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1 戰國七雄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2.社會狀況:兼并戰爭(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3)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知識點02 商鞅變法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4.商鞅變法的內容:政治(高效行政)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經濟富國)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軍事強兵)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6.商鞅變法成功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7.從商鞅變法中,得到啟示:①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②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氣和魄力,還要有為改革而獻身的精神。【知識延伸】“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變法改革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又說明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知識點0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構成:渠首和灌溉網兩大工程構成。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4.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相關成語:①春秋時期: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三令五申、臥薪嘗膽②戰國時期:百發百中、朝秦暮楚、完璧歸趙、紙上談兵、圍魏救趙【知識延伸】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影響?都江堰既是一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次又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號稱“天府之國”。【名師點撥】1.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的秦國,而非秦朝。2.商鞅變法是一次成功的變法,不能以改革者的個人命運來判斷改革成敗。3.對舊貴族打擊最大的措施是:獎勵軍功4.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措施:建立縣制5.各階層對待變法的態度:新興地主階級和平民支持;舊貴族反對。6.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影響最大的變法。7.商鞅變法中的內容之一“建立縣制”與秦始皇加強集權的措施之一“推行郡縣制”有所不同。同時,“建立縣制”是商鞅變法中影響最深遠的措施。【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年遼寧沈陽)戰國中期各國變法之后,鐵制農具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涌現。眾多出土的戰國鐵農具(見下圖),展示出當時己經發明的層疊鑄造技術。上述材料反映出戰國時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A.治鐵業 B.青銅業 C.紡織業 D.煮鹽業【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中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全國各地大規模涌現,說明當時鐵制農具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此得出當時冶鐵業十分發達,A項正確;鐵制農具的大規模涌現不能反映出青銅業或紡織業或煮鹽業的發達,排除BCD項。故選A項。2.(2022年山東聊城)我國省級行政區簡稱的由來大體有三種:第一,取全稱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第二,因境內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國名演化而來。下列省份簡稱的由來屬于第三種的是A.河南湖南 B.江西陜西 C.遼寧浙江 D.山東山西【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都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國名演化而來的,D項正確;河南簡稱豫,湖南簡稱湘,江西簡稱贛,陜西簡稱陜,遼寧簡稱遼,浙江簡稱浙,都與古國名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3. (2022年湖南懷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這段話可以看出商鞅推行變法賞罰分明。商鞅在軍事上的獎勵措施是A. 免除徭役 B. 授予爵位、賞賜土地 C. 賞賜金錢 D. 賜予奴隸【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的措施,獲得軍功可以被授予爵位和賞賜土地,B項正確;其他三項均不是商鞅在軍事上的獎勵措施,排除ACD項。故選B項。4. (2022年江西)支持商鞅變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這說明商鞅變法A. 得到了舊貴族勢力的支持 B. 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 維護了舊的政治經濟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階級勢力【答案】B【解析】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沒有被廢止,說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即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B項正確;商鞅變法被舊貴族勢力所反對,沒有維護舊的政治經濟秩序,排除AC項;商鞅變法促進了地主階級勢力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5. (2022年山東泰安)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農業繼續發展 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A. 夏商周的更替 B. 分封制的實施 C.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D. 中央集權制的確立【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關鍵詞,“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動蕩不安的時期,也是一個大變革事情。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自身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爭斗,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大。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增強,為適應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中取勝。各國在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辦法成效最大,各國經過變法,政治、經濟、軍事、法治等多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革,C項正確;夏商周時期的使用是青銅器,排除A項;分封制的是實施是西周時期,排除B項;秦始皇統一中國,確立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C項。6.(2022年重慶A卷)下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答案】B【解析】【考查點】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解題思路】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新的生產關系和階級形成,地主階級勢力增強,B項正確;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排除A項;齊桓公稱霸中原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百家爭鳴的出現是思想上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7.(2022年海南)“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材料反映了商鞅變法的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可知,商鞅變法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諸侯歸附,表明商鞅變法的影響,D項正確;商鞅變法的背景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排除A項;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民,材料中已經實現了,排除B項;材料不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8.(2022年山西)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李老師設計了“探三晉歷史·品家鄉文化”的主題式作業。追溯三晉歷史,走進春秋戰國。下面圖文信息,描述的歷史事件是韓、趙、魏受封為諸侯時,晉國君主晉烈公仍在位,晉國公室身處三家的夾縫中。到晉孝公時,韓、趙兩國搶走了晉國公室的降(今翼城)和曲沃兩城,把晉公趕到了端氏(令沁水)和屯留。公元前376年,三家把晉靜公降為普通人,晉君失去了最后的象征性地位,晉國歷史就此終結。A.桐葉封晉 B.城濮之戰 C.三家分晉 D.