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3.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3.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兩課時)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兩課時)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 ,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攻占元大都,元朝滅亡。2.明太祖廢除 制度(1)目的:加強皇權,鞏固封建統治。(2)影響: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3.內閣制度與宦官專校(1)內閣的出現 ①背景:廢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統領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②形成,明成祖時選拔一些文官到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形成,稱“ ”,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③主要工作: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2)宦官專權①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受皇帝信任,②表現:司禮監代理批紅(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這些機構對官民進行監視鎖查,有權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 (1)目的:炫耀國威,顯示中國的富強。(2)過程:鄭和先后7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 沿岸。(3)地位: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4)結果: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最終難以持續。2.沿海危機(1)東南沿海的“倭患”①原因:元末,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 ”,明朝前期,朝廷嚴禁海外貿易,導致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與倭寇混雜。②平倭:明廷派 等人平倭,連續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2)歐洲殖民擴張與爭奪①明朝中后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日益頻繁。②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③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中國臺灣。 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明朝的邊疆關系(1)與蒙古的關系①為了防止北方的 和瓦剌兩大集團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長城。②明朝中期,瓦剌曾經在戰役中俘獲明英宗。③1571年,韃靼首領 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2)與藏族地區的關系: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朝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與東北地區的關系:在黑龍江流域設立 進行管理,對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明朝的滅亡:明末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后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3.清朝建立(1)清朝建立: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 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1636年, 稱帝,改國號為大清。(2)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并遷都北京。經過多年斗爭,清朝逐漸確立在全國的統治。 【圖解】明朝中央和地方行政體制示意圖【圖解】明代內閣工作程序 【圖解】明代內閣特點【圖解】明代內閣地位演變【辨析】宰相制與內閣制【圖示】鄭和下西洋【圖解】明代長城遺址明代長城是在之前長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圖為明長城軍事邊堡——得勝堡。【圖解】明朝對邊疆的管理方式
【重難突破】
一、明朝內閣制度的特點
(1)缺少名分:從明成祖開始,歷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內閣,但他們誰也不敢擔當違反祖制的罪名,誰也不愿從已經取得徹底勝利的皇權中,又拿出部分給閣臣分享。所以內閣制度進展緩慢,而且內閣始終未能成為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2)權力不穩:明朝內閣權力不穩定。一般閣臣,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學侍從之臣出身,入閣后其權力之大小, (3)政績一般:與漢、唐、宋相比,明朝閣臣的業績并不顯著,這一方面固然與入閣前的資歷有關。明代閣臣基本上出自翰林院,他們大多沒有管理一地的經驗,不知民間疾苦,對政事自然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閣臣有職責、無權力,又被司禮監擠著,被皇權緊緊控制著,即使有抱負也難于施展。
(4)受制于司禮監,與司禮監矛盾深刻。在明朝中樞系統中,內閣有票擬權,司禮監有批紅權,是內外相維的雙軌制。但雙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內閣難以與司禮監相抗衡,雙方權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為轉移而互相成反比。因此,他們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維相濟,而只能有對權力的激烈爭奪。
典例1[云教金榜N 1聯考2022沖刺]“揭帖”原為明初特許近臣密陳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變為內閣專享的密奏文書,故稱“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擬、隨事指陳和承諭答對等。這種變化表明
A.內閣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轉變 B.官僚隊伍能夠有效制衡專制皇權
C.明代政治體制日益走向僵化 D.內閣在中樞決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密揭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并成為內閣的特權,與明代中后期政治變化有關系,由于密揭涉及內容多且重要性強,故顯示了內閣的重要性,D項正確;密揭內容均是內閣制完善后一貫擁有的權力,不能說職能發生重大轉變,排除A項;B項不符合內閣制的特征和屬性,排除;“政治體制僵化”一般指拘泥舊制,缺乏靈活處置權力,導致政治運轉喪失活力,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
二、正確評價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多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
