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上2.2《晝夜交替現象》教案課題 放大鏡 單元 二單元 學科 科學 年級 六年級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單元的第2課。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與“太陽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地球自轉”三個因素有關?!疤柟庹丈洹焙汀暗厍蚴遣煌该鞯那蝮w”這兩個因素會被學生作為一種常識快速地接受并理解。而學生對于“地球自轉”這個關鍵因素常常表現出不理解或不確定。正是基于學生前概念的多樣性與現象本身的復雜性,本課希望讓學生能自主展示各種解釋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認知,然后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模擬實驗,通過討論交流、思維碰撞發現問題、修正解釋,最終推動學生的認知向前發展。 本課從認識晝夜交替現象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隨即用一個問題“晝夜交替現象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現象,它是如何產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題上來。然后學生在活動手冊上把自己的假設用圖畫形式表達出來;交流假設;模擬實驗驗證假設;交流實驗結果;集體研討各種假設的不同與相同;思考如何進一步探究。最后總結得出我們需要確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才能確定哪一種假設與事實相符。學情分析 晝夜交替現象是地球最常見的天文現象,每天都在循環往復,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但是學生熟悉的是現象的特征,對現象的成因卻比較模糊,有過探究經歷的學生就更少了。在前概念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地球自轉”這個關鍵因素常常表現出不理解或不確定。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會提及地球自轉因素,但并不等于他們能合理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如果同時考慮地球的公轉,他們有的甚至會改變原有的解釋或給出更多的假設。調查中還發現,有的學生會把月球與地球的關系作為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學習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常見的天文現象。2.知道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可以有多種方案,但與事實相符的是晝夜交替與地球自轉有關。科學探究目標1.能根據已有知識,對晝夜交替現象成因提出有依據的假設。2.能基于假設,制訂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過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成因的假設??茖W態度目標能用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新??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身邊許多常見的自然現象是有科學解釋的。重點 重點:利用模擬實驗驗證對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假設。難點 難點:對晝夜交替現象成因假設的驗證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解釋。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手電筒、地球模型、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班級記錄表。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聚焦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一半被照亮的地球的圖片。)這是我們的地球家園,現在我們正處于白天還是黑夜?另一半呢?(預設:正在上課的我們正處于白天,根據手中的地球儀,可知相對的另一半正處于黑夜。)2.追問:這種現象會發生變化嗎?(預設:會。當太陽光照到另一邊的時候,我們會從白天變成黑夜。另一半則會變成白天。)3.揭題:太陽東升,白晝開始;太陽西落,黑夜降臨。第二天太陽又從東方升起來,白晝又來臨了……晝和夜就這樣不停地交替出現,這種現象稱為“晝夜交替”。(板書:晝夜交替現象) 思考并了解白晝和黑夜的特征。 設計意圖:晝夜交替現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因此選擇開門見山的方式導入。然而學生對于常見的生活現象不一定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由此就引出了接下來的探索活動。科學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假設提問: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與什么因素有關?(預設:太陽光的照射;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地球自轉。)2.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設,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完成活動幫助卡。3.交流:科學家們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會對假設進行論證,最終發現規律。今天我們也是小小科學家,大家四人一組,交流自己關于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假設。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關于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設?學生1:我認為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能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學生2:我認為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能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學生3:我認為地球自轉能產生晝夜交替現象。學生4:我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能產生晝夜交替現象。