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2022年課標】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1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1、銅器的出現:在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出土銅鏡的的文化遺址是甘肅齊家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2、商朝的青銅器:(1)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高超;(2)功用:飲食、祭祀和軍事;(3)變化:逐漸由食器發展到禮器,成為身份地位、國家權力的象征,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等級界限。3、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和著名青銅器:(1)鑄造技術:“泥范鑄造法”(2)鑄造工序: 制模、雕刻紋飾、反制泥范、高溫焙燒、澆筑液態金屬、加工修正。(3)商代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造型雄偉、最重)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注意圖片記憶)(4)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是:利簋(gui)(西周最早的青銅器,記載了武王牧野伐紂的過程)知識點02 甲骨文記事1.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2.價值: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記載內容:祭祀、戰爭、農牧業、管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知識點03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1.造字特點: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已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2.比甲骨文規范的文字是金文:(商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古代視銅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為是鑄刻在鐘鼎之上,也叫鐘鼎文、銘文。【名師點撥】1.商周既有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叫銘文或鐘鼎文)。2.鐘鳴鼎食:“鐘”和“鼎”分別為商周時期青銅樂器和食器,后發展為禮器,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 (2022年四川達州)2022年春晚舞臺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銅面具,讓國人領略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奪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銅器中最重的是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銅面具【答案】C【解析】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銅器中最重的青銅器,C項正確;四羊方尊重量34.5公斤,利簋重7.95千克,青銅面具可重達100公斤,排除ABD。故選C項。2.(2022年山東日照)文物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下圖所示文物可以主要用于研究( )A.古代農業古代畜牧業 B.古代農業古代手工業C.古代商業古代手工業 D.古代漁業古代畜牧業【答案】B【詳解】根據圖中文物“江西新干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銅耒”“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出土的銅耜”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耒耜是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工具,圖中的銅耒、銅耜既反映了商代農業生產力水平,也反映了商代的青銅制造業的情況,B項正確;商代的青銅農具無法反映出當時畜牧業、商業和漁業的情況,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3.(2022年浙江湖州)下列文物與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屬一個朝代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商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當時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在19世紀末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蛋殼黑陶杯是新石器時代時期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放馬灘紙是西漢初期文帝、景帝時期的紙;三彩駱駝載樂俑是唐朝時期的文物。與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同屬一個朝代文物的是司母戊鼎。B項正確;黑陶是原始社會出現,排除A項;紙是西漢時期出現,排除C項;三彩駱駝是唐朝時期出現,排除D項。故選B項。4.(2022年湖北荊州)早期中華文明輝煌燦爛,下列朝代中,以創造了青銅器和甲骨文著稱的是A.秦朝 B.漢朝 C.商朝 D.隋朝【答案】C【解析】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當時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以創造了青銅器和甲骨文著稱的朝代是商朝,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5.(2022年內蒙古包頭)實物史料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圖1和圖2集中展示了A.鑄造工藝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C.石器時代的風貌 D.文字演變的歷程【答案】B【解析】甲骨文是記載商朝歷史的有力證據;青銅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圖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項正確;甲骨文不屬于鑄造工藝高超,排除A項;甲骨文和青銅器出現于商代,排除C項;青銅器不能說明文字演變,排除D項。故選B項。6.(2022年廣西梧州)三星堆青銅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讓人們領略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絢爛多彩。這主要反映的是A.山頂洞人的集體生活 B.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C.東周時期的諸侯爭霸 D.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青銅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國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B項正確;山頂洞人還沒有掌握青銅制造工藝,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青銅文明,不是“東周時期的諸侯爭霸”,排除C項;“東漢時期的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7.(2022年福建)甲骨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圖中的商周時期甲骨文可以印證當時的甲骨文現代漢字 馬 犬 牛A.土地制度 B.農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歷法【答案】B【解析】圖片中的文字“馬、犬、牛”都是家里飼養的動物,與人們開始農耕生活有關,B項正確;題干與土地制度沒有關系,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題干與天文歷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8.(2022年四川廣安)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殷墟”發掘有助于研究A.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B.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管理C.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的引進 D.中外陸路和海路交通【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一部殷墟發掘史,半部中國考古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商朝的歷史,商的考古發現可能會有大量甲骨,有助于研究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歷史,A項正確;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管理最早是西漢,排除B項;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的引進,最早是明朝,排除C項;中外陸路和海路交通,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2022年湖南湘潭)以下是漢字“中國”演變的歷程,據此可知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A.