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教案一、教學目標1.分析生態足跡,探討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認同應處理好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2.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認同應處理好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3.調查當地的環境狀況,提出保護環境的具體建議或行動計劃。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探討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2)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2.教學難點(1)分析生態足跡。(2)調查當地的環境狀況。三、教學過程【本節聚焦】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這對人類的生存以及可持續發展有哪些影響?怎樣從我做起保護生態環境?【導入】問題探討:某同學假期來到幾乎沒有工礦企業的青海省茶卡鹽湖,這里被稱為“天空之鏡”,湖水清澈、大氣透明。聯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時常發生霧霾,他認為,沒有人類干擾的自然環境就會很好。次年,他到了幾個海濱城市旅游,發現這里經濟發達、環境優美。他認識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似乎并不矛盾。討論:1.人類活動一定會破壞環境嗎?提示:不是,人類活動可能破壞環境,也可能改善環境,如亂砍濫伐、亂捕濫殺、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類活動會改善生態環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護區等。2.怎樣才能既發展經濟,又不破壞環境?提示:協調好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發展經濟不能與保護環境對立起來,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一、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1.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達到70億;在生物圈中,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存在緊密而復雜的相互聯系;人口的持續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人類生活和生產會消耗地球的資源,并產生大量的廢物,每個人的生存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如果將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質等,換算為相應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積,就是生態足跡。2.生態足跡(1)概念: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也叫生態占用。(2)換算:①糧食消費量可轉換為生產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②排放的CO2總量可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3)生態足跡示意圖(4)特點:①生態足跡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態足跡的大小可能不同。思考討論: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環境壓力(圖見課本)資料1 18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情況,以及未來幾十年的預測情況如左下圖;資料2 有研究顯示,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進入生態超載狀態。與1961年(數據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態足跡總量增長了約2倍,而生態承載力總量只提高了30%(右下圖)。地球早已進入生態超載的狀態。資料3 175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只有大約0.028%,而2016年,這一數值已經超過0.04%。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產以及土地利用的變化(如毀林)等。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資料4 2010年,我國人均生態足跡為2.2全球公頃,約為世界人均值的85%,卻是我國人均生態承載力的2倍多。而且,我國許多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討論:1. 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快、人口增長慢,是不是人均生態足跡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態足跡與人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有關。2.根據上述資料,分析全球發展將面臨的問題。提示:人口增長過快,全球生態足跡總量的增長遠遠高于生態承載力的增長,生態赤字增加,地球進入嚴重的生態超載狀態。人口的增長以及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壓力,這將帶來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資料3顯示的全球變暖就是其中之一。3.研究表明,目前生態承載力比1961年增長的約30%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的發展,那么,未來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態承載力?提示:保護耕地;通過發展科技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消費體系等等。4.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的生態足跡總量位居世界首位。這給我國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請與同學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做。提示:從整體上思考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二、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1.全球氣候變化①形成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以及水泥的生產等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②危害: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導致南極冰蓋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進而對人類和許多生物的生存產生威脅。③防治措施:A.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B.促進二氧化碳的吸收: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2.水資源短缺①形成原因: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少,人口劇增以及人類的活動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危機。②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響。③防治措施:節約用水。3.臭氧層破壞①形成原因:氟氯烴(CFCs)、哈龍等化合物的使用。②危害:臭氧層變薄意味著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增強,會對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極大危害。③防治措施:減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烴(CFCs)、哈龍等物質。4.土地荒漠化①形成原因:植被的破壞(草原開墾,過度放牧)。②危害:干旱區、半干旱區等地區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氣候惡化,沙塵暴肆虐。③防治措施:保護草地、植樹造林。5.生物多樣性喪失①形成原因:棲息地的破壞和掠奪式開發。②危害: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③防治措施:就地保護、易地保護。6.環境污染①分類: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②形成原因:排放到大氣、水體和土壤中的污染物過多。③危害:導致霧霾、酸雨、水體富營養化等頻發。④防治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對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7. 可持續發展: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就是指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思維訓練:辨別“ 偷換概念 ”幾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屬冶煉廠,此后,工廠周邊的水稻產量明顯下降。農民該為治煉廠排放的廢氣導致了農作物減產。環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煉廠周圍的大氣透明度明顯下降。冶煉廠方面認為,水稻產量下降的責任不在他們,因為他們排放的廢氣是經過處理的,檢驗報告顯示,這些廢氣不會毒害人體,更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排放的廢氣對水稻有毒害作用。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技能,反駁冶煉廠方面的觀點。提示: 使農作物減產不一定要“毒害”農作物,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條件也可引起農作物減產;不毒害“人體”的廢氣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