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秦統一中國【新課標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秦統一中國【新課標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2022年課標】
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
【思維導學】
【背記要點】
知識點1、秦滅六國
1.秦滅六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為滅亡六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戰國以來長年的戰爭,人民渴望統一。長平之戰之后六國無力與秦國抗衡。
2.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3、意義:秦滅六國完成統一的意義是什么?(學說話,尤其注意第三點)
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統一的趨勢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
③順應了歷史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知識點2、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立三公制度:中央政治機構,由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事務)統領,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君主專制、獨裁)。
2.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再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知識點3、鞏固統一的措施
1.統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后來又改為隸書),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2.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
3.統一度量衡: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國家統一監制。
4.車同軌: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5.開靈渠、修長城:派人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為了抵御匈奴侵擾并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6.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名詞解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包含兩方面:
(1)專制主義是就決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人專斷獨裁,帝位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
(2)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統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完全服從于中央。
【拓展提升】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相同點
(1)都結束了分裂,實現了統一;
(2)都進行了制度創新,加強中央集權,影響了后世,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朝的科舉制、元朝的行省制;
(3)統治時間短,都為后世的統治提供了經驗教訓;
(4)都有重大工程設施的修建,如秦朝的靈渠和長城,隋朝和元朝的運河;
(5)都擴大了中國的疆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三年真題】
(一)、2022年中考真題
1.(2022年山東聊城)“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西漢政論家主父偃的這段話評價的歷史人物應是
A.齊桓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漢武帝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結合所學知識,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C項正確;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在秦孝公主持下,商鞅進行變法,排除B項;漢武帝使西漢王朝國力達到了頂峰的君王,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2年山東威海)威海在西周時期屬于萊子國管轄,秦朝時屬于膠東郡腄縣管轄。這表明,西周、秦朝時在地方分別實行( )
A.分封制 郡縣制 B.分封制 行省制C.郡縣制 世襲制 D.世襲制 分封制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威海在西周時期屬于萊子國管轄,秦朝時屬于膠東郡腄縣管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在地方實行分封制,秦朝時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A項正確;行省制開始于元朝,排除B項;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天下的傳承等,與題意不符,排除CD項。故選A項。
3. (2022年四川南充)《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材料體現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是
A 統一度量衡 B. 統一貨幣 C. 統一文字 D. 統一車軌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關鍵詞“一法度衡石丈尺”可以知道,“石丈尺”這是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所以材料體現的是統一度量衡,故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與題干無關,故排除BCD。
4.(2022年黑龍江牡丹江)“承天景命,天下一統”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追求。下圖是哪個王朝在經濟上鞏固統一的措施( )
A.秦朝 B.西晉 C.隋朝 D.元朝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秦始皇規定貨幣以圓形方孔銅錢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觀察題干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秦朝在經濟上統一貨幣、鞏固統一的措施,A項正確;西晉、隋朝和元朝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
5.(2022年內蒙古通遼)秦國滅六國實現統一后,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決定推行 B.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C.大臣建議推行 D.人民要求實行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秦國滅六國實現統一后,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由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當時生產力已經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生產關系也必然要有所革新,所以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B項正確;皇帝決定推行、大臣建議推行是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項; “民要求實行”與題干能夠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根本原因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2年四川雅安)下圖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項措施。該措施實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強經濟的交流 B.鞏固國家的統一
C.促使書寫更加簡便 D.推動書法藝術發展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秦朝統一文字的史實。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因此,統一文字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B項正確;統一文字與經濟無關,排除A項;秦統一后的文字,筆畫并不簡便,排除C項;書法成為一門藝術是在東漢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2年北京)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
