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百家爭鳴【知識園地】一、百家爭鳴(一)老子1.簡介: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中。這部書成為道家的經典。2.思想主張(1)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2)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3)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4)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二)孔子和儒家學說1.簡介: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2.思想貢獻(1)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愛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2)政治: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主張統治者實行德政。(3)教育: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4)文化:晚年整理編訂了文化典籍,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3.影響: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三)百家爭鳴1.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學派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維系社會秩序道家 莊子 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選賢能的人治國;提倡節儉法家 韓非 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2.含義: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3.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碩果累累】1.“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孫臏2.下列哪一觀點體現老子的思想主張( )A.“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B.“塞翁失馬,焉知非福”C.“民貴君輕” D.“法治”3.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碩大壯實的主根。主張要有愛心和同情心,提倡“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習態度的歷史人物是( )A.華佗 B.岳飛 C.孔子 D.司馬遷4.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崇尚“自然” C.克己復禮 D.民貴君輕5.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的主張是( )①“仁者愛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④“貴賤有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下圖文本框的內容反映的主題是(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孟子主張實行“仁政” 莊子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 韓非強調依法治國A.百家爭鳴 B.效法古代 C.諸侯爭霸 D.遠古傳說7.郭沫若說:“由秦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我們依然感覺著春秋戰國在學術思想史上是中國的黃金時代。”這是因為春秋戰國出現( )A.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B.諸侯爭霸局面 C.“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 D.商業繁榮局面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題目的關鍵詞是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顯然是符合道家辯證法的思想,墨子的墨家學派的代表,排除B;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排除C;孫臏是兵家的代表,排除D;老子才是道家的代表,選項A符合題意。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道家思想。A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對敵人的情況和自己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作戰就不會失敗,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不屬于老子的思想主張。故A項錯誤。B項,“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意思是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符合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故B項正確。C項,“民貴君輕”是儒家孟子的主張,不屬于老子的思想主張。故C項錯誤。D項,“法治”是法家韓非的思想主張,不屬于老子的思想主張。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B。3.答案:C4.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可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還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B是道家的觀點,C克己復禮與題干內容無關;D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CD。故選:A。5.答案:A解析: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與禮,強調個人德行與修養的提升。“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主張,故①②③符合題意;“貴賤有序”強調了尊卑貴賤的社會等級秩序,與題干無關,故含有④的B、C、D三項不符合題意。6.答案:A解析:題干內容反映的主題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影響最大。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7.答案:C解析:注意題干中的限制條件“學術思想”,分析各選項,只有C項符合題意。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