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知識儲備】(一)物質的典型性質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溶于水放熱固體氫氧化鈉溶于水溫度升高以及它能吸水潮解生石灰與水反應放熱氫氣是最輕的氣體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能使黑色CuO變紅(或紅色Fe2O3變黑)的氣體是H2或CO,固體是C銨鹽與堿混合研磨產生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為NH3硫黃燃燒產生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為SO2(二)物質的用途氧氣可作助燃劑二氧化碳可用作滅火劑二氧化碳、氫氣、碳可作冶煉金屬的還原劑熟石灰能用來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爾多液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稀鹽酸助消化除鐵銹氯化鈉可用作調味品、融雪劑(三)物質的顏色黑色的物質:氧化銅、碳、四氧化三鐵、二氧化錳、鐵粉綠色的物質:堿式碳酸銅(銅綠)紅棕色(或棕紅色)的物質:鐵銹(或氧化鐵)藍色的溶液: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銅、氯化銅、硝酸銅溶液)藍色的物質:膽礬(藍礬CuSO4·5H2O)黃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鐵硫酸鐵硝酸鐵)淺綠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亞鐵、硫酸亞鐵、硝酸亞鐵)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藍色沉淀:氫氧化銅紅褐色沉淀:氫氧化鐵常見的白色沉淀:碳酸鈣、碳酸鋇、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硫酸鋇、氯化銀紅色的單質:銅、紅磷黃色的單質:硫黃(S)(四)物質特征組成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堿中一定含有氫、氧元素,不一定含有金屬元素相同元素組成的氣體是CO2和CO、O2與O3相同元素組成的液體是H2O2和H2O相同元素組成的固體是FeO、Fe2O3和Fe3O4(五)典型反應條件有些化學反應條件在題中帶有明顯的指向性,例如:“通電”條件就是指水在通電條件下分解“高溫”指碳酸鈣高溫分解或指鐵礦石煉鐵的反應等“液體中反應,MnO2作催化劑”就是指雙氧水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的反應(六)化學反應的特殊現象氨氣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的火焰,而在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白磷、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鐵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能溶于鹽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文字敘述型推斷】解決這類問題所用的方法是順推法。通過分析題中的明顯條件和隱含條件,緊抓特殊現象,如顏色、不溶于酸的沉淀、特殊的氣體等,結合分析得出結論。【圖像型推斷】圖像型推斷題的特點是給出物質可能的組成,然后將物質之間的反應相關信息以圖像的形式給出,要求學生根據圖像信息推斷出物質存在的情況。解決這類題的策略如下:熟悉常見物質的反應規律,正確理解圖像給予的信息,并從各量之間的關系把握圖像的變化規律(直線、折線),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流程圖式推斷】流程圖式推斷題一般是根據物質的轉化關系,從其中一種來推知另一種(順推或逆推),或找出現象明顯、易于推斷的一種物質,然后向左右展開;有時需試探求解,最后驗證。【方法點撥】(1)推理法對于以物質相互轉化為內容的推斷題,可將題意轉化為圖示,利用圖示分析物質性質和物質之間的內在聯系,抓住物質特征和實驗現象這條主線,先認定一個熟悉的反應特征為突破口,然后逐步推理。(2)剝離法根據已知條件把明顯的物質先剝離,再根據其他已知條件,把已剝離的物質當作已知,逐個求解。(3)分層推斷法對于給出物質范圍的推斷題,確定混合物的成分一般用分層推斷法,先分層推理出每一層的分結論,再進行綜合整理得出總結論。例1、某混合氣體可能含有CO、CO2、CH4和HCl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確定其成分,將混合氣體按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假設各步均充分反應或吸收),結果裝置A中的石灰水不變渾濁,但混合氣體的體積明顯減小;裝置D增重1.8g;裝置E增重2.4g,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裝置A中石灰水不變混濁,所以氣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B.裝置C對實驗結果不產生影響,所以可以去掉裝置C以簡化實驗方案C.后續裝置的目的是阻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裝置E中,干擾CO的檢驗D.