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學案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兩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學案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兩課時)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1)漢代以前的選官制度(2)漢代察舉制①確立:漢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詔,“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標志察舉制的形成。②含義: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③標準:察舉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此外,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④評價:察舉制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3)魏晉九品中正制2.官吏考核制度(1)秦漢時期:上計制 (2)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然曹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監察制度(1)中央: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地方: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秩卑權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巡視監察制度一直延續下來。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2)特點:分科考試選拔人才,(3)內容: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后取得為官的資格,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4)發展: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 2.官吏考核制度(1)隋唐時期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將官員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升降。(2)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3.監察制度(1)隋唐時期(2)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元朝的官員選拔 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元朝于1314年恢復科舉制,但仍時斷時續,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2.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3.官吏考核制度4.監察制度(1)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則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秩卑權重(3)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為皇帝“耳目風紀之司”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 【圖說】察舉制【圖說】九品中正制【圖說】【辨析】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的區別1.從對象上看:前者是君對臣、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后者是臣對君的監督。2.從所處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機構、制度越來越完善,地位越來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來越小,直至取消這一制度。3.出現這種區別的關鍵在于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皇權不斷強化,其他機構和制度都是為加強皇權服務的。【圖說】唐代科舉制【圖說】科舉制的發展歷程【圖說】唐代十道監察區【圖說】古代的選官制度
(第二課時)
【重難突破】
重點1 中國古代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演進
1.選官制度
2.考核制度
(1)從戰國到明清,官吏考核重點由“任賢使能”逐步轉向加強對官吏的控制,這與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一致的。
(2)戰國以來,對官員的考核制度已經初具規模,秦漢以后各代不斷完善,逐漸形成有規定期限,有指定的具體內容,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層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較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
3.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圍繞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這兩個方向發展起來的,中央到地方單線垂直和層層監督的監察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監察官對行政官權力的制衡;中央對地方的權力制約;皇權對官僚權力的制約;監察官之間權力的相互制衡。
典例1[湖南衡陽2022考前沖刺]漢代通過“舉孝廉”制度,將官吏選拔與遵守、踐行孝道結合起來,既體現出官僚選拔制度的鮮明特點,又是漢代倫理觀念向選官制度滲透的成功經驗,在社會上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據此可知,察舉制
A.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 B.整頓了基層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發官員的社會責任感 D.未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代以察舉制為紐帶,將倫理觀念滲透于官僚體制建設之中,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A項正確;“舉孝廉”雖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選拔制度,但與基層社會秩序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官員的社會責任感,排除C項;察舉制選拔官員的依據是品德,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緣關系對官員選拔的影響,有利于平民階層進入官僚體系,從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四川巴中2023零診]東漢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為主,如表列舉了當時的幾種主要美德( )
