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學案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兩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學案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兩課時)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1)背景①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②軍事:兼并戰爭不斷。③政治: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2)表現: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2.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變法與改革3.北宋時期的變法與改革(1)背景:①中央集權:北宋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導致分裂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②內憂外患: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4.明朝時期的改革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變法(1)背景 ①統治危機: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優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救亡圖存: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③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④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措施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結果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結果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影響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在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清末新政(1)開始時間:1901年初(2)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3)措施: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4)影響:①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3.民國時期的改革(1)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2)影響::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改革(1949—1956年)目的: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2)內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3)結果: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改革(1956-1966年)(1)開端: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召開。(2)結果①曲折: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②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改革(1978年以來)(1)重大決策(2)改革開放的內容與認識 【圖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圖解】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面看商鞅變法與封建制度確立的關系【圖解】穿著漢服的孝文帝【圖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圖解】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圖解】一條鞭法示意圖【圖解】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圖解】1949-1952年恢復經濟鞏固政權的措施【圖解】土地改革【圖解】三大改造【圖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圖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圖解】深圳速度【圖解】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課時)
【重難突破】
重點1 全面認識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具有必然性,但也充滿艱巨性、曲折性。
1.改革的分類
(1)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局部調整,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如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等。
(2)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
(3)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社會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王安石變法)、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戊戌變法)和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改革開放)。
2.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發生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內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具體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舊的生產關系、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
(3)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
3.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
(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2)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5)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6)是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4歷史上的改革對當今的啟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要與時俱進,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要具備堅決斗爭的精神。
(3)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
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合本國國情。
典例1[天津河西2022三模]北宋王安石變法雖與秦國商鞅變法有諸多相同點,但兩者也存在巨大差異,其中最本質的差異在于是否
A.推動社會轉型 B.增加政府收入
C.得到統治者支持 D.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社會轉型,而王安石變法失敗,沒有你手動社會轉型,A項正確;BCD項都不是主要區別,排除B、C、D項。
重點2 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較
典例2[福建廈門2022四模]孝文帝于497年頒布《代人定姓族詔》,將功勛突出,地位顯赫的八個鮮卑貴族家族定為一流高門,與漢族高門“四姓”同等對待,并在銓選入仕時優待八姓子弟。此舉
A.確立了皇室的獨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間的沖突
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遲滯了漢化改革的進程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將功勛突出,地位顯赫的八個鮮卑貴族家族定為一流高門,與漢族高門‘四姓’同等對待,并在銓選入仕時優待八姓子弟”,并結合所學可知,孝文帝頒布的《代人定姓族詔》,既維護了鮮卑貴族的利益,又籠絡了漢族高門望族,此舉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室獨尊地位的確立,排除A項;“消弭了民族之間的沖突”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孝文帝此舉推進了漢化改革的進程,排除D項。
重點3 維新變法與清末新政的比較
典例3[天津部分區2022二模]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識之士求新求變。特別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極大的觸動下,世紀之交的中國先后經歷了戊戌變法與新政。有關上述變法改革共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啟蒙作用