長平之戰【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圖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家,而原來的晉國國君逐漸失去了象征性地位,被降為普通人,晉國歷史就此終結,由此可見材料反映的是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C項正確;桐葉封晉指的是西周時期晉國受封的由來,排除A項;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文公打敗楚國而成為霸主的關鍵戰役,排除B項;長平之戰是指戰國時期秦國打敗趙國的重要戰役,排除D項。故選C項。9.(2022年山東東營)如圖為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該水利樞紐是A.都江堰 B.靈渠 C.通濟渠 D.永濟渠【答案】A【解析】如圖為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該水利樞紐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魚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于江中,將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內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寶瓶口是在內江下游人工鑿山開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網狀的渠道,灌溉農田。飛沙堰是分水堤壩與寶瓶口之間長120米的滾水壩,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減少泥沙淤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A項正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通濟渠、永濟渠是大運河的一部分,BC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項。10.(2022年湖南張家界)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體,充分發揮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該水利工程是A.靈渠 B.都江堰 C.大運河 D.三峽工程【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等知識,重點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響。【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項正確;ACD項與“天府之國”沒有關系,排除ACD項。故選B項。(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四川眉山)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僅六七萬人。戰國時期,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的兵助都達百萬,齊、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A.人們踴躍參軍作戰 B.作戰方式發生改變C.戰爭破壞越來越大 D.統一已成必然趨勢【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可知,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大,參戰兵力多。每個分裂時期的后期,割據政權數目減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長,都為后來的統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對戰爭,渴望統一,故D正確;ABC題干中未體現,故錯誤。綜上故選D。2.(2021·湖南常德)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不僅兼并小國,而且大國之間也出現兼并現象。這突出反映了A.變法使各國實力增強 B.統一趨勢增強C.各國君主爭霸野心強烈 D.分封制徹底崩潰【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大國兼并效果,大國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局部統一,即統一趨勢增強,B正確;題干沒有涉及變法、分封制的內容,排除AD;題干強調的是兼并,而不是爭霸,排除C。故選B。3.(2021年四川內江)如下圖反映了戰國中期以后,通過不斷兼并戰爭,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先后崛起情況,其中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中期以后,通過不斷兼并戰爭,諸侯國勢力此消彼長先后崛起情況,其中逐漸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是秦國,即圖中的①,A項正確;②是趙國,③是魏國,④是齊國,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4.(2021·山東煙臺)邊蜀原認為: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是必然的,因為秦國打下了統一天下的基礎。秦國代表了當時的先進生產力,農業生發達……的織好量強大的最合理的軍團,據此可知,“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得益于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獨尊儒術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使秦國強大起來,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故選B;管仲改革是在齊國,排除A;獨尊儒術是在西漢,排除C;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D。5.(2021年江蘇淮安)小明在自主學習時,關于某一歷史事件收集到如下材料: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與材料所涉事件相關的歷史人物是A.秦孝公與商鞅 B.唐太宗與魏征 C.宋高宗.與岳飛 D.明成祖與鄭和【答案】A【解析】根據“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可得出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A若同瞭解;排除BCD項。故選A項。6.(2021年山東濱州中考真題)順應時勢,從富國強兵的需要出發,禮賢下士,推行縣制,獎勵耕戰,“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的典范是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大化改新【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關鍵信息“推行縣制,獎勵耕戰”可知本題考點為商鞅變法。B項符合題意;ACD均與題干關鍵信息不符,故排除ACD。故答案為B。7.(2021年遼寧錦州)毛澤東在《商鞅徙木立信論》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商鞅之法”源于戰國時期的A.魏國 B.衛國 C.秦朝 D.秦國【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國國君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所以商鞅變法源于戰國時期的秦國,D項正確;魏國有李悝變法,排除A項;商鞅生于衛國,所以又稱衛鞅,但變法與衛國無關,排除B項;秦朝是大一統王朝,是秦滅六國后建立的,商鞅變法為秦朝建立奠定了基礎,排除C項。故選D項。8.(2021年云南中考真題)《戰國策·秦策一》記載:(商鞅交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請侯畏懼。”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的A.背景 B.內容 C.過程 D.影響【答案】D【詳解】根據“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請侯畏懼”可知體現了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變化,這是商鞅變法的影響,故選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的影響,不是背景、內容和過程,排除ABC。9.(2021年福建中考真題)圖1至圖2所示內容體現了都江堰A.造福千秋 B.控流發電 C.溝通水系 D.方便航運【答案】A【詳解】根據圖1“都江堰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根據圖2“今都江堰灌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不斷維護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積不斷擴大。據此可知,圖1至圖2所示內容體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澤被后世,至今仍運行不輟,故A項符合題意;都江堰是分流,而不是截流,所以是不能夠發電的,排除B項;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沒有溝通水系,排除C項;都江堰水利工程方便航運,但與題干主旨(體現都江堰造福千秋)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1年內蒙古通遼中考真題)四川某地二王廟的大殿有-副對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對聯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A.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B.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C.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D.鞏固了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答案】A【詳解】根據“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副對聯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A正確;起到溝通南北作用的是隋朝大運河。B錯誤;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C錯誤;李冰父子是秦國時期蜀郡的郡守,不能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時間不匹配。D錯誤。綜上故選A。