久喪 對父母守喪三年或加倍;對舉主、故將行孝三年
讓爵 父有高面長子應襲,逃避不受,以讓其弟
避聘 避聘不就或讓親屬
報仇 家有仇怨,奮身圖報
報恩 故吏對舉主,弟子對業師等
A.科舉制 B.宗法制 C.察舉制 D.郡縣制
2.[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二模]賢良方正與賢良文學,為察舉特科,皆始于漢文帝,顧名思義,方正重在德行,文學重在文章,方正與文學之前都加賢良。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確立 B.黃老之學難以適應現實
C.地方吏治得到有效改善 D.官員選拔注重個人品德
3.[湖南2022模擬(二)]征辟制起源于漢代,皇帝選聘重要官員叫征,其他高官選聘幕僚為辟,是面向社會有名望的文人名流和有德有才、有名望的較低級別官吏進行選拔的方式。這種由皇帝下詔面向社會范圍的公開征召人才,需要輔以大臣察舉推薦,既不定期舉行,也無一定之規。據此可知,征辟制( )
A.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 B.使各種人才均受到國家重用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D.突破了官吏選拔標準的限制
4.[寧夏銀川2022三模]史載,公元前143年,西漢朝廷讓每個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6年時間過去了,各地并不重視,有的郡甚至一個都不舉。這說明
A.西漢前期人才匱乏 B.貴族政治的影響力仍然很大
C.儒學獨尊尚待時日 D.豪強世族控制著選拔用人權
5.[湖南衡陽2022全真模擬]魏晉南北時期,世家豪族勢力膨脹,察舉大權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舉征辟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導致人才匱乏。群臣建議征召賢士,皇帝允準并要求“訪于本州評議”,同時官員在向上薦舉人才的書折中大多有“謹條(列舉)資品,乞蒙簡察”字樣。這說明該時期
A.官員考核趨于嚴謹 B.品評風氣影響選官
C.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D.世官制度遭到沖擊
6.[海南海口2022二模]兩晉南朝時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約占入仕者的半數;由考核和學校考試入仕的約占25%;州郡縣吏積功升遷的約占14%,官府屬員入仕的約占12%。這主要體現了
A.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B.選官方式具有多樣性
C.貴族爵位世襲制的終結 D.科舉選官加強中央集權
7.[湖南岳陽2022二模]與《史記》、《漢書》相比,魏晉時期的很多史書的人物傳記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祖孫父子兄弟連續敘述,有時多達二十余人。這反映了魏晉時期
A.史學體例的發展 B.國家政局的動蕩
C.選官制度的變化 D.民族交融的加強
8.[天津2022月考]西漢政府規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隋書·劉炫傳》載:“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材料中官員選拔和任用的變化反映了
A.古代官員考核對德能的要求日漸淡化
B.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
C.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D.西漢至隋朝中央集權制的衰落與重建
9.[重慶2022聯考(二)]貞觀年間,唐太宗改革科舉制度,通過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和考試次數來網羅各種人才;推行官員向皇帝推薦人才的制舉制度和自學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薦的自舉制度;對于年老、喪失活力的官員,唐太宗還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納新。這些舉措
A.使士族喪失了政治影響力 B.提高了官員的參政積極性
C.擴大了封建統治社會基礎 D.標志著察舉和科舉的結合
10.[四川大數據精準教學聯盟2022統考]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國子監、太學畢業,并以進士及第而入仕為榮。唐后期,“國家之仕進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再也沒有“或太學高第,或諸州進士”的排序了。這反映了
A.官員文化素質降低 B.人才選拔方式調整
C.考試舞弊行為杜絕 D.科考選才范圍擴大
11.[云教金榜N 1聯考2022沖刺]宋神宗時期,改革科舉制度,規定:太學中“學行卓然尤異”的優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講保明,中書考察”,即可免試直接除官;次等內舍生則免省試,徑赴殿試;下等外舍生則免發解試,徑赴省試。此項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員子弟科考特權 B.凸顯了學校在科舉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舉考試選拔程序 D.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
12.[河北五校聯盟2022聯考]唐代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允許自由報考。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譽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而且錄取的人數大大增加,材料反映了宋代( )
A.選官完全公平公正 B.嚴密了考試程序
C.豐富了考試的內容 D.杜絕了科場舞弊
13.[江蘇泰州2022四模]兩宋時期,政府奉行“依資序遷”的官僚選人原則,重視對人事管理、財務審計、考察磨勘等諸多事務的復核。士大夫們對于政府行政運作程序及其內容密切關注。據此可知,兩宋
A.官員選拔方式趨于多樣化 B.政府行政運作繁瑣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學影響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較高
14.[河南重點高中“頂尖計劃“2022四模]宋太祖時,官僚子弟"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復試之",永為常例。宋太宗時又規定"凡舉人中有與主考官有同族及親戚關系的,必須別置考場"。這些舉措
A.打擊了官僚貴族的勢力 B.意在維護科舉考試公平
C.提高知識分子科考熱情 D.加速了社會階層間流動