C.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進行的 D.有利于鞏固清政府的統治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雖然都失敗了,但二者都學習西方,一定程度上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A項正確;B、C項是戊戌變法,排除B、C項;二者都失敗,并沒有鞏固清王朝,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安徽蚌埠2022四模]商鞅把歷史分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設而民生”的時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賢而悅仁”的時代,這是說推選賢者來主事;下世是“貴貴而尊官”的時代,國家建立,君主、職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據此可知,商鞅認為
A.生產力發展推動了文明產生 B.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C.應當盡快建立血緣等級制度 D.改革是歷史進步的核心動力
2.[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卷(一)]北魏時,朝廷專門在洛陽設歸正里接收南朝人,設歸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設慕化里接收"東夷"來人,設慕義里接收"西夷"來人。這反映出當時
A.政府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權深受漢文化影響
C.北魏正統地位得以確認 D.北方經濟水平仍超過南方
3.[廣東江門開平2022考前熱身]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齊,子產用之鄭,商君用之秦,仲長統言之漢,而非今日之立異也。……今一旦變之,使行什伍相維,鄰里相屬,察奸而顯諸仁,宿兵而藏諸用”。這一論斷旨在
A.減少變法改革的阻力 B.宣揚法家思想 C.抨擊反對派的保守性 D.強調以民為本
4.[山東濰坊2022模擬(二)]1903年清政府頒行的“癸卯學制”基本上照搬了當時的日本學制,只是將學科名稱作了改換,如將“理科”改稱“格致科”,“古文書學”改稱“金石文字學”,“經濟學”改稱“理財學”等等。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鑒日本學制,復興傳統教育
B.堅守傳統教育,抗拒制度變革
C.回應改革訴求,兼顧文化尊嚴
D.順應世界潮流,追求全盤西化
5.[黑龍江哈爾濱2022一模]李鴻章在戊戍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啟超,要他“精研西學,歷練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實境遇,遽灰初心”。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洋務派和維新派有相通之處 B.君主立憲是中國發展的方向
C.李鴻章支持維新派制度變革 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6.[遼寧鞍山2022六模]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他指出,要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開展土地改革、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少數民族等舉措,“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這一講話旨在
A.團結黨外力量,建設社會主義 B.調整方針政策,加強城鄉治理
C.肅清官僚資本,推動經濟復蘇 D.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新生政權
7.[河北2022模擬(四)]毛澤東曾說“從1953起,我們就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立起來,為了完成重工業,必須發展農業并完成農業社會化。”這反映出
A.新中國工業化照搬蘇聯的工業化道路
B.黨和國家對農業和工業的理性認識
C.發展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迫切任務
D.“一五”計劃的制定適合中國國情
8.[陜西寶雞2022模擬(七)]下圖是一張宣傳“團體人身保險”的廣告畫,廣告語為“提高勞動人民福利,加強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這一時期
A.存在多種資源調配方式 B.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改變
C.已經確立計劃經濟體制 D.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9.[湖北2022沖刺(二)]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我們除了向蘇聯學習,還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表明當時中國
A.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 B.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C.面臨復雜的國內環境 D.意圖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
10.[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模擬]1956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由于自由市場的開放,“手工業個體戶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場的商品供應;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城市的就業人數。這是對國家有利而無害的事情”。這反映了當時( )
A.發展自由市場的正確性 B.計劃經濟弊端不斷凸顯
C.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調整 D.對蘇聯模式的正確反思
11.[西南名校聯盟“3 3 3”2022質量診斷性聯考(三)]1978年,中國政府派出以副總理谷牧為團長的考察團赴西歐、日本、新加坡等國考察,回國后的考察報告說明了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國經濟發展和管理經濟的經驗。這一做法
A.導致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推動改革開放基本政策的確立
C.有利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標志我國推行不結盟外交政策
12.[河北部分學校2022沖刺壓軸(一)]在1978年國務院務虛會上,許多經濟學家批評了要求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左”傾觀點,提出應更多地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例如,孫冶方重提“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薛暮橋提出應當為長途販運平反,要利用市場活躍流通等。這些觀點意在
A.重新估計市場的主導作用 B.擴大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
C.推動改革向更深領域前進 D.引入市場調節計劃經濟體制
13.[江西贛州2022適應考]如圖是著名漫畫家廖冰兄1979年創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說明
A.人們對農村改革滯后于城市的不滿
B.城市改革全面展開之后面臨的困境
C.黨的政治路線應該進一步撥亂反正
D.改革開放需要更大的勇氣解放思想
14.[重慶2022十質檢]號稱“中國第一商順”的年廣久干1979年12月注冊了“傻子瓜子”商標。《鄧小平文選》中這樣解釋“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蕪湖市的一家個體戶,他雇工經營,制作和銷售瓜子,稱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經營表明當時
A.商標品牌意識已經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C.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D.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承認
15.[山東濟南2022二模]下表為中國共產黨兩次會議公報的內容節編,這反映出兩次會議都( )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
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決不允許損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應該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A.主張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B.強調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決定作用
C.發出了根本性體制變革的時代強音 D.有利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6.[江蘇睢寧2022三模]如圖是中國進出口總額發展變化圖。這主要得益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D.國家工作重心和經濟政策的影響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商鞅把歷史分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認為這三個階段是不斷進化的,其中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力發展,排除A項;材料強調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必然,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項。
2.【答案】B
