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2《消化和吸收》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2.概述食物消化的過程。【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口腔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初步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 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教學難點】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教學方法:引導、啟發、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等教學流程:【情境導入】播放視頻《吃飯太快的煩惱》,提問:吃飯太快,狼吞虎咽有什么壞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第二節《消化和吸收》。出示本節的“學習目標”,請同學們共同朗讀。【新課講授】一. 消化系統的組成(一)引導總結:展示豬肉大蔥餡的包子,讓學生分析其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小分子物質能夠直接被人體吸收,而淀粉、脂肪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都必須經過消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引導學生總結消化的概念。(二)自主學習:認真閱讀課本第 8頁至第 9頁上面的內容,仔細觀察圖 3.1-4“消化系統示意圖”,識別消化系統的組成,思考以下問題(3分鐘):1.消化系統由哪兩部分構成?2.說出西瓜種子進入身體后依次經過的消化器官的名稱。3.嘗試指出自己的胃、小腸和肝臟的位置。4.在各種消化器官中,最膨大的是哪一部分?最長的是哪一部分?展示“消化系統模式圖”圖,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補充,引導學生總結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組成及功能。(三)遷移鞏固:西瓜種子歷險記:我是一粒西瓜種子,熊二吃西瓜時,不小心將我咽了下去,我在熊二的消化道內,經歷了一天的歷險記。我先進入一處黑洞里,剛躲過一排堅硬的壓碎機的碾壓,又遇到“酸雨”;后來又進入一處迷官,這里有苦苦的液體轉了很久之后,身邊的很多物質發生了很大變化并且神秘消失了,后來不知怎的,又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合在一起?幾經掙扎,終于逃了出來。問題:請你告訴我,“我”分別經歷了哪些地方?1.“我”在哪里遇到的壓碎機的碾壓?2.“我”在哪里遇到的酸雨?3.又長又窄的“迷宮”是什么部位?4.“我”在什么地方與一些很臭的東西混合在一起?學生先自主思考,不會的小組內交流,小組代表回答。(四)請你來歸納:自主總結第一部分內容,學生展示教師補充完善。二. 食物的消化(一)明確結構:消化道的起始部位是口腔,提問:口腔內的結構,學生回答。(二)驗證思考:展示一塊饅頭,在上面滴加碘液,觀察顏色變化,確認饅頭中含有淀粉,然后讓學生回憶品嘗饅頭的味道,思考:饅頭為什么會變甜呢?哪些因素會影響饅頭變甜呢?(三)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提出問題:為什么饅頭在口腔內與唾液充分混合后就有了甜味?作出假設: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制定計劃:材料器具:饅頭;燒杯,量筒,試管,溫度計,滴管,小刀;清水,碘液。操作方案:1.取新鮮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 2塊,分別用小刀細細地切碎。2.用清水漱口,將舌尖抵在下頜門齒的內下方,并做咀嚼動作。約 3分鐘后,將燒杯靠在下唇邊緣,使唾液沿著下唇流入燒杯中。3.取兩支相同的試管,按圖 3.1-5所示方法處理后(1號試管:饅頭碎屑+2ml唾液+充分攪拌2號試管:饅頭碎屑+2ml清水+充分攪拌),同時放入 37°C的溫水中 5-10分鐘。4.取出兩支試管,分別滴加 2滴碘液并搖勻,仔細觀察試管中顏色的變化。教師出示課前預先準備好、放在 37°C溫水中處理后的 2支試管。向 2支試管中分別滴加 2滴碘液并搖勻,仔細觀察各試管中顏色變化。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表達交流:1.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用 37°C的溫水為試管保溫?2.用小刀細細切碎、加唾液后的充分振蕩分別模擬了口腔內的哪些活動?學生展示,教師適當補充。(四)延伸拓展:影響唾液消化淀粉的因素很多,如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等??梢宰孕羞x擇其中一個因素設計探究方案,實施方案并寫出探究報告。(4分鐘)小組合作探究,代表展示。引導學生總結:牙齒的咀嚼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頭的攪拌能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物理性消化),唾液能使部分淀粉初步分解成麥芽糖(化學性消化)。(五)生活鏈接:有的人吃飯細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飯狼吞虎咽,你認為那種進食方式比較科學?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課堂小結本節你學會了什么,又有哪些收獲和啟示呢?然后學生展示。【四】板書設計第二節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統的組成二.食物的消化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觀察模式圖、實驗,并結合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消化系統的組成、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有了直觀的認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結構和功能是互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反應熱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這也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本節課內容多,難度大,時間把握就比較難,這是本節課很大的不足.在今后教學的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行為,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學能力.并且自己也應細研教材,不斷創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講解詳略得當.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1、李昊吃西瓜時把西瓜籽也吞進了肚里,這粒瓜籽會在體內經過怎樣的一段旅程( )A.口腔→咽→肝臟→小腸→大腸→肛門B.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C.口腔→咽→氣管→胃→小腸→大腸→肛門D.口腔→咽→胃→肝臟→小腸→大腸→肛門2、下列器官中全都屬于消化道的選項是( )A.口腔、咽、小腸、大腸、肛門B.口腔、食道、小腸、肝臟、肛門C.口腔、氣管、胃、小腸、肛門D.口腔、胃、腸腺、小腸、大腸3、下列營養物質中全都能直接被人體吸收的選項是( )A.水、維生素、脂肪 B.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淀粉、水、蛋白質 D.水、無機鹽、維生素4、如圖是觀察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實驗,實驗后向兩支試管中各加入 2滴碘液,出現的現象分別是( )A.1號試管變藍色,2號試管不變色 B.1號試管不變色,2號試管變藍色C.1號試管和 2號試管均變藍色 D.1號試管和 2號試管均不變色5、唾液將淀粉分解成( )A.葡萄糖 B.氨基酸 C.麥芽糖 D.蔗糖《消化和吸收》課后反思我在教學中,力求每節課設計都能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1.設疑激趣,提高探究欲望。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和經驗為基礎,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思考、感悟,從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心理需求。2.多種活動,有效參與建構。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實驗、觀察、游戲等活動,以多種形式,使學生參與知識的建構過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在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時,采取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式,讓學生不斷完善實驗計劃并讓小組代表進行展示。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但是我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與遺憾:1.自己在引導學生時做得還不夠自然。2.學生在“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中沒有更多的時間設計更加多樣的、體現學生個性的探究實驗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