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質量守恒定律” 這一內容來源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屬于化學方程式這一主題。課題內容包括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恒的原因及其應用。此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在初中化學里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學情分析】知識基礎: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化學實驗,具有了一定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已經學過了分子、原子及元素,能用微粒的觀點從質變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學變化的實質,但對于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是否改變還缺乏認識。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觀念有待建立。思維特點:初三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能力基礎:學習該課題之前,學生已知道許多化學反應,能用微粒的觀點從質變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學變化的實質,但對于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是否改變還缺乏認識。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觀念有待建立。學生在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小組合作已經比較默契,學習資源能夠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實驗操作,初步具有實驗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設”“實驗方案的設計”“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2、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3、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過程與方法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新的精神。3、產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難點: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教學策略】(1)創設實驗實驗情境,引入在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是否相等的矛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改進實驗方法,進行實驗驗證,最后讓學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出質量守恒定律。(2)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微觀的角度展示磷燃燒的化學反應實質,幫助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從而突破難點。【課時安排】本課題共1課時【教學流程】創設情境,引入主題-------實驗探究,引導發現------Flash課件微觀展示,突破難點--- ----反思評價------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課堂小結【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 引設 入情 主境 題 師: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這是人們經常用來贊美蠟燭“照亮別人,毀滅自己”高貴品質的詩句。這里所說的毀滅是指自然界的物質可以隨意的消滅嗎?2、廢鐵收購站往往把收購來的廢鐵放在潮濕的環境中,待長滿鐵銹后再出售給廠家,這樣可以增加鋼鐵的質量,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是真的嗎?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作出盡可能多的假設或猜想: ① 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可能相等; ② 反應前后各物質的總質量可能不相等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求知欲。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并感悟質量變化的關系,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實 引驗 導探 發究 現 師:如何用實驗驗證你的猜想?由于大家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為大家講解其原理。現在,請根據提供的實驗裝置和藥品,設計兩個實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1、白磷在氧氣中燃燒。2、鐵釘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總質量變化。 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氧氣中燃燒1、儀器和藥品: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2、 學生對此實驗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后將會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經討論學生會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為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后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鐵釘跟硫酸銅溶液1、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2、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突破難點律 師:剛才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學生觀看用心flash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從而直觀形象地理解: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 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反思評價 師:“為什么碳酸鈉粉末和鹽酸反應之后總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大呢?”以上兩個反應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實驗結果?怎樣改進實驗裝置? 學生繼續分組進行實驗: ①碳酸鈉粉末和鹽酸前后天平的變化 ② 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所以實驗要在密閉的容器中。 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并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聯 學系 以生 致活 用 師:請同學們做以下練習題①100 g水變成100 g的冰,因此質量守恒。對嗎?為什么?②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少了,因此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對嗎?為什么?③48g鎂與32 g氧氣反應,則生成二氧化鎂的質量是_______g;若48g鎂在34 g的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鎂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為什么?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反應中;第2題強調守恒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要注意此類反應前后有氣體的化學實驗的質量守恒題);第3題意在讓學生發現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煉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題小結 師:同學們從知識上有何收獲,從學習化學這門課的學習方法上有何收獲? 寫出學習小結 鍛煉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并可對課堂效果進行檢驗【板書設計】第五單元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一、質量守恒定律定義: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二、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3不變原子的質量原子的種類原子的數目【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課后,針對本節課,我從自己的教學能力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反思,感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進步有不足:教師方面:1、進步:教師的引導用語比以前較準確,在課程的過渡環節上比以前較顯流暢和自然。2、不足:時間的籌安排上沒有計劃好:由于實驗活動較多,時間略顯倉促,可以在“創設情境”這一環節的學生討論上再緊湊些。學生方面:1、進步之處:絕大多數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增強了;部分優秀生在研究實驗的設計方案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思路基本準確; 大部分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比較準確。2、不足之處:有一少部分同學在實驗操作中出現操作錯誤,有待進;小組活動學生表現過于積極,難于控制;將小組成果轉化為全班同學的學習成果方法單一,有待進一步研究,【實踐活動----尋找致富之路】有這樣一則廣告:“水變汽油、柴油,經濟收入驚人,技術轉讓,請有識之士加盟。”同學們,假如你是老板,你加盟嗎?請談一談你的想法?【化學小資料】 有一位科學家叫波義耳,曾經做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塊錫放在敞口的容器中稱量,然后煅燒,再去稱量時,發現變重了,因此,他認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發生了變化。而另一位科學家叫羅蒙諾索夫,將同樣一塊錫放在密閉的容器稱量,然后煅燒,再去稱量時,發現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因此,他得出結論: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保持不變。究竟誰對誰錯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1756年俄國化學家羅蒙諾索夫把錫放在密閉的容器里煅燒,錫發生變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錫,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質的總質量,在煅燒前后并沒有發生變化。經過反復的實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于是他認為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的質量是守恒的。但這一發現當時沒有引起科學家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國的拉瓦錫做了同樣的實驗,也得到同樣的結論,這一定律才獲得公認。但要確切證明或否定這一結論,都需要極精確的實驗結果,而拉瓦錫時代的工具和技術(小于0.2%的質量變化就覺察不出來)不能滿足嚴格的要求。因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所以不斷有人改進實驗技術以求解決。1908年德國化學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國化學家曼萊做了精確度極高的實驗,所用的容器和反應物質量為1 kg左右,反應前后質量之差小于0.000 1 g,質量的變化小于一千萬分之一。這個差別在實驗誤差范圍之內,因此科學家一致承認了這一定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