【詳解】政府在首都分區安置、接收各族人民,體現了德政與民本,反映出當時北魏政權深受漢文化影響,B項正確;政府實行民族分化政策與專門劃定區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北魏正統地位得到了被統治者的確認,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經濟水平的比較,排除D項。3.【答案】A
【詳解】根據“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齊,子產用之鄭,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強調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經有實行過,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A項正確;其指導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項;CD項不是其主旨,排除CD項。
4.【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學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財等傳統概念命名新學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應社會改革訴求的同時,兼顧文化尊嚴,C項正確;復興傳統教育與“照搬了當時的日本學制”不符,排除A項;“癸卯學制”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堅守”,清末“新政”整體上是對形勢的順應,“預備立憲”等體現的是回應潮流并非抗拒制度變革,排除B項;追求全盤西化與“將學科名稱作了改換”,設立“金石文字學”等不符,排除D項。
5.【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身為地主階級的李鴻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梁啟超“精研西學,歷練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實境遇,遽灰初心”,是因為兩人在主張上是一致的,即學習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項正確;材料未表明君主立憲是中國發展的方向,排除B項;李鴻章是地主階級官僚,不會支持維新派制度變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排除D項。
6.【答案】D
【詳解】根據“要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開展土地改革、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少數民族等舉措,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可得出,毛澤東強調在對農業、手工業、工商業調整的過程中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矛盾,鞏固新生政權,D項正確;社會主義還沒有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要治理城鄉,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農業、手工業等,并不是針對 官僚資本,排除C項。
7.【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立起來,為了完成重工業,必須發展農業并完成農業社會化”,可以得出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理性探索,即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與農業的關系,B項正確;中國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正確處理了重工業、輕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并非完全對蘇聯工業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務是采取各種措施鞏固政權,排除C項;材料是對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計劃,排除D項。
8.【答案】A
【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知,當時出現了團體人民保險作為勞動人民的福利以保障勞動人民利益的現象,說明在正常的勞動分配之外出現了保險這種形式,是存在多種資源調配方式的表現,A項正確;根據“抗美援朝”可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性質尚未發生根本改變;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是在抗美援朝之后,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CD項。
9.【答案】B
【詳解】據題意可知,毛澤東不但主張學習蘇聯,還主張學習資本主義國家,說明中國并不是對蘇聯亦步亦趨,而是在獨立探索適合自己 的社會主義道路,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對發展道路的探索,并不是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系,排除AD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中國當時的國際環境,排除C項。
10.【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肯定開放自由市場的必要性,強調其促進個體手工業發展,有利于民生、市場、就業和國家發展等,反映出當時黨和國家認識到了發展自由市場的正確性,A項正確;1956年正是一五計劃建設的高潮時期,計劃經濟的弊端并不明顯,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開放自由市場的必要性,而非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中共對蘇聯模式的反思,排除D項。
11.【答案】B
【詳解】題干中“1978年的考察,回國后的考察報告說明了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國經濟發展和管理經濟的經驗”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政策提供了條件,推動改革開放基本政策的確立,B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84年,排除A項;C項是在1992年后,排除C項;材料與外交無關,排除D項。
12.【答案】D
【詳解】結合材料中的“應更多地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第一條”“要利用市場活躍流通”等信息可知,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家,主張使用市場經濟,為計劃經濟注入活力,D項正確;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場調節計劃經濟,并未重新估計市場的主導作用,排除A項;擴大企業自主權屬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內容,排除B項;1978年改革開放還未正式開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領域前進,排除C項。
13.【答案】D
【詳解】作品繪制于1979年,圖中禁錮人們思想的“壇罐”已打破,寓意黨的思想路線實現了撥亂反正,但圖中人物仍卷縮成壇罐狀,說明人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D項正確;農村改革先于且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B項;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排除C項。
14.【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夠成功經營主要得益于當時經濟體制的改革,允許個體經濟的出現,即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承認,D項正確;“已經普及”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A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在國有企業中,與傻子瓜子關系不大,排除B項;我國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C項。
15.【答案】D
【詳解】通過閱讀表格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強調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給予地方和工農業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意在進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D項正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張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告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只有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告中強調了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決定作用,排除B項;發出根本性體制變革時代強音的說法僅適用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C項。
16.【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1979年之后,我國進出口總額不斷上升,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實現了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D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也是因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導致,排除C項。