15.[四川瀘州2022仿真(三)]明代內閣大臣高拱抨擊當時的科舉選官說:“系進士出身者,則眾向之,甚至以罪為功;其系舉人出身者,則眾薄之,甚至以功為罪……至于升遷,則進士治績之最下者,猶勝于舉人治績之最上者也。”這反映出明代科舉選官
A.喪失甄選官吏價值 B.重視官員家世門第
C.強調科考功名差別 D.側重官員行政能力
16.[湖北黃岡2022四模]明代的文臣蔭子武職制度構建于景泰年間,嘉靖以降,由于邊事頻仍,閣臣、樞臣等各級文臣多有得蔭錦衣衛武職者,該制度使部分縉紳子弟成為世襲武官。明代的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
A.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B.改變了科舉制的選拔方式
C.加強了錦衣衛的權力 D.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標準是孝廉,因此根據材料時間及標準可以判斷出是察舉制,C項正確;科舉制的標準是考試成績,排除A項;宗法制的紐帶是血緣,排除B項;郡縣制是中央集權強化的產物,排除D項。
2.【答案】D
【詳解】根據“方正重在德行,文學重在文章,方正與文學之前都加賢良。”可得出在官員選拔方面強調官員的德行,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儒學正統地位,排除A項;材料與黃老思想無關,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到選官,沒有體現地方治理,排除C項。
3.【答案】A
【詳解】材料表明,漢代實行的征辟制面向文人名流和德才兼備的低級官吏,雖面向全社會并由皇帝下詔,但又不定期舉行,也無一定之規,說明通過征辟制選拔官吏的實際效果難以確定,更多的是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征辟制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不是使各種人才均受到國家重用,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征辟制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不是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項;突破了官吏選拔標準的限制,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4.【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公元前143年,西漢朝廷讓每個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6年時間過去了,各地并不重視,有的郡甚至一個都不舉”可知,西漢推行的以孝廉為標準的察舉制成效不大。結合所學可知,漢初沿襲了前代的選官制度,貴族具有選官優勢。漢武帝時期,實行察舉制,以品行和才學,尤其是孝廉為主要選官標準,這就損害貴族的利益,遭到抵制,使得察舉制成效不大。這說明當時貴族政治的影響力仍然很大,B項正確;“人才匱乏”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與儒學獨尊無關,排除C項;漢武帝時,豪強世族沒有完全形成,排除D項。
5.【答案】B
【詳解】魏晉時期,察舉制被地方豪強掌控,弊端逐漸顯現,群臣建議將選拔官員的權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揀選官員時候也多側重資品,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品評風氣影響了選官,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官員選拔而非考核,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世官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破壞了,排除D項。
6.【答案】B
【詳解】由題干中“吏部直接任命”“考核和學校考試”、“州郡縣吏積功升遷”、“官府屬員入仕”等信息可知,材料體現了兩晉南朝時選官方式的多樣性,B項正確;“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的說法與題干中的信息“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約占人仕者的半數”不符,排除A項;“貴族爵位世襲制的終結”的說法過于夸大化,排除C項;“科舉選官”形成于隋朝,晚于題干中的時間段“兩晉南朝時期”,排除D項。
7.【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魏晉時期的很多史書的人物傳記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孫連續敘述,有時多達二十余人”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選官標準是出身,世家大族可憑借出身平步青云,坐至公卿,為此,魏晉時期世人非常重視家族、族譜的編纂,魏晉時期的史書中人物傳記非常繁瑣就是這一現象的反映,C項正確;根據題干所給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史學體例的發展,排除A項;國家政局的動蕩與材料中的這種變化無關,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但題干所給材料信息無法反映民族交融的加強,排除D項。
8.【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西漢政府規定......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可分析出中央給地方一小部分選官用人權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可知地方有獨立用人的權力,不利于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說明選官用人、考核官員的權力全部集中到了中央,中央集權加強,綜上,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古代官員考核,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排除B項;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
9.【答案】C
【詳解】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攬人才的改革舉措擴大了封建統治社會基礎,C項正確;“喪失”說法過于絕對,隋唐時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排除A項;材料主旨在于官員選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員參政積極性的舉措,排除B項;察舉制是兩漢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標準是才能德行,材料僅涉及科舉制、制舉、自舉制度和致仕制度,排除D項。
10.【答案】D
【詳解】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級官員子弟為主體的國子監、太學學生更容易進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試后推薦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進士及第。這一變化說明世家大族的影響削弱,官員選拔的范圍擴大,D項正確;唐后期地方考生間競爭更激烈,這對人才的文化素質要求更高,排除A;仍是實行科舉取士,排除B;雖削弱了世家大族對科考的影響,但這一調整杜絕不了考試舞弊行為,排除C。
