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思維導學】【背記要點】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2.(1)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2)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春秋 前770——前476年 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戰國以兼并為主戰國 前475——前221年 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知識點01 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2.手工業:規模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發展。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知識點02 王室衰微1、原因:社會動蕩;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無力控制諸侯;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2、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知識點03 諸侯爭霸1.背景: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2.經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3.影響:(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2)積極影響:①加快統一的步伐。②促進大規模的民族交融。4.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天子,攘四夷”為旗號,通過葵丘會盟成為首霸。5.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利弊:給社會帶來了重重災難(春秋無義戰)。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在春秋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促進了民族交融(在不斷的戰爭中,中原的“諸華”“諸夏”同周邊的少數民族交流不斷,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名師點撥】春秋時期的特點: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生產力飛速發展;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愈演愈烈,帶來極大的災難,也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 (2022年陜西)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A. 鐵農具 B. 耬車 C. 翻車 D. 筒車【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A項正確;耬車是漢代發明的播種工具,排除B項;翻車是三國時發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項;筒車是隋唐時期發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2.(2022年四川眉山)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A.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 B.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C.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D.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可知,這是文獻記載,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將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相互印證,A項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A項正確;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故選A項。3.(2022·山東濰坊)閱讀歷史短劇本。與短劇中的事件產生相同影響的是( )A.西周實行分封制 B.諸侯國設置縣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農民大起義【答案】A【詳解】據材料“春秋時期某一個夏日……內容祭足率領鄭國軍隊,搶奪周天子的麥子”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但是諸侯在地方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到了后來春秋時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發展壯大,不再聽從周天子的號令,題干所述正是反映鄭莊公作為諸侯之一,挑戰周天子的權威,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縣、郡等行政機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水利工程,排除C項;春秋時期,秦朝尚未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年江蘇泰州)《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型,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边@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漢 D.唐朝【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耕用牛型,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再結合所學,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成為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A項正確;其余三項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項。故選A項。5.(2022·湖北黃岡)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如圖)。在 《戰國策.趙策》中有秦國用牛耕田,用河流運糧食的記載。這反映了( )A.古代冶煉工藝完善 B.水利灌溉技術成熟C.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再結合所學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C項正確;圖片沒有反映冶煉工藝,排除A項;鐵制農具是耕地的,排除B項;土地私有制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中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6.(2022年廣東)《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豐富。其中,不僅提到252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也有選擇農作物良種的概念。這表明,《詩經》A.文筆清新節奏明快 B.內容通俗易懂C.蘊含樸素科學意識 D.韻律典雅優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不僅提到252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也有選擇農作物良種的概念”可得出《詩經》蘊含樸素科學意識,C項正確;文筆清新節奏明快、內容通俗易懂、韻律典雅優美與材料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年廣州市中考真題)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 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地位【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魯國朝拜當時強國晉國的次數遠高于周天子,說明的是當時周王室衰微,B項正確;材料與中央集權無關,A項排除;春秋時期的顯著特征是諸侯爭霸,C項排除;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D項排除。故選B。2.(2021年廣西玉林中考真題)下圖所示是春秋時期的鐵制器物。據此可以判斷,春秋時期A.鐵制器物開始出現 B.鐵制武器種類豐富C.鐵制農具已經使用 D.鐵器已經取代銅器【答案】A【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知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鐵制器物,故選A;圖示僅展示了鐵制器物,但無法說明種類豐富和鐵制農具已經使用,排除BC;鐵器取代銅器的信息更是無從體現,排除D。3.(2021·山東濟南)春秋時期,齊魯兩國在今天濟南市萊蕪區發生了一次戰爭,被稱為( )A.