該混合氣體成分可能是CH4 和CO例2、有一包白色固體樣品,可能含有NaOH、Na2CO3、K2SO4、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步驟Ⅰ:取少量樣品于燒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攪拌,靜置,有固體剩余.步驟Ⅱ:取步驟Ⅰ所得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再滴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紅色逐漸褪去,得到無色溶液。步驟Ⅲ:取步驟Ⅱ所得溶液于試管中,滴入過量Ba(NO3)2溶液,無明顯現象。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步驟Ⅰ,可知白色固體樣品中一定有________ 。(2)根據以上信息,關于樣品的組成,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3)若要進一步確定樣品的組成,還需進行的實驗操作是________。例3、下列框圖中的物質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屬于氧化物,下圖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請回答:(1)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稱為:________。(2)若I是紅褐色沉淀,請寫出G+F→I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3)指出反應①的基本類型是________反應。1.現有含雜質的硝酸鈉溶液,為確定其組成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無色溶液 B 的溶質是硝酸鈣 B.原溶液中的雜質一定是氯化鈣C.原溶液中的雜質可能由三種物質組成 D.該實驗中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不止一種2.有一包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CuSO4、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做實驗得到以下結果:①將此固體粉末加入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層清液為無色;②該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無色氣體產生。據此實驗,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Na2SO4、BaCl2 B.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KNO3、CuSO4C.該粉末中一定含有KNO3 D.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KNO3、BaCl23.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藍色溶液B中陽離子只有Cu2+B.無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C.原固體粉末一定有NaClD.原固體粉末一定有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4.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含有Na2SO4、Na2CO3、 BaCl2、NaOH中的一種或幾種。取樣溶于水,有白色沉淀產生;過濾后向沉淀中滴加稀鹽酸,沉淀的量與加入鹽酸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由此推斷白色固體中( )。A.可能存在Na2SO4 B.一定不存在NaOH C.肯定存在BaCl2 D.肯定只存在Na2CO35.某小組學生發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由CaCO3、CuCl2、Na2SO4、NaOH、Na2CO3中的幾種組成。為確定其組成,該小組進行了如圖實驗:(1)上述實驗中,操作Ⅰ是________。(2)A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3)該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質________。(4)該固體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質 ________6.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是FeCl3、Na2CO3、Na2SO4、NaCl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取適量固體粉末進行下列實驗。請根據實驗現象判斷:實驗步驟及現象 結論①將少許固體粉末溶于水得到無色澄清溶液 固體粉末中一定沒有________②在溶液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鈉沒有碳酸鈉③取步驟②實驗后的上層溶液,滴加________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氯化鈉7.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FeCl3、CaCO3、BaCl2、Na2SO4、KOH、KNO3中的一種或幾種,為證明其組成,進行如圖實驗: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判斷:白色固體中一定不含________,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1.