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課 百家爭鳴【2022年課標】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1 老子:(地位;道家學派創始人)1、思想觀點:順應自然; 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主張“無為而治”。2、典籍:《老子》又稱《道德經》知識點02 孔子和儒家學說:(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1.成就:①政治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以德治國。②教育思想成就: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2.典籍: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3.影響:孔子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知識點03 百家爭鳴1.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2.戰國時期的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2)、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張實行禮治。3)、道家:代表人是莊子,主張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4)、法家:代表人是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3.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老子(辯證地看待問題);孔子(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墨子(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莊子(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韓非(積極改革,勇于創新)。【知識延伸】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體現: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道家的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名師點撥】百家爭鳴發生的時期在戰國時期而非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和“禮”的學說,創立了儒家思想;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了“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政治主張,發展了儒家思想。【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2022年山東濰坊)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對立統一的觀點。我國古代思想家與其相近的主張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貴君輕 C.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D.兼愛非攻【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符合對立統一的觀點,C項正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民貴君輕"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排除B項;兼愛非攻是墨家的主張,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2022年江蘇鎮江)史學家錢穆認為,中國的文化精神,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道德精神,它兼顧家庭、社會、國家與天下。以下最能體現這一中國文化精神的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主張 C.道教風骨 D.佛教修為【答案】A【解析】根據“它兼顧家庭、社會、國家與天下”可得出儒家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A項正確;法家主張法治,排除B項;道家主張無為,排除C項;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排除D項。故選A項。3.(2022年內蒙古通遼)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氣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以上史實說明A.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礎B.各家學派的思想全都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C.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D.有些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后世統治者所采用【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可知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起源莫定思想基礎,A項正確;各家學派的思想并沒有全都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排除B項;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說法過于絕對,如秦朝焚書坑儒,尊崇的是法家學說,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淺顯,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年貴州黔西南)下圖為收藏于博物館的“孔子問道于老子”畫像石拓片。該畫像反映了A.炎黃部落結成聯盟 B.西周開始分封諸侯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答案】C【解析】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問道于老子”反映了儒家道家始祖交流,C項正確;材料與炎黃部落結盟無關,排除A項;孔子和老子均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與西周分封諸侯無關,排除B項;孔子和老子均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與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5.(2022年廣東)《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豐富。其中,不僅提到252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也有選擇農作物良種的概念。這表明,《詩經》A.文筆清新節奏明快 B.內容通俗易懂C.蘊含樸素科學意識 D.韻律典雅優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不僅提到252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也有選擇農作物良種的概念”可得出《詩經》蘊含樸素科學意識,C項正確;文筆清新節奏明快、內容通俗易懂、韻律典雅優美與材料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6.(2022年山東聊城)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集中體現。下列語句最能體現民本思想的是A.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B.法與時變,禮與俗化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答案】A【解析】“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指只有以百姓為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就安寧了,體現了以民為本思想,A項正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體現了法治與禮,排除B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體現的是憂患意識,排除C項;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體現的是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A項。7.(2022年江蘇宿遷)如圖中的言論來自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C【解析】根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張,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民貴君輕,C項正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項;孔子主張以德治國,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C項。8.(2022年山東臨沂)下圖所示一書中說:“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以儉得之,以奢失之。”“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慈母有敗子。”“華而不實,虛而無用。”“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些觀點屬于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和“韓非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張以法治國,D項正確;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項;儒家主張“仁政”治國,排除B項;墨家的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C項。故選D項。9. (2022年四川瀘州)中國文明社會經過長期的沉積和發酵,到戰國時期出現了文化大噴發,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其中“文化大噴發”“思想大爆炸”是指A. 諸侯爭霸 B. 私學興起 C. 商鞅變法 D. 百家爭鳴【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新興士階層崛起,出現了眾多學派,他們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D項正確;諸侯爭霸、商鞅變法是政治領域活動,排除AC項;“私學興起”是“思想大爆炸”的背景,不是其表現,排除B項。