11.【答案】B
【詳解】從材料中可知,太學生按照“學行”不同可以省去科舉考試的某些環節,獲得直接授官或參加殿試和省試的特權,可見學校在科舉取士中的作用受到重視,B項正確;太學生中也有官員子弟,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調整了科舉考試的程式,不能說完善了選拔程序,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針對太學生,離推動社會文化水平提升尚有距離,排除D項。
12.【答案】B
【詳解】宋代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譽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這樣對考試程序進一步嚴密,有助于考試的公平公正,B項正確;A項中的“完全”表述絕對,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考試程序而非考試內容,排除C項;D項中的“杜絕”表述絕對,排除D項。13.【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重視對人事管理、財務審計、考察磨勘等諸多事務的復核”,可見政府對官員的管理更加的規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較高,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選拔方式多樣,排除A項;材料不能看出政府行政運作繁瑣且低效,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學影響,排除C項;
14.【答案】B
【詳解】宋朝初期對于官員子弟等第中舉的需要重新復試,同時實行別院制度,這些舉措意在維護科舉考試的公平,B項正確;這些舉措并不是為了打擊官僚貴族,排除A項;這些舉措和提高知識分子科考熱情并無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C項;D項與材料舉措無關,是科舉制度的作用,排除D項。15.【答案】C
【詳解】根據“系進士出身者,則眾向之,甚至以罪為功;其系舉人出身者,則眾薄之,甚至以功為罪……”可得出進士出身與舉人出身的地位與待遇有很大差別,反映了當時科舉選官強調科考功名差別,C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門第,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出身的差別,而不是行政能力的差別,排除D項。
16.【答案】A
【詳解】根據“該制度使部分縉紳子弟成為世襲武官”得出文官轉變為武官,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A項正確;材料中的內容不是科舉,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錦衣衛權力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官職的變化,與大一統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D項。
附:教師版
(第一課時)
【時空坐標 】
【知識梳理 】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1)漢代以前的選官制度(2)漢代察舉制①確立:漢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詔,“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標志察舉制的形成。②含義: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③標準:察舉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此外,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④評價:察舉制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3)魏晉九品中正制2.官吏考核制度(1)秦漢時期:上計制 (2)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然曹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監察制度(1)中央: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地方: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秩卑權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巡視監察制度一直延續下來。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1.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2)特點:分科考試選拔人才,(3)內容: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后取得為官的資格,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4)發展: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 2.官吏考核制度(1)隋唐時期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考核官員,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將官員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升降。(2)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3.監察制度(1)隋唐時期(2)宋朝: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則劃分路作為監察區。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三、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元朝的官員選拔 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元朝于1314年恢復科舉制,但仍時斷時續,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2.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3.官吏考核制度4.監察制度(1)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2)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則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秩卑權重(3)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為皇帝“耳目風紀之司”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 【圖說】察舉制【圖說】九品中正制【圖說】【辨析】監察制度和諫議制度的區別1.從對象上看:前者是君對臣、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后者是臣對君的監督。2.從所處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機構、制度越來越完善,地位越來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來越小,直至取消這一制度。3.出現這種區別的關鍵在于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皇權不斷強化,其他機構和制度都是為加強皇權服務的。【圖說】唐代科舉制【圖說】科舉制的發展歷程【圖說】唐代十道監察區【圖說】古代的選官制度