漢字的傳承發生異變 B.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簡到繁C.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 D.象形是漢字唯一造字方式【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漢字“中國”的字形有相似之處,其演變是一脈相承的,C項正確;從材料可知,漢字的傳承沒有發生異變,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漢字的演變趨勢由繁到簡,排除B項;漢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會意等,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2年四川樂山)河南安陽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該文字是A.甲骨文 B.陶文 C.玉石文 D.金文【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河南安陽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 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一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我國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的,A項正確;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與“甲骨上的文字”不符,排除B項;玉石文與題干“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不符,排除C項;金文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晚于甲骨文,排除D項。故選A項。(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年成都中考真題)圖1和圖2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兩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們可用于佐證A.中國文字發展成熟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C.皇帝制度已經確立 D.遠古傳說真實可信【答案】B【詳解】據圖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遺址和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所出土的文物雖然各具特點,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文字的相關描述,無法推斷出文字發展的程度。排除A;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時候確立的,與材料的時間不相符,排除C;遠古傳說不一定真實可信,有很多虛構夸張的成分,故排除B。2.(2021年四川綿陽中考真題)下列材料都記載了武王伐紂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A.周初青銅器銘文 B.司馬遷《史記》 C.小說《封神演義》 D.京劇《哪吒》【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料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價值最高,周初青銅器銘文屬于一手史料,價值最高,A項正確;《史記》屬于二手史料,B項排除;小說及京劇均屬于文學作品加工,史料價值最低,CD項排除。故選A。3.(2021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歷史的是A.打制石器 B.司母戊鼎 C.蹴鞠銅鏡 D.青花扁壺【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屬于青銅文明時期,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因此B項正確;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特征,A項排除;蹴鞠銅鏡是宋朝時期手工業的代表,C項排除;青花扁壺是明代制瓷業發展的代表,D項排除。故選B。4.(2021年湖北黃岡、孝感、咸寧中考真題)九年級黑板報展示了圖1、2、3請你從下列選項中為其選定一個合適的主題A.原始農業各具特色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C.經濟發達商業繁榮 D.分封諸侯鞏固統治【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得,三幅圖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出土文物,這些文物都是出自我國不同地區,代表不同文化,體現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農業,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經濟和商業的發展情況,故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諸侯分封,故排除D項。5.(2021年廣州市中考真題)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國早在商朝時期便有了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商朝“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指A.甲骨文 B.小篆 C.隸書 D.草書【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漢字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A項正確;小篆是秦朝的官方字體,排除;隸書是漢朝時期推行的字體,C項排除;草書大約形成于漢朝,D項排除。故選A。6.(2021年黑龍江牡丹江、雞西中考真題)歌曲《中國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車舟,坐立走,中國人寫中國字有中國心有中國情……”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答案】A【詳解】商朝人把文字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面,這種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字”被稱為“甲骨文”,故選A;金文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名稱,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故排除B;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始皇滅六國后,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為標準,統一全國文字,故排除C;隸書是一種漢字字體,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漢朝的隸書筆畫比較簡單,是漢朝通行的字體,故排除D。7.(2021年遼寧丹東)下列描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①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②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等方面③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④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等方面,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①②③表述正確,C項正確;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8.(2021年山東青島)“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近年來,三星堆遺址考古有了重大發現,出土了黃金面具、青銅器、玉琮等大量文物。這些文物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模式的重要實物例證,有助于加深對成都平原與其周邊地區文化關系的認識。這說明考證歷史真實性最有力的依據是A.考古發現 B.史料記載 C.文學作品 D.神話傳說【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傳說、神話、記載、化石、遺物、遺址等都是我們用來尋找歷史的途徑。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對于歷史遺跡的發現以及考證,需要依據的是考古學家的考古發掘以及通過生物化石、遺址和遺物考證獲得結論,A項正確;史料記載的價值較大,但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文學作品是時代的反映,也是作者主觀意志的體現,排除C項;神話傳說不存在太大的史料價值,排除D項。