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 正確運用復合判斷一學科核心素養1.科學精神:正確理解復合判斷的含義、組成、形式,正確認識聯言判斷的含義、構成、性質,學會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理解選言判斷的含義、構成、種類,理解假言判斷的含義、結構、種類、性質。2.公共參與:理解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明確運用選言判斷注意的問題,正確進行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必備知識:1.復合判斷的含義、組成、形式2.聯言判斷的含義、構成、性質3.選言判斷的含義、構成、種類4.假言判斷的含義、結構、種類關鍵能力:1.理解復合判斷及其種類;2.掌握聯言判斷的含義、結構、要求和意義;3.掌握選言判斷的含義、結構、種類、要求和意義;4.掌握假言判斷的含義、結構、種類。二學習重難點重點1.正確運用聯言判斷2.正確運用選言判斷3.正確運用假言判斷難點1.假言判斷的真與假2.學習復合判斷的社會生活意義三課前預習1.正確運用假言判斷(1)含義: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__________的判斷。(2)構成: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__________組成。表示條件的判斷是__________,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是后件。(3)分類:假言判斷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和__________假言判斷。(4)標準: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__________能否成立。(5)運用: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運用假言判斷的____________________。2.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1)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________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相容選言判斷就是________。(2)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________是真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________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3.聯言判斷的構成。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________。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作聯言判斷的________。在日常語言的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________。4.選言判斷的種類。選言判斷中選言支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是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________的選言支;另一種是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這樣的選言支叫________的選言支。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選言判斷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在日常語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來表達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通常用“________”來表達。5.正確地運用假言判斷。如果我們分不清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就不能準確地反映認識對象的情況,那樣形成的假言判斷就會發生錯誤。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________,是我們正確地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四自我檢測1.某倉庫物資被盜,現查明罪犯是張、王、李、趙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王∶趙是罪犯。張∶不是我偷的。趙∶不是我偷的。李∶王是罪犯。四人中只有一人說假話,罪犯應該是( )A.根據排中律,說真話的非王即趙,若王的話為真,按照張和王的話,趙是罪犯B.根據矛盾律,說假話的非張即趙,則王和李的話都真,按照趙的話,張是罪犯C.根據排中律,說真話的非張即李,若張的話為真,按照趙和張的話,李是罪犯D.根據矛盾律,說假話的非王即趙,則張和李的話都真,按照李的話,王是罪犯2.東風著陸場附近的地面氣象團隊,為了讓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任務順利進行,在返回任務前三個月就翻查近十年著陸場四月歷史天氣圖,反復研究環流形勢、歸納預報著眼點,以最大可能規避不利影響。關于氣象條件與飛船順利返回的關系,人們有爭論。對此,若前提條件成立,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①若“只有此地氣象條件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飛船才會順利返回”成立,則必然推出“此地氣象條件不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那么飛船就不會順利返回”②若“如果此地氣象條件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那么飛船就會順利返回”成立,則必然推出“此地氣象條件不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那么飛船就不會順利返回”③若“如果此地氣象條件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那么飛船就會順利返回”成立,則必然推出“飛船沒有順利返回,那么此地氣象條件不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④若“只有此地氣象條件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飛船才會順利返回”成立,則必然推出“飛船沒有順利返回,那么此地氣象條件不滿足飛船返回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萬里穿針”精準實現“太空之吻”。