(第二課時)
【重難突破】
重點1 中國古代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演進
1.選官制度
2.考核制度
(1)從戰國到明清,官吏考核重點由“任賢使能”逐步轉向加強對官吏的控制,這與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一致的。
(2)戰國以來,對官員的考核制度已經初具規模,秦漢以后各代不斷完善,逐漸形成有規定期限,有指定的具體內容,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層次分明,各有分工自上而下較為完善的官吏考核制度。
3.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是圍繞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這兩個方向發展起來的,中央到地方單線垂直和層層監督的監察體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監察官對行政官權力的制衡;中央對地方的權力制約;皇權對官僚權力的制約;監察官之間權力的相互制衡。
典例1[湖南衡陽2022考前沖刺]漢代通過“舉孝廉”制度,將官吏選拔與遵守、踐行孝道結合起來,既體現出官僚選拔制度的鮮明特點,又是漢代倫理觀念向選官制度滲透的成功經驗,在社會上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據此可知,察舉制
A.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 B.整頓了基層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發官員的社會責任感 D.未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代以察舉制為紐帶,將倫理觀念滲透于官僚體制建設之中,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A項正確;“舉孝廉”雖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選拔制度,但與基層社會秩序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官員的社會責任感,排除C項;察舉制選拔官員的依據是品德,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緣關系對官員選拔的影響,有利于平民階層進入官僚體系,從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四川巴中2023零診]東漢士大夫所重之名,以美德高行為主,如表列舉了當時的幾種主要美德( )
久喪 對父母守喪三年或加倍;對舉主、故將行孝三年
讓爵 父有高面長子應襲,逃避不受,以讓其弟
避聘 避聘不就或讓親屬
報仇 家有仇怨,奮身圖報
報恩 故吏對舉主,弟子對業師等
A.科舉制 B.宗法制 C.察舉制 D.郡縣制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標準是孝廉,因此根據材料時間及標準可以判斷出是察舉制,C項正確;科舉制的標準是考試成績,排除A項;宗法制的紐帶是血緣,排除B項;郡縣制是中央集權強化的產物,排除D項。
2.[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二模]賢良方正與賢良文學,為察舉特科,皆始于漢文帝,顧名思義,方正重在德行,文學重在文章,方正與文學之前都加賢良。這反映了
A.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確立 B.黃老之學難以適應現實
C.地方吏治得到有效改善 D.官員選拔注重個人品德
【【答案】D
【詳解】根據“方正重在德行,文學重在文章,方正與文學之前都加賢良。”可得出在官員選拔方面強調官員的德行,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儒學正統地位,排除A項;材料與黃老思想無關,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到選官,沒有體現地方治理,排除C項。
3.[湖南2022模擬(二)]征辟制起源于漢代,皇帝選聘重要官員叫征,其他高官選聘幕僚為辟,是面向社會有名望的文人名流和有德有才、有名望的較低級別官吏進行選拔的方式。這種由皇帝下詔面向社會范圍的公開征召人才,需要輔以大臣察舉推薦,既不定期舉行,也無一定之規。據此可知,征辟制( )
A.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 B.使各種人才均受到國家重用
C.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D.突破了官吏選拔標準的限制
【答案】A
【詳解】材料表明,漢代實行的征辟制面向文人名流和德才兼備的低級官吏,雖面向全社會并由皇帝下詔,但又不定期舉行,也無一定之規,說明通過征辟制選拔官吏的實際效果難以確定,更多的是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征辟制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不是使各種人才均受到國家重用,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征辟制營造了國家重視人才的氛圍,不是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項;突破了官吏選拔標準的限制,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4.[寧夏銀川2022三模]史載,公元前143年,西漢朝廷讓每個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6年時間過去了,各地并不重視,有的郡甚至一個都不舉。這說明
A.西漢前期人才匱乏 B.貴族政治的影響力仍然很大
C.儒學獨尊尚待時日 D.豪強世族控制著選拔用人權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公元前143年,西漢朝廷讓每個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6年時間過去了,各地并不重視,有的郡甚至一個都不舉”可知,西漢推行的以孝廉為標準的察舉制成效不大。結合所學可知,漢初沿襲了前代的選官制度,貴族具有選官優勢。漢武帝時期,實行察舉制,以品行和才學,尤其是孝廉為主要選官標準,這就損害貴族的利益,遭到抵制,使得察舉制成效不大。這說明當時貴族政治的影響力仍然很大,B項正確;“人才匱乏”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與儒學獨尊無關,排除C項;漢武帝時,豪強世族沒有完全形成,排除D項。