(2)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的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
(3)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敢于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
(4)鄭和下西洋的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采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負擔。隨著明朝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
典例2[江西贛州2022模擬]以鄭和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此圖繪出了山脈、海岸、島嶼等地標,并在航線旁標注有針位(航向、方位)和更數(航行時間、距離)等數據。《鄭和航海圖》
A.有利于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B.折射出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
C.反映出天朝上國實力雄厚 D.借鑒了西方的天文學知識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鄭和航海圖》詳細記載了航行數據,這為航海活動提供了參考資料,有利于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天朝上國實力的雄厚,排除C項;借鑒了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安徽淮南2022二模]明代吏部尚書地位迅速上升,一躍成為“七卿”之長,被尊稱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書的地位和作用非前朝歷代吏部尚書所能比擬。促成明代吏部尚書地位超越前朝的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廢除 B.內閣首輔的設立 C.批紅制度的出現 D.票擬制度的形成
2.[浙江寧波2022二模]談遷《國榷》中提到:“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竄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這說明,明朝內閣
A.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 B.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機構
C.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 D.提高中央集權政府行政效率
3.[重慶第八中學2022全真模擬]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兩廣盜賊多起,廣東和廣西巡撫互相推諉。朝廷決定任命韓雍為總督,開府梧州,統管兩廣,“三司皆長跪白事”。總督的設立旨在
A.提高地方的政務處置效率 B.分化事權以實現相互牽制
C.防范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D.調整地方體制以強化皇權
4.[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考前定位聯考]明成祖時期,閣臣“裨益不在尚書下也”,但終永樂之世,閣臣的品秩未過五品。從仁宣時期開始閣臣的品秩與地位不斷提高。景泰時期,閣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書之上,“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這種變化有助于
A.提高內閣決策效率. B.抑制宦官權力膨脹
C.削弱六部的行政權. D.限制皇帝濫用權力
5.[江蘇淮安2022模擬]明朝時期內閣閣臣們與皇帝朝夕相處,職司代言,聲勢顯赫。閣臣們敢于規勸皇帝的錯誤決定和行為,積極為皇帝舉賢任能,參與人員的選拔和考核。在內閣頗具影響力時,閣臣所推薦的官員多被采納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內閣
A.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B.直接管理全國軍政事務
C.導致丞相制度徹底終結 D.不利于君主專制的強化
6.[福建泉州2022質檢(五)]明宣宗年間,票擬制度形成、內閣官員審閱大臣的奏章,并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說明票擬制度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進內閣決策權制度化
C.提高了決策效率 D.推動中樞機構趨于成熟
7.[湖北黃岡2022一模]下圖反映了明代閣臣年齡結構情況。這一情況
(注:僅以有明確生卒年的119位閣臣為統計數據。)
A.利于維持國家政局的穩定 B.增加了官僚運行的成本
C.體現了官吏隊伍的年輕化 D.保證了社會的理性運轉
8.[吉林2022考前模擬(二)]學者田澎認為內閣有教育功能、籌劃功能、補過功能等,但這幾種功能的正常發揮需要一定的條件,即皇帝勤政、皇帝親信并尊崇閣臣。但在實際運行中,閣臣常常得不到皇帝的真心支持,使內閣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說明
A.內閣是相權的翻版 B.閣權受到皇權的制約
C.中樞機構發生異變 D.閣臣與皇帝沖突加劇
9.[遼寧沈陽2022考前模擬]明初,朱元璋規定:“內庭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甚至協助皇帝“批紅”。這一變化的背景是( )
A.君主專制逐漸衰落 B.朱元璋失去影響力
C.宦官專權操弄朝綱 D.皇權獨攬親政懈怠
10.[廣東2022押題預測]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職權歸于內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從內閣大學中選拔一個資歷和威望最高的閣臣稱之為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這反映出首輔()
A.有效制約皇權 B.成為法定官職
C.行使宰相之職 D.擁有決策大權
11.[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2022臨門一腳]據記載,“國朝仍前明之制,以內閣為政府,大學士為宰執。……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閣臣往往比(結交)中涓(宦官),作威福,營奸利,雖分權于部,而權益重。國朝凝旨有定例,內外大臣言官摺奏,則直達御前,天子親筆批答,閣臣不得與聞”。以上史料說明
A.明朝內閣為中央決策機構 B.明清內閣顯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內閣的權力逐漸削弱 D.清朝內閣有效防止宦官專權
12.[湖南2022押題預測卷02]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涉足軍事領域,以杜絕漢、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現象。明成祖時期,將宦官參預軍事制度化、固定化,形成宦官監軍制度。明英宗時期,宦官王振監軍擅權,致使英宗被俘,明軍損失慘重。明代出現宦官監軍擅權局面主要在于( )
A.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B.宰相制度廢除 C.內閣議政功能喪失 D.君主集權加強
13.[江蘇南京2022二模]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權傾朝野。張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給予最高待遇葬禮,兩年后卻查抄其全部家產并流放其家屬。皇帝對張居正的態度劇變表明