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4.提問:通過組內交流,大家有什么發現?(預設: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假設可以有很多種。)5.過渡:猜想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一環,同學們剛才對自己的猜想進行了充分地討論,發現了多個假設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怎樣才能驗證哪種假設是正確的呢?(預設:做實驗。)是的,我們可以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探索二:模擬實驗,檢驗假設展示:出示實驗器材,展示實驗幫助卡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小組進行模擬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3.研討匯報:指導學生小組交流研討,根據集體匯報幫助卡進行匯報,其他小組補充。集體匯報幫助卡主持人:通過模擬實驗,能夠證明我們的假設嗎?我們是根據什么來判斷地球模型上出現的晝夜交替現象的?小組1:能證明“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的假設,依據是手電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觀察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斷變化,出現了晝夜交替現象。小組2:不能證明“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的假設,依據是觀察到地球模型只有固定的一半被手電筒照亮,沒有出現晝夜交替現象。小組3:不能證明“地球自轉”的假設,依據是地球本身不發光不透明,沒有光源,無法出現晝夜。小組4:能證明“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的假設,依據是手電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斷變化,出現了晝夜交替現象。主持人:能解釋晝夜現象的假設有哪些?它們有什么不同?小組5:假設①和假設④。它們的不同之處是地球與太陽運動關系的不同。主持人:謝謝大家的發言,匯報活動結束。 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小組進行模擬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學生小組交流研討,根據集體匯報幫助卡 設計意圖:交流觀點的環節能讓學生在與他人觀點碰撞中,產生新認知。有了新的認知,才能讓學生產生親自做模擬實驗去驗證哪種假設才是真正的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因素以及哪種假設才是與事實相符的動力。設計意圖:每位學生不僅要獨立完成驗證自己的假設的模擬實驗,還要認真觀察他人的實驗,聆聽他人的觀點,讓學生對每一個觀點都有充分的認識,最后在研討環節分析出它們的本質不同是因為地球的運動狀態不同。拓展 1.過渡:如果根據模擬實驗我們還是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我們又該如何進一步來確認哪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呢?(預設:上網查閱資料、翻閱相關書籍等。)2.拓展:同學們提供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地球運動的新證據,再對這些解釋進行排除和修正,直到形成最終的解釋。課堂小結 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可以有多種方案,但與事實相符的是晝夜交替與地球自轉有關。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關鍵在于確定地球和太陽的運動關系。板書教學反思 本課分為“提出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假設”和“模擬實驗檢驗假設”兩部分,整體按照“假設—驗證—解釋”的設計進行。在提出假設環節,要注意在問題拋出之后,不立即請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保證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之后再進行組內交流,在觀點碰撞中產生更多思考。在模擬實驗時,可能會出現學生在分工合作方面耗時過久的問題,可以在實驗前將分工合作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使他們明白科學分工可以提高實驗效率和準確性。有些小組記錄時僅僅簡單地打“√”或“×”,沒有體現出合作討論的過程,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組員,既能在小組內糾正淺顯錯誤,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結束時,學生能明白科學知識的獲得需要通過實驗探究驗證,每一個真理的誕生都不簡單,從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共11張PPT)2.2 晝夜交替現象教科版 六年級上冊這是我們的地球家園,現在我們正處于白天還是黑夜呢?另一半呢?聚 焦晝夜交替現象探索一: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假設畫圖說明你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地球自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探 索探索二:模擬實驗,檢驗假設明確實驗目標驗證假設是否能產生晝夜交替明確判斷標準同一個地方,被手電筒照亮和不被照亮交替出現實驗方法一手拿手電筒照地球模型,并模擬太陽運動特點;一手轉地球模型,并模擬地球運動特點。記錄結果【點擊圖片觀看實驗視頻】實驗記錄:假設① 假設② 假設③ 假設④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地球自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地球自轉√√√√1.通過模擬實驗,能夠夠證明我們的假設嗎?我們是根據什么來判斷地球模型上出現的晝夜交替現象的?能。手電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斷變化,對應晝夜交替現象。研 討2.能解釋晝夜現象的假設有哪些?它們有什么不同?假設①、假設②、假設③和假設④。太陽和地球運動關系的不同。3.我們該如何進一步來確認哪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呢?【單擊圖片可放大】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 晝夜交替現象 教學設計.doc 2.2 晝夜交替現象.pptx 晝夜交替.mp4 晝夜交替現象(一).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