5.[湖南衡陽2022全真模擬]魏晉南北時期,世家豪族勢力膨脹,察舉大權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舉征辟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導致人才匱乏。群臣建議征召賢士,皇帝允準并要求“訪于本州評議”,同時官員在向上薦舉人才的書折中大多有“謹條(列舉)資品,乞蒙簡察”字樣。這說明該時期
A.官員考核趨于嚴謹 B.品評風氣影響選官
C.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D.世官制度遭到沖擊
【答案】B
【詳解】魏晉時期,察舉制被地方豪強掌控,弊端逐漸顯現,群臣建議將選拔官員的權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揀選官員時候也多側重資品,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品評風氣影響了選官,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官員選拔而非考核,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世官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破壞了,排除D項。
6.[海南海口2022二模]兩晉南朝時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約占入仕者的半數;由考核和學校考試入仕的約占25%;州郡縣吏積功升遷的約占14%,官府屬員入仕的約占12%。這主要體現了
A.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B.選官方式具有多樣性
C.貴族爵位世襲制的終結 D.科舉選官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B
【詳解】由題干中“吏部直接任命”“考核和學校考試”、“州郡縣吏積功升遷”、“官府屬員入仕”等信息可知,材料體現了兩晉南朝時選官方式的多樣性,B項正確;“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的說法與題干中的信息“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約占人仕者的半數”不符,排除A項;“貴族爵位世襲制的終結”的說法過于夸大化,排除C項;“科舉選官”形成于隋朝,晚于題干中的時間段“兩晉南朝時期”,排除D項。
7.[湖南岳陽2022二模]與《史記》、《漢書》相比,魏晉時期的很多史書的人物傳記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祖孫父子兄弟連續敘述,有時多達二十余人。這反映了魏晉時期
A.史學體例的發展 B.國家政局的動蕩
C.選官制度的變化 D.民族交融的加強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魏晉時期的很多史書的人物傳記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孫連續敘述,有時多達二十余人”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選官標準是出身,世家大族可憑借出身平步青云,坐至公卿,為此,魏晉時期世人非常重視家族、族譜的編纂,魏晉時期的史書中人物傳記非常繁瑣就是這一現象的反映,C項正確;根據題干所給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史學體例的發展,排除A項;國家政局的動蕩與材料中的這種變化無關,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但題干所給材料信息無法反映民族交融的加強,排除D項。
8.[天津2022月考]西漢政府規定,上自中央的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隋書·劉炫傳》載:“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材料中官員選拔和任用的變化反映了
A.古代官員考核對德能的要求日漸淡化
B.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
C.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D.西漢至隋朝中央集權制的衰落與重建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西漢政府規定......下至地方官員可以自己辟用士人作為僚屬,但長官辟舉百石小吏以上者,要呈報中央任免;”可分析出中央給地方一小部分選官用人權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東漢時期,地方各級行政長官都可以直接辟用下屬,毋須再報請中央;”可知地方有獨立用人的權力,不利于中央集權;根據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說明選官用人、考核官員的權力全部集中到了中央,中央集權加強,綜上,D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古代官員考核,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漢朝的察舉制直接造成軍閥割據局面,排除B項;古代的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材料無法體現,排除C項。
9.[重慶2022聯考(二)]貞觀年間,唐太宗改革科舉制度,通過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和考試次數來網羅各種人才;推行官員向皇帝推薦人才的制舉制度和自學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薦的自舉制度;對于年老、喪失活力的官員,唐太宗還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納新。這些舉措
A.使士族喪失了政治影響力 B.提高了官員的參政積極性
C.擴大了封建統治社會基礎 D.標志著察舉和科舉的結合
【答案】C
【詳解】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攬人才的改革舉措擴大了封建統治社會基礎,C項正確;“喪失”說法過于絕對,隋唐時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排除A項;材料主旨在于官員選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員參政積極性的舉措,排除B項;察舉制是兩漢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標準是才能德行,材料僅涉及科舉制、制舉、自舉制度和致仕制度,排除D項。
10.[四川大數據精準教學聯盟2022統考]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國子監、太學畢業,并以進士及第而入仕為榮。唐后期,“國家之仕進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再也沒有“或太學高第,或諸州進士”的排序了。這反映了
