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教案一、教學目標1.舉例說明反射的概念與反射弧的組成。2.比較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異同。3.舉例說明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與意義。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反射的概念與反射弧的組成。(2)條件反射的形成及意義。2.教學難點條件反射的形成。三、教學過程【本節聚焦】1、什么是反射?它有哪些類型?2、反射弧的結構是怎樣的?3、條件反射是怎樣形成的?它有什么意義 【導入】:問題探討: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銳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縮了回來,然后感覺到了疼痛,緊接著你意識到手被扎了。討論:1.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分別涉及了神經系統的哪些結構?2.縮手動作在前、感覺到疼痛在后,這有什么適應意義?這個過程就是典型的縮手反射。【一、反射與反射弧】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規律性應答反應。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思考·討論·反射弧的基本結構】仔細觀察下列縮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示意圖,思考回答下列問題。討論:1.一個完整的反射活動僅靠一個神經元能完成嗎?答:不能。完整的反射活動至少需要傳入與傳出兩種神經元。大多數情況下還需要中間神經元的參與。2.縮手反射與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都是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與效應器組成的。3.結合生活經驗,你還能舉出說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實例嗎?例如,排尿反射的低級中樞在脊髓。【總結歸納】(一)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等)組成。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環節在結構、功能上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二)反射的大致過程(1)反射的大致過程: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感受器產生的興奮沿傳入神經向神經中樞傳導;神經中樞隨之產生興奮并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神經中樞的興奮經過傳出神經達到效應器;效應器對刺激做出應答。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某些細胞或組織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特別說明:反射發生通常需要興奮經歷完整的反射弧,但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直接刺激傳入神經使之興奮并最終引起效應器應答,這也屬于反射。直接刺激傳出神經或效應器也能引起效應器應答,但不屬于反射。(2)興奮除了在反射弧中傳導,還會在腦與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中傳導縮手反射(如圖所示)和膝跳反射中,興奮會從脊髓的低級中樞傳導到大腦皮層從而產生相應的感覺。【二、非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1.反射的種類(1)非條件反射:出生后無須訓練就具有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縮手反射、眨眼反射等。特點:先天、不可改變、不需高級中樞參與。條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等。特點:后天、可改變、需高級中樞(大腦皮層)參與。2.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圖略)(1)給狗喂食,狗會分泌唾液,分泌唾液的反射是非條件反射,食物是非條件刺激。(2)給狗聽鈴聲而不給它喂食物,狗不會分泌唾液,此時鈴聲與分泌唾液無關,屬于無關刺激。(3)每次給狗喂食前先讓狗聽到鈴聲,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復此方式若干次。(4)一段時間后,當鈴聲單獨出現,狗也會分泌唾液。此時,鈴聲已轉化為食物(非條件刺激)的信號,稱為條件刺激,條件反射就建立了。3.條件反射的建立與消退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建立的,條件反射建立之后,還需要非條件刺激的強化,否則條件反射就會消退。條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條件反射的簡單喪失,而是中樞把原先引起興奮性效應的信號轉變為產生抑制性效應的信號,鈴聲的出現不再預示著食物的到來。因此,條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動物獲得了兩個刺激間新的聯系,是一個新的學習過程, 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4.條件反射的意義由于非條件的數量是有限的,條件反射的數量則是幾乎無限的,因此條件反射的建立,是動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反射擴展了機體對外界復雜環境的適應范圍,使機體能夠識別刺激物的性質,預先作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條件反射使機體具有更強的預見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大大提高了動物應對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5.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比較【收尾呼應】問題探討:如果你的手指被植株上尖銳的刺扎了一下,你迅速把手縮了回來,然后感覺到了疼痛,緊接著你意識到手被扎了。討論:1、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分別涉及了神經系統的哪些結構?手指被刺扎,皮膚中的感受器接受到了刺激,產生的興奮傳導到脊髓中的中樞,中樞的反應通過傳出神經傳導到上肢的肌肉,肌肉的協同收縮與舒張,使手縮回。同時,脊髓會將信號送到大腦皮層,產生疼痛的感覺并意識到手被扎。2、縮手動作在前、感覺到疼痛在后,這有什么適應意義?縮手在前可以使機體迅速避開有害刺激,避免機體受到傷害。之后產生感覺,有助于機體對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斷與識別,可以使機體更靈活、更有預見性地對環境變化作出應對,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