故選D項。10.(2022年湖北恩施)2021年底,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早在春秋時期,有位大思想家就主張“有教無類”,追求教育公平,他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答案】B【解析】春秋晚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B項正確;老子是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等,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與題干“春秋時期”不符,排除CD項。故選B項。11. (2022年湖南懷化節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在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它以非凡的包容和會通精神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請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歷史人物分別是哪些學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時期出現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被后世稱為什么?【答案】(1)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百家爭鳴。【解析】【小問1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據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稱為百家爭鳴。(二)、2021年中考真題1.(2021年浙江紹興中考真題)《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這說明老子A.崇尚“自然”,主張“無為” B.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C.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 D.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題干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說明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故D符合題意;崇尚“自然”,主張“無為”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A;主張愛一切人,視人如己與老子的思想不符,排除B;韓非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排除C。故選D。2.(2021年呼倫貝爾、興安盟中考真題)春秋時期,一位大思想家鼓勵他的弟子以較高的道德規范要求自我,強調對人要和善、仁慈,這位思想家是A.墨子 B.韓非 C.莊子 D.孔子【答案】D【詳解】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張為政以德,對人要和善、仁慈是孔子的思想,D項正確;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排除A項;韓非是法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依法治國,排除B項;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排除C項。故選D項。3.(2021年安徽中考真題)老子認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二者都主張A.無為而治 B.重農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為本【答案】D【詳解】根據“以百姓心為心”、“節用而愛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主張重視民眾,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故選D;儒家沒有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重農抑商是法家提出的,排除B;儒道一家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4.(2021年湖北隨州中考真題)“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和“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分別體現了哪兩個學術流派的思想A.法家道家 B.道家儒家 C.儒家墨家 D.墨家法家【答案】B【詳解】道家主張無為思想。“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體現出道家思想;“施仁政”體現出儒家思想。故B符合題意;法家主張依法治國,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思想。排除A、C和D。故選B。5.(2021年湖南衡陽中考真題)“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張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答案】B【詳解】考察點:孔子。解題思路:“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同時孔子還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B正確;老子主張的是世間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與題不符,A錯誤;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與題不符,C錯誤;韓非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與題不符,D錯誤。綜上故選B。6.(2021年四川達州中考真題)當前,達州市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市民素質也在大幅度提高,比如為避免舌尖上的浪費,大家積極踐行國家倡導的“光盤行動”。這行動體現了戰國時期某一思想家的主張。該思想家還提出A.倡導節儉 B.以法治國 C.“兼愛”“非攻” D.民貴君輕【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兼并,殘害生命,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因此據材料“避免舌尖上的浪費,倡導光盤行動”指的是墨子的提倡節儉,此外他還提出“兼愛”“非攻”,所以C項符合題意;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是法家韓非子的主張,排除;D項是儒家孟子的主張,排除。故選C。7.(2021年四川宜賓中考真題)“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理念。下列主張與其相近的是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答案】C【詳解】“以人民為中心”體現的是民本思想,因此民貴君輕的說法與其最為接近,C項正確;A項與學習方法有關,排除;B項強調的是法治,排除;D項屬于道家思想,排除。故選C。8.(2021年黑龍江牡丹江、雞西中考真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經據典,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其中引用的經典“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家學派思想A.墨家的兼愛 B.儒家的仁政C.法家的法治 D.道家的辯證【答案】C【詳解】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摘自《韓非子 有度》意思是執行法度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度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這句話旨在說明遵循法度的重要性,所以與法家法治思想相符合,故C符合題意;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與題干中“奉法”不一樣,故A不符合題意;仁政指的是實行仁慈的政治措施,與題干所說的執法不同,故B不符合題意;辯證指的是 看待兩種對立事物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的關系而不是題干中所提到的執法,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9.(2021年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下圖中,擁有豐富的人文積淀、孕育了儒家思想文化,“圣人”孔子的故鄉在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故鄉位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因此①正確,A符合題意;②位于秦國,B排除;③位于燕國,C排除;④位于楚國,D排除。故選A。10.(2021年湖北襄陽中考真題)下圖文本框的內容反映的主題是A.百家爭鳴 B.諸侯爭霸. C.商鞅變法 D.遠古傳說【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不同學派有不同主張,反映了百家爭鳴的歷史史實,故選擇A;材料中無法體現諸侯爭霸,故排除B;材料中沒有提及商鞅變法的部分,故排除C;材料中的事件為史實,而不是傳說,故排除D。11.(2021年山東聊城中考真題)戰國時期,不同學派各陳其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總,若此則天下治。材料二 貫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材料三 民為貴,社極次之,君為輕材料四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摘編自《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等(1)上述材料中的主張分別屬于哪一學派 (2)根據上述材料,指出這些學派之間辯論的焦點。這說明了什么 【答案】(1)學派:材料一:墨家;材料二:法家;材料三:儒家;材料四:道家(2)焦點:治國方略。說明: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思想文化繁榮;知識分子關注社會。【詳解】(1)學派:根據材料一中的“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根據材料二中的“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提倡以法治國,輕罪重刑的主張,根據材料三中的“民為貴,社極次之,君為輕”,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根據材料四中的“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2)焦點:根據材料中“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民為貴,社極次之”等思想主張可知,其焦點為治國方略;說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劇變,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漸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并相互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三)、2020年中考真題1.