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學習 目標 1.識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主要戰役、《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危害,以及列強瓜分中國的基本史實。 2.理解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 3.認識《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課前導學一、甲午中日戰爭1.爆發:1894年,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史稱“甲午中日戰爭”。2.時間:1894—1895年。3.主要戰役:(1)平壤戰役:1894年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葉志超棄城逃跑,平壤陷落。(2)黃海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軍奪取了制海權。(3)遼東戰役:日軍占領旅順后,連續進行了四天大屠殺,殺害了兩萬多中國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4)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馬關條約》的簽訂: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2.《馬關條約》的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3.《馬關條約》的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瓜分狂潮:《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2.“門戶開放” :(1)提出: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得到各國同意。(2)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3)影響:這樣,列強不但劃分了“勢力范圍”,而且彼此協調關系,共同奴役中國。課堂助學《馬關條約》簽訂后,部分日本人持這樣的觀點:“該條約只是中國簽訂的眾多條約中比較普通的一個,所以不必大驚小怪。”你是否認同此觀點?請說明理由。不認同。理由:《馬關條約》與以往條約相比,賠款更多,開放的通商口岸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割地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且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言之有理即可)1.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2)主觀原因: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具體表現為:戰前,清政府沒有認真備戰,戰爭爆發后,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秋,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于不顧。(3)客觀原因:日本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期,經濟、軍事實力強大且蓄謀已久。2.多維度分析《馬關條約》簽訂的影響:(1)侵略方式: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新階段。(2)對日本:日本利用中國的賠款,大力發展資本主義,擴充海陸軍,一躍成為亞洲強國,提高了國際地位。(3)對列強: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4)對中國: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社會各階層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例題】梁啟超指出:“吾國則一經庚申圓明園之變,再經甲申馬江之變(中法戰爭),而十八省之民猶不知痛癢,未嘗稍改其頑固囂張之習,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之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由此可見,梁啟超認為(C)A.中國的國民素質亟待提高B.經濟發展是民族意識提升的關鍵C.甲午中日戰爭促進了民族覺醒D.發動廣大民眾進行變革迫在眉睫【思路點撥】根據題干關鍵信息“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之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關條約》割臺灣并賠償大量兵費給日本,使國人從“鼾睡之聲乃漸驚起”,深重的民族危機驚醒了中華民族。達標檢測1.(側重史料實證)“再現致遠艦——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既展示了水下考古成果,又再現了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的情景。致遠艦沉沒于 (B)A.平壤戰役 B.黃海大戰C.旅順大屠殺 D.威海衛戰役2.黃海海戰結束后,光緒帝為海戰中壯烈殉國的海軍將領垂淚撰寫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位海軍將領是(C)A.左寶貴 B.關天培C.鄧世昌 D.丁汝昌3.(2022 衡陽)(跨學科 語文)丘逢甲《春愁》中寫道:“春愁難遺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該詩“哭”的是(C)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4.(側重歷史解釋)如圖所示是一幅關于甲午中日戰爭的漫畫,畫中左側的日本人把中國人打倒在地,一群西方“紳士”站在后面密切關注。對漫畫內容解讀合理的是(D)A.日本侵華遭到列強的強烈反對B.日本伙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C.列強對甲午戰爭形勢漠不關心D.列強希望通過戰爭攫取在華權益5.據統計,甲午戰爭前外資在華設有工廠192家,投資總額近2 000萬元;甲午戰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 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 215.3萬元。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A.列強取得在中國投資辦廠的權利B.洋務運動的開展C.“門戶開放”政策被列強接受D.中國掀起“實業救國”熱潮6.“由于它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錯失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于是它后來居上提出了‘門戶開放’”。這段文字中的“它”是(C)A.英國 B.法國C.美國 D.日本7.(時空觀念)下面是近代列強侵華戰爭年代尺。其中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C)A.① B.②C.③ D.④素能提升1.(2022 廣安)甲午中日戰爭后,晚清紳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義意識,呼吁商人確立“公共思想”,盡“公共義務”,同西方開展“商戰”。這表明晚清紳商(C)A.主張興辦新式學校B.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C.救亡圖存意識增強D.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2.(側重歷史解釋)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戰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戰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D)A.甲午戰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B.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貿易和投資特權D.列強侵華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3.史學家郭廷以認為:自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歷次戰爭結束后,“其間中國多少尚可喘息茍延”,但“中日戰后,情勢急轉直下,外來的兇猛壓力跟蹤而至,片刻未弛,真可謂危急存亡之秋”。下列符合其觀點的是(D)A.甲午中日戰爭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B.甲午中日戰爭后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C.甲午中日戰爭加重清政府的財政負擔D.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4.曾親歷甲午中日戰爭的英國人泰萊說:“此役非中國與日本戰,實李鴻章與日本戰,大多數中國人于戰事尚懵然無知也。”李鴻章自己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說他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據此可推知(D)A.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甚微B.民眾并不支持政府對日作戰C.李鴻章在清廷中掌握主政權D.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并非偶然5.有日本人認為:“中日甲午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之戰。文明之戰是指先進文化戰勝落后文化;解放之戰是指解放中國,光復中原;救亡之戰是指黃種人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西方。”這一觀點(A)A.掩蓋了日本對華侵略戰爭的本質B.揭示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C.突出了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認同D.表明了中國備受異族壓迫的事實6.(側重史料實證)2018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它是繼“致遠艦”之后,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這一考古成果將成為研究甲午海戰寶貴的(B)A.文獻資料 B.實物資料C.影像資料 D.文字資料7.(歷史解釋、論從史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甲午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力量對比項 目 國 別 參戰 艦數 裝甲 情況 總排 水量(噸) 平均 航速 (海里/時) 魚雷 發射 管數 火炮 總數 魚雷 艇數中國 12 12 34 466 15.34 27 195 2日本 12 12 40 840 16.33 36 268 0材料二 李鴻章為避戰保船,令北洋艦隊退守威海衛港,日本趁機得到黃海制海權……1895年初,日軍攻陷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無心再戰,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艦隊在哪些方面與日本艦隊存在差距。總排水量、平均航速、魚雷發射管數、火炮總數。(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這場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哪一條約?這場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什么?條約:《馬關條約》。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根據上述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內部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