為了實現“1+1=1”的精準對接效果,設計師們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通過緩沖等措施,既不影響捕獲性能,又可以抵消撞擊的能量,最終實現“輕盈優雅”對接。若前提條件成立,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①若“只有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才能實現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輕盈優雅對接”成立,則必然推出“沒有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那么就不會實現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輕盈優雅對接”②若“如果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那么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就會實現輕盈優雅對接”成立,則必然推出“沒有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那么就不會實現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輕盈優雅對接”③若“如果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那么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就會實現輕盈優雅對接”成立,則必然推出“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沒有實現輕盈優雅對接,那么就沒有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④若“只有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才能實現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輕盈優雅對接”成立,則必然推出“天舟四號與空間站核心艙沒有實現輕盈優雅對接,那么就沒有處理好捕獲性能和撞擊能量的關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年高考在即,某高三班主任在高考百日誓師大會上講到:“只有刻苦學習的同學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下列選項與該班主任表達一致的是( )①沒考上理想的大學的同學,則一定沒有刻苦學習②沒有刻苦學習的同學,則一定不能考上理想大學③如果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則一定是刻苦學習的同學④如果是刻苦學習的同學,則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甲、乙、丙、丁四個人的血型各不相同,他們的血型是A、B、O、AB型四種中的一種。甲說:“丙是A型。”乙說:“丁是O型。”丙說:“如果我是A型,丁就是O型。”丁說:“我不是O型。”經核查,四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的說法不真實。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甲和乙兩人的判斷是不一樣的,必有一假,可得出結論:丁不是O型B.排中律表明,甲和乙兩人的判斷必有一真,可得出結論:丁是O型C.如果甲的說法是真的,可得出結論:丙是A型,丁是B型D.矛盾律表明,乙和丁兩人的判斷必有一假,且四人中只有一人講話是假的,可得出結論:丁是O型6.社區防疫是疫情聯防聯控的最前沿,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某市黨員干部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主動下沉社區,真正做到身入群眾、心下基層。其中甲、乙、丙、丁、戊5名黨員積極配合社區被分配到不同崗位,并且滿足以下條件:①只有甲去核酸檢測崗,乙才不去物資轉運崗。 ②要么丙去電話流調崗,要么甲去核酸檢測崗。 ③或者丁去宣傳引導崗,或者戊去數據篩查崗。 ④如果乙去物資轉運崗,則丁不去宣傳引導崗。以下哪項為真,可以保證“戊去數據篩查崗”( )①甲去核酸檢測崗②乙去物資轉運崗③丙去電話流調崗④丁去宣傳引導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五名犯罪嫌疑人供詞如下:甲說:我們五個人都沒有作案;乙說:丁是作案人;丙說:如果作案人是甲,則丁未作案或者乙未作案;丁說:案發時我在家睡覺;戊說:我們五人中有人作案。后來證實,五人中只有兩人說真話,誰說真話?( )A.乙和戊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戊8.劉老師、李老師、王老師、張老師分別承擔語文、生物、物理、化學課程的教學。已知:①如果劉老師教語文,那么李老師不教生物;②或者王老師教語文,或者劉老師教語文;③如果李老師不教生物,那么張老師不教物理;④如果張老師教物理,那么劉老師教化學。以下哪項如果為真,可以推出王老師教語文( )A.劉老師教語文 B.李老師不教生物C.劉老師教化學 D.張老師不教物理9.某汽車司機違章駕駛,警察向他宣布處理決定:“要么扣留駕駛執照三個月,要么罰款1000元。”司機說:“我不同意。”如果司機堅持己見,那么,以下哪項實際上是他必須同意的 ( )A.扣駕駛執照但不罰款B.罰款但不扣駕駛執照C.既不罰款也不扣駕駛執照D.如果做不到既不罰款也不扣駕駛執照,那么就必須接受既罰款又扣駕駛執照10.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據該論述可以得出的判斷及其判斷類型匹配正確的是( )A.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關系判斷B.只要實現了民主,就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充分條件假言判斷C.只有實現了民主,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要條件假言判斷D.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和現代化——聯言判斷三課前預習1.(1)條件(2) 判斷 前提(3)充分必要條件(4)事物之間的條件(5)前提2.(1) 至少 假的(2) 一個 沒有3. 聯言支 聯結項 省略4. 相容 不相容 要么……要么……5.條件關系四自我檢測1.D2.B3.B4.C5.D6.C7.A8.C9.D10.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