某固體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幾種離子構成,取一定質量的該固體樣品,進行如下實驗:①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得到5 g白色沉淀。②在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仍有3 g白色沉淀。③在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該固體中一定含有( )A. Na+、CO32-、SO42- B. Cu2+、CO32-、SO42-C. Cl-、CO32-、SO42- D. Na+、Ba2+、Cl-2.某固體可能含有 Ca(NO3)2、Na2SO4、Na2CO3、FeCl3、KCl 中一種或幾種,現對其進行如下實驗:①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加適量蒸餾水,固體完全溶解成無色透明溶液。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過量稀硫酸,有氣泡產生。③取②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 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分析上述現象對原固體組成的推斷正確的是( )A.肯定有 Na2CO3,無 FeCl3、KCl B.肯定有Na2CO3、Na2SO4,無 FeCl3C.肯定有 Na2CO3,無 FeCl3、Ca(NO3)2 D.肯定有Na2CO3、Na2SO4,無 FeCl3、Ca(NO3)23.實驗室有一包白色固體由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實驗記錄如下:①取該樣品溶于水,得到無色溶液;②取適量上述溶液加過量的BaCl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過濾;③向步驟②所得沉淀中加入過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產生氣泡。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A.原固體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B.原固體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C.原固體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D.若在步驟②所得濾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則原固體中一定含有KCl4.某稀溶液溶質可能是NaNO3、HCl、H2SO4、CuCl2中的一種或幾種,向該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y與加入Ba(OH)2溶液質量x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溶質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有H2SO4和HCl B.一定有H2SO4、CuCl2,一定沒有HClC.一定有HCl、CuCl2、NaNO3 D.一定有HCl和CuCl2,一定沒有H2SO4,可能有NaNO35.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含碳酸鈉、硫酸鈉、氯化鉀、硝酸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實驗:Ⅰ.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逐漸加水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隨加入水的質量的變化如圖1所示。Ⅱ.取少量B點時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試液,溶液不變色。Ⅲ.繼續向燒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斷攪拌,燒杯內固體的質量隨加入稀硝酸的質量的變化如圖2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一個步驟Ⅰ中反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2)原白色固體________(填“一定有”、“一定沒有”或“可能有”)氯化鉀;(3)BC之間能看到________現象,當稀硝酸加到D點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________。6.實驗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樣品,為探究樣品中的成分,小科進行如下實驗:(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稱是________。(2)沉淀B的化學式是________。(3)小科根據實驗現象認為樣品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鈉,請你評價小科的判斷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________。