A.王室衰微的表現 B.商靹變法的背景 C.秦滅六國的過程 D.秦朝統一的意義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并所學知識可知,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為諸侯國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D項正確;王室衰微的表現是春秋時期,排除A項;商靹變法的背景是戰國時期,排除B項;秦滅六國的過程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8. (2022年安徽)有學者認為:“從春秋到戰國是一變,但這尚是小變。從戰國到秦卻是一大變。”從制度變革的角度理解這句話,此“一大變”是指
A.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B. 分封制取代世襲制
C. 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D. 行省制取代郡縣制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從春秋到戰國是一變,但這尚是小變。從戰國到秦卻是一大變”及所學知識可得,秦國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這指的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C項正確;“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夏朝建立后出現的,排除A項;“分封制取代世襲制”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2年湖北隨州)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古代歷朝特別注重制度創新。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制度創新的說法正確的是
A.西周實行分封制,建立大一統王朝 B.秦朝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C.唐朝開創科舉制,有利于人才選拔 D.元朝確立行省制,君主專制到頂峰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秦朝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效仿,B項正確;秦朝推行郡縣制,建立大一統王朝排除A項;隋朝開創科舉制,有利于人才選拔,排除C項; 元朝確立行省制,對后世影響深遠,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2年福建)下圖所示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A.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全貌 B.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全程
C.當時制陶工藝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體系完備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陵兵馬陶俑類型多樣,造型生動傳神,反映出當時制陶工藝水平高超,C項正確;“全貌”“全程”“完備”的說法都絕對化了,排除ABD項。故選C項。
11.(2022年四川成都節選)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關鍵時刻,其巨大的輻射力量對后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百川歸海之時】
材料一 戰國形勢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圖6反映了怎樣的政治局面,指出“秦皇帝”實現“海內為一”的時間,并說明其“功齊三代”的理由。
【答案】(1)局面:群雄并立,戰爭頻繁。
時間:公元前221年。
理由: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實現了中國統一;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解析】
(1)依據材料一戰國形勢圖中燕、趙、起、周、韓、秦、楚等諸侯國、多處重要戰役地點,由此可得出當時政治局面:群雄并立,戰爭頻繁;結合課本所學,戰國時期連年戰爭,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各諸侯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強大,秦王嬴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秦朝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功齊三代”強調秦統一海內的功績。由所學,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實現了中國統一;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二)、2021年中考真題
1.(2021年海南中考真題)下列三幅地圖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A.分封制度趨于完善 B.向大一統國家發展
C.兼并成爭連的不斷 D.統一國家不斷鞏固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春秋到戰國再到秦朝,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使國家出現了走向統一的趨勢,所以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從分裂到統一,沒有涉及分封制度趨于完善,所以A不符合題意;兼并戰爭不斷只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從分裂到統一,所以C不符合題意;題干圖片反映的是從分裂到統一的趨勢,沒有涉及統一國家不斷鞏固,所以D不符合題意。
2.(2021年山東濟寧中考真題)西安碑林博物館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國……滅六暴強……壹家天下”等字,該內容稱頌的皇帝是
A.周武王 B.齊桓公 C.秦始皇 D.唐太宗
【答案】C
【詳解】
由材料“皇帝立國…滅六暴強…壹家天下…”可知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石碑上的這段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歷史,所以該內容稱頌的皇帝是秦始皇,C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B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選C。
3.(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真題)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的舉措是
A.尊王攘夷 B.商鞅變法 C.統一文字 D.統一度量衡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在各國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B正確;尊王攘夷就是諸侯國維護中原周天子的統治地位,抵御外來的異族侵略勢力,這不利于秦國統一全國,故A錯誤;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推行的措施,故C、D錯誤。綜上故選B。
4.(2021年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題)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議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這些建議和活動的指導思想來自于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A
【詳解】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A項正確;儒家提倡“仁”與“禮”,排除B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排除C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1年江西中考歷史)秦開創的體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材料中“體制”的創立
A.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
C.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D.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君主‘獨制’,地方集權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襲。”,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封建政治制度萌芽于戰國,確立和鞏固在秦漢,是由三項基本制度構成:皇帝制度、等級官僚制度和地方郡縣制度。其中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影響并制約這其他兩項制度的發展,所以說秦開創的體制奠定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選A;儒學主導在漢武帝時期,B錯誤;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C錯誤;材料體現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格局,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不會導致階級矛盾嚴重激化,D錯誤。
6.(2021年無錫中考真題)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購生活用品,他應該攜帶的貨幣是
