+H2O ; ②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吸收反應中產生的水蒸氣; ③ C裝置中氫氧化鈉溶液增加了0.88克,即為2.5克水垢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質量,設碳酸鈣質量為xCaCO3 CaO+CO2↑100 44x 0.88g100:44=x:0.88gx=2g該水垢所含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2)濃鹽酸具有參揮發性,二氧化碳中含有鹽酸揮發出的氯化氫,會干擾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使石灰水不渾濁;故答案為:(1) CO2+2NaOH=Na2CO3+H2O ;吸水性;80%;(2) 濃鹽酸具有參揮發性,與氫氧化鈣反應(或濃鹽酸具有揮發性,產生的沉淀被鹽酸溶解) 。1.【答案】 A【解析】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屬于氮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屬于磷肥,含有鉀元素的化肥屬于鉀肥,含有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的化肥屬于復合肥,據此分析判斷。【解答】白菜生長過程中不茂盛,葉子發黃,應施加的化肥是氮肥。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故A正確;B.K2SO4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故B錯誤;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故C錯誤;D.KH2PO4中含有磷元素和鉀元素,屬于復合肥,故D錯誤。故選A。2.【答案】 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甲中固體和稀硫酸反應產生了氣體,且能與乙中的溶液反應生成沉淀,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硝酸鉀不能與硫酸反應生成氣體,故A錯誤;B.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水、二氧化碳,使乙試管出現冒氣泡的現象;關閉止水夾,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壓強增大,將稀硫酸壓入乙試管,稀硫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溶液不會變渾濁,故B錯誤;C.鋅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使乙試管出現冒氣泡的現象;關閉止水夾,生成的氫氣使甲中的壓強增大,將稀硫酸壓入乙試管,硫酸與Ba(NO3)2反應生成的硫酸鋇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變渾濁,故C正確;D.碳酸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水、二氧化碳,使乙試管出現冒氣泡的現象;關閉止水夾,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壓強增大,將稀硫酸壓入乙試管,稀硫酸與硝酸鈉溶液不反應,溶液不會變渾濁,故D錯誤。故選C。3.【答案】 (1)MgCl2、Na2SO4(2)OH-、 (3)NaOH+HCl=NaCl+H2O【解析】本題涉及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除雜,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解答】(1) 由于氫氧化鋇能與氯化鎂、硫酸鈉反應, 所以實驗l中加入試劑A是氫氧化鋇溶液, 除去的雜質是 MgCl2、Na2SO4 .(2) 實驗II中加入的試劑B是Na2CO3 溶液, 目的是除去氯化鈣和過量的氫氧化鋇。濾液②中除鈉離子和氯離子外, 還含有的離子是過量碳酸鈉中的碳酸根離子和反應生成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離子符號為: OH-、 (3) 實驗III中發生的中和反應是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aOH+HCl=NaCl+H2O4.【答案】(1)若AgNO3過量,AgI沉淀可能是過量AgNO3與KI反應生成的,無法說明AgI是由AgCl反應得到的(2)KI+AgCl=AgI↓+KCl(3)小于【解析】(1)根據硝酸銀對實驗的干擾分析;(2)根據碘化鉀與氯化銀反應生成碘化銀和氯化鉀分析;(3)根據氯化銀可生成碘化銀結合題中所給信息分析。【解答】(1) 若AgNO3過量,AgI沉淀可能是過量AgNO3與KI反應生成的,無法說明AgI是由AgCl反應得到的 ,所以要先加入過量氯化鈉溶液;(2) KI 與氯化銀反應產生碘化銀和氯化鉀,反應方程式為 KI+AgCl=AgI↓+KCl ;(3) 水溶液中的復分解反應一般朝著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 ,氯化銀可生成碘化銀,說明 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小于氯化銀;5.【答案】 (1)CaO+H2O=Ca(OH)2(2)復分解反應(3)小于(4)43.05【解析】(1)根據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放熱分析;(2)根據復分解反應定義分析;(3)根據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分析;(4)根據氧化鈣和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氧化鈣生成氯化鈣質量大于氫氧化鈣,結合方程式中物質轉化時的質量關系,計算生成氯化銀質量分析。【解答】(1) 樣品溶于水放熱是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過程放熱,反應方程式為 CaO+H2O=Ca(OH)2 ;(2)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3)因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若不在水面上鋪層油,則二氧化碳溶于水會使測得二氧化碳質量偏小,使得碳酸鈣質量小于實際質量;(4) 量筒內收集到1100mL 的水,即生成二氧化碳體積為1100毫升,則二氧化碳質量為 2g/L×1.1L=2.2g,由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鈣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的關系,設碳酸鈣質量為X,碳酸鈣生成的氯化鈣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質量為yCaCO3---CaCl2---CO2--2AgCl 100 111 44 287 x 2.2g yx=5g,y=14.35g設10.6克樣品中除碳酸鈣外其余為氧化鈣,則氧化鈣質量為5.6g,氧化鈣與鹽酸生成的氯化鈣,再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為zCaO---CaCl2---2AgCl 56 287 5.6g zz=28.7g等質量氧化鈣、氫氧化鈣與鹽酸反應,氧化鈣產生氯化鈣質量大于氫氧化鈣,所以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氧化鈣生成的氯化鈣大于氫氧化鈣生成的氯化鈣,因此在步驟③中,當沉淀質量小于28.7g+14.35g=43.05g時,說明樣品中有氫氧化鈣。