A.明代相權膨脹對皇權形成威脅 B.明代官僚體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統治理念開始瓦解 D.明代官員的監察體制日趨完備
14.[江蘇南京2022二模]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擄誠來朝,咸錫皆賞。故茲敕諭,悉使聞知。”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體制 B.擴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強化海禁政策 D.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15.[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一模]隆慶五年(1571年),蒙古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封頁互市。互市時,明朝必派遣僧人賜以經像,并講解經義,蒙古各部貴族“傾聽贊嘆,臨行哀戀不忍別,厚加贈遺而返”。這反映了
A.蒙漢之間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為蒙漢文化紐帶
C.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 D.明朝實現邊境長治久安
16.[福建福州2022考前質檢]“如果從軍事上說,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區推行郡縣制”。然而,明政府最終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故謂土司“完糧賦而不食俸祿,聽征調而不用軍餉”。由此可見,明代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A.郡縣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
C.守外虛內的國策 D.財政實力的限制
【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使得吏部尚書地位上升,A項正確;內閣是皇帝的內侍機構,不是中央一級正式行政機構,沒有實權,與吏部尚書地位上升無關,排除B項;皇帝才有批紅權,不是吏部尚書地位上升原因,排除C項;票擬權是內閣的權力,與吏部尚書地位上升無關,排除D項。
2.【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輔臣(內閣大臣)擬旨”、“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竄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等信息可知,明朝內閣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C項正確;依據材料“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可知,內閣有封還權,并不是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而秉承皇帝旨意辦事是清朝軍機處的職能,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內閣的地位,不能體現“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機構”,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內閣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沒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總督地位在三司、巡撫之上,總攬地方權力,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快速地處理地方事務,A項正確;總督將三司之權集中,并沒有制約總督的機構,排除B項;實行三司是為了打擊地方割據,設置總督容易形成割據,排除C項;總督的設立是地方體制的調整,皇權強化涉及中央官制的調整,排除D項。
4.【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閣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書之上”“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閣臣職權的擴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權,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得出內閣決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閣臣的升降是由皇帝決定,不能限制皇權濫用,排除D項。
5.【答案】A
【解析】據題意可知,明代的內閣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夠規勸皇帝的錯誤決定和行為,積極為皇帝舉賢任能,參與人員的選拔和考核,說明明朝的內閣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A項正確;內閣是明朝皇帝的秘書咨詢機構,沒有成為正式的行政機構,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國的軍政事務,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BD項;內閣的設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廢除以后,排除C項。
6.【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票擬制度中官員在審閱奏章時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中央集權是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排除A項;內閣沒有決策權,排除B項;票擬制度不是中樞機構趨于成熟,排除D項。
7.【答案】A
【解析】內閣閣臣作為國家最高決策層的成員,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政務能力、社會閱歷、知識積累和政治素養等。51—60歲和41—50歲兩個年齡段的閣臣人數最多,這樣的年齡結構分布說明明代閣臣隊伍活力狀況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A項正確;閣臣年齡結構與官僚運行成本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排除B項;由圖可知,閣臣年齡在51—60歲人數居多,官員隊伍年輕化無法體現,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夸大,閣臣的年齡對社會運轉的影響有限,排除D項
8.【答案】B
【解析】根據“但這幾種功能的正常發揮需要一定的條件,即皇帝勤政、皇帝親信并尊崇閣臣。”可得出內閣權力的大小都取決于皇帝,反映出內閣權力受到皇權的制約,B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中樞機構沒變,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沖突,排除D項。
9.【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現宦官專權現象,這是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皇帝大權獨攬,防范外朝,但事務繁多不堪,從而重用宦官,D項正確,A項錯誤。“失去”不可能,表述錯誤,排除B項;題目問的是背景而非材料表現的本身,排除C項。
