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社會歷史的發展一學科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通過直觀展現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驕人成就及習總書記對浙江提出新的歷史使命,引導學生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通過解讀浙江建設“重要窗口”的改革部署,引導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堅定信念,堅信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性,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2.科學精神:通過開展序列化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浙江成為“重要窗口”背后的“深意”,交流共享浙江“為何能”、“如何能”,感悟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闡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用歷史思維評價我國各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論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意義,增強預測未來發展的走向和作出恰當研判的能力。二學習重難點1.學習重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中,制約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導致整個生產方式的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要求上層建筑的變革,并導致整個社會形態的變化。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即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就是在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向前發展的。學習難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學習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最終是要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有正確的認識,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正確理解當代社會問題。要讓學生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實現的。這需要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規律有充分的把握。三課前預習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 )。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 )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 )作用。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 )狀況的規律。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3.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4.生產方式(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礎。(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__________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1)含義:①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勞動對象和__________(即勞動手段)。②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____,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2)關系①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________、最___________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_____________。③生產關系一定要__________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含義:①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_____________。②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__________、組織和設施。(2)關系①經濟基礎_________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___________。③上層建筑一定要______________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基本矛盾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___________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5.物質( )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 );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 ),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四自我檢測1.基于我國近年來生育水平逐年走低、人口增速放緩這一國情,黨中央兼顧多重政策目標,統籌人口數量、素質等重大問題,著眼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決策。黨中央出臺這一決策說明(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③實踐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為更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和諧,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家庭教育的專門立法,重在讓家庭教育方式有法可依。而該法自實施以來,已出現首批被“執行”家長。家庭教育法的出臺( )①是社會實踐的變化以及社會公眾的關切在法律中的反映②是上層建筑的調整與變革必然促進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③體現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法律觀念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發展④體現家庭教育法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擔當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3.為著力解決影響大數據發展應用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問題,山東省司法廳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論證,加快大數據地方立法步伐,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山東省加快大數據地方立法步伐是基于(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與社會意識的變化同步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狀況③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推動作用④生產關系的調整勢必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家庭教育卻頻頻出現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應運出臺,該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有利于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由此可見(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發展②社會矛盾的具體解決需要通過實踐活動③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發展④社會發展的趨勢是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指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堅持持續推進,注重與前三年行動相銜接,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突出健全機制,建管用并重,著力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推進機制。上述要求的哲學依據是(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④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正確的社會意識能推動社會進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兩人都看到了( )①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②意識內容的客觀性集中體現社會的物質性③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④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決定了社會發展的趨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為適應我國現實社會環境的變化,激發民眾的生育動力,2021年8月20日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該決定指出:“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三孩政策”的出臺表明( )①改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上層建筑改革有客觀要求③變化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④不同階段社會意識的差異根源于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8.一個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則該地區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超過14%就進入了“老齡社會”。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2024年進入“老齡社會”。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到70%,這給照護老人帶來巨大壓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由此可見(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②社會意識可以獨立于社會存在而存在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④社會意識的產生有其物質原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帶領人民獨立自主、守正創新,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取得這些偉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解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②鞏固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③立足基本國情,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立足國情,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我國調整生育政策是基于( )①發揮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推動社會發展②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社會意識的變化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的矛盾。( )1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13.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14.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15.《民法典》中增加“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以關照住房、養老等現實問題,符合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參考答案:三課前預習1. 反作用 推動 阻礙2. 經濟基礎 反作用3. 非對抗性 改革4. 存在 發展 生產方式 勞動者 勞動資料 社會關系 革命 活躍 反作用 適合 總和 制度 決定 反作用 適合 人類社會 普遍規律5. 生活資料 基礎 性質和面貌四自我檢測1.C2.C3.C4.C5.B6.B7.B8.D9.C10.D11.錯誤12.正確13.錯誤14.正確15.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