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細胞生活的環境教案一、教學目標1.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機體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說明內環境的理化性質。2.闡明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3.運用圖示和模型等方法闡釋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并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內環境的組成及其理化性質。(2)內環境是機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2.教學難點(1)內環境的組成及其理化性質。(2)內環境是機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教學過程【本節聚焦】1.什么是內環境?2.內環境具有哪些理化性質?3.人體細胞如何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導入】:問題探討在初中的生物學課上,你曾觀察過多種動物細胞的裝片。右側的兩幅圖片你一定還有印象。 討論:1.圖1和圖2所示的各是什么細胞?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嘗試說出它們生活環境的異同。答: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相同之處: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生活在外界環境中,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若將圖1所示的細胞置于圖2所示細胞的生活環境中,會發生什么變化?血細胞吸水膨脹直至破裂。【連接】: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無論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境,并與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組成我們身體的絕大多數細胞沒有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不能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這些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呢?【一、體內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人體內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統稱為體液。細胞外液由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所構成1.血漿:血液中除了血細胞以外的液體部分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2.組織液(組織間隙液):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到細胞間隙——組織液的主要來源;組織液大部分通過毛細血管靜脈端(約90%)回收,少部分進入淋巴管;絕大多數細胞浸浴在組織液中,因此組織液是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組織液為(組織)細胞提供營養物質,細胞代謝廢物也透過細胞膜進入組織液。3.淋巴液:淋巴管內的液體部分毛細淋巴管由單層細胞構成,其末端(盲端)允許組織液流入毛細淋巴管,不允許倒流。淋巴管中的淋巴液最終通過淋巴循環匯入血漿。淋巴液是淋巴細胞等直接生活的環境。模擬題提示:有些模擬題喜歡考查一些特殊細胞(如毛細血管壁和毛細淋巴管壁的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思考·討論】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之間的關系觀察右圖,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么說細胞外液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所以說,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2.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請依據右圖繪制出能反映三者聯系的模式圖(用文字和箭頭表示)。【總結歸納】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通過動態的有機聯系,共同構成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與生活的聯系】靜脈注射(輸液)和肌肉注射(打針),藥物到達組織細胞發揮作用的運輸途徑有什么不同?靜脈注射(輸液):藥→血漿→組織液→靶細胞(細胞內液);肌肉注射(打針):藥→組織液(少數進入淋巴,淋巴又匯入血漿)→血漿→組織液→靶細胞(細胞內液)【與生活的聯系】水皰: 摩擦性水皰,是因運動摩擦造成其表皮與皮下組織分離形成間隙,并令其間充滿液體。【思考】①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_______;②水皰過一段時間可以自行消失,是因為其中的液體可以滲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結構)③水皰的形成和消失說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細胞外液的成分】討論1: 血漿中這么多物質,你能將它們歸類嗎?答:無機物、有機物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血漿中還含有各種激素、維生素、02等。3.回憶所學知識,你能說出其中哪些物質在人體中的作用?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質;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無機鹽能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等。【小結】血漿中約90%為水;其余10%分別是:蛋白質(7%~9%)、無機鹽(約1%),以及血液運輸的其他物質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激素、各種代謝廢物等。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相近,但組織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細胞外液類似于海水,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特別提醒】不屬于內環境成分的四類物質①細胞內部特有的物質:包括結構蛋白(例如血紅蛋白)和胞內酶(例如呼吸酶、ATP合成酶、DNA聚合酶等)、核酸、糖原等;②細胞膜的成分:例如受體蛋白、載體蛋白;③與外界相通的管腔中的成分(細胞合成后,直接分泌到外界環境中):例如各種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尿液、淚液、唾液、汗液等;④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質:如:纖維素【三、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滲透壓(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2)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3)人血漿滲透壓約770 kPa≈細胞內液滲透壓2.酸堿度(1)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2)平衡的維持:緩沖物質H2CO3/NaHCO3; NaH2PO4/ Na2HPO43. 溫度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四、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過渡問題:內環境如何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思考討論: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別經什么途徑進入內環境的?Na+和Cl-直接來自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來自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要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O2經過呼吸系統進入內環境。2、參與維持pH的HCO3-/H2CO3是怎樣形成的?3、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通過哪些器官從內環境排到體外的?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尿素主要通過腎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CO2主要通過肺擴散出去,再通過呼氣運動排出體外。請你用簡單的示意圖表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的關系。【總結歸納】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需要各個系統的參與。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課堂小結與隨堂練習】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