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物質運輸的管道教材分析與教學策略本節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非常重要,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獲取有關血管和血流的知識并提高觀察能力。完成這個實驗時,學生往往比較快地觀察到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并容易滿足于這一點而不再深入比較不同的血管內血液流動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驗前必需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實驗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驟。關于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可以結合練習第1題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展示掛圖、幻燈或錄像帶,還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或腕部動脈的搏動,看一看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靜脈)等,增強學生對動脈和靜脈的感性認識。教師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醫生在給病人打點滴時針頭插入的是什么血管,為什么是這種血管等,從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動靜脈不同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教學目標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2.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3.通過對血液結構功能的學習,掌握認識和區分三種血液的能力。4.通過對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情況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5.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三種血管結構與功能的教學。難點:結構與功能統一思想的培養。課前準備(1)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材料用具。(2)三種血管的CAI課件。教學法觀察法、類比法、推理法。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 在我們的人體內有一條迷宮,同學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思考、回答問題。 有趣的比喻方式的提問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興趣。二、分享回顧舊知:引入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嘗試講解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組織學生觀看實驗觀察中拍攝的視頻,讓學生感知一下血液的流速變化從而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初步感知三種血管的同時思考它們的不同,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鼓勵。 學生代表回答實驗的要求和注意事項。觀看小魚尾鰭實驗結果的視頻,帶動學生積極性根據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斷血管的種類。 通過直接地展示學生自己完成的實驗結果視頻,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完成實驗后收獲結果,從中獲得成就感三、動脈 學生代表來談談某一種血管的感受,進一步引導學生概括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同時同時引用醫生的“望聞問切”引導摸一摸自己的頸部或腕部動脈的搏動加深感知。展示動脈橫切面圖引導學生區別管壁厚薄。列舉展示動脈出血的圖片。 感受動脈的所在位置。說出動脈的結構特點。關愛生命。 擴展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和語言描述能力。從而逐步完善學生對血管結構和功能的理解與區分。強化學生對血管知識的建構四、毛細血管 通過動脈的學習銜接性引入毛細血管,同時引導學生嘗試說一說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功能,鼓勵學生進行補充和評價。播放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物質交換的動畫。更形象地明確氧氣至少通過幾層細胞到達組織細胞? 學生積極主動地描述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觀看動畫,思考問題,加深對物質交換的理解,總結出毛細血管的特點。 培養學生的表達和分析能力,同時形象具體地讓學生掌握物質是如何交換的,既鞏固了毛細血管的結構,又延伸了知識。四、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靜脈)。展示三種血管的圖片,強化學生對血管管壁的理解,進一步引導他們學會通過管壁來判斷三種血管。小組活動:用膠皮管模擬醫生捆扎手腕,指導握拳,觀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說明靜脈瓣的作用。 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說出靜脈的結構特點,學會判斷三種血管。理解靜脈瓣的作用。 擴展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和語言描述能力。利用管壁特點的區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血管判斷依據的理解,完善本節課的知道建構理念,為后面的思維導圖設計做好知識的儲備。六、總結三種血管的判斷依據 利用導學案中課前完成的列表對比三種血管,同時把三種血管圖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這三個圖有什么不同,從而總結出判斷的依據。 師生共同完善表格,學生利用簡單明了的表格進一步觀察思考,通過對比,學生立刻明白了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 考查學生的觀察能力、辨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七、小組合作,拓展探究出血 安排活動:由小組合作完成的情景劇,引發學生思考,不同的血管出血狀況不同,那么緊急情況下該如何進行有效地止血呢? 學生欣賞自制的情景劇,同時思考回答問題,由學生加以補充,教師進一步引申拓展性理解 利用學生表演的情景劇,活躍班級氣氛,更能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好奇心,拓展延伸了緊急情況下,對于出血狀況的急救方法,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八、合作交流,制作思維導圖,總結提升生物觀建構 1、巡視過程中,給學生一些建議,引導他們完善思維導圖,并選擇1-2組的給予展示分享2、展示教師制作的思維導圖,強調新課改下生物理念中結構與功能觀 1、合作討論完成思維導圖的制作,并進行展示。2、通過學習思維導圖,加強生物觀的理解 鼓勵引導學生設計血管的思維導圖,加強學生的邏輯性知識體系建構 以及對生物結構和功能觀的理解九、作業 布置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導學案的基礎訓練和拓展提升。 完成基礎訓練,同時思考導學案中的拓展提升。 基礎訓練鞏固知識,拓展探究引發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并強化提升本節的內容。板書設計:第2節 物質運輸的管道一、比較血管的結構功能血管名稱 概念 分布 管壁特點 管腔大小 血流速度 功能靜脈 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身體的各部分 較薄 大 較慢 將血液送回心臟動脈 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送回身體各部分的血管。 厚 較大 快 由心臟送到身體各部分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是連通最小的動脈和靜脈之間的血管。 極薄 極小 最慢 物質交換2、血管的判斷依據1、管壁的特點:厚薄不同2、血流的方向: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大→小→大)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紅細胞單行通過)3、緊急情況下止血口訣:動近結合,遠靜相宜教學反思:本節教材在編排上仍然從學生的感性認識人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過因創傷而出血的經歷,因此對于出血的現象是熟悉的,但是學生對于不同的創傷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現象則認識比較模糊。因此結合“想一想,議一議”提出這個問題,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思維活動。,特別設計情境導入,引導學生分組描述來回顧實驗,對血管的類型有一個直接的初識。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研讀教材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導學案的表格填寫,強化對血管結構和功能的理解與血管辨別。進一步鼓勵引導學生設計血管的思維導圖,加強和完善學生對這一節課學習內容的邏輯性知識體系建構。通過對三種血管知識的學習和理論建構,學生可以區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內血流的差異,從而直觀地認識到高等動物體內有不同的血管,不同血管中血流情況不同。再結合安排小組合作表演情景劇,演示某一種血管出血的傷口包扎,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學習根據出血狀況來判定血管類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強化學生對生命的珍惜,啟迪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