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常見離子的檢驗離子 檢驗方法 實驗現象H+ ①取少量試劑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變紅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試劑滴在pH試紙上 與標準比色卡對照pH<7③取少量試劑加入Zn粒 有氣泡產生④取少量試劑加入碳酸鈉 有氣泡產生OH- ①取少量試劑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石蕊溶液變藍②取少量試劑滴加無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變紅③用玻璃棒蘸取少量試劑滴在pH試紙上 與標準比色卡對照pH>7④取少量試劑加入可溶性銅鹽 有藍色絮狀沉淀生成Cl- 取少量試劑滴加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 產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SO42- 取少量試劑滴加少量Ba(NO3)2溶液和稀HNO3 產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CO32- 取少量試劑滴加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產生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常見氣體的檢驗氣體 檢驗方法 實驗現象O2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 木條復燃CO2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H2 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 燒杯內壁有水霧(或水珠)生成CH4 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一段時間后,迅速倒轉燒杯,向燒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燒杯內壁有水霧(或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O 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水蒸氣 通過無水硫酸銅 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成藍色HCl 先通入硝酸銀溶液,再滴加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不溶解三、物質的鑒別1.物質的鑒別原則:操作簡單、試劑種類少、現象明顯。2.物質鑒別的方法:應先簡后繁,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學方法。(1)物理方法:依據物質特殊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溶解時的吸放熱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2)化學方法:依據物質間反應時所產生的特殊反應現象(如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放熱等)進行鑒別。3.物質鑒別的形式(1)一種試劑鑒別:選擇一種試劑,分別加入待測物質中,觀察實驗現象。(2)多種試劑鑒別:選擇多種試劑,依次加入待測物質中,會出現明顯不同現象。(3)無試劑鑒別:先利用物質物理性質不同或物質間的相互反應(包括與生成物反應)而產生不同現象把物質鑒別出來。例1、下列關于物質的鑒別、除雜所選用的試劑或方法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試劑或方法A 鑒別Na2CO3、NaCl兩種固體 水B 鑒別FeCl3、NaCl、NaOH、MgCl2四種溶液 不另加試劑C 鑒別KCl、CaCl2兩種溶液 分別通入二氧化碳D 除去N2中的少量CO 點燃A.A B.B C.C D.D例2、試劑的正確選擇和使用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下列實驗所選用的試劑中,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實驗名稱 所用試劑A 檢驗硫酸根離子 硝酸鋇溶液B 檢驗三價鐵離子的存在 硫氰化鉀溶液C 除去氯化鋇中混雜的硝酸鎂 適量的氫氧化鋇溶液D 區分氫氧化鈉溶液和硝酸銨溶液 適量的蒸餾水A.A B.B C.C D.D例3、某混合氣體X由CO2、CO、H2O(水蒸氣)、H2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組成,X氣體依次通過如圖1裝置(假定每步反應均完全),現象分別為:A中溶液變渾濁;B中固體變為紅色;C中粉末變為藍色;D中溶液變渾濁。完成下列問題:(1)該實驗能得出CO氣體一定存在的證據是 ;(2)只要在圖1中加裝一個圖2裝置,就能確定原混合氣體X中是否含有H2。