10.【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六部職權歸于內閣”“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可知,首輔總領六部,無宰相之名,卻行宰相之權,但內閣不是法定機構,只是皇帝內侍機構,首輔不是法定官職、沒有決策權,無法制約皇權,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
1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天子親筆批答,閣臣不得與聞”可知,明朝時期內閣權重,到了清朝內閣不得干預天子批閱奏章,說明清朝內閣權力受到削弱,C項正確;明朝內閣為皇帝的秘書機構,排除A項;材料強調內閣在明清的變化,無法說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項;清朝內閣名存實亡,作用并不明顯,排除D項。
12.【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廢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專制皇權得到加強。明成祖設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為了牽制內閣,皇帝重用宦官參政。明中期以后出現宦官監軍擅權,主要原因是過分集權于皇帝,D項正確;決策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項;“宰相制度廢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13.【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張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權傾朝野”“先給予最高待遇葬禮,兩年后卻查抄其全部家產并流放其家屬”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內閣權力并沒有制度的保障,其權力大小完全來源于皇帝的信任與否,說明明朝中樞體制發生異變,明朝皇權空前強化,官僚體制對皇權缺乏制度性的制約,B項正確;明初,丞相制度被廢除,排除A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14.【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藩體制是東亞地區中國和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間的一種不平等的封建國際系統結構,因此根據材料“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擄誠來朝,咸錫皆賞”體現的是明朝政府對外宣揚國威,固守宗藩體制,A項正確;材料與擴展海洋的愿望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強化海禁政策無關,排除C項;明朝政府的這一做法并未順應歷史潮流,仍然固守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D項。
15.【答案】A
【解析】據題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間的互市包括封賜、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說明交流方式多元,A項正確;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間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體現其紐帶作用,排除B項;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項;明朝邊境受到蒙古的威脅,并沒有實現長治久安,排除D項。
16.【答案】D
【解析】 根據材料“完糧賦而不食俸祿,聽征調而不用軍餉”以及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明王朝財政狀況不佳因此從現實的角度看,為了節省資金,明王朝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最符合實際,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郡縣制度有弊端,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西南當地人的政治制度,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明朝實行守外虛內的政策,排除C項;
(二)教 師 版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攻占元大都,元朝滅亡。2.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強皇權,鞏固封建統治。(2)影響: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3.內閣制度與宦官專校(1)內閣的出現 ①背景:廢除宰相后,皇帝直接統領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②形成,明成祖時選拔一些文官到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形成,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③主要工作: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2)宦官專權①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受皇帝信任,②表現:司禮監代理批紅(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這些機構對官民進行監視鎖查,有權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 (1)目的:炫耀國威,顯示中國的富強。(2)過程:鄭和先后7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地位: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4)結果: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最終難以持續。2.沿海危機(1)東南沿海的“倭患”①原因:元末,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嚴禁海外貿易,導致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與倭寇混雜。②平倭:明廷派戚繼光等人平倭,連續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2)歐洲殖民擴張與爭奪①明朝中后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日益頻繁。②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③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中國臺灣。 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明朝的邊疆關系(1)與蒙古的關系①為了防止北方的韃靼和瓦剌兩大集團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長城。②明朝中期,瓦剌曾經在戰役中俘獲明英宗。③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2)與藏族地區的關系: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朝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與東北地區的關系: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進行管理,對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2.明朝的滅亡:明末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后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3.清朝建立(1)清朝建立: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2)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并遷都北京。經過多年斗爭,清朝逐漸確立在全國的統治。 【圖解】明朝中央和地方行政體制示意圖【圖解】明代內閣工作程序 【圖解】明代內閣特點【圖解】明代內閣地位演變【辨析】宰相制與內閣制【圖示】鄭和下西洋【圖解】明代長城遺址明代長城是在之前長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圖為明長城軍事邊堡——得勝堡。【圖解】明朝對邊疆的管理方式