(2020年四川眉山)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仁者愛人”。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可見,孟子“仁政”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A.全面否定B.照抄照搬C.全面超越D.繼承發展【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仁者愛人”,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可見,孟子“仁政”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發展,把孔子的仁愛思想發展為具體的施政綱領,要求統治者改善民生,愛護百姓,D正確,ABC排除。故選D。2.(2020年湖南岳陽)“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與此相關的的思想流派及思想家分別是A.道家、老子B.墨家、墨子C.儒家、孔子D.儒家、孟子【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國的思想。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選項C符合題意;道家思想的創始人是老子,其思想主張是無為而治,排除A;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其思想主張是兼愛非攻,排除B;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與題意思想不符,排除D。故選C。3.(2020年湖南邵陽)網上有這樣一則“段子”: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又不聽圣人“溫故而知新”的教誨,他怎么會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老子孔子墨子D.荀子【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孔子是儒家創立人,他主張“溫故而知新”,他對中國影響深遠,被稱為“圣人”,故B符合題意;A主張無為而治,故不符合題意;C主張兼愛,故不符合題意;D主張禮治,故不符合題意。故選B。4.(2020年江西)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他代表的學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A【解析】據題干“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界萬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A正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核心思想是“仁”,B排除;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以使臣民懾服。C排除;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民互愛互利。D排除;故選A。5.(2020年湖北鄂州)讀下表表中對人物“主張”的表述錯誤的是(1)(2)(3)(4)【答案】D【解析】考查點:百家爭鳴解題思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孔子主張以德治國,(4)說法錯誤,本題是逆向思維選擇題,故D符合題意;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認為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故排除A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排除B項;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故排除C項。故選D。6.(2020年四川達州)習總書記提出的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加強反腐斗爭,反映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哪些治國理念①仁政②無為而治③兼愛非攻④法治①②③④①③D.①④【答案】D【解析】“打好脫貧攻堅戰”符合孟子主張的“ 仁政”思想。“加強反腐斗爭”符合法家依法治國的思想,①④符合題意,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與題干意思不符合;兼愛非攻屬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題意。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和C。故選D。7.(2020年山東濟南萊蕪區)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催生了社會思想的變化,刺激了各派學說的興起,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這反映了下列哪一局面A.統一戰爭B.諸侯爭霸C.七雄并立D.百家爭鳴【答案】D【解答】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不同見解,涌現出一批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D符合題意。8.(2020年福建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末年,貴族階層分化,有些低級貴族不得不以傳授知識為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日益強烈,士人創辦的私學由此興起。在魯國,孔子廣收徒眾,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學”走向興盛,為戰國社會的變革奠定了人才基礎。——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等(1)根據材料一,簡述春秋末年私學興起的原因。【答案】(1)士人發揮的作用,工商業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孔子辦學的影響。【解析】(1)根據材料一“春秋末年,貴族階層分化,有些低級貴族不得不以傳授知識為生”可知,春秋末年私學興起的原因是士人發揮的作用;據材料“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日益強烈”可歸納出,私學興起是由于工商業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據材料“在魯國,孔子廣收徒眾,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學’走向興盛”可知,春秋末年私學興起的原因是孔子辦學的影響。9.(2020年湖南益陽節選)中西人文精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時至今日,在各自的文明發展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人文”主義思潮主要指的是儒家思想的兩位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其一是孔子的“仁”的思想,其二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不管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民本”,都體現了關注人,重視人的作用。在這個時期強調個人道德的重要性,而不是再次強調神的重要性,認為人有了道德才配天命,而“德”卻是用來“保民”和“愛民”。其他如道家、墨家等,都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摘自《百家爭鳴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比較》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是如何體現人文關懷的?【答案】(1)孔子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民本”思想;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解析】(1)根據所學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孔子的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體現了對人的關注;墨家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下,主張“兼愛非攻”,在選拔人才方面提出“尚賢”,這些思想體現了人文關懷。10.(2020年江蘇泰州節選)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讀圖回答,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統一后頒行全國的文字是什么?我國漢字的演變有何特點?材料二 易中天說:“這是一些仍在閃光的思想,這是一些難以忘卻的情懷,這也是一場歷時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儒墨爭雄,儒道爭鋒,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2)這場“跨世紀大辯論”是指什么?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答案】(1)甲骨文;小篆;由繁到簡(簡化)。(2)百家爭鳴;孔子。【解析】(1)讀圖“我國最早的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出現于商朝的甲骨文,這是一種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文字。發現的甲骨文中能識別的單字達到1500多個,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秦統一后頒行全國的文字是小篆,我國漢字的演變的特點是由繁到簡(簡化)。(2)據材料二“易中天說:‘這是一些仍在閃光的思想,這是一些難以忘卻的情懷,這也是一場歷時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儒墨爭雄,儒道爭鋒,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可知,這場“跨世紀大辯論”是指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相互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孔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