附:教師版
(第一課時)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1)背景①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②軍事:兼并戰爭不斷。③政治: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2)表現: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2.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變法與改革3.北宋時期的變法與改革(1)背景:①中央集權:北宋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導致分裂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②內憂外患: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4.明朝時期的改革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變法(1)背景 ①統治危機: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優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救亡圖存: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③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④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 學堂,宣傳維新思想。措施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結果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結果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影響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在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清末新政(1)開始時間:1901年初(2)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3)措施: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4)影響:①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3.民國時期的改革(1)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2)影響::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改革(1949—1956年)目的: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2)內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3)結果: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改革(1956-1966年)(1)開端: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召開。(2)結果①曲折: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②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改革(1978年以來)(1)重大決策(2)改革開放的內容與認識 【圖解】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圖解】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方面看商鞅變法與封建制度確立的關系【圖解】穿著漢服的孝文帝【圖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圖解】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圖解】一條鞭法示意圖【圖解】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圖解】1949-1952年恢復經濟鞏固政權的措施【圖解】土地改革【圖解】三大改造【圖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圖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召開的重要會議【圖解】深圳速度【圖解】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課時)
【重難突破】
重點1 全面認識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具有必然性,但也充滿艱巨性、曲折性。
1.改革的分類
(1)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局部調整,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如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等。
(2)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
(3)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社會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性質的改革(王安石變法)、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戊戌變法)和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改革開放)。
2.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發生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內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具體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舊的生產關系、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
(3)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
3.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
(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2)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5)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6)是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4歷史上的改革對當今的啟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要與時俱進,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要具備堅決斗爭的精神。
(3)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
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合本國國情。
典例1[天津河西2022三模]北宋王安石變法雖與秦國商鞅變法有諸多相同點,但兩者也存在巨大差異,其中最本質的差異在于是否
A.推動社會轉型 B.增加政府收入
C.得到統治者支持 D.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社會轉型,而王安石變法失敗,沒有你手動社會轉型,A項正確;BCD項都不是主要區別,排除B、C、D項。
重點2 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較
典例2[福建廈門2022四模]孝文帝于497年頒布《代人定姓族詔》,將功勛突出,地位顯赫的八個鮮卑貴族家族定為一流高門,與漢族高門“四姓”同等對待,并在銓選入仕時優待八姓子弟。此舉
A.確立了皇室的獨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間的沖突
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遲滯了漢化改革的進程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將功勛突出,地位顯赫的八個鮮卑貴族家族定為一流高門,與漢族高門‘四姓’同等對待,并在銓選入仕時優待八姓子弟”,并結合所學可知,孝文帝頒布的《代人定姓族詔》,既維護了鮮卑貴族的利益,又籠絡了漢族高門望族,此舉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皇室獨尊地位的確立,排除A項;“消弭了民族之間的沖突”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孝文帝此舉推進了漢化改革的進程,排除D項。
重點3 維新變法與清末新政的比較
典例3[天津部分區2022二模]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識之士求新求變。特別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極大的觸動下,世紀之交的中國先后經歷了戊戌變法與新政。有關上述變法改革共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啟蒙作用