①寫出圖2裝置中試劑名稱 ;②該裝置連接在圖1中哪兩個裝置之間 (用字母表示)。1.下列各組物質鑒別方法不正確的是( )A.用碳酸鈉溶液鑒別稀鹽酸和氯化鈉溶液B.用稀硫酸區分鐵粉和氧化銅粉末C.用紫色石蕊溶液區分氯化鈉溶液和稀鹽酸D.用氫氧化鈉溶液區分稀鹽酸和稀硫酸2.下列關于科學實驗的“目的-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正確的是( )實驗組別 實驗目的 所加試劑(或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A 檢驗氯離子存在 待測溶液滴加硝酸銀 有白色沉淀產生 該溶液中一定含有氯離子B 檢驗硫酸根離子的存在 待測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和稀硝酸 有產生白色沉淀 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C 區別羊毛和滌綸 灼燒聞氣味 產生燒焦羽毛氣味 為滌綸D 除去KCl中的少量K2CO3 滴加稀鹽酸至剛好無氣泡產生 有氣泡產生,最后一滴鹽酸滴入無氣泡 K2CO3已被除盡A.A B.B C.C D.D3.下列各組物質的溶液,不需要外加試劑就能鑒別出來的是( )A.NaOH,FeCl3,NaCl,KCl B.Na2SO4,NaCl,BaCl2,KNO3C.Na2SO4,BaCl2,Na2CO3,HCl D.Na2CO3,H2SO4,HCl,KCl4.鑒別失去標簽的五瓶溶液:稀鹽酸、稀硫酸、NaOH溶液、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1)根據溶液顏色即可確定CuSO4溶液.取少量四種無色溶液分別放入四支試管中,再分別滴加CuSO4溶液,可鑒別出NaOH溶液和BaCl2溶液.鑒別出NaOH溶液的現象是________ ;(2)另取少量剩余的兩種溶液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再分別滴加BaCl2溶液,其中一支試管內產生白色沉淀,該反應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________,至此,五瓶溶液已全部鑒別出來;(3)實驗結束后,將所有試管中的物質充分混合,過濾除去沉淀,得到無色濾液;取少量無色濾液滴加Na2SO4溶液,無明顯現象,另取少量無色濾液分別與下列物質混合時,一定無明顯現象的是________ .A.酚酞溶液 B.Mg C.CuO D.Ba(OH)2溶液 E.AgNO3溶液.5.小金在學習甲烷的性質時,發現甲烷與氫氣在性質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具有可燃性等。氫氣具有還原性,那么甲烷是否也具有還原性呢?【建立假設】小金猜測甲烷有還原性,并對甲烷還原氧化銅的產物提出了下列假設:假設1:Cu、CO2、H2O;假設2:Cu、CO、H2O;假設3:Cu、CO、CO2、H2O【設計實驗】為了確定產物,小金設計了如下裝置:已知裝置B、C、D、E中分別盛有濃硫酸、無水硫酸銅、堿石灰、澄清石灰水①分別稱量裝置A、B、D的質量;②持續通入CH4;③加熱裝置A,使其充分反應;④停止加熱,繼續通入CH4至冷卻到室溫;⑤再次分別稱量裝置A、B、D的質量。實驗過程中通入甲烷的作用各不相同,停止加熱后繼續通入甲烷的作用是 。老師提醒小金該實驗還缺少 裝置,存在安全隱患,小金隨即修改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小金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實驗,并記錄了實驗現象和數據。①裝置A中的黑色粉末變紅;裝置C中白色粉末不變色;裝置E中石灰水不變渾濁。②稱量數據如表所示:A中玻璃管(含藥品)質量 裝置B的質量 裝置D的質量反應前 150.0g 156.6g 256.8g反應后 146.8g 158.4g 259.0g【實驗結論】甲烷 (選填“具有”或“不具有”)還原性,CH4與CuO充分反應后的產物是 。1.用下列方法鑒別物質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序號 物質 鑒別方法或試劑A 濃鹽酸與蒸餾水 聞氣味B 濃硫酸與稀硫酸 水C 稀H2SO4與AgNO3溶液 BaCl2溶液D NaOH溶液與稀鹽酸 無色酚酞溶液A.A B.B C.C D.D2.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中,切實可行的是( )①用酚酞試液鑒別NaCl溶液和鹽酸; ②用硝酸鋇溶液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③用氯化鋇溶液鑒別燒堿溶液和純堿溶液; ④用水鑒別NaOH和CaCO3固體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3.下面的四種溶液,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只需組內兩兩物質間反應,其中不能鑒別的是( )A.HCl、Na2CO3、CaCl2、NaNO3 B.Ba(OH)2、NH4Cl、K2CO3、NaNO3C.K2SO4、CuSO4、NaOH、NaNO3 D.FeCl3、NaOH、H2SO4、Ba(OH)24.