涿鹿之戰 B.長勺之戰 C.長平之戰 D.巨鹿之戰【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勺之戰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于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后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后齊魯息兵言和。因此,這一戰爭是長勺之戰,B項正確;五六千年前,炎黃部落聯盟在涿鹿大敗蚩尤,與題干“春秋時期”不符,排除A項;前260年,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與題干“春秋時期”不符,排除B項;前207年,項羽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與題干“春秋時期”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2021·湖北恩施)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有關夏商周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西周確立分封制②商朝用甲骨文記事③夏朝的建立④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詳解】約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約公元前 1600 年,湯建立商朝;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史稱“西周”;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開啟了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依據時間順序,③②①④符合題意。排除A、C和D。故選B。5.(2021·山東濰坊)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可知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標志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也意味著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因此牛耕在農業生產中已經占有重要地位,C正確;題干沒有體現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貴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廟,A排除;題干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對牛耕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日益重視,這與私有土地的出現以及兼并戰爭的影響沒有直接關系,BD排除。故選C。6.(2021年湖南婁底中考真題)生產生活離不開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產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時期較高發展水平的是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銅鏟 D.鐵農具【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D正確;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勞動工具,排除A;骨耜出現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時期,排除B;青銅鏟集中在夏商和西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產物,排除C。故選D。7.(2021年四川眉山中考真題)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僅六七萬人。戰國時期,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的兵助都達百萬,齊、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A.人們踴躍參軍作戰 B.作戰方式發生改變C.戰爭破壞越來越大 D.統一已成必然趨勢【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可知,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大,參戰兵力多。每個分裂時期的后期,割據政權數目減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長,都為后來的統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對戰爭,渴望統一,故D正確;ABC題干中未體現,故錯誤。綜上故選D。(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重慶A)古代重慶是巴族的主要活動地。在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劍、矛、鉞、戈等巴式銅兵器。由此可推斷當時的巴族A. 有較發達的稻作農業 B. “武舞”與“跳歌”并存C. 掌握了金屬冶鑄技術 D. 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答案】C【解析】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巴式銅兵器”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巴族掌握了金屬冶鑄技術,C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銅兵器”與農業、祭司無關,AB錯誤;氏族是以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自然形成的人類共同體,材料與之不相關,因此D錯誤。綜上故選C。2.(2020年青島)“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边@反映了A.周王室勢力大減 B.周朝即將滅亡C.分封制得到鞏固 D.周朝政局穩定【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這反映了周王室勢力大減,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BCD的內容,排除。故選A。3.(2020年山東菏澤)如圖農具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和牛耕,戰國時期得到擴大、推廣,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所以B項符合題意;骨耜是河姆渡人從事水稻種植的主要生產工具,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耬車是西漢時期的播種工具,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曲轅犁是唐朝時期農民改進的耕地工具,所以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B。4.(2020年浙江紹興)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雖然曇花一現,但它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匯。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正處于A.西周時期 B.春秋戰國時期 C.秦漢時期 D.兩晉南北朝時期【答案】B【解析】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后,歷經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這次東征,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開啟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是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當時中華文明的發展正處于春秋戰國時期。選項B符合題意;西周時期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排除A;秦漢時期從公元前306年至公元220年,排除C;兩晉南北朝時期指的是220年—589年,排除D。故選B。5.(2020·甘肅平涼)《史記·周本記》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特征是A.國家統一 B.民族交融 C.生產力發展 D.諸侯爭霸【答案】D【詳解】根據“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情況,分封制逐步瓦解,D正確;AB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6.(2020·山西)2020年春季,李華同學居家學習期間,通過“云旅游”的方式,開啟了以“三晉文化”為主題的項目性學習。李華同學進入山西博物院網站的“晉魂”系列展廳,截圖保存了下面文物照片,并做了相關記錄。此文物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 )A.提供了研究晉國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 B.