故選A項。9.(2021年山東臨沂中考真題)下圖所示文物又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該文物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獨立鑄造C.是商代鑄造的一種青銅禮器 D.現在已被列入出國展覽名單【答案】C【詳解】后母戊鼎是商朝是鑄造的青銅器,主要是用于祭祀使用,屬于禮器。故C符合題意;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不是最大,排除A;該青銅器至少由兩、三百人鑄造而成,排除B;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排除D。故選C。10.(2021年廣東中考真題)考古學者發現,殷墟各遺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顯跪坐姿勢形成的痕跡,且年齡越大越明顯。甲骨文中亦有眾多和跪坐姿勢相關的文字(圖)。據此推測,這種跪坐姿勢是A.禮儀規范的結果 B.狩獵生活的需要C.戰斗訓練的要求 D.刑罰殘酷的表現【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圖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見、光”字,都是一個跪坐的形象,這說明當時跪坐現象非常普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凳子作為一種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時期由胡地傳入,并在宋時成形為現在的式樣。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為一種符合禮數的姿勢。因此,甲骨文中有眾多和跪坐姿勢相關的文字表明這種跪坐姿勢是禮儀規范的結果,故A項符合題意;跪坐是漢族古時的居坐的一種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與狩獵、訓練和刑罰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安徽)如圖是漢字“魚”字演變的簡單歷程,據此可知漢字是我國唯一文字 B.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C.漢字的演變由簡到繁 D.漢字都來源于象形字【答案】B【解析】考查點:漢字的演變。解題思路:觀察漢字“魚”字演變的簡單歷程,認識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漢字“魚”字從甲骨文先后演變為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分析漢字“魚”字演變的簡單歷程,可知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故B符合題意;漢字是我國唯一文字的說法錯誤,排除A;漢字的演變是由繁到簡,排除C;漢字有多種造字方法,排除D。故選B。2.(2020年宜賓)通過《甲骨文字形舉例》,可以發現甲骨文字形不具延續和傳承性 B.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C.造字法最主要為假借字 D.文字載體多數是青銅器【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故B正確;甲骨文字形具延續和傳承性,故排除A項;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故排除C項;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故排除D項。故選B。3.(2020年山東濰坊)觀察如圖,對其中文字敘述正確的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 B.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C.發現地集中在長江流域 D.主要記載了夏朝的歷史【答案】B【解析】根據圖片,可知,圖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的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記事在龜甲或是獸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圖片信息,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選項B符合題意;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A排除;甲骨文發現地集中在河南安陽一帶,C排除;甲骨文主要記載了商朝的歷史,D排除。故選B。(2020年湖北恩施)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下列不屬于這一時期社會變化的是A.甲骨文開始用于記事 B.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D.諸子百家,思想大爭鳴【答案】A【解析】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甲骨文開始用于記事是從商朝開始的,春秋戰國是東周時期,A符合題意,故選A;BCD都是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社會變化,不符合題意,排除。5.(2020年江蘇鹽城)青鋼器體現了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迄今為止世界上出上最重的青銅器是商代銅爵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西周利簋【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青鋼器體現了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其中,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故C符合題意;商代銅爵體現了商代的禮制,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西周利簋體現了武王伐商的史實,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6.(2020年山東東營)目前所知,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是A.銘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隸書【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B符合題意;銘文、小篆、隸書均從甲骨文演化而來,故A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B。7.(2020年北京)如圖是“醫”字已知最早的寫法,是用勾(醫療器具)將矢(箭)從人體上剔出,表示醫療。該字屬于甲骨文 B.小篆 C.隸書 D.楷書【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醫”就體現了會意造字法,故A符合題意;小篆、隸書、楷書,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8.(2020年遼寧沈陽)下圖是西周青銅器伯卣(you)。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國商周時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鑄造業方面 B.制瓷業方面 C.造船業方面 D.紡織業方面【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可知,這反映出我國商周時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鑄造業方面,故A符合題意;唐代在制瓷業方面成就很大,南宋在造船業方面成就很大,三國時蜀漢在紡織業方面成就很大,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9.(2020年山東濟南)歷史悠久的漢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進文化繁榮的不竭源泉。2017年12月26日,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是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論語》 D.都江堰【答案】A【解答】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掌握。知道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10.(2020年云南節選)中國古代先進的技術與思想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藝極為復雜。當時冶煉的坩堝一般可熔銅12.5千克,一次鑄成如此巨大的青銅器需要60多只坩堝同時并用,200多人同時協作。——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部編版)(1)司母戊鼎是中國古代哪一歷史時期青銅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時期青銅鑄造業的基本情況。【答案】(1)商朝時期;規模宏大,工藝高超,種類繁多,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解析】(1)根據材料一“……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藝極為復雜。當時冶煉的坩堝一般可熔銅12.5千克,一次鑄成如此巨大的青銅器需要60多只坩堝同時并用,200多人同時協作”可知,這是在商朝時期;這一時期青銅鑄造業的基本情況是規模宏大,工藝高超,種類繁多,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