某鈉鹽溶液中含有Cl 、OH 、CO32 三種陰離子,僅用一份樣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試劑與操作就可將溶液中的三種陰離子依次檢驗出來,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過濾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5.我們在做“物質的鑒別”實驗時,曾對硫酸銅、氯化鈉、硝酸鉀三種白色粉末進行鑒別.以下是某同學設計的鑒別方案,請你沿著該同學的思路回答相關問題.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6.隨著人們對于清潔能源的需求日益上升,天然氣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氧氣較少時,天然氣燃燒后的氣體成分為CO2、CH4、CO、水蒸氣中的一種或幾種。查閱資料發現CH4也能與CuO反應生成Cu、CO2和H2O。為了確定燃燒后的氣體成分,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進行探究:(1)A裝置中盛放的液體是 。(2)老師告訴小明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G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這樣做的原因是 。(3)小明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無水硫酸銅粉末變為藍色,G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他認為該氣體中一定含有CH4和CO。你認為小明的結論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B【解析】對于物質鑒別題,首先要掌握各物質的性質,然后根據物質的性質選擇所需物質,再利用反應的不同現象加以區分,鑒別題時各物質的現象必須不能相同,否則無法區分。A、碳酸鈉和氯化鈉都易溶于水,且都形成無色溶液,不能用水鑒別,不符合題意;B、先觀察顏色,溶液呈黃色的為氯化鐵,將氯化鐵滴入另三種溶液中,產生紅褐色沉淀的為氫氧化鈉,將氫氧化鈉滴入另兩種溶液中,產生白色沉淀的為氯化鎂,無明顯現象的為氯化鈉,可以鑒別,符合題意;C、氯化鉀和氯化鈣都不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D、氮氣為滅火性氣體,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用點燃的方法除去,且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會引入新雜質,不符合題意;例2、【答案】B【解析】(1)硫酸鋇和碳酸鋇同為白色沉淀,不同在于硫酸鋇不溶于酸;(2)硫氰化鉀只有遇到三價鐵離子才會變紅色;(3)除雜的原則:不能引入新的雜質;(4)區分兩種物質,那么加入試劑后至少有一種物質出現明顯的現象才行。B、根據含有三價的鐵離子的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鉀,會出現紅色進行分析;C、根據硝酸鎂和氫氧化鋇生成硝酸鋇對于氯化鋇也是雜質進行分析;D、根據氫氧化鈉和硝酸鎂都易溶于水進行分析.【解答】A.鑒別硫酸根離子應該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鋇鑒別,故A錯誤;B.含有三價的鐵離子的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鉀,會出現紅色,而二價的鐵離子不能使其變色,故B正確;C.硝酸鎂和氫氧化鋇生成硝酸鋇,在除雜的同時引入新的雜質,故C錯誤;D.氫氧化鈉和硝酸鎂都易溶于水,使用蒸餾水不能達到鑒別的目的,故D錯誤。例3、【解答】解:(1)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在A中去除二氧化碳后,D中溶液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從而說明氣體存在一氧化碳;故答案為:D中溶液變渾濁。(2)①為了確定是否含有氫氣,需要通過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水來確定氫氣是否存在,因此先將混合氣體干燥,所以需要去除水蒸氣,而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加入濃硫酸即可;故答案為:濃硫酸。②為了確保干燥氣體進入B中,所以在A和B之間加入圖2裝置,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水,使C中無水硫酸銅變色,證明水的存在,由此可以驗證氫氣的存在;故答案為:A和B。1.【答案】D【解析】根據所給各組試劑的性質分析,由加入物質與各物質反應的現象確定是否可以鑒別。A、加入碳酸鈉,產生氣泡的為鹽酸,無明顯現象的為氯化鈉溶液,可以鑒別,不符合題意;B、加入稀硫酸,產生氣泡的為鐵粉,固體溶解溶液呈藍色的為氧化銅,可以鑒別,不符合題意;C、加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呈紫色的為氯化鈉溶液,呈紅色的為稀鹽酸,可以鑒別,不符合題意;D、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和稀硫酸反應都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符合題意;2.