A. B.
C. D.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后,統一貨幣,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C正確;刀幣主要流通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A錯誤;布幣主要流通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諸侯國,B錯誤;D是蟻鼻錢,是戰國時期楚國流通使用銅貝,D錯誤。綜上故選C。
7.(2021年福建中考真題)秦始皇下令全國“車同軌”并修建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長約700千米,僅用兩年半時間即修通。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數量的增長 B.鐵制工具的出現
C.國家體制的作用 D.筑路技術的提高
【答案】C
【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秦始皇之所以能夠迅速貫徹執行“車同軌”的措施,主要是因為秦朝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能夠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來從事某項重大工程建設,C正確;人口數量的增長、筑路技術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在題干中也沒有得到體現,AD排除;鐵制工具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B排除。故選C。
8.(2021年山東濱州中考真題)統一后,秦始皇決定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主要是因為
A.疆域拓展的需要 B.經濟發展的需要
C.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D.獎勵功臣的需要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有很強的自主性,而郡縣制下中央的對地方的控制加強,統一后,秦始皇決定廢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避免重蹈國家分裂的覆轍,選項C正確;實行郡縣制主要是為了鞏固疆域,而不是拓展疆域,選項A排除;發展經濟不是實行郡縣制的主要目的,選項B排除;郡縣長官不世襲,實行郡縣制主要不是為了獎勵功臣,選項D排除。
9.(2021年四川雅安中考真題)秦朝為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君權之下形成了“輔助決策、執行、監督”模式的權力結構。其中起“監督”作用的官職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其中起“監督”作用的官職是御史大夫,選項D正確;丞相是中央最高的行政長官,太尉掌握軍事,郡守是地方行政長官,選項ABC排除。
10.(2021年四川德陽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始皇)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百姓庶民,拋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治民,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
——譯編自賈誼《過秦論》(賈誼,漢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 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都縣制是最大的公;雖然他的動機是為私的,是皇帝想要鞏固個人的權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廢除分封,以天下為公,卻是從秦朝就開始了……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
——譯編自柳宗元《封建論》(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鎮割據時代)
(1)根據材料,概括賈誼和柳宗元評價秦始皇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評價秦始皇。
【答案】(1)不同之處:賈誼認為秦始皇統治殘暴;柳宗元則認可秦始皇廢分封行縣制。“主要因素”:個人立場、時代背景不同等。
(2)評價:秦始皇滅六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了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但是,秦始皇的統治也很殘暴,殘酷的剝削和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特別是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其殘暴統治最終導致了秦的滅亡。秦始皇一生功過分明,但總的來說功大于過。
【詳解】
(1)“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一信息“拋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治民,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概括得出:賈誼認為秦始皇統治殘暴;由材料二信息“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都縣制是最大的公”得出:柳宗元則認可秦始皇廢分封行縣制。“主要因素”,依據所學知識從個人立場、時代背景不同等角度分析。
(2)“評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秦始皇滅六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的交流,鞏固了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但是,秦始皇的統治也很殘暴,殘酷的剝削和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特別是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其殘暴統治最終導致了秦的滅亡。秦始皇一生功過分明,但總的來說功大于過。
(三)、2020年中考真題
1.(2020年貴州黔東南)我國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傳說,后來皇帝成為了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請問它的出現與誰有直接關系
A. 秦始皇嬴政
B. 漢高祖劉邦
C. 隋文帝楊堅
D. 宋太祖趙匡胤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自立為皇帝,謂之“德過三皇,功高五帝”,所以A符合題意。
2.(2020年重慶A)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某學校歷史組在當天推出了以“融合:從春秋到秦漢”為主題的文物圖片線上展覽。下列符合該主題的圖片有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從春秋到秦漢”,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不屬于這一時期,①排除;吳王夫差是春秋時期的諸侯王之一,屬于這一時期,②正確;戰國銅壺反映了當時的水陸攻戰,屬于這一時期,③正確;秦半兩錢反映的是秦朝統一貨幣,屬于這一時期,④正確。故選D。
3.(2020年四川廣安)秦的統一,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開創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措施是
A.用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B.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C.用“三司”代替行中書省
D.用軍機處代替議政王大臣會議
【答案】B
【解析】秦朝建立,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B符合題意;夏朝建立,用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排除A;明朝在地方治理上,用“三司”代替行中書省,排除C;清朝雍正帝開始,用軍機處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排除D,故選B。
4.(2020年山東德州)明代才子解縉在一首詩中寫道:“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紀,錦帆直是到天涯。”與該詩有關的史實是
A.大禹治水
B.興修都江堰
C.開鑿靈渠