C.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進行的 D.有利于鞏固清政府的統治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雖然都失敗了,但二者都學習西方,一定程度上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A項正確;B、C項是戊戌變法,排除B、C項;二者都失敗,并沒有鞏固清王朝,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安徽蚌埠2022四模]商鞅把歷史分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設而民生”的時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賢而悅仁”的時代,這是說推選賢者來主事;下世是“貴貴而尊官”的時代,國家建立,君主、職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據此可知,商鞅認為
A.生產力發展推動了文明產生 B.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C.應當盡快建立血緣等級制度 D.改革是歷史進步的核心動力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商鞅把歷史分為上世、中世和下世,并認為這三個階段是不斷進化的,其中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力發展,排除A項;材料強調歷史是不斷發展的,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必然,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改革的作用,排除D項。
2.[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卷(一)]北魏時,朝廷專門在洛陽設歸正里接收南朝人,設歸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設慕化里接收"東夷"來人,設慕義里接收"西夷"來人。這反映出當時
A.政府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B.北魏政權深受漢文化影響
C.北魏正統地位得以確認 D.北方經濟水平仍超過南方
【答案】B
【詳解】政府在首都分區安置、接收各族人民,體現了德政與民本,反映出當時北魏政權深受漢文化影響,B項正確;政府實行民族分化政策與專門劃定區域接收流民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北魏正統地位得到了被統治者的確認,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經濟水平的比較,排除D項。3.[廣東江門開平2022考前熱身]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齊,子產用之鄭,商君用之秦,仲長統言之漢,而非今日之立異也。……今一旦變之,使行什伍相維,鄰里相屬,察奸而顯諸仁,宿兵而藏諸用”。這一論斷旨在
A.減少變法改革的阻力 B.宣揚法家思想 C.抨擊反對派的保守性 D.強調以民為本
【答案】A
【詳解】根據“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齊,子產用之鄭,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強調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經有實行過,這樣做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A項正確;其指導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項;CD項不是其主旨,排除CD項。
4.[山東濰坊2022模擬(二)]1903年清政府頒行的“癸卯學制”基本上照搬了當時的日本學制,只是將學科名稱作了改換,如將“理科”改稱“格致科”,“古文書學”改稱“金石文字學”,“經濟學”改稱“理財學”等等。這反映了晚清政府是在
A.借鑒日本學制,復興傳統教育
B.堅守傳統教育,抗拒制度變革
C.回應改革訴求,兼顧文化尊嚴
D.順應世界潮流,追求全盤西化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采用日本學制,并用格致、金石、理財等傳統概念命名新學科,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回應社會改革訴求的同時,兼顧文化尊嚴,C項正確;復興傳統教育與“照搬了當時的日本學制”不符,排除A項;“癸卯學制”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堅守”,清末“新政”整體上是對形勢的順應,“預備立憲”等體現的是回應潮流并非抗拒制度變革,排除B項;追求全盤西化與“將學科名稱作了改換”,設立“金石文字學”等不符,排除D項。
5.[黑龍江哈爾濱2022一模]李鴻章在戊戍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啟超,要他“精研西學,歷練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實境遇,遽灰初心”。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洋務派和維新派有相通之處 B.君主立憲是中國發展的方向
C.李鴻章支持維新派制度變革 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身為地主階級的李鴻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梁啟超“精研西學,歷練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國事,不必因現實境遇,遽灰初心”,是因為兩人在主張上是一致的,即學習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項正確;材料未表明君主立憲是中國發展的方向,排除B項;李鴻章是地主階級官僚,不會支持維新派制度變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排除D項。
6.[遼寧鞍山2022六模]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他指出,要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開展土地改革、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少數民族等舉措,“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這一講話旨在
A.團結黨外力量,建設社會主義 B.調整方針政策,加強城鄉治理
C.肅清官僚資本,推動經濟復蘇 D.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新生政權
【答案】D
【詳解】根據“要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開展土地改革、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團結少數民族等舉措,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可得出,毛澤東強調在對農業、手工業、工商業調整的過程中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矛盾,鞏固新生政權,D項正確;社會主義還沒有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要治理城鄉,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農業、手工業等,并不是針對 官僚資本,排除C項。
7.[河北2022模擬(四)]毛澤東曾說“從1953起,我們就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立起來,為了完成重工業,必須發展農業并完成農業社會化。”這反映出
A.新中國工業化照搬蘇聯的工業化道路
B.黨和國家對農業和工業的理性認識
C.發展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迫切任務
D.“一五”計劃的制定適合中國國情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建立起來,為了完成重工業,必須發展農業并完成農業社會化”,可以得出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理性探索,即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與農業的關系,B項正確;中國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正確處理了重工業、輕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并非完全對蘇聯工業化的照抄照搬,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迫切任務是采取各種措施鞏固政權,排除C項;材料是對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并非制定“一五”計劃,排除D項。
8.[陜西寶雞2022模擬(七)]下圖是一張宣傳“團體人身保險”的廣告畫,廣告語為“提高勞動人民福利,加強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這一時期
A.存在多種資源調配方式 B.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改變
C.已經確立計劃經濟體制 D.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知,當時出現了團體人民保險作為勞動人民的福利以保障勞動人民利益的現象,說明在正常的勞動分配之外出現了保險這種形式,是存在多種資源調配方式的表現,A項正確;根據“抗美援朝”可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性質尚未發生根本改變;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是在抗美援朝之后,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CD項。
9.[湖北2022沖刺(二)]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我們除了向蘇聯學習,還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用人少,效率高,會做生意。這表明當時中國
A.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 B.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C.面臨復雜的國內環境 D.意圖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