【重難突破】
一、明朝內閣制度的特點
(1)缺少名分:從明成祖開始,歷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內閣,但他們誰也不敢擔當違反祖制的罪名,誰也不愿從已經取得徹底勝利的皇權中,又拿出部分給閣臣分享。所以內閣制度進展緩慢,而且內閣始終未能成為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2)權力不穩:明朝內閣權力不穩定。一般閣臣,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學侍從之臣出身,入閣后其權力之大小, (3)政績一般:與漢、唐、宋相比,明朝閣臣的業績并不顯著,這一方面固然與入閣前的資歷有關。明代閣臣基本上出自翰林院,他們大多沒有管理一地的經驗,不知民間疾苦,對政事自然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閣臣有職責、無權力,又被司禮監擠著,被皇權緊緊控制著,即使有抱負也難于施展。
(4)受制于司禮監,與司禮監矛盾深刻。在明朝中樞系統中,內閣有票擬權,司禮監有批紅權,是內外相維的雙軌制。但雙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內閣難以與司禮監相抗衡,雙方權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為轉移而互相成反比。因此,他們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維相濟,而只能有對權力的激烈爭奪。
典例1[云教金榜N 1聯考2022沖刺]“揭帖”原為明初特許近臣密陳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變為內閣專享的密奏文書,故稱“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擬、隨事指陳和承諭答對等。這種變化表明
A.內閣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轉變 B.官僚隊伍能夠有效制衡專制皇權
C.明代政治體制日益走向僵化 D.內閣在中樞決策中具有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密揭成為內閣與皇帝溝通的主要方式,并成為內閣的特權,與明代中后期政治變化有關系,由于密揭涉及內容多且重要性強,故顯示了內閣的重要性,D項正確;密揭內容均是內閣制完善后一貫擁有的權力,不能說職能發生重大轉變,排除A項;B項不符合內閣制的特征和屬性,排除;“政治體制僵化”一般指拘泥舊制,缺乏靈活處置權力,導致政治運轉喪失活力,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
二、正確評價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多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
(2)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的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
(3)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敢于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
(4)鄭和下西洋的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意義。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采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負擔。隨著明朝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
典例2[江西贛州2022模擬]以鄭和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此圖繪出了山脈、海岸、島嶼等地標,并在航線旁標注有針位(航向、方位)和更數(航行時間、距離)等數據。《鄭和航海圖》
A.有利于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B.折射出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
C.反映出天朝上國實力雄厚 D.借鑒了西方的天文學知識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鄭和航海圖》詳細記載了航行數據,這為航海活動提供了參考資料,有利于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天朝上國實力的雄厚,排除C項;借鑒了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安徽淮南2022二模]明代吏部尚書地位迅速上升,一躍成為“七卿”之長,被尊稱為“冢宰”“天官”,故可知明代吏部尚書的地位和作用非前朝歷代吏部尚書所能比擬。促成明代吏部尚書地位超越前朝的原因是( )
A.宰相制度的廢除 B.內閣首輔的設立 C.批紅制度的出現 D.票擬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使得吏部尚書地位上升,A項正確;內閣是皇帝的內侍機構,不是中央一級正式行政機構,沒有實權,與吏部尚書地位上升無關,排除B項;皇帝才有批紅權,不是吏部尚書地位上升原因,排除C項;票擬權是內閣的權力,與吏部尚書地位上升無關,排除D項。
2.[浙江寧波2022二模]談遷《國榷》中提到:“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竄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這說明,明朝內閣
A.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 B.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機構
C.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 D.提高中央集權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輔臣(內閣大臣)擬旨”、“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竄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等信息可知,明朝內閣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C項正確;依據材料“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可知,內閣有封還權,并不是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而秉承皇帝旨意辦事是清朝軍機處的職能,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內閣的地位,不能體現“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機構”,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內閣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沒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D項。