故答案為:(1) CaO+H2O=Ca(OH)2 ;(2) 復分解反應 ;(3)小于;(4)43.05.1.【答案】 D【解析】①硝酸鈣能和碳酸鉀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含有銅離子的溶液是藍色溶液;②氯化鉀能和硝酸銀反應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銀。碳酸鉀、碳酸鈉都能夠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碳酸銀沉淀,碳酸銀沉淀溶于稀硝酸。③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比較相同質量的碳酸鉀和碳酸鈉生成沉淀質量的大小,再根據已知的粉末組成反應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它進行比較,從而最終確定是否有碳酸鈉的存在。【解答】①取少量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充分攪拌,得無色澄清溶液,說明粉末中不含有硝酸鈣和氯化銅;②取上述無色溶液少許于試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溶液,沉淀部分溶解,說明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鉀和碳酸鈉,這是因為③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1.38g碳酸鉀和足量的氯化鋇反應生成1.97g碳酸鋇沉淀,1.06g碳酸鈉和足量的氯化鋇反應生成1.97g碳酸鋇沉淀,那么相同質量的碳酸鈉比碳酸鉀生成的沉淀多。因為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鉀和氯化鉀,所以碳酸鉀質量小于1.38g,此時它反應生成的沉淀質量肯定小于1.97g。只有粉末中存在部分碳酸鈉,才能使沉淀的質量等于1.97g。因此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鈉。由以上分析可知,雜質中肯定含有KCl、Na2CO3 , 可能含有KNO3。故選D。2.【答案】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氫氧化鋇后,會馬上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②氫氧化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氫氧化鋇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③實驗中,無法證實是否有硝酸鈉的存在,據此分析判斷。【解答】由圖像可知,加入氫氧化鋇后,先不產生沉淀,過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沉淀,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鹽酸和氯化銅,氫氧化鋇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因硫酸與氫氧化鋇產生的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無硫酸,硝酸鈉可能存在。3.【答案】除去CO2中的水蒸氣;G→A→B→C→D;C、D【解析】【分析與討論】(1)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解答;(2)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堿石灰吸收,會對實驗結論產生影響;【反思與評價】加入的物質應該只能和碳酸鈉反應,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據此分析判斷。【解答】【分析與討論】(1)方案中,濃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氣。故填:吸收水蒸氣。(2)原方案的裝置設計還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即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也能被C裝置吸收,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可增加圖2中的一個裝置進行改進,改進后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G(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A-B-C-D。【反思與評價】A.氯化鉀不能和碳酸鈉、氫氧化鈉反應,不能選擇KCl溶液,故A錯誤;B.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鎂沉淀,故B錯誤;C.硝酸鋇不能和氫氧化鈉反應,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硝酸鈉,故C正確;D.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氫氧化鈉,但是氫氧化鈣不與氫氧化鈉反應,故D正確。4.【答案】(1)防止雙氧水分解(2)C(3)設產生碳酸鈉的質量為x,2(2Na2CO3 3H2O2) ═4Na2CO3+6H2O+3O2↑ ; 424 96 x 12g; 解得:x=53g。【解析】(1)雙氧水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很容易分解為氧氣和水,加入穩定劑后,可以防止雙氧水分解;(2)凡是既不與碳酸鹽反應,也不與雙氧水反應的物質就是正確選項。(3)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出產生碳酸鈉的質量即可。【解答】(1)在上述流程中,向反應前的H2O2中加入穩定劑的作用是防止雙氧水分解。(2)A.二氧化錳會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故A不合題意;B.碳酸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酸鹽、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故B不合題意;C.硫酸鈉既不與過氧化氫反應,也不與碳酸鹽反應,故C符合題意;D.碳酸鹽和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故D不合題意。故選C。(3)設產生碳酸鈉的質量為x,2(2Na2CO3 3H2O2) ═4Na2CO3+6H2O+3O2↑ ; 424 96 x 12g; 解得:x=53g。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九)幾種重要的鹽(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