【答案】B
【詳解】據題意可知,毛澤東不但主張學習蘇聯,還主張學習資本主義國家,說明中國并不是對蘇聯亦步亦趨,而是在獨立探索適合自己 的社會主義道路,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對發展道路的探索,并不是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改善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系,排除AD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中國當時的國際環境,排除C項。
10.[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模擬]1956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由于自由市場的開放,“手工業個體戶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場的商品供應;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城市的就業人數。這是對國家有利而無害的事情”。這反映了當時( )
A.發展自由市場的正確性 B.計劃經濟弊端不斷凸顯
C.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調整 D.對蘇聯模式的正確反思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肯定開放自由市場的必要性,強調其促進個體手工業發展,有利于民生、市場、就業和國家發展等,反映出當時黨和國家認識到了發展自由市場的正確性,A項正確;1956年正是一五計劃建設的高潮時期,計劃經濟的弊端并不明顯,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開放自由市場的必要性,而非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中共對蘇聯模式的反思,排除D項。
11.[西南名校聯盟“3 3 3”2022質量診斷性聯考(三)]1978年,中國政府派出以副總理谷牧為團長的考察團赴西歐、日本、新加坡等國考察,回國后的考察報告說明了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國經濟發展和管理經濟的經驗。這一做法
A.導致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推動改革開放基本政策的確立
C.有利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標志我國推行不結盟外交政策
【答案】B
【詳解】題干中“1978年的考察,回國后的考察報告說明了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的可能性,提供了考察國經濟發展和管理經濟的經驗”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政策提供了條件,推動改革開放基本政策的確立,B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84年,排除A項;C項是在1992年后,排除C項;材料與外交無關,排除D項。
12.[河北部分學校2022沖刺壓軸(一)]在1978年國務院務虛會上,許多經濟學家批評了要求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左”傾觀點,提出應更多地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例如,孫冶方重提“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薛暮橋提出應當為長途販運平反,要利用市場活躍流通等。這些觀點意在
A.重新估計市場的主導作用 B.擴大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
C.推動改革向更深領域前進 D.引入市場調節計劃經濟體制
【答案】D
【詳解】結合材料中的“應更多地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第一條”“要利用市場活躍流通”等信息可知,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家,主張使用市場經濟,為計劃經濟注入活力,D項正確;材料只是意在引入市場調節計劃經濟,并未重新估計市場的主導作用,排除A項;擴大企業自主權屬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內容,排除B項;1978年改革開放還未正式開始,因而不存在改革向更深領域前進,排除C項。
13.[江西贛州2022適應考]如圖是著名漫畫家廖冰兄1979年創作的作品《自嘲》,其意在說明
A.人們對農村改革滯后于城市的不滿
B.城市改革全面展開之后面臨的困境
C.黨的政治路線應該進一步撥亂反正
D.改革開放需要更大的勇氣解放思想
【答案】D
【詳解】作品繪制于1979年,圖中禁錮人們思想的“壇罐”已打破,寓意黨的思想路線實現了撥亂反正,但圖中人物仍卷縮成壇罐狀,說明人們的思想還不夠解放,D項正確;農村改革先于且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排除B項;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排除C項。
14.[重慶2022十質檢]號稱“中國第一商順”的年廣久干1979年12月注冊了“傻子瓜子”商標。《鄧小平文選》中這樣解釋“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蕪湖市的一家個體戶,他雇工經營,制作和銷售瓜子,稱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經營表明當時
A.商標品牌意識已經普及 B.城市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C.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D.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承認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夠成功經營主要得益于當時經濟體制的改革,允許個體經濟的出現,即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承認,D項正確;“已經普及”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A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在國有企業中,與傻子瓜子關系不大,排除B項;我國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C項。
15.[山東濟南2022二模]下表為中國共產黨兩次會議公報的內容節編,這反映出兩次會議都( )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
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決不允許損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應該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A.主張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B.強調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決定作用
C.發出了根本性體制變革的時代強音 D.有利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答案】D
【詳解】通過閱讀表格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強調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給予地方和工農業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意在進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D項正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張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告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只有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告中強調了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決定作用,排除B項;發出根本性體制變革時代強音的說法僅適用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C項。
16.[江蘇睢寧2022三模]如圖是中國進出口總額發展變化圖。這主要得益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D.國家工作重心和經濟政策的影響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1979年之后,我國進出口總額不斷上升,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實現了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D項正確;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也是因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導致,排除C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响水县| 拜城县| 共和县| 额尔古纳市| 精河县| 康马县| 鹿邑县| 泊头市| 温宿县| 成都市| 赣榆县| 泸溪县| 诏安县| 乐至县| 宜兰县| 文成县| 嵩明县| 莲花县| 南宁市| 绥江县| 旬阳县| 齐齐哈尔市| 县级市| 黔江区| 颍上县| 武强县| 阳春市| 盖州市| 应城市| 晋州市| 台前县| 大同县| 正宁县| 大邑县| 叙永县| 平罗县| 禄丰县| 龙川县| 靖远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