答案及解析例1、【答案】C【解析】A.如果混合氣體中含有HCl,那么其中的二氧化碳就能使裝置A中澄清的石灰水不變渾濁,故A錯誤;B.C裝置中的濃硫酸對從B裝置中出來氣體進行干燥,防止干擾其他氣體的檢測,故B錯誤;C.后續裝置的目的是阻止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裝置E中,干擾CO的檢驗,故C正確;D.裝置D增重1.8g,是生成水的質量;裝置E增2.4g,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4g。設生成1.8g水,同時生成二氧化碳質量為xCH4+2O2 CO2+2H2O 44 36 x 1.8g解得:x=2.2g<2.4g;因此多余的二氧化碳肯定是一氧化碳燃燒生成的,則該混合氣體一定含有CO和CH4,故D錯誤。故選C。例2、【答案】(1)BaCl2(2)樣品的組成中一定含有 NaOH、BaCl2 ; Na2CO3、K2SO4至少含有一種(3)取步驟Ⅰ固體加入過量硝酸觀察沉淀是否溶解【解析】根據碳酸鋇、硫酸鋇為沉淀,碳酸鋇能溶于硝酸,硫酸鋇不能溶于硝酸,碳酸鈉、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碳酸鈉能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分析。【解答】(1) 步驟Ⅰ:取少量樣品于燒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攪拌,靜置,有固體剩余,說明固體中有反應生成沉淀的物質,碳酸鈉和硫酸鉀都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沉淀,說明一定有 BaCl2 ;(2)步驟Ⅱ:取步驟Ⅰ所得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再滴入過量稀鹽酸,無氣泡產生,紅色逐漸褪去,得到無色溶液,說明此時溶液中無碳酸鈉,則一定含有氫氧化鈉;步驟Ⅲ:取步驟Ⅱ所得溶液于試管中,滴入過量Ba(NO3)2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步驟Ⅱ所得溶液中無硫酸鉀剩余,由此可知樣品的組成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鈉和氯化鋇,碳酸鈉和硫酸鉀至少含有一種;(3) 要進一步確定樣品的組成, 還需檢驗沉淀是否溶于硝酸,所以取步驟Ⅰ固體加入過量硝酸,若固體全部溶解,則說明樣品中一定含碳酸鈉,不含硫酸鉀,若固體部分溶解,則說明碳酸鈉和硫酸鉀都含有,若固體不溶解,則說明不含碳酸鈉,含硫酸鉀;例3、【答案】(1)過濾(2)FeCl3+3NaOH=Fe(OH)3↓+3NaCl(3)化合【解析】本題考查了物質的推斷,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將題中有特征的物質推出,然后結合推出的物質和題中的轉化關系推導剩余的物質,再將推出的各種物質代入轉化關系中進行驗證即可,最后按題目要求結合相關物質解答。【解答】 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A高溫能生成無色氣體C和D,則A為碳酸鈣,C為二氧化碳,D為氧化鈣,D與水反應生成E,E為氫氧化鈣,E與碳酸鈉反應形成F溶液,F為氫氧化鈉;B屬于氧化物, 與鹽酸反應可生成有色溶液,則B可以是氧化鐵或氧化銅;(1)得到F溶液的 操作Ⅰ的名稱為過濾;故填:過濾;(2)若I是紅褐色沉淀,則G為氯化鐵,G+F為氯化鐵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FeCl3+3NaOH=Fe(OH)3↓+3NaCl ; 故填: FeCl3+3NaOH=Fe(OH)3↓+3NaCl ;(3)反應①為氧化鈣與水的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故填:化合。1.【答案】C【解析】根據氯離子的驗證方法及復分解反應定義分析,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含雜質的硝酸鈉溶液加入硝酸銀溶液產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說明含有氯離子,產生無色溶液B加碳酸鈉溶液產生碳酸鈣和硝酸鈉,說明B中有硝酸鈣,則雜質可能為氯化鈣,加入硝酸鋇溶液無明顯現象,說明不含硫酸根或碳酸根離子;A、無色溶液 B 的溶質為硝酸鈣和硝酸鈉,不符合題意;B、原溶液中的雜質可能有氯化鈣,也可能有硝酸鈣和氯化鈉,不符合題意;C、原溶液中的雜質可能由硝酸鈣、氯化鈉、氯化鈣三種物質組成 ,符合題意;D、該實驗中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是復分解反應,不符合題意;2.【答案】A【解析】 根據硫酸銅溶液呈藍色,碳酸鈣沉淀溶于硝酸,硫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的硫酸鋇沉淀不溶于硝酸,結合白色粉末加水、氯化鋇溶液和稀硝酸后的現象進行分析。①將此固體粉末加入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層清液為無色,說明一定不含溶液呈藍色的硫酸銅;②該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無色氣體產生,說明一定有溶于硝酸的碳酸鈣,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不溶于硝酸,所以也一定存在硫酸鈉和氯化鋇,硝酸鉀可能含有。3.