(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重慶B)有人曾經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這一評價旨在說明A. 商鞅變法成效巨大B. 孝公確立皇帝制度C. 春秋時期諸侯稱霸D. 戰國時期大國爭雄【答案】A【解析】“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意思是:商鞅擔任秦孝公的國相,為秦國開啟了帝王之業,說明商鞅變法成效巨大,故A符合題意;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商鞅變法發生在戰國時期,材料沒有涉及大國爭雄,排除BCD。故選A。2.(2020年山東聊城)“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商鞅說這句話的主要目的是A.頌揚湯武功德B.批評商朝暴政C.強調以禮治國D.宣揚變法圖強【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說商湯、周武王稱王于天下,并不是因為他們遵循古代的法度才興旺。殷朝和夏朝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更改舊的禮制才滅亡。可見,材料主張變法圖強的思想。D項正確。材料不是頌揚湯武功德,排除A;材料也不是批評商朝暴政,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法家的變革思想,不是強調以禮治國,排除C。故選D。3.(2020年湖南湘西)在四川有一座2000多年歷史的大型水利工程,經受住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驗,它就是A.靈渠B.都江堰C.永濟渠D.通濟渠【答案】B【解析】考查點:都江堰。解體思路:根據材料中“在四川有-座2000多年歷史的大型水利工程”可以得出該水利工程為都江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符合題意;靈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A不符合題意;永濟渠和通濟渠是隋朝大運河的航段,CD不符合題意;故選B。4.(2020年山東臨沂)如圖所示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圖中“分水堤”東面的江水主要用于分洪水運排沙D.灌溉【答案】D【解析】根據提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分水堤”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用于分洪,內江用于灌溉,因此D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5.(2020年山東日照)毛澤東評價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的偉大政治家……商鞅之法……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其“大政策”主要內容包括①推行分封制 ②獎勵軍功 ③實施推恩令 ④統一度量衡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相關知識,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發展起來,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解答】毛澤東評價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的偉大政治家……商鞅之法……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其“大政策”主要內容包括②獎勵軍功、④統一度量衡。戰國時期,秦孝公為了增強秦國的實力,在爭雄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編制戶籍,實行連坐法。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經濟交流和發展,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發展起來,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C符合題意。6.(2020年江蘇宿遷)“度除貴族特權、鼓勵耕織、獎勵軍...這是中國古代哪次改革的內容A.魏國李悝變法B.楚國吳起變法C.秦國商鞅變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C【解析】考查點:商鞅變法。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商鞅變法在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C符合題意;ABD項變化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故選擇C。7.(2020年湖南常德)許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特點A.奴隸制開始瓦解B.封建制度確立C.生產力飛速發展D.諸侯兼并爭霸【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退避三舍、臥薪嘗膽都和春秋爭霸有關,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都和戰國的兼并戰爭有關,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爭霸,故選D。8.(2020年山東東營)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戰國時期A.周王室衰微B.分封制崩潰C.兼并戰爭不斷D.注重興修水利【答案】C【解析】據題干“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描述的是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兼并戰爭不斷的局面,故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周王室的信息,材料沒有涉及分封制和興修水利的信息,排除ABD。故選C。9.(2020年江蘇常州)史料是解釋歷史的依托,是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橋梁。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解釋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的鐵質農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勞動負擔,節約了一定的勞動時間,使得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并繁榮,B項符合題意;河姆渡遺址的骨哨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排除A;宋代圩田是兩宋時盛行于江淮、錢塘江流域的一種水利田,排除C;清代的開荒執照體現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墾荒政策,排除D。故選B。10.(2020年內蒙古赤峰節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戰國策·秦策三》(2)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君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寫出一點即可,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案】(2)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答出一點即可)【解析】(2)根據“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可知商鞅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任答其中一點即可。11.(2020年重慶A節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代蜀地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當時,蜀地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僅從物力和財力上,而且從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過實行商鞅變法,迅速成為“兵革大強”的封建國家。秦并巴蜀后……在政治上實行一系列封建改革,在經濟上修筑棧道,移民巴蜀,增加人口,墾荒種田,興修水利。于是,都江堰應運而生。——摘編自吳金鐘《都江堰興建史學術討論會綜述》材料二 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的又一個大糧倉,為秦始皇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圖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摘編自李彬彬《李冰對中國統一事業的貢獻》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要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什么能“應運而生”。根據材料二歸納,都江堰建成后發揮了哪些作用?【答案】(1)原因:秦國具有強大的實力;秦國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蜀地政治經濟發展的措施。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為秦國統天下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解析】(1)第一問:根據“古代蜀地非澇即旱,……興修水利。”概括可知,蜀地常年遭受水旱災害,修建水利工程是必要的,秦國國富兵強具有客觀實力,同時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蜀地政治經濟發展的措施,具有發展蜀地的主觀意愿。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應運而生。第二問:根據“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為秦始皇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圖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可知,通過修建都江堰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為秦國統天下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