A.官員文化素質降低 B.人才選拔方式調整
C.考試舞弊行為杜絕 D.科考選才范圍擴大
【答案】D
【詳解】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級官員子弟為主體的國子監、太學學生更容易進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試后推薦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進士及第。這一變化說明世家大族的影響削弱,官員選拔的范圍擴大,D項正確;唐后期地方考生間競爭更激烈,這對人才的文化素質要求更高,排除A;仍是實行科舉取士,排除B;雖削弱了世家大族對科考的影響,但這一調整杜絕不了考試舞弊行為,排除C。
11.[云教金榜N 1聯考2022沖刺]宋神宗時期,改革科舉制度,規定:太學中“學行卓然尤異”的優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講保明,中書考察”,即可免試直接除官;次等內舍生則免省試,徑赴殿試;下等外舍生則免發解試,徑赴省試。此項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員子弟科考特權 B.凸顯了學校在科舉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舉考試選拔程序 D.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B
【詳解】從材料中可知,太學生按照“學行”不同可以省去科舉考試的某些環節,獲得直接授官或參加殿試和省試的特權,可見學校在科舉取士中的作用受到重視,B項正確;太學生中也有官員子弟,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調整了科舉考試的程式,不能說完善了選拔程序,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針對太學生,離推動社會文化水平提升尚有距離,排除D項。
12.[河北五校聯盟2022聯考]唐代科舉考生可以“懷牒自列于州縣”,允許自由報考。自宋真宗朝始,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譽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而且錄取的人數大大增加,材料反映了宋代( )
A.選官完全公平公正 B.嚴密了考試程序
C.豐富了考試的內容 D.杜絕了科場舞弊
【答案】B
【詳解】宋代各級考試的試卷一律“封彌”“譽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也實行初考、復考、詳定三級評定制度,這樣對考試程序進一步嚴密,有助于考試的公平公正,B項正確;A項中的“完全”表述絕對,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考試程序而非考試內容,排除C項;D項中的“杜絕”表述絕對,排除D項。13.[江蘇泰州2022四模]兩宋時期,政府奉行“依資序遷”的官僚選人原則,重視對人事管理、財務審計、考察磨勘等諸多事務的復核。士大夫們對于政府行政運作程序及其內容密切關注。據此可知,兩宋
A.官員選拔方式趨于多樣化 B.政府行政運作繁瑣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學影響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較高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重視對人事管理、財務審計、考察磨勘等諸多事務的復核”,可見政府對官員的管理更加的規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較高,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選拔方式多樣,排除A項;材料不能看出政府行政運作繁瑣且低效,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學影響,排除C項;
14.[河南重點高中“頂尖計劃“2022四模]宋太祖時,官僚子弟"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復試之",永為常例。宋太宗時又規定"凡舉人中有與主考官有同族及親戚關系的,必須別置考場"。這些舉措
A.打擊了官僚貴族的勢力 B.意在維護科舉考試公平
C.提高知識分子科考熱情 D.加速了社會階層間流動
【答案】B
【詳解】宋朝初期對于官員子弟等第中舉的需要重新復試,同時實行別院制度,這些舉措意在維護科舉考試的公平,B項正確;這些舉措并不是為了打擊官僚貴族,排除A項;這些舉措和提高知識分子科考熱情并無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C項;D項與材料舉措無關,是科舉制度的作用,排除D項。15.[四川瀘州2022仿真(三)]明代內閣大臣高拱抨擊當時的科舉選官說:“系進士出身者,則眾向之,甚至以罪為功;其系舉人出身者,則眾薄之,甚至以功為罪……至于升遷,則進士治績之最下者,猶勝于舉人治績之最上者也。”這反映出明代科舉選官
A.喪失甄選官吏價值 B.重視官員家世門第
C.強調科考功名差別 D.側重官員行政能力
【答案】C
【詳解】根據“系進士出身者,則眾向之,甚至以罪為功;其系舉人出身者,則眾薄之,甚至以功為罪……”可得出進士出身與舉人出身的地位與待遇有很大差別,反映了當時科舉選官強調科考功名差別,C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門第,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出身的差別,而不是行政能力的差別,排除D項。
16.[湖北黃岡2022四模]明代的文臣蔭子武職制度構建于景泰年間,嘉靖以降,由于邊事頻仍,閣臣、樞臣等各級文臣多有得蔭錦衣衛武職者,該制度使部分縉紳子弟成為世襲武官。明代的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
A.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B.改變了科舉制的選拔方式
C.加強了錦衣衛的權力 D.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答案】A
【詳解】根據“該制度使部分縉紳子弟成為世襲武官”得出文官轉變為武官,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A項正確;材料中的內容不是科舉,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錦衣衛權力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官職的變化,與大一統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D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清新县| 莱州市| 邹平县| 承德县| 新营市| 莒南县| 大石桥市| 龙南县| 攀枝花市| 铜陵市| 怀柔区| 准格尔旗| 中卫市| 东阿县| 新田县| 石城县| 天峻县| 嫩江县| 青神县| 米泉市| 景泰县| 桂东县| 泸西县| 平塘县| 鱼台县| 咸丰县| 宜兴市| 离岛区| 南雄市| 新宁县| 苍溪县| 夏邑县| 新和县| 宜丰县| 双江| 白沙| 镇坪县| 聂拉木县| 横山县|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