3.[重慶第八中學2022全真模擬]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兩廣盜賊多起,廣東和廣西巡撫互相推諉。朝廷決定任命韓雍為總督,開府梧州,統管兩廣,“三司皆長跪白事”。總督的設立旨在
A.提高地方的政務處置效率 B.分化事權以實現相互牽制
C.防范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D.調整地方體制以強化皇權
【答案】A
【解析】總督地位在三司、巡撫之上,總攬地方權力,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快速地處理地方事務,A項正確;總督將三司之權集中,并沒有制約總督的機構,排除B項;實行三司是為了打擊地方割據,設置總督容易形成割據,排除C項;總督的設立是地方體制的調整,皇權強化涉及中央官制的調整,排除D項。
4.[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考前定位聯考]明成祖時期,閣臣“裨益不在尚書下也”,但終永樂之世,閣臣的品秩未過五品。從仁宣時期開始閣臣的品秩與地位不斷提高。景泰時期,閣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書之上,“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這種變化有助于
A.提高內閣決策效率. B.抑制宦官權力膨脹
C.削弱六部的行政權. D.限制皇帝濫用權力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閣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書之上”“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閣臣職權的擴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權,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得出內閣決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閣臣的升降是由皇帝決定,不能限制皇權濫用,排除D項。
5.[江蘇淮安2022模擬]明朝時期內閣閣臣們與皇帝朝夕相處,職司代言,聲勢顯赫。閣臣們敢于規勸皇帝的錯誤決定和行為,積極為皇帝舉賢任能,參與人員的選拔和考核。在內閣頗具影響力時,閣臣所推薦的官員多被采納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內閣
A.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B.直接管理全國軍政事務
C.導致丞相制度徹底終結 D.不利于君主專制的強化
【答案】A
【解析】據題意可知,明代的內閣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夠規勸皇帝的錯誤決定和行為,積極為皇帝舉賢任能,參與人員的選拔和考核,說明明朝的內閣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A項正確;內閣是明朝皇帝的秘書咨詢機構,沒有成為正式的行政機構,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國的軍政事務,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BD項;內閣的設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廢除以后,排除C項。
6.[福建泉州2022質檢(五)]明宣宗年間,票擬制度形成、內閣官員審閱大臣的奏章,并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說明票擬制度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進內閣決策權制度化
C.提高了決策效率 D.推動中樞機構趨于成熟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票擬制度中官員在審閱奏章時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中央集權是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排除A項;內閣沒有決策權,排除B項;票擬制度不是中樞機構趨于成熟,排除D項。
7.[湖北黃岡2022一模]下圖反映了明代閣臣年齡結構情況。這一情況
(注:僅以有明確生卒年的119位閣臣為統計數據。)
A.利于維持國家政局的穩定 B.增加了官僚運行的成本
C.體現了官吏隊伍的年輕化 D.保證了社會的理性運轉
【答案】A
【解析】內閣閣臣作為國家最高決策層的成員,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政務能力、社會閱歷、知識積累和政治素養等。51—60歲和41—50歲兩個年齡段的閣臣人數最多,這樣的年齡結構分布說明明代閣臣隊伍活力狀況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A項正確;閣臣年齡結構與官僚運行成本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排除B項;由圖可知,閣臣年齡在51—60歲人數居多,官員隊伍年輕化無法體現,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夸大,閣臣的年齡對社會運轉的影響有限,排除D項
8.[吉林2022考前模擬(二)]學者田澎認為內閣有教育功能、籌劃功能、補過功能等,但這幾種功能的正常發揮需要一定的條件,即皇帝勤政、皇帝親信并尊崇閣臣。但在實際運行中,閣臣常常得不到皇帝的真心支持,使內閣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說明
A.內閣是相權的翻版 B.閣權受到皇權的制約
C.中樞機構發生異變 D.閣臣與皇帝沖突加劇
【答案】B
【解析】根據“但這幾種功能的正常發揮需要一定的條件,即皇帝勤政、皇帝親信并尊崇閣臣。”可得出內閣權力的大小都取決于皇帝,反映出內閣權力受到皇權的制約,B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中樞機構沒變,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沖突,排除D項。
9.[遼寧沈陽2022考前模擬]明初,朱元璋規定:“內庭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甚至協助皇帝“批紅”。這一變化的背景是( )
A.君主專制逐漸衰落 B.朱元璋失去影響力
C.宦官專權操弄朝綱 D.皇權獨攬親政懈怠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現宦官專權現象,這是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皇帝大權獨攬,防范外朝,但事務繁多不堪,從而重用宦官,D項正確,A項錯誤。“失去”不可能,表述錯誤,排除B項;題目問的是背景而非材料表現的本身,排除C項。
10.[廣東2022押題預測]明代宗景泰年,形成了六部職權歸于內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從內閣大學中選拔一個資歷和威望最高的閣臣稱之為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這反映出首輔()
A.有效制約皇權 B.成為法定官職
C.行使宰相之職 D.擁有決策大權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六部職權歸于內閣”“首輔(之前內閣成員一般5~8個之間是相互平等的),總領內閣”可知,首輔總領六部,無宰相之名,卻行宰相之權,但內閣不是法定機構,只是皇帝內侍機構,首輔不是法定官職、沒有決策權,無法制約皇權,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
11.[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2022臨門一腳]據記載,“國朝仍前明之制,以內閣為政府,大學士為宰執。……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閣臣往往比(結交)中涓(宦官),作威福,營奸利,雖分權于部,而權益重。國朝凝旨有定例,內外大臣言官摺奏,則直達御前,天子親筆批答,閣臣不得與聞”。以上史料說明
A.明朝內閣為中央決策機構 B.明清內閣顯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內閣的權力逐漸削弱 D.清朝內閣有效防止宦官專權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天子親筆批答,閣臣不得與聞”可知,明朝時期內閣權重,到了清朝內閣不得干預天子批閱奏章,說明清朝內閣權力受到削弱,C項正確;明朝內閣為皇帝的秘書機構,排除A項;材料強調內閣在明清的變化,無法說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項;清朝內閣名存實亡,作用并不明顯,排除D項。
12.[湖南2022押題預測卷02]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涉足軍事領域,以杜絕漢、唐宦官掌兵危害社稷的現象。明成祖時期,將宦官參預軍事制度化、固定化,形成宦官監軍制度。明英宗時期,宦官王振監軍擅權,致使英宗被俘,明軍損失慘重。明代出現宦官監軍擅權局面主要在于( )
A.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B.宰相制度廢除 C.內閣議政功能喪失 D.君主集權加強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廢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專制皇權得到加強。明成祖設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為了牽制內閣,皇帝重用宦官參政。明中期以后出現宦官監軍擅權,主要原因是過分集權于皇帝,D項正確;決策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項;“宰相制度廢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13.[江蘇南京2022二模]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權傾朝野。張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給予最高待遇葬禮,兩年后卻查抄其全部家產并流放其家屬。皇帝對張居正的態度劇變表明
A.明代相權膨脹對皇權形成威脅 B.明代官僚體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統治理念開始瓦解 D.明代官員的監察體制日趨完備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張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權傾朝野”“先給予最高待遇葬禮,兩年后卻查抄其全部家產并流放其家屬”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內閣權力并沒有制度的保障,其權力大小完全來源于皇帝的信任與否,說明明朝中樞體制發生異變,明朝皇權空前強化,官僚體制對皇權缺乏制度性的制約,B項正確;明初,丞相制度被廢除,排除A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14.[江蘇南京2022二模]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擄誠來朝,咸錫皆賞。故茲敕諭,悉使聞知。”這表明明政府
A.固守宗藩體制 B.擴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強化海禁政策 D.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藩體制是東亞地區中國和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間的一種不平等的封建國際系統結構,因此根據材料“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擄誠來朝,咸錫皆賞”體現的是明朝政府對外宣揚國威,固守宗藩體制,A項正確;材料與擴展海洋的愿望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強化海禁政策無關,排除C項;明朝政府的這一做法并未順應歷史潮流,仍然固守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D項。
15.[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合體2022一模]隆慶五年(1571年),蒙古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封頁互市。互市時,明朝必派遣僧人賜以經像,并講解經義,蒙古各部貴族“傾聽贊嘆,臨行哀戀不忍別,厚加贈遺而返”。這反映了
A.蒙漢之間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為蒙漢文化紐帶
C.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 D.明朝實現邊境長治久安
【答案】A
【解析】據題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間的互市包括封賜、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說明交流方式多元,A項正確;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間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體現其紐帶作用,排除B項;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項;明朝邊境受到蒙古的威脅,并沒有實現長治久安,排除D項。
16.[福建福州2022考前質檢]“如果從軍事上說,明代中央政府已有能力在西南地區推行郡縣制”。然而,明政府最終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故謂土司“完糧賦而不食俸祿,聽征調而不用軍餉”。由此可見,明代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的重要因素是
A.郡縣制度的弊端 B.土民的政治要求
C.守外虛內的國策 D.財政實力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根據材料“完糧賦而不食俸祿,聽征調而不用軍餉”以及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明王朝財政狀況不佳因此從現實的角度看,為了節省資金,明王朝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最符合實際,D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郡縣制度有弊端,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西南當地人的政治制度,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明朝實行守外虛內的政策,排除C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两当县| 普格县| 饶阳县| 化德县| 秦皇岛市| 南丰县| 准格尔旗| 肇东市| 永丰县| 青浦区| 沽源县| 德江县| 仪征市| 钟山县| 甘德县| 巴彦县| 革吉县| 朝阳市| 瑞丽市| 阜城县| 寻乌县| 普宁市| 略阳县| 读书| 开化县| 南京市| 卓资县| 鸡泽县| 嘉义市| 自贡市| 乐安县| 玛沁县| 扶绥县| 星子县| 梁河县| 石景山区| 广安市| 温泉县| 海阳市| 荆州市|