【答案】D【解析】A、根據氯離子的驗證方法需加入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分析;B、根據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不溶于硝酸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鋇也可能是氯化銀分析;C、根據羊毛灼燒有燒焦羽毛氣味分析;D、根據碳酸鉀與鹽酸反應及除雜原則分析。【解答】A、檢驗氯離子需用硝酸銀和稀硝酸,產生不溶硝酸的白色沉淀才能證明含氯離子,不符合題意;B、加入氯化鋇溶液和稀硝酸,產生不溶于硝酸白色沉淀時則證明溶液中可能含硫酸根離子也可能含銀離子,不符合題意;C、羊毛成分為蛋白質,灼燒時會有燒焦羽毛的氣味,不符合題意;D、加入稀鹽酸,雜質碳酸鉀與鹽酸反應產生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可以除去雜質,符合題意;3.【答案】C【解析】先觀察所給試劑的顏色,將有特殊顏色的溶液鑒別出來,再用該試劑鑒別出其它物質,或兩兩物質反應,憑現象的不同加以鑒別。A、先通過顏色觀察出溶液呈黃色的氯化鐵溶液,然后將氯化鐵加入另三種溶液中,產生紅褐色沉淀的為氫氧化鈉,但氯化鈉和氯化鉀無法鑒別,不符合題意;B、硫酸鈉與氯化鋇反應會產生白色沉淀,但鑒別不出哪一種是硫酸鈉,哪一種是氯化鋇,且氯化鈉和硝酸鉀也無法鑒別,不符合題意;C、將四種物質兩兩混合,出現的現象為一種沉淀,三種無明顯現象的為硫酸鈉,兩種沉淀,一種無明顯現象的為氯化鋇,一種氣體、一種沉淀、一種無明顯現象的為碳酸鈉,只一種氣體,三種無明顯現象的為鹽酸,不需加試劑可以鑒別,符合題意;D、兩兩物質反應,只能鑒別出碳酸鈉和氯化鉀,無法鑒別硫酸和鹽酸,不符合題意;4.【答案】(1)產生藍色沉淀 (2)H2SO4+BaCl2═BaSO4↓+2HCl (3)B,C【解析】(1)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和硫酸鈉;(2)氯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白色的硫酸鋇沉淀和稀鹽酸,據此寫出反應的方程式;(3)含有銅離子的溶液呈藍色;氫氧化銅與酸能夠反應;硫酸鋇和氯化銀為白色沉淀,據此分析判斷即可。【解答】(1)分別滴加CuSO4溶液,可鑒別出NaOH溶液和BaCl2溶液.鑒別出NaOH溶液的現象是:產生藍色沉淀;(2)氯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白色的硫酸鋇沉淀和稀鹽酸,方程式為: H2SO4+BaCl2═BaSO4↓+2HCl ;(3)①過濾除去沉淀,得到無色濾液,說明不含有銅離子,即氫氧化銅全部被過濾出去;因為氫氧化銅與酸反應,因此濾液中不含有稀鹽酸和稀硫酸;②取少量無色濾液滴加Na2SO4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不含有鋇離子。無法確定濾液中是否存在氫氧化鈉,而含有氫氧化鈉,能使酚酞變紅,故A不合題意;溶液中不含有鹽酸和硫酸,就不能與鎂或是氧化銅反應,沒有現象,故B、C符合題意;硫酸根離子加氫氧化鋇會生成沉淀,而無法確定硫酸根離子是否存在,故D不合題意;溶液中含有氯離子,加入硝酸銀溶液會產生白色沉淀,故E不合題意5.【解答】解:【設計實驗】反應后若直接停止加熱,內部溫度降低,造成壓強減小,外界大氣壓會將液體時間壓入導管,造成倒吸,而持續通入甲烷,可以避免該現象發生;實驗過程可能產生一氧化碳、還有未反應的甲烷,都屬于易燃易爆氣體,不能直接排空,需要增加尾氣處理裝置;故答案為:避免溫度降低,內部壓強減小后,防止發生倒吸;尾氣處理。【實驗結論】有紅色固體產生,說明氧化銅被還原生成了銅,因此說明甲烷具有還原性;A減小的質量為氧化銅中氧元素質量,所以此時氧化銅中氧元素質量=150.0g﹣146.8g=3.2g,B中增加質量為水的質量,D中增加質量為二氧化碳質量,而這兩種物質中氧元素都來自于氧化銅中的氧元素,所以反應后氧元素質量=(158.4g﹣156.6g)(259.0g﹣256.8g)100%=3.2g,與反應前氧元素質量相等,所以反應后氣體只有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所以反應后產物為銅、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為:具有;Cu、H2O、CO2。1.【答案】C【解析】對于物質鑒別題,首先要掌握各物質的性質,然后根據物質的性質選擇所需物質,再利用反應的不同現象加以區分,鑒別題時各物質的現象必須不能相同,否則無法區分。A、濃鹽酸有刺激性氣味,蒸餾水沒有,可用聞氣味方法鑒別,不符合題意;B、濃硫酸加水會放出熱量,而稀硫酸加水則不能,可用加水的方法鑒別,不符合題意;C、稀硫酸和硝酸銀溶液加入氯化鋇溶液時都會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鑒別,符合題意;D、氫氧化鈉溶液能使酚酞溶液變紅,稀鹽酸不能使酚酞變色,可以鑒別,不符合題意;2.