【答案】A【解析】①銅離子在溶液中顯藍色,NaOH和CuCl2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而氫氧化銅沉淀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溶液;CaCO3和硝酸反應會生成氣體,則藍色溶液B中有硝酸銅、硝酸鈣。而原固體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②無色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后,生成白色沉淀,這個沉淀肯定是碳酸鈣,應該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再和硝酸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即粉末中肯定存在硝酸鈣;③無色溶液A加入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后,仍然生成白色沉淀,應該為氯化銀。其中的氯離子可能來自于氯化銅,也可能來自于氯化鈉,因此是否存在氯化鈉無法確定,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藍色溶液中陽離子應該是銅離子和鈣離子,故A錯誤;B.無色溶液A中肯定存在硝酸鈣和氫氧化鈉,故B正確;C.原來固體中,是否存在氯化鈉無法判斷,故C錯誤;D.原固體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是否存在硝酸鈉無法判斷,故D錯誤。4.【答案】C【解析】根據氯化鋇與碳酸鈉反應產生能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與硫酸鈉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分析。固體溶于水產生白色沉淀,加入鹽酸,沉淀部分消失,說明固體中含有氯化鋇、碳酸鈉和硫酸鈉;A、固體中一定含有硫酸鈉,不符合題意;B、固體中可能含氫氧化鈉,不符合題意;C、固體中一定有氯化鋇、硫酸鈉和碳酸鈉,符合題意;D、固體中一定有氯化鋇、硫酸鈉和碳酸鈉,不符合題意;5.【答案】(1)過濾(2)BaCl2或Ba(NO3)2(3)碳酸鈣、碳酸鈉(4)CuCl2、Na2SO4、NaOH【解析】根據碳酸鈣難溶性、氯化銅溶液呈藍色及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可反應產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可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分析。操作Ⅰ為固體和液體的分離,即為過濾;(2)A物質是驗證固體中是否含硫酸鈉和碳酸鈉,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可反應產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碳酸根離子與鋇離子反應可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所以A為氯化鋇或硝酸鋇;(3)固體粉末加足量水有沉淀和無色溶液,說明一定含碳酸鈣,一定不含溶液呈藍色的氯化銅,由溶液中加入鋇離子的物質后產生全部溶于鹽酸的沉淀,且溶液不能使酚酞變紅可知,固體中一定有碳酸鈉,一定沒有硫酸鈉和氫氧化鈉,所以固體中一定含的物質為碳酸鈣和碳酸鈉;(4)該固體中一定不含CuCl2、Na2SO4、NaOH 。6.【答案】FeCl3;硝酸鋇或Ba(NO3)2;硝酸銀或AgNO3【解析】①將少許固體粉末溶于水得到無色澄清溶液 ,則溶液中一定不含溶液呈黃色的 FeCl3 ; ②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鈉沒有碳酸鈉,則可在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硝酸鋇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③ 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氯化鈉,則取步驟②實驗后的上層溶液滴加 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7.【答案】FeCl3、Na2SO4;CaCO3、BaCl2、KOH;KNO3【解析】根據碳酸鈣可溶于酸,硫酸鋇不能溶于酸,氯化鐵溶液呈黃色,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碳酸鉀,碳酸鉀與氯化鋇反應可生成碳酸鋇分析。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得無色濾液和白色沉淀,說明一定沒有溶液呈黃色的氯化鐵,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鹽酸,全部溶解,說明一定沒有硫酸鋇沉淀,一定有碳酸鈣沉淀,無色濾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白色沉淀,說明有氫氧化鉀和氯化鋇,則白色固體中一定不含硫酸鈉、氯化鐵,一定含碳酸鈣、氯化鋇、氫氧化鉀,可能含硝酸鉀;1.【答案】A【解析】含Cu2+的溶液是藍色,將固體溶于水得無色透明溶液,說明溶液中無Cu2+;加入足量BaCl2溶液,過濾后得到5 g白色沉淀,在沉淀中加入過量稀硝酸,仍有3 g白色沉淀,說明固體中含有CO32-、SO42-,無Ba2+;固體中無Ba2+、Cu2+,則一定含有陽離子Na+;因為加入BaCl2溶液時引入了Cl-,所以在濾液中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不能說明固體中一定含有Cl-,因此一定含有離子Na+、CO32-、SO42-2.