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4《生物學的研究工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能說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名稱與作用。②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步驟。③識別和初步學習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其他研究工具。2.能力目標學會正確規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養成正確使用顯微鏡的良好習慣,樹立初步的科學意識。重難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組成,要探索細胞就離不開一些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于什么儀器才能觀察到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觀世界呢?[顯微鏡]二、新課講授(一)、顯微鏡的構造和功能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儀器。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胡克,他第一次用顯微鏡觀察和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現在我們常用的是光學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觀察到肉眼無法看到的細胞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其它的細微結構。本節我們就來了解這種生物學中重要的實驗器具——顯微鏡1、顯微鏡的取拿與安放(1)快速預習,熟悉顯微鏡的取拿、安放的方法。(2)小組交流,代表上臺進行操作演示。學生上臺展示2、認識顯微鏡的構造(1)預習課本 14-15頁,熟悉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功能。(2)小組內互相指認顯微鏡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功能。(3)學生展示3、精講顯微鏡的構造及功能(1)顯微鏡的三部分:光學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學生再次熟悉結構與功能(2)目鏡: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實物,比較分析目鏡放大倍數與長度關系。先自己思考,解決不了的話,小組合作,得出結論。(3)物鏡: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實物,比較分析物鏡放大倍數與長度關系,并觀察有無螺紋。先自己思考,解決不了的話,小組合作,得出結論。然后,出示透鏡位置,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思考不同放大倍數物鏡的透鏡的大小,嘗試推理一下,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物鏡進入人眼的光線一樣多嗎?放大倍數越大,透鏡越小,透過的光線越少,視野越暗。總結回顧,鏡頭的特點: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物長目短大(目光短淺,就會自大)總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顯微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4)遮光器: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實物,比較分析如何使用遮光器調節光線強弱?生總結回答:外界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外界光線弱時,用大光圈。(5)反光鏡: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實物,比較分析兩面的不同,并思考如何使用遮光器調節光線強弱?生回答:外界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外界光線弱時,用凹面鏡總結:設計問題來,總結如何調節視野明暗。(6)準焦螺旋: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實物進行轉動,比較兩種準焦螺旋的功能不同。生總結推理。(二)顯微鏡的使用1、自主預習根據問題,快速預習:①.使用顯微鏡觀察的過程,主要包括哪些步驟?②.如何確定是否對光成功?③.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哪個結構?這樣做目的是?生展示。2、實際操作(1)說明實驗要求,規范紀律。(2)注意事項分布講解(3)出示操作過程需要解決的問題。(4)操作順口溜,幫助熟悉記憶步驟(5)學生動手操作3.操作步驟:(1).對光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②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③轉動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④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出現一個明亮的視野。對光時要注意,切勿將直射的陽光作為光源。(2)安放裝片①將帶有字符的裝片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②移動裝片,使字符正對通光孔的中心。(3)觀察①從側面注視物鏡,雙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鏡頭降至接近安放裝片裝片約 2毫米處停止, 防止壓碎裝片和損傷鏡頭。②左眼注視目鏡,同時反方向慢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發現物像為止。必要時,可以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仔細觀察視野中物像的特點。③緩緩移動裝片,注意物像移動的方向。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顯微鏡成放大倒立的物像,上下左右相反,即將原物體旋轉 180°就是所成物像的方向。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實物的倒像,而且比實物大得多。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再來看玻片移動與物像的關系,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物像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動(4)整理和存放①實驗結束后,轉動粗準焦螺旋提升鏡筒,取下裝片。②用紗布將顯微鏡外表擦拭干凈。若物鏡、目鏡被弄濕或弄臟,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干凈。③轉動轉換器使物鏡偏向兩旁,將鏡筒降到最低,豎立反光鏡。④將顯微鏡放回鏡箱中,送回原處。(5)在使用顯微鏡時,還有幾點我們要注意的問題:(1)取送顯微鏡時,應一手握住鏡臂,一手托住鏡座,輕拿輕放。切勿用一只手斜提,前后擺動,防止目鏡滑出跌落。(2)揩試目鏡、物鏡和反光鏡上的灰塵或污物,必須使用專用的擦鏡紙。切勿用手指、手帕、紗布和普通紙擦。(3)物鏡的切換一定要使用轉換器。(4)載物臺要保持清潔干燥。如使用新鮮材料做臨時裝片,必須在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三)情境分析,促進理解,解決實際問題。1.使用顯微鏡時,幾個同學圍著一臺顯微鏡,視野有時是暗的。2.把飯卡放到顯微鏡下,什么觀察不到。3.觀察到物像時,一位同學興奮的把顯微鏡推移到另一位同學面前,那位同學卻說什么也看不到。生思考,小組合作解決。(四)課堂小結生回顧本節知識,查漏補缺三、當堂練習1. 顯微鏡的構造中可用來調節光線強弱的是( )A.遮光器和反光鏡 B.轉換器和遮光器C.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 D.通光孔和反光鏡2. 要使物鏡的鏡筒迅速上升,應當調節( )A.遮光器 B.轉換器 C.粗準焦螺旋 D.細準焦螺旋3.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 d,用顯微鏡觀察看到的字母是( )A .b B.d C.q D.p4.顯微鏡的總的放大倍數是 100倍,已知所用的物鏡放大倍數是 10倍,則目鏡的放大倍數是( )A.90倍 B.10倍 C.20倍 D.5倍5.在用顯微鏡觀察時,視野中有一污點,移動裝片和擦目鏡鏡頭,污點都沒被移去,那么污點肯定是在 ( )A.目鏡上 B.在裝片上 C.在反光鏡上 D.在物鏡上6.如圖顯示的是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生物學的研究工具》課后反思課堂不應只停留在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上,更要注重學習的方法訓練,思維的過程展示,給學生體驗和領悟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通過體驗性目標,按著“自學+講授+探究”的思路進行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本節課困難的地方在于學生活動時間的把握,怎樣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顯微鏡的操作,并進行相關探究。先對學生提要求、做培訓,并把探究的問題融合到學生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有序、高效的進行訓練練習,從而節約了時間。但仍有部分同學操作練習不充分,需要課下進行個別輔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