【答案】C【解析】①酚酞試液遇到氯化鈉溶液和鹽酸都不變色,無法鑒別,故①不可行;②硝酸鋇和稀鹽酸不發生反應,而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可以鑒別,故②可行;③氯化鋇與燒堿溶液不發生反應,而與純堿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可以鑒別,故③可行;④氫氧化鈉溶于水,而碳酸鈣不溶于水,故④可行。因此可行的是②③④。3.【答案】C【解析】先將有顏色的識別出來,若物質都是沒有顏色,則讓溶液之間兩兩混合,根據不同的實驗現象加以鑒別。A.碳酸鈉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氣體、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既有氣體又有沉淀生成的為碳酸鈉,只有氣體生成的為鹽酸,只有沉淀生成的為氯化鈣,無現象的為硝酸鈉,不加任何試劑可以鑒別,故A正確不合題意;B.氫氧化鋇能與氯化銨混合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氨氣,能與碳酸鉀混合產生白色沉淀,不能與硝酸鈉反應,故既能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又能產生白色沉淀的是氫氧化鋇,只能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的是氯化銨,只能產生沉淀的是碳酸鉀,無現象的是硝酸鈉,故B正確不合題意;C.硫酸銅溶液為藍色,根據溶液顏色,首先鑒別出硫酸銅,然后將硫酸銅與其他三種物質混合,能產生藍色沉淀的是氫氧化鈉,但不能鑒別硫酸鉀和硝酸鈉,故C錯誤符合題意;D.氯化鐵溶液為黃色,根據溶液顏色,首先鑒別出氯化鐵,然后將氯化鐵與其他三種物質混合,能產生紅褐色沉淀的是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鋇,無現象的為硫酸,最后將硫酸滴加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鋇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為氫氧化鋇,無現象的為氫氧化鈉,故D正確不合題意。4.【答案】B【解析】實驗時,每次加入試劑只能和一種離子反應生成沉淀,這樣才能逐步檢驗所有的離子,據此解答。(1)Ba2+只能和CO32 離子生成沉淀,所以應該先滴加Ba(NO3)2溶液,然后通過過濾,將得到的沉淀碳酸鋇除去;(2)因為Mg2+只能和剩余的OH-離子生成沉淀,所以接下來應該滴加Mg(NO3)2溶液,然后將得到的沉淀通過過濾除去;(3)最后加入AgNO3溶液,觀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從而檢驗剩余的Cl-是否存在。那么正確的操作順序為:④②①②③。5.【答案】藍色;AgNO3;白色沉淀【解析】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氯化銀為白色沉淀,據此分析判斷即可。【解答】(1)將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后,A試管中溶液呈藍色,則為硫酸銅;(2)在B、C試管中加入硝酸銀,由于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和硝酸鈉,而硝酸銀和硝酸鉀不反應,所以無現象的B中為硝酸鉀,有沉淀生成的C試管內為氯化鈉。6.【解答】解:(1)氧氣較少時,天然氣燃燒后的氣體成分為CO2、CH4、CO、水蒸氣中的一種或幾種,檢驗水要放在最前面,所以A裝置中盛放的液體是濃硫酸;(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空氣混合,加熱時可能發生爆炸,所以點燃酒精燈前,需要“待G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下降至安全線以下”,這樣做的原因是: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3)小明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無水硫酸銅粉末變為藍色,G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他認為該氣體中一定含有CH4和CO。小明的結論是不正確,理由是:甲烷和氧化銅加熱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氣體中不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故答案為:(1)濃硫酸;(2)排盡裝置內的空氣,防止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時發生爆炸;(3)不正確,甲烷和氧化銅加熱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氣體中不一定含有一氧化碳。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七)物質的檢驗與鑒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