見證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C.說明晉國是最早實行分封制的諸侯國 D.突顯晉國的青銅鑄造業水平領先【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這是第一手資料,有助于對晉國歷史的研究,故A符合題意;甲骨文能體現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故B不符合題意;由材料“……晉侯作……”可知,晉候鳥尊是晉侯燮命人所鑄,不能體現晉國是最早實行分封制的諸侯國,故C不符合題意;晉候鳥尊體現了晉國的青銅鑄造藝術,但體現不出“領先”,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7.(2020·江蘇常州)史料是解釋歷史的依托,是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橋梁。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解釋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是A. B.C. D.【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的鐵質農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勞動負擔,節約了一定的勞動時間,使得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并繁榮,B項符合題意;河姆渡遺址的骨哨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排除A;宋代圩田是兩宋時盛行于江淮、錢塘江流域的一種水利田,排除C;清代的開荒執照體現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墾荒政策,排除D。故選B。8.(2020·廣東)如圖是戰國時期主要農業地區分布圖,其中農業發達區主要分布在A.農牧分界線以北 B.漢水流域 C.黃河中下游地區 D.長江以南【答案】C【詳解】根據圖片看出,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天的河南、山東等省區。故C正確;根據圖片顯示農牧分界以北不是農業發達區,故排除A項;漢水流域和長江以南還是不是農業發達區,故排除BD項。故選C。9.(2020·湖南常德)(2016德州)許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特點( )A.奴隸制開始瓦解 B.封建制度確立 C.生產力飛速發展 D.諸侯兼并爭霸【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可知,退避三舍、臥薪嘗膽都和春秋爭霸有關,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都和戰國的兼并戰爭有關,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爭霸,故選D。10.(2020·江蘇南京)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歷史地圖冊》材料二 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請回答:(1)材料中圖王朝的建立者是誰?該王朝開創的哪制度,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永襲?(2)從圖一到圖二,早期國家的地城發生了什么變化?為鞏固疆土,圖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商周時期典型的文明成果。(3)材料二中“這一時期”是哪一時期?據材料,歸納“兼井戰爭”的影響。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源頭活水”的來源。(4)綜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答案】(1)禹。王位世襲制。(2)地域擴大。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3)春秋戰國時期。帶來了災難,促進了民族交融。諸子百家學說。(4)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詳解】(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大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開啟了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永襲。(2)第一問,根據圖片可以看到,早期國家的地城地域在不斷的擴大。第二問,為鞏固疆土,周王朝建立了分封制度,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以鞏固西周的統治。第三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典型的文明成果如:青銅器、甲骨文等。(3)第一問,根據材料二的內容“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可知,“這一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笨芍凹娌馉帯苯o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交融。第三問,根據“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笨芍?,“源頭活水”的來源是諸子百家的學說。(4)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11.(2020年青海)中國文明史歷經近5千年的發展,政治制度的確立、改革和不斷發展,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并促進了民族融合。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教版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二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這其中有地理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三 軍機處之所以創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則由于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權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軍機大臣與皇上并肩商討國是,并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折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諭旨。——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中國當時實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制度實行的目的。(2)材料二中“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并指出該制度在秦朝的具體表現。(3)據材料三,指出軍機處設立的原因及其職能。【答案】(1)分封制;目的:為了鞏固統治,擴大疆土。(2)中央集權制度;表現:實行皇帝制(或設立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統領的中央政權的中央政權機構)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命)。(3)起草詔令,加強皇權,提高效率,鞏固統治者的地位;商討國是,提出對策建議,起草諭旨。【解析】(1)依據材料一圖片中的諸侯國:宋、齊、魯等,西周的等級示意圖可知材料一反映出西周的分封制;結合課本所學可知,為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擴大疆土,西周建立后,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封給親屬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等。西周通過實行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2)材料二“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中“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指中央集權制度。結合課本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滅掉東方六國,建立秦朝,為鞏固統治,嬴政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3)依據材料三“軍機處之所以創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則由于它是一種避開權勢顯赫的親王,從而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軍機大臣與皇上商討國是,并就一些皇上還未批閱的奏折提出對策建議,以及盡力記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諭旨”可知,軍機處設立的原因是為了起草詔令,加強皇權,提高效率,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軍機處的職能是商討國是,提出對策建議,起草諭旨。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