【答案】C【解析】①氯化鐵溶液呈黃色,碳酸鈣和硫酸鈣都是白色沉淀;②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能夠生成二氧化碳氣態,而硫酸鈣與稀硫酸無反應;③碳酸鋇和硫酸鋇都是白色沉淀,據此分析判斷。【解答】①因為溶液無色透明,所以肯定沒有氯化鐵;由于沒有沉淀生成,所以硝酸鈣、硫酸鈉和碳酸鈉要么都不存在,要么不能同時存在;②加入稀硫酸后有氣泡冒出,那么肯定是碳酸鈉和稀硫酸的反應,即肯定有碳酸鈉,那么肯定沒有硝酸鈣;③加入氯化鋇后,生成白色沉淀,肯定有碳酸鋇生成,但是是否存在硫酸鋇,無法確定,即是否存在硫酸鈉和氯化鉀無法確定。因此肯定有 Na2CO3,無 FeCl3、Ca(NO3)2,KCl和Na2SO4無法確定。3.【答案】B【解析】硫酸鋇和碳酸鋇都是白色沉淀,前者可以溶于酸,而后者不能溶于酸;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據此分析判斷。①取該樣品溶于水,得到無色溶液;由于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故一定不會含有硫酸銅;②取適量上述溶液加過量的BaCl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這個沉淀可能是碳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產生的碳酸鋇,也可能是硫酸鉀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的硫酸鋇;③向步驟②所得沉淀中加入過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產生氣泡,說明一定含有碳酸鋇沉淀,則一定含有碳酸鉀,一定不含有硫酸鉀;④無法證明氯化鉀是否存在。A.原固體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KCl,一定不含有硫酸銅和硫酸鉀,故B正確,而A、C錯誤;由于步驟②加入的是氯化鋇,故加入硝酸銀產生白色沉淀不能說明含有氯化鉀,故D錯誤。故選B。4.【答案】D【解析】①如果溶液中存在稀硫酸,那么加入氫氧化鋇后,會馬上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②氫氧化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氫氧化鋇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③實驗中,無法證實是否有硝酸鈉的存在,據此分析判斷。【解答】由圖像可知,加入氫氧化鋇后,先不產生沉淀,過一段時間后才產生沉淀,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鹽酸和氯化銅,氫氧化鋇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因硫酸與氫氧化鋇產生的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所以一定無硫酸,硝酸鈉可能存在。5.【答案】(1)Na2CO3+Ba(NO3)2=BaCO3↓+2NaNO3或Na2SO4+Ba(NO3)2=BaSO4↓+2NaNO3(2)可能有(3)有氣泡產生;NaNO3、Ba(NO3)2、HNO3【解析】(1)根據圖1可知,加入水后,固體的質量先減小后不變,說明有未溶解的固體,那么可能是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的碳酸鋇,也可能是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的硫酸鋇;(2)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試液,溶液不變色,說明溶液不呈堿性,那么肯定沒有氫氧化鈉;(3)繼續滴加稀硝酸后,根據圖2可知,固體的質量先減小后不變,說明固體是能夠與酸反應的碳酸鋇和不與酸反應的硫酸鋇。【解答】(1)步驟1中的反應為:①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的碳酸鋇和硝酸鈉,方程式為: Na2CO3+Ba(NO3)2=BaCO3↓+2NaNO3 ;②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和硝酸鈉,方程式為: Na2SO4+Ba(NO3)2=BaSO4↓+2NaNO3 。(2)根據三步實驗中的現象可知,沒有任何現象說明氯化鉀存在或不存在,因此白色固體中可能有氯化鉀;(3)BC之間為碳酸鋇和稀硝酸的反應,由于有二氧化碳產生,所以能看到有氣泡產生。當稀硝酸加到D點時,溶液中稀硝酸過量,那么一定含有圖1中產生的 NaNO3 ,圖2中產生的 Ba(NO3)2 和過量的 HNO3 。6.【答案】(1)過濾 (2)CaCO3(3)不正確,加入的氫氧化鈣中的氫氧根離子干擾實驗【解析】(1)過濾操作用于分離液體和不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2)氫氧化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沉淀碳酸鈣和氫氧化鈉;(3)紅褐色的沉淀為氫氧化鐵,其中的氫氧根離子可能來自與氫氧化鈣,也可能來自與樣品中的氫氧化鈉,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操作②后得到沉淀B和溶液C,它用于分離固體和液體,因此名稱為過濾。(2)沉淀B為碳酸鈣,化學式為 CaCO3 ;(3)我認為小科的判斷不正確,理由: 加入的氫氧化鈣中的氫氧根離子干擾實驗 。2022-2023學年上學期浙教版科學九年級“沖刺重高”講義(十九)物質的推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