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細胞培養(一)教學目標1.闡明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和過程。2.闡明動物細胞培養的基本操作過程,思考動物細胞培養中應注意的問題。3.客觀分析干細胞在生物醫學工程中有廣泛的應用,以及所產生的效益和風險。(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1)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和過程。(2)干細胞在生物醫學工程中的應用。2.教學難點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和過程。(三)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教學,運用講授、自學以及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四)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巧妙的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意義,從而更容易融入到學習情境中,并積極主動地建構新知識。引入 3D 打印的人造皮膚開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出問題:以教材“從社會中來”欄目中的情境導入,指出在對大面積燒傷病人進行自體健康皮膚移植時,存在皮膚來源不足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思考問題,判斷培養自體皮膚的單個細胞解決皮膚來源不足問題的可行性。二、合作探究,尋求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由于學生已經具備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等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安排探究活動——探究動物細胞培養需要的條件(以人體細胞培養為例)。學生結合內環境穩態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相關知識,討論后認為:動物細胞培養需要無菌且無毒環境、特定的營養條件、一定的滲透壓、溫度和 pH。接著,教師向學生呈現如下資料:① 開放培養時一般把細胞置于95%空氣和5%二氧化碳的氣體環境中。氧氣參與細胞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可以維持培養基的 pH。大多數細胞的適宜pH為7. 2~7. 4。② 血清中除含有蛋白質、氨基酸、葡萄糖、激素及多種生長因子等外,還含有多種未知的促細胞生長因子、促貼附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質,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增殖和貼附。因此,細胞培養時,要保證細胞能夠順利生長和增殖,一般需添加10%~20%的血清。通過資料分析,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培養液中血清、血漿的重要性,以及對相應氣體環境的特殊需求。在學生形成上述的認識后,教師結合書本相關內容,帶領學生歸納、總結動物細胞培養要滿足的條件。形成對動物細胞培養條件的完整認識。三、動物細胞培養的基本操作流程讓學生依據動物細胞培養的概念,初步建構動物細胞培養的流程。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的內容,思考、回答下列問題:① 為什么要將動物組織、器官分散成單個細胞?怎樣將動物細胞分散開?② 用胰蛋白酶分散細胞,說明細胞間的物質主要成分是什么?③ 什么叫貼壁生長?為了便于細胞貼壁生長,對培養瓶的內表面有何要求?④ 什么叫接觸抑制?⑤ 什么是原代培養和傳代培養?學生通過任務閱讀,對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有了大致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對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有了大致認識。在課堂上,學生無法親自完成動物細胞培養過程的實驗,如何將抽象知識直觀化、具體化顯得非常重要。播放一段關于動物細胞培養過程的視頻以此讓學生對動物細胞培養過程的認識“更進一步”。通過設置恰當而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串,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遞進。設計如下問題:① 資料顯示,胚胎或幼齡個體的器官或組織更適合用于動物細胞培養,請說出理由?② 為什么要將動物組織、器官分散成單個細胞?怎樣將動物細胞分散開?③ 用胰蛋白酶分散細胞,說明細胞間的物質主要成分是什么?胰蛋白酶能否將細胞消化掉,為什么?④ 什么叫貼壁生長?細胞為什么要貼壁?為了便于細胞貼壁生長,對培養瓶的內表面有何要求?⑤ 什么叫接觸抑制?如何解除?教師利用問題驅動,使學生從既有知識出發,通過越來越深入的探討和學習,實現對知識的遞進。指導學生在分析、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完善流程。四、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了解動物細胞培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認識到動物細胞培養是動物細胞工程的基礎。讓學生認識動物細胞培養的重要性,同時引出干細胞的相關內容。五、干細胞培養及其應用引導學生回顧必修1中的相關內容,說出干細胞的概念。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出干細胞的類型、特點和應用;說出獲得iPS細胞的方法及其應用優勢;認同iPS細胞的應用前景優于胚胎干細胞。介紹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分析干細胞在臨床上的應用所產生的效益與風險。讓學生理性地看待并合理運用生物技術,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五)板書設計2.2.1動物細胞培養(六)教學反思本節課上完以后我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轉換師生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在點上時,我就把答案公布了,并沒有做好引導的工作,此外時間安排不夠緊湊,導致最后講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的應用時時間緊,講的比較匆忙;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使大容量而且無法進行實驗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理解深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