D.開通大運河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紀,錦帆直是到天涯”結合所學知識,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C正確;大禹是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大禹治水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排除A;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排除B;大運河的開通,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排除D。故選C。
5.(2020年四川廣元)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健全紀檢監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貪污腐化的重要途徑。為加強對官員的監察,秦始皇時期設置了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縣令
【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創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其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所以為加強對官員的監察,秦始皇時期設置了御史大夫,C項符合題意;A項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排除;B項太尉管理軍事,排除;D項是地方行政長官,排除。故選C。
6.(2020年福建)如圖所示秦始皇時代標準量器的銘文字體屬于
小篆
楷書
行書
D.草書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與發展,因此秦始皇時代標準量器的銘文字體屬于小篆,A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BCD三項均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選A。
7.(2020年青島)如下表是秦朝行政區劃表(部分)。該表反映了秦朝
郡名 建置時代 郡治
隴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肅臨洮
遼東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遼寧遼陽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廣東廣州
設立中央政權機構
B.加強了地方權力
C.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D.消除了地域差異
【答案】C
【解析】由表格中“遼東郡”、“南海郡”、“隴西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秦朝建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中央政權機構,A排除;材料內容體現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B排除;郡縣制的推行沒有消除地域差異,D排除。故選擇C。
8.(2020年廣東)湖北云夢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一篇《封診式》,記載了一個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疑似患者并向上報告的事例。通過此則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養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嚴酷
D.基層管理的狀況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土竹簡為秦朝時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向上匯報的事情,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基層管理制度,D符合題意。西漢初實行休養生息。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材料題干沒有涉及法律問題。故排除ABC項。故選D。
9.(2020廣西百色)秦統一后,為改變幣制混亂的狀況,由政府統一鑄造通行全國的貨幣(如下圖所示)。這一舉措
加強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進了各地的經濟交流
C.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B正確;秦朝設置郡縣制等地方機構,加強了各地的行政管理,排除A;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矯情了各地的交通往來,排除C;秦朝統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排除D。故選B。
10.(2020年甘肅威武)西方有學者研究說,中國為什么這么大,跟漢字的使用有關系。有漢字的維系,口頭語言會向一個方向發展,那就是統一的方向,民族會因為漢字而趨同于融合。中國歷史上,通過頒行全國通用文字鞏固國家統一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A
【解析】秦朝建立以后,為鞏固統治,秦始皇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通令全國使用,A符合題意;BCD項沒有頒布全國通行文字,排除。故選擇A。
11.(2020年浙江衢州)秦滅六國,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周王室的親戚一旦取得了他們的土地,立刻互相疏遠和進行戰爭,而天子則無力阻止他們。……秦始皇把全國分成36郡,每個郡又分成數目不等的縣。所有這些(郡縣)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祿,他們的職位不是世襲的,隨時可以罷免。……此后,這個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 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
(1)材料一中秦統一后的文字字體和貨幣造型分別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實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稱,并寫出該制度的優勢。
(3)上述材料中的各項措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予以說明。
【答案】(1)小篆;圓形方孔半兩錢。
(2)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統治。
(3)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統一的貨幣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交流,后世王朝的貨幣大多采用圓形方孔造型;郡縣制成為后世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典范。(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給分)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分析】本題以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圖一反映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措施,把小篆作為統一文字頒行天下。圖二反映的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措施,把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貨幣。
(2)由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國分成36郡,每個郡又分成數目不等的縣。所有這些(郡縣)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祿,他們的職位不是世襲的,隨時可以罷免”可知,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統治。
(3)據材料和所學知,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統一的貨幣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交流,后世王朝的貨幣大多采用圓形方孔造型;郡縣制成為后世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典范。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南开区| 内江市| 洞口县| 龙江县| 赣州市| 田阳县| 宜兰县| 晋宁县| 都江堰市| 莫力| 平果县| 余干县| 开原市| 阿拉善左旗| 大理市| 乐亭县| 林州市| 涪陵区| 阿克苏市| 兴山县| 嘉禾县| 铜鼓县| 常山县| 建昌县| 灵丘县| 万荣县| 栖霞市| 定州市| 泾川县| 林周县| 浮梁县| 安义县| 邯郸市| 上犹县| 